- 0
- 0
- 0
分享
- 王志鸥:科技艺术打造中国文化记忆
-
原创 2023-02-21
2022年12月9日,由国家大剧院和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联合主办的“2022台湖舞美国际论坛”以线上的方式,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本届台湖舞美国际论坛以“新呈现·探索多样表达”为主题,聚焦舞美创作、舞美技术、舞美传播三个方面,深入交流舞台艺术数字化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经验。本届论坛由国家大剧院和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联合主办,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作为特邀支持单位。
今日学会平台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觉总监、黑弓Blackbow创始人王志鸥以《科技艺术打造中国文化记忆》为题带来的精彩内容与大家分享。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觉总监王志鸥主题演讲
我一直从事科技艺术方面的研究,有幸参加了平昌冬奥会的“北京8分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合峰会《有朋自远方来》,以及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并在其中担任了视效总监和奥林匹克主火炬的总设计。
2010年,我创办了跨媒体艺术创意团队黑弓Blackbow,团队里有导演、编剧、雕塑家、音乐家,还有许多优秀的多媒体工程师。我们在每一次创作中,动用这种跨媒体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和创造。在这些年的创作中,我们围绕着“科技+艺术”的内核不断寻找突破,希望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背景下,以中国文化为内在表达,以数字科技为手段,不断地创新和丰富作品的维度。黑弓BLACKBOW在这12年内已经成功打造了众多不同领域的科技艺术作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其书写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史,给全世界呈现了空灵、浪漫而又自信的中国美学。
2018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
2018上合峰会《有朋自远方来》
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
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
我将为大家分享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如何用科技艺术打造全新的、现场的、光影的立体空间表达和舞美效果。
在筹备冬奥会开幕式的三年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极致的东方美学。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完美地诠释了中国文化,那我们在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如何体现中国文化,如何展现冰雪元素不同的美感,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张艺谋总导演给创作团队提供了一个方向——用“一朵雪花的故事”展现出中国美学的空灵、极致和浪漫。在不断的创作过程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以“数字科技”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创新相结合”的立意点。
开幕式表演篇章《立春》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恰逢“立春”当天。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结束,24节气表现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宇宙观。大家看到《立春》第一秒钟的时候是春天的绽放,在冬奥会的开幕式中使用绿色作为第一个色系,实际上也是基于张艺谋总导演对于中国人生命观的独特表达。虽然是冬奥会,但我们却用生生不息的核心理念,将代表春天的花朵绽放于纯净的冰面中心,将观众的视线从倒计时短片带到了开幕式的现场。393名演员手持发光杆与地面的光影屏影像相呼应,用光影互动来展现数字科技的分形美学。
《立春》分为好几个章节,有花朵盛开、柳树荡漾,有小孩子手中浪漫的风车,直到最后小朋友把手中的蒲公英从冰面吹向冰瀑最后吹向天空,和蔡国强老师的烟花进行了立体的空间构成。我们在数年的创作过程中,把所有的演绎和内容都做了动态预演,上百版创意迭代,对现场测试进行校对,不断地和数字三维脚本里面原型的光影屏和发光杆进行结合,最终实现了裸眼3D的效果,也表现出了整个光影屏、整个三者空间的完美结合。
开幕式表演篇章《立春》
在创作中,如何从拟像倒推到演员发光杆的三维预演,使其变成表演现场的动态脚本。《立春》就是运用数字编演的手段,从设计内容的创作到设计三维的图形,到三维的构建,最后到现场的表演,整个测试过程,包括每一个发光杆,它们就像线条的排布。我们还要避免整个阵列前后章节产生变化上的不一致,每当导演提出修改意见的时候,例如对于整个章节,整体舞蹈动作、创意内容和影像内容都要同步进行调整。因为采用了详细的数字编演方式,所以393名演员的排练和光影内容都是在两个不同的场地进行前期排练的,正是因为有完整的数字编演的脚本,所以最后到现场的时候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进行了完美的合成,最终给大家带来了震撼的开场表演。
最令人记忆犹新的就是开幕式冰雪五环的环节。冰雪五环的第一个镜头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个情景是基于东方水墨的意境来进行创作的,大家看到的那短短的十几秒的镜头就耗费了几年的时间。张艺谋总导演希望能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镜头中,每一秒钟水的浪花都与国画的山水画一样,这个难题我们一直在攻克。最后基于AI的生成图像,我们建立起了具有东方水墨意境的水墨纹理特征的模型,生成风格化的水墨图形参考库,基于该图库,我们完成了“黄河之水”的3D结构和黄河河水的流动。现在给大家看一下通过国画研究出来的中间的过程稿,也是非常震撼的。
黄河之水AI生成图像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环节中,我们希望它不止像层峦叠嶂的黄河之水倾泻而下,而且希望它能像水墨画一样,有层次感、晕染感,最终通过不断的研究,在现场呈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韵。
之后,整个现场变成了冰瀑和冰面,一个“冰立方”用四十多秒的时间从地面升起,“冰立方”刚刚升起之后,就是冰雪五环的雕刻时光环节。我们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立方体发光装置,整个冰雪五环运用激光进行了整体雕刻,实现了雕刻时光独特的美学。冰雪五环不仅是一个实体的物理发光装置,也是一个大型的多媒体互动装置,所以它是开幕式中最具挑战的多维度创新环节。因为它是五面裸眼3D,所以在它创作过程中,要考虑它五个面和冰面的折射、反射关系。影像在冰立方表面流动时,流光溢彩的冰雪人形和24届举办地在上面不断流动。因为冰立方的五面观众都可以看到,所以它形成的五面体在地面流光溢彩的折射和映射也需要在我们创作中对每一秒钟进行细刻。
开幕式表演篇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为了实现激光在冰立方上面进行雕刻的效果,我们实现了激光与视频的多维联动。激光灯离冰立方有一百多米,这么远的距离往往移动几毫米,现场的激光点在冰立方上面的位置就造成了错位。我们在现场两个多月时间,就是要不断地研究32个激光勾勒以下的内容,而且要研究空间点位的映射及转化。因为激光灯在冰立方上面雕刻时,30几个激光灯要进行“接力”,从正面到侧面再到后面,我们要让观众感觉激光笔在上面雕刻的时候是一笔画下来的,所以空间点位的映射及转化也是设计的主过程。另外,还要把流光溢彩的冰雪人形在冰立方上面流动的状态表现出来,从它二维跟踪的动画和空间点位的变化进行整体的工作流程的梳理,为此我们还开发了自己的多媒体程序互动的装置,实现了二维动画和激光灯的整体联动。另外在创作过程中,每个节目都实现了数字化脚本的超高精度仿真。
开幕式表演篇章《冰雪五环》
激光在“冰立方”上描绘出运动人形及冬奥会历届举办国及举办城市名,这是奥运历史上首次以水墨动画风格呈现冬季运动,我们研究了中国书画的笔韵和技法,以传统笔墨精神再现冬奥历史。把二维水墨动画转化成为三维动画,再把它的光影呈现到冰立方的表面以及其在冰面的映射、反射面上。接下来就是开幕式的高光时刻,激光把冰立方打碎,冰雪五环破冰而出。五环的材质我们研究了很久,用LED做了一个发光装置,把它的整体环境、反射和折射全部用影像制作出来再嵌套到冰雪五环的装置里面,最终让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翡翠质感般的冰雪五环。
开幕式表演篇章《冰雪五环》
现场的光影巨屏还实现了AI实时特效交互的效果,所以大家能看到在致敬人民和和平鸽的环节,演员在现场可以实时地与光影屏互动,进行浪漫、空灵的表演,这都是技术创新带来的全新维度。
此外,本次冬奥会的运动员入场,我们打造了“中华之门,吉祥之窗”,运用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做成冰上的折射,所有的运动员在“中华之门,吉祥之窗”上看着中国的大好河山进行入场表演。这个时候冬奥会的小雪花已经亮相,就是大家看到的导视员举着代表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小雪花入场。随后他们手上的小雪花组成了这次奥林匹克主火炬的大雪花,二者的有机结合,也是一次伟大的创新。
开幕式表演篇章《致敬人民》
整个创作过程历时三年,我们不断寻找这一朵雪花的故事,最终发现了运用中国文化中的“中国结”和代表奥运精神的“橄榄枝”进行编织,打造了这个设计内核,创作出了“一朵雪花的故事”。创作团队设计了几千稿小雪花和大雪花,不断地进行深化创作。我们从雪花中找到了橄榄枝,用橄榄枝和中国结进行编织,让他们有像中国国画那样空灵的线条,也展现出了雪花那种晶莹剔透和闪光的美感。所以在雪花的创作过程中又运用了发光装置。大家看到的奥林匹克主火炬,实际上是用50万个发光点的编程将雪花点亮。所有的这些创作和设计,都是围绕着张艺谋总导演的“微火点火”,这也是奥运历史上的一次创举,以绿色环保为核心,创造性地将运动员手持的火炬和火炬台进行结合,最大地实现碳排量的减少。一朵朵小雪花最终连接成一朵大雪花,各个参赛国和地区的名字在其间连结闪耀,全世界的雪花都汇聚于此,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火炬台就由此而生。
雪花主火炬台
在三年多的冬奥会开幕式的创作过程中,我们运用科技艺术的创作内核,打造了开幕式的“数字大脑”,围绕着数字脚本的创作方式,把每一个节目的音乐、机械、演员的表演和数字内容进行了多维度的结合,实现了科技艺术的驱动,也建立了中央创意枢纽,把所有创意不断深化。在变化过程中每一次创作的内容,都要通过“数字大脑”的方式跟各个部门进行交汇和创新。
北京冬奥会也有着巨大的挑战,现场光影巨幕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使用的、全球最大的光影屏的立体舞台, 相当于十几个IMAX,因此数字内容的工作量、渲染量都非常大。最终这次创作得到了全国和全球人民的喜爱,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所有奥林匹克赛事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早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北京八分钟,我们就已经开始应用机器人与人机互动的表演进行创新,实现了奥运历史上第一次人和机器人的冰上共舞。
2018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
在八分钟之后,我们又打造了国庆70周年的联欢晚会。这也是世界上最难的千人光影流动的表演,开创了全新的公共表演艺术形态与数字驱动的编程表演模式。我们把跨媒介的创新运用到文旅产业的升级中,把传统的舞美和光影数字内容的结合不断地运用在新的场景中。
接下来是我作为总导演和总设计创作的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这是全球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的数字体验馆,其中有三馆两剧场,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对长征故事进行数字转译,实现了多维度、沉浸式的创新方式,为大众打造文化体验和文化记忆。
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
我的另一个作品《寻迹·洛神赋》是在洛阳龙门石窟打造的大型聚合展演业态的文化综合体。在这个项目中运用了全域行浸式剧场、沉浸式博物馆和掌灯仪式,我们以洛阳的历史为蓝本,运用最新的虚拟数字技术,以不同的视角的剖面和故事,构建了一个全域的、展现洛阳文化历史的剧场。
寻迹·洛神赋
在数字语言焕醒中国文化记忆中,我们也致力打造一些新的创新和体验。我们在北京智珠寺和Temple东景缘进行合作,打造了全域行浸剧场「元」。剧场以沉浸式知觉体验为核心,让光影碰撞古刹,以科技艺术表达东方意境,为古老的灵魂注入新鲜的启示。
全域行浸剧场「元」
另外我参与的几个作品中,也都运用了数字模拟剧场的概念。在创作之初,我们就对整个现场的舞美、光影和演员进行了数字化模拟,其中包括《重庆1949》《长恨歌》《12.12西安事变》和《鲁镇社戏》。
《重庆1949》
《长恨歌》
《12.12西安事变》
《鲁镇社戏》
以上就是运用科技艺术的全新表达方式,在舞美领域进行的探索,我们也在不断地跟北京的各个高校进行产学研实验室的共建,还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黑弓科技艺术中心,致力于打造新媒体艺术的跨界交流场所,不断地用科技艺术呈现更多具有东方意境和中华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与体验,用科技美学打造世界人民的中国文化记忆。
黑弓科技艺术中心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图文整理:郁美净
责编:郁美净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