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聚焦海外年轻艺术家丨在欧洲,他们如何走出自己的路(上)

原创 2023-02-17



去 年,Artnet新闻中文网首次推出了聚焦来自海外艺术硕士项目的中国艺术家的专题报道,受到了业界人士和读者群体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此次,我们决定将聚光灯对准来自欧洲大陆海外高等院校艺术硕士项目、于近年毕业的青年艺术家,观察他们的创作历程。



欧洲大陆艺术中心分布平衡,包括巴黎、柏林、罗马、维也纳等主要城市在内的众多地区都有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艺术院校,每年都吸引了许多中国留学生前往深造。据观察,相比此前同系列专题涵盖的英美地区,欧洲大陆的艺术院校与商业画廊及其他展览机会之融合相对欠缺和松散;而欧陆当代艺术行业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发掘和培养也较为保守。

刘广隶,《穿越红海》,2019

巴黎蓬皮杜中心公教部门项目主管王璐卿观察到,法国的文化氛围浓厚,有着尊重与支持艺术发展的土壤,几代中国艺术家得以在此栖息发展。常年在法国巴黎工作的她主要负责蓬皮杜与西岸美术馆五年展陈合作项目。她说,“老一辈旅法中国艺术家群体逐渐被更多法国本土美术馆机构话语体系再发现与重视。新一辈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也逐渐聚集,他们的社群关系紧密友好,保持交流,坚持初心,坚持创作,潜心学术。在当下艺术行业竞争激烈的氛围下,他们中的大多数趋向于比较少直接主动地接触艺术市场体系,有许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生涯初期很难让更多人看见自己的创作。”
曾在法国求学,后来到纽约深造和发展事业的一位中国青年艺术家分享道,巴黎的艺术院校的教育结构较为传统和封闭,资源的不透明也让许多年轻艺术家在海外求学过程中失去了难得的成长机会。需要申请和面试才能获得的工作室空间以及展览时间局促的毕业展,都让在校学生难以获得曝光,错失及与艺术行业接触的机会。

朱丹展览现场

曾在意⼤利国⽴罗⻢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的艺术家孔慧东回忆道,意大利的艺术院校通常没有固定的工作室,除了上课期间在大教室以外,其余时间大多只能在家创作;作为在校学生与未来合作画廊罕见的交流机会,每年一次的“Open Day”却少有一定规模的展示或互动,许多学校也不会为此准备;少数主课老师会为学生组织校外的展览,以弥补艺术院校与商业市场的严重脱节。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通过其他窗口,了解在欧洲大陆生活和工作的青年艺术家,以及他们的创作是如何在独特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和变化的。

孔慧东,《城市公园的秘密 3》(The Secret of the Urban Forest 3),130x130cm,2020


艺术表达拥有穿透地理屏障和探讨身份叙事的特质,这些具有海外经历的中国艺术家也将自然将成为世界认知中国当代文化的窗口。他们不仅正在蓬勃而流动的全球艺术讨论中留下痕迹,也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塑造当代艺术史的参与者。因此,我们希望以文字勾勒出新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的轮廓,为他们长久而可持续的创作生涯提供支持。
本次专题中涵盖的艺术家来自Artnet新闻中文网海外编辑的个人举荐,集合了十余位毕业于欧洲大陆艺术院校的青年艺术家,而接下来我们还会持续发布本专题报道。以下是本期的艺术家名单。我们欢迎读者在微信、小红书、微博等各个平台留言举荐(可附上艺术家个人网站)。

夏莎菲

夏莎菲

夏莎菲深受卓别林的电影《马戏团》的影响——一改往日的喜剧脚本,主角在最后一幕目送心爱之人与白马王子离开后,孤身一人走向被迷雾吞噬的远方。这种微笑背后的悲伤情绪和人生如戏的体会逐渐在夏莎菲的作品中生根发芽。
她会为画面添上帘幕,创造出只属于她的剧组成员,让粉猪占据梳妆台的椭圆镜面并在扶手椅上酣睡,安排猎豹在红丝绒的沙发上交欢,还把亲吻的男女变成老虎手中的提线木偶……这些物像以绘画的形式出现在山峦似的水波中、喝下午茶的餐桌上、娃娃屋内外和各式西洋家具里。它们虽然有着辨识度极高的外形,所处的环境也为我们所熟知,但却因艺术家异想天开的比例和错置组成了匪夷所思的奇幻场景。

夏莎菲展览现场,博洛尼亚,2022

刚到莫兰迪的故乡博洛尼亚时,曾学习舞台设计的夏莎菲边打工边摸索油画,却始终难以找到自己的语言。直到她开始恋爱,并运用出国时随身携带的一箱皮纸、宣纸、毛笔和国画颜料将情欲、嫉妒、暴力等心思宣泄在纸上,形成行云流水般的画面,她才算是寻觅到了方向。

夏莎菲作品

创作时,夏莎菲会把自己代入到动物或人物中——尤其是老虎,而老虎在作品中的表现也反映了她当下的心境,以至于裱画的姑娘都会和她打趣:“老虎越来越可爱了,最近都还好吧?”在博洛尼亚美院的最后一年,夏莎菲开始以陶瓷为媒介进行创作。于是,展览空间里出现了躲在墙后打量观者的老虎,建筑、家具和摆件从画中出走回归三维,整个展厅也真正成了承载着艺术家的白日梦的人间剧场。

夏莎菲展览现场,博洛尼亚,2022

夏莎菲在重庆大学取得舞台设计的学士学位后赴上海生活,而后前往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ologna),并于2020年毕业,定居博洛尼亚。她曾获得祖切利艺术基金会(Fondazione Zucchelli per l’Arte)的新秀奖,在博洛尼亚的P420画廊举办个展。作品也曾在英国伦敦、德国卡塞尔、意大利普拉托等地参与群展。
Instagram: @shafeixia
——沈逸人

Loulou Wang

Loulou Wang

Loulou Wang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和ENSAPC(巴黎赛尔齐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完成了本科、本科与硕士的学位,现居巴黎。她的创作实践包括绘画、书写、表演。相比历史悠久的巴黎美院,ENSAPC是一所更年轻与前卫的国立纯艺美院。

2019年ENSAPC毕业展现场

在校期间,Loulou有幸跟随François Bon学习写作;绘画上,由法国杜尚奖获得者Carole Benzaken和前卫艺术家Jean-Luc Verna指导。在他们的陪伴下,Loulou选择探索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材料——墨。她的文字卷轴《L'île des Trois Montagnes》(三山岛)以及一批现代主义大尺寸的、关于夜晚的黑色绘画,因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使其获得ENSAPC的2019年度硕士评委会奖,并成为校历史上第四位以满分20分毕业的学生。

Loulou Wang,《L'île des Trois Montagnes》,法文手卷800x21cm,墙画

刚到巴黎时,Loulou是全年级唯一的亚洲人,“像溺水一样”,她首先需要克服语言的障碍。一门新语言的磨练,也是一个新灵魂诞生。ENSAPC独有的写作课,将法国文学与声音艺术、行为表演结合的训练,为她打开了一扇关键的门。现在她用法语写作和创作剧本,新的语言为她的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有些在中文语境中略微羞于表达的概念,在法语书写中却自然流淌,情感更加中立,成就了她全新的创作手段。
去年5月,Loulou在巴黎Parmentier剧院售票公演了自己写作的独幕剧《Oh,les belles nuits》(哦,那些美丽的夜晚),以她的一幅六米长的水墨风景作为布景,实现画、故事与个人演绎的结合。

Loulou Wang,《Oh les belles nuits》,法语独幕剧,巴黎Petit Parmentier剧院,2022年5月30日。背景为水墨绘画《La Flamme 2》,纸本水墨、白粉笔、水彩,582x140cm

“巴黎人常抱怨这座城市过于像一座历史博物馆,却不太知道在历史的怀抱中生活是如此珍贵。我来自一座有3000年历史的中国小城,只有附近山上一些石碑(《郑文公碑》)留存。” 作品《三山岛》取自她的出生地,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的一座前海岛屿,原本在中文中熟悉到不会多想的地名,在转译法语中获得新生:“三座山的岛屿”为题,郑文公碑为灵感,Loulou将他对故乡的感受书写成法语,以石碑的形式,在叙事和形式的相互作用下,玩味地将永恒的概念植入流动的语言当中。

Loulou Wang,《CINÉMA》(电影院),纸本水墨、白粉笔、水彩

书画同源,目前Loulou的创作继续围绕文学与造型的对话展开。她正在与导师François Bon合作,整理《L'île des Trois Montagnes》书稿。“我想留在这座出乎意料的冒险场,去创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如今的她正在准备今年的数个群展,以及将在巴黎Neuilly sur seine市府画廊的个展。
个人网站:loulouwang.art
Instagram:@loulou.wang
——Georgina Zhao

孟东来

孟东来

孟东来有记录梦境的习惯。她对释梦和精神分析,以及现实经历与潜意识的关系尤为感兴趣,甚至会出现 “沉浸式白日梦”(immersive daydreaming)的状态,无法分清当下和幻想。于是,在她看似静止不动的作品中,不但有流动的风、舞台上的聚光灯和打破第四面墙的雕塑,还被注入了故事情节,需要借助观者的想象力来延展剧情、完成创作。

孟东来,《Bus》,布面油画,60x80cm,2022


在孟东来的作品中,把不同层次的印象连接起来的桥梁是“毛腿”:这个怪诞而亲切的符号既可以仅作为滑稽有趣的象征物而存在,也可以从女性需要剃腿毛的社会观点,以及体毛所暗示的不修边幅和自由奔放出发,在不同语境下被赋予多重意义。

孟东来,《Monster》,布面油画,70x100cm,2022

孟东来在荷兰的第一个驻地项目期间,便以马可波罗及其东亚游记为灵感、以“毛腿生物”为主角创作了《马塔波罗游记》,构建出一套“毛腿世界观”。“马塔”(孟东来在西方世界的名字)摇身一变成了特工,用文字和视觉艺术的形式记录在城市的角落里寻觅毛腿踪迹的奇幻旅程。就好像是在40摄氏度的日本野山上,汗流浃背的艺术家和栖息在树荫下的蛇都因意料之外的相遇而受到惊吓一样,日常和幻想中的生物在白日梦和潜意识的作祟下,营造出如梦似幻的瞬间,在打破平衡的同时,逐渐转变成必不可缺的生活养料。

孟东来个展“Oh! My dog”展览现场,阿姆斯特丹,2022


孟东来毕业于意大利罗马美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Roma)油画系,并在荷兰登博斯视觉文化艺术学院(AKV St. Joost)取得硕士学位。从沉浸在过去几个世纪的艺术荣光之中的罗马逃离,并在扁平化的荷兰尝试动画、装置等媒介后,孟东来才再度找回绘画的乐趣。她曾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布雷达以及罗马和日本福冈举办个展,并获得蒙德里安基金会的新秀奖和创作资金。
个人网站:mengdonglai.com
Instagram:@mengmarta
——沈逸人

陈锦彬


陈锦彬,图片@ Duy Nguyen

陈锦彬的作品围绕“不期而遇”(encounter)的诗意概念展开。他的笔触和用色柔和而鲜嫩,画面被层层叠加的薄颜料逐渐改变,恰恰隐喻了生命中不经意的邂逅和触碰——也许当时并未在意的小插曲之于未来,正是至关重要的伏笔。在陈锦彬的画面中,无论是成对出现的人物、匿名的个体,还是独立的器官和身体部位,都像是对记忆、梦境和想象的碎片化采集,这些印象在彼此印证的同时又杂糅在一起,难以剥离或分辨,创造出悬浮在不断变化的“中间状态”里的形象。

陈锦彬作品《That Summer, You and I Hid in the Vast Still Sea》@ Kohn Gallery


在前往海牙和奥斯陆学习纯艺术前,陈锦彬曾专攻纺织,而他也从未完全离开过时尚领域。时至今日,他还是会以模特的身份参与到拍摄中,并把通过模特事业而认识的朋友们作为描绘对象,游离在“观看”和“被观看”的两端,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在绘画之余,他曾在枕头上创作肖像画,令温柔的注视拥有柔软的载体,增加作品的多层意义,也曾在凸起的画框中放上晶体、花朵和贝壳,还撰写过“生存指南”,为出现在耽美小说中的亚文化男主角寻找价值观的突破口。

陈锦彬作品《Your Tenderness Is a Kind of Compassion》@ Kohn Gallery

对陈锦彬来说,绘画不仅是各种媒介的有机结合,更是充满着不同脉络、如水般自由流淌的世界——他希望观者能在可读性的作品中感受到某个故事的存在,再结合自己的所知所感完成它。

陈锦彬展览现场 @ Kohn Gallery

陈锦彬在海牙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 The Hague)和奥斯陆国家美术学院(Oslo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Arts)分别获得BFA和MFA后,现工作、生活于挪威奥斯陆。他的首次北美个展Returnees于2022年在美国洛杉矶的Kohn Gallery展出。今年三月,他将参加上海LINSEED Projects和奥斯陆Fotogalleriet的群展,并将于今年四月在奥斯陆的Kunstnerforbundet举办个展。
个人网站:jinbinchen.com
Instagram: @jinbinchentianyi
——沈逸人

孔慧东

孔慧东

孔慧东1995年出⽣于河北邯郸,2016年至2021年间就读于意大利国立罗马美术学院。2021年毕业后回国发展,他选择海南作为生活和工作的地点——这满足了他对大海的向往,也源自他对慢节奏生活的追求。
在这里,他开始系统性地梳理自己的作品,并在2022年间参加了数个展览,其中10月-11月间在北京伯年艺术空间举行的双个展“愿你不会感同身受”让孔慧东收获了不少关注,其作品也被收藏于知美术馆旗下的“真宝艺术基金会空间丨BAO COLLECTION”。策展人王垚力认为,孔慧东的作品趋向于静态和克制。而展出作品中带有明显叙事性的画面,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经历进行的日记式创作转译。展出的“Chapter”系列中,有四幅作品是孔慧东对意大利游学时光的记录与总结。

孔慧东,《路的午后》(Lou's afternoon),100x120cm,2019 


初到意大利学习语言期间,孔慧东就开始在互联网上自学绘画;在进入当地最著名的美院之后,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视觉词汇。上学期间,他不但持续申请各种奖项,还会在谷歌地图上搜索画廊,一家一家去拜访和“推销”自己的作品,也会主动和画廊主社交和联络,希望能够得到展览的机会。幸运的是,他不但在留学期间参与了包括罗马艺术周在内的群展,也在毕业前夕成功得到了画廊主的注意,不久就成功参与了双个展,有了第一批支持的藏家。
2022年下半年,他开始回顾一些文艺复兴时期宗教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意大利艺术的影响再次出现在他的作品当中——“我思考,宗教的绝对性是否可被辩驳?宗教和神你所愿意相信的是哪一个?我转而更想表现一些质疑和挑衅,或者给那些看似绝对的事情,对隐藏的阶级、对所谓真理或者绝对权力、对那些人类创造出来所谓绝对的真相,一个开放的出口。”
人物形象在他的作品中频繁出现,以去身份化的角色代号置身于或超现实或日常的环境当中,观众则在共鸣和脱离的精神拉扯中难以抉择与画中场景的真实距离。一双诡异的瞳孔统一了这些作品中人物描写的视觉语言,很难说是恐惧、淡漠、惊讶还是呆滞的情绪笼罩了整个画面。

孔慧东,《第二章 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Chapter2 Your matter is time, ceaseless time. You are each solitary moment),100x100cm,2021

据介绍,他的作品大多基于个人经验,但这些如同小说或电影的场景却在超越日常的复述中,击发了某种具有穿透性的回响。有的观众会认为他的作品像是“解谜游戏”,但是他说,“解谜游戏是有答案的;但是作品和人生一样,其实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Instagram:@huidong.kong
——Georgina Zhao

杨迪

杨迪

杨迪毕业于久负盛名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因为该学院独特的导师制度,同教授班里有不同年级、媒介的同学,因此杨迪在学习时尝试了很多不同的媒介。其中最令人震撼的,还要属他的视频作品。
例如杨迪的短片《安全词》,背景设置在火星移民局,一位申请人受到移民局官员的滥权。“影片用两个白人演绎了种族主义,反思其真正的内核。” 冰冷又带有一丝情欲的视觉语言、以及影片开头的神来之笔,都令这部作品过目难忘。

杨迪作品《安全词》,图片版权 ©Achim Kukulies

另一部双频道视频作品《被剥夺的权利》,由杜塞艺术学院Mcbride大师班委托制作。屏幕左边是大师班同学饰演的、在机场等行李的乘客,右边则是软件制作的虚拟转盘,上面是大师班同学的作品。短片由Petrichor工作室制作。该工作室由杨迪和大师班同学杨丁柳创立。杨迪负责导演和摄影,丁柳负责制片统筹和搭建设施。
赴德前,杨迪在川美新媒体系的学习与拍摄广告片的工作经历,让他对视频的设计、拍摄、剪辑等方方面面都驾轻就熟。加上杨迪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巧妙的故事情节,使得他的作品在电影与影像艺术两个门类中都能达到非常成熟的高度。

杨迪作品《马》,图片版权 ©Künstlerhaus Dortmund

因为学院导师的教学以做展览为主,在杜塞的五年时间里,杨迪已经在如K21、杜塞市立美术馆、艺术宫美术馆、数个国际电影节等展出过作品。
2020年,杨迪在欧洲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毕业。因为客观环境,以及在情感上与德国缺少连结,杨迪在2021年秋回到了中国。“一个个像我从小认识的朋友,我家人一样的辛酸又浪漫的普通人。他们和我有情感的连接,共同的记忆,和更紧密,更共同的权利。在我的角度我很希望作品能更具备一种‘力量感’。也许必须回到他们中间才能慢慢积累。”

Rita McBride大师班委托作品,2021

今年6月,杨迪在杜塞尔多夫的Bloom艺术空间将举行个展,10月有上海的画廊群展。
Instagram:@yyyyangdi
——袁政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艺术家 欧洲

1441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