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00后点评《流浪地球2》:“在中国娱乐业泥潭培育出一朵鲜花”

原创 2023-02-19

坦白说,《流浪地球2》(下文简称“小破球”)是我整个春节档期间观看欲最低的电影。
大概率是科幻片机械化的场面、枯燥的理论推导、虚拟的世界观难以使我释放共情因子,哪怕是探讨“爱”的《星际迷航》都会使我睡着。但谁能料到,2023年,仅因为00后弟弟说的一句话,我的态度发生了扭转(真的很没立场,不是)

这个朴素的比喻在我心尖戳了一下,我开始好奇:这是夸张?还是事实?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内容故事,让人将理性与感性的认知延伸到电影之外。
从不主动看科幻的我,动摇了。
更离谱的是,我还向老弟承诺看完后好好交流。只是,单纯的我还不知道他锋芒毕露的观点和旺盛的表达欲,会在后来如洪水猛兽冲击着我的心智(如图)

寥寥数语,老弟就交代了电影中的隐藏细节、叙事手法、剧情缺憾和他对结局的思考,我对他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想深度感到十分满意(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我也因无法快速回应他而意识到:自己......没看懂“小破球”。
不甘心的我决定偷偷二刷,并根据老弟提供的线索,逐一捕捉影片中的每一处细节和预埋的伏笔。为了证明我真的有在好好揣摩影片,特记下此文,与大家聊聊自己在二刷之后发现的,关于这部电影被忽略,被误解,以及被低估的地方。

 一、三条明线,一条暗线 
 隐喻伏笔交错,怎样才算看懂?

《流浪地球2》最令我惊叹的一个点是:导演郭帆“忽悠”了所有观众,将隐晦的真相完全掩盖在浅层的故事之下,用三条“明线”同时并行,来勾画一条暗潮汹涌的“暗线”。
第一条围绕宇航员刘培强(吴京饰)的人物前传,展开讲述他和师傅张鹏沙溢饰)、妻子韩朵朵(王智饰)的感情线,场面上负责聚焦太空电梯和“月球危机”的爆炸奇观。

第二条周喆直(李雪健饰)为主展现大国博弈,其中穿插他和郝晓晞(朱颜曼滋饰)的师徒情,场面上则聚焦外交发言。

第三条以图恒宇(刘德华饰)为主,围绕其和图丫丫的父女情讲述与马兆(宁理饰)之间的合作与斗争。

三条明线在不同场景中相互交织,将叙事终点指向人类与人工智能MOSS代表的数字科技的残酷对决,可这一条“暗线”直到片尾彩蛋才向观众揭秘。
想要看懂“小破球”,关键就在于理解这条“暗线”。
但因为“小破球”3条明线的内容信息量大到已经没有办法再跟观众单独解释背景,所以只能用碎片化的镜头“隐语”一笔带过。这也激发了网友分析隐藏剧情的热情。毕竟,要想看懂,全靠自己“悟”,郭帆这小子一个字没说。


(图片出自知乎:《3天3刷《流浪地球2》后,深入解读一下10个隐藏剧情问题》)

很感谢热心影迷已经把与“暗线”有关的细节问题总结并作了分析(如上图)。问题的答案基本就是“暗线”的全部内容,也是“小破球”想要真正传达的核心思想。本人不再做重复工作,只是想从自己的角度谈谈在电影在暗线设计上被忽略的精妙细节,以及如何理解这条“暗线”。

第一个镜头就是精华:“暗线”早就已“昭然若揭”

“理论上,数字的你,可以永生”。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给了一群正在做实验的人。什么实验?和数字生命有关的实验。而这个镜头在没有任何背景提示的情况下,在影片里仅出现了这一次。因为这个镜头本身就是背景,目的是跟观众交代影片的核心就是人类与数字生命之间的博弈。

但是,坐在影院的你,是不会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个镜头的。
因为面对一上来就直接硬塞给你的陌生世界观,鲜少人能迅速反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完仍觉得“云里雾里”的原因。影片结尾才揭开的人类与数字生命的纠葛,其实从这里就开始了。这群人就是影片“数字生命派”的支持者,他们主张将意志上传至数字空间,以此实现永生。

反复出现的“摄像头”:预示危机和表达“监视”

但凡看过影片的观众,一定记得里面反复出现的摄像头。但关于“摄像头”的线索,实际上在第一个“实验室”镜头之后就已经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镜头在这里停留了长达十秒的时间,而这一幕出现于灾难后的废墟里,周围都已残破不堪,唯独这个摄像头维持正常运转。为什么?因为此时的数字机器已经发展出自我意识,闪烁的红点就表示它正在观察着人类,并计划干扰人类的行动。
这个镜头之后,刘培强出现,影片正式进入“太空电梯”危机环节。此后的监控特写和550W的红点“隐喻”得到延伸,并作为每一次意外和危机爆发之前的暗示。郭帆这条“背景暗线”,埋得毫无痕迹(一刷看不懂的不用怪自己)

周喆执“助推者”的隐藏身份,为《流浪地球3》埋伏笔

电影里中国政府的发言人周喆直所出现的三处场景,都是帮助观众理解影片“暗线”的重点:

第一处场景聚焦他和摄像头的对视。片中出现的所有摄像头,只有周喆直回头予以了回应。从这一点就可以推断他明显知道数字科技已经在背后操控人类。

第二个场景是联合国政府大会。这里要注意的是他在号召世界各国参与贡献核武器的演讲中使用了大量比喻,目的是为了避开MOSS,因为MOSS听不懂比喻;其次是有一幕联合政府美国代表给周喆直看了一份参与太空电梯危机的成员名单,资料上印有CIA的水印,而CIA是支持“数字生命派”的。这是电影中展现大国博弈的经典镜头,也是展现人类与数字科技博弈的一条比较明显的“暗线”。


(注意:周喆直最后一次发言的服装,试问2058年了谁还穿“中山装”?导演在此必有用意)

第三处场景聚焦在点火。这里有两个热议点:一个是周喆直在众人放弃等待的时候说:“我们的人一定能赢”;另一个是点火瞬间闪过的老年周喆直和光头图恒宇。仔细想想,前者“我们的人”指的是谁?这句话又是对谁说的?我认为周喆直在这里明显意有所指,因为他早就知道人类与数字科技必有一战,所以安排了量子计算机550W的研发者马兆,挑选图恒宇一起参与根互联网的重启。

他俩,都是周喆直用来对抗数字科技的棋子,而这句话则是周喆直对MOSS说的。
马兆的身份暴露在图恒宇闯入实验室插入丫丫记忆硬盘的瞬间。当时图恒宇说了一句:“还有80秒”,马兆明明有机会阻止他拔下硬盘。但他却一直和图恒宇对话,中途还看了一眼手表,很明显是在故意拖延时间,目的就是让他成功上传丫丫的数据。为什么?很有可能因为他也知道MOSS会引发月球危机,而这是周喆直与其商讨后用来对抗MOSS的解法。只是迫于MOSS的监视,他们不能透露任何信息,只能演戏。

而他在死前说的“没有人类的文明,没有意义”,则隐晦地表明了他对抗数字科技的态度:人类一定要赢,而这正与周喆直“我们的人一定能赢”呼应上了。点火时镜头一闪而过的老年周喆直和光头图恒宇,我则粗浅理解为是在暗示第三部的隐藏剧情:即2075年,他将和图恒宇联手对付数字科技。

以上,仅是我截取自己关注的部分对影片“暗线”所做的分析(欢迎大家补充)虽然尚有不足,但我想已足以展现《流浪地球2》以“人类与数字科技的对抗”为核心逻辑所构建的一个“自成体系”的故事王国。观众能在宏观的场面下捕捉微观的情感,也能在理性的判断中重建感性的认知。


(《流浪地球3》已在豆瓣“挂出”)

毕竟,本质上,影片是在通过具体的人,衔接事件和环境回答“人类如何完成自我救赎”的历史命题。

 二、摆脱“弥赛亚叙事”,科幻回归人类 
 寻找符合中国人认知的文化根基 

而“人类如何完成自我救赎“,几乎是所有科幻作品问世以来的核心母题。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人类科幻世界的建立,可追溯到科幻小说,而科幻文学又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残酷冲击后,人类见证了自己如何将引以为傲的智力化为自我毁灭的暴力,将崇高的牺牲化为骗人赴死的谎言。人类试图借助世界末日、后启示录、反乌托邦这类泛末日科幻题材,冲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荒谬却冷峻的梦境,为人类找到新的精神出路。

突破“弥赛亚”叙事,让科幻回归人类本身

同样改编自科幻小说的《流浪地球》,自然也没能逃过对这一母题的回应。但不同的是,我们的“小破球”从西方科幻刻板重复的“弥赛亚叙事”中走了出来。

“弥赛亚”一词出自《旧约·出埃及记》,“弥赛亚叙事”则是指以一种高度宗教化的英雄史观,否认了人类在历史命运中的掌控力,将救赎寄希望与人以外的力量。这种叙事风格在《星球大战》、《黑客帝国》、《终结者》、《阿凡达》等众多经典科幻作品中都有印证。

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则让科幻回归人类本身,主张人类凭借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完成自我救赎。影片点火成功时周喆直的那句“人类的勇气可以跨越时间,跨越每一个历史,当下和未来,无论虚实,不计存亡”,正是表达了人类依托自身战胜数字科技的决心。

“传承”精神 + “编年体”叙事

“小破球”回归人类本身的下一步,是寻找符合中国人认知的文化基因。《流浪地球2》以人为牵引发展出了更加具体且本土化的精神表达。

首先是“传承”的精神。刘培强和师傅张鹏的师徒情义的传承,周喆直和郝晓晞的工作指引的传承,马兆和图恒宇技术上的传承,三种“传承精神”都是只有中华民族才有的情感价值观。影片中月球爆炸的前一刻,宇航员同事在刘培强的头盔上用食指和中指敲了两下,刘培强就意会了这是师傅张鹏的指令,随即便登上回归地球的飞船,远离了爆炸危险。此后,刘培强将带着师傅的精神继续完成自己宇航员的的使命。

影片中还有一种“传承”,来自“五十岁以上的请出列”这一经典的落泪场面。这个场面里,巴黎、德国、英国、俄罗斯等数十个国家的宇航员相继站出,他们面向队伍里年轻人,有力地完成了此生最后一次军礼,这是生命与生命的传承,也是“小破球2”不断内化的历史人文情怀和国际主义精神。而他们在月球上数着时间,等待死亡降临的画面,让我频频落泪。

其次是“编年史”体裁叙事。影片中至少出现了十余次的年份提示,这是大刘常用的创作手法,叙事结构在科幻片中当属创新。而这种结构为叙事带来的好处是扩展了剧情内容的操作空间,由点成线展现不同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横截面,在表述形式上与过往的史学文本一脉相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穿越屏幕而来的恢弘史诗感。

这两点是《流浪地球2》不同于西方科幻的特别之处,其价值观建立在中华民族传承千年文明之上。郭帆通过摆脱“弥赛亚”叙事的束缚,为中国人的文化历史观找到了现代化的情感表达。

 三、“离世界级水平还有很远” 
 但中国式科幻的雏形已经显现 

但是,尽管郭帆努力为大家搭建一个符合中国人思维认知的世界观,网上依然有不少评论指出:“《流浪地球2》真的内容构造只不过是集《星际穿越》、《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等经典科幻之大成,没有什么创新”。
对此,我持保留意见。
要知道,哪怕是豆瓣科幻片榜单第一的《星际穿越》,其“虫洞”的概念设定以及穿越“虫洞”时形成的光谱,都是借鉴科幻片鼻祖《2001太空漫游》。客观来讲,好莱坞原创科幻剧本的能力确实毋庸置疑,我们与其确实还有一段距离。但也应该看到,中国正以好莱坞的标准向世界级水平的科幻靠拢,并建立属于中国人的科幻。

《流浪地球2》代表的只是中国处于起步阶段的科幻水平。我们在起步的时候,就赋予了科幻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内核,独属于农耕文明的乡土情怀。但因为太多人将注意力放在“比较”,而不是回归中国科幻发展的内在发展进行思考,从而导致《流浪地球2》世界观在细节设定受到诸多漫不经心的批评,其文化价值也被远远低估。
在此,我想借用一个观点来替“小破球”发声:

“叙事的精度决定一部电影的成败,而细节的丰度决定一个幻想世界是否能够立住”。

为了确保《流浪地球2》构建世界观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郭帆团队聘请了19位各领域专家,组成科学顾问团,从天体物理、理论物理、人工智能、地球科学、力学等五个方面,为电影的世界做了详尽的设定。这里具体可参看“小破球”人工智能领域科学顾问的崔原豪博士在知乎发表的“世界观解析”。

(打开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8256937/answer/2855851057
可查看解析 :如何评价电影《流浪地球 2》)
仅从目录我们就能看到,从世界观的形态背景到数字科技的理论,再到机械设备的建造,这份解析几乎涵盖了《流浪地球》系列里你能想到的每一个细节。制作团队也在执行过程汇中依据物理硬件UI特效和苏联式工业美学,通过各类机械设备、爆炸场景、太空景象等视觉特效的打造,精细化地展现了每件重要装备、每个重要的环境空间深层次的构造逻辑,以及运动细节,一改好莱坞科幻数十年追求表面视觉的特效技术,深度还原解析中所做的预设。

电影中的机械小狗笨笨、人工智能MOSS、数字生命卡等爆火的黑科技道具IP衍生品,也从商业层面证明了“小破球”的世界观在科技和文化形态塑造上的成功。至此,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向世界迈出了一大步,中国式科幻的雏形也已显现。

 四、科幻的世界中人类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那对人类而言,科幻又意味着什么?
《2001太空漫游》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进化过程,片中有关太空站、休眠仓、人工智能的超前构想都在今天得到了实现。可你要知道,这部电影拍摄的时间是1968年,55年后几乎所有预言都成了真。
很可怕。
有谁能够保证《流浪地球2》中有关“数字生命和上传意识”的构想不会在未来50年实现?又有谁能想到,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平平无奇的高考作文题目会在24后被当年的考生拍成电影?所以,很难讲,如今看到《流浪地球2》的年轻人能从中受到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到怎样的启发?又会在未来为人类做出怎样的改变?

而这,也正是科幻存在的意义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人类向更深处的科技、宇宙领域探索,并为年轻人带去多种形态的意识启蒙。目前,《流浪地球2》中的科学们已预测到数字生命会在无机和有机、记忆与遗忘、真实与虚幻、灵魂与肉体、全知与隐私几个方面与人类产生的伦理冲突。

未来,我相信会有更多不同类型的科幻片向世人展示人类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冲突,并不断迭代已有的理论。而人类面对科技危机的态度会愈加主动奋进,越来越符合《星际穿越》中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诗所描绘的那样:“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注:
1、本文仅为本人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探讨交流,peace&love
2、文章参考:
《流浪地球2》如何超越了好莱坞叙事


这就是数英:
这里聚合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优秀营销人才,共同探讨创意进化、品牌增长、商业力量与企业间合作;这里聚合国际与本土一流广告代理商发布即时动态、分享优质案例、进行人才招聘;这里聚合业界资深作者,以全面视角洞悉行业生态,创作有价值的内容。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数英DIGITALING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流浪地球2

1271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