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为老年人服务的美术馆艺术处方笺设计——以台湾美术馆为例
-
原创 2023-02-24
内容摘要
近年来,以美术馆为依托的艺术处方笺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疗愈模式,对于缓解、改善失智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文章以台湾美术馆艺术处方笺的成功运营经验为切入点,梳理艺术处方笺的支持条件、实施流程、展览环境和活动设计等诸多环节。归纳多方合作、特色服务、环境选择、简化流程的设计特征,提出艺术处方笺定制化的设计要点。旨在为老年人营造友好型的艺术疗愈体验,赋予美术馆艺术疗愈属性。
关键词:艺术处方笺设计、艺术疗愈、博物馆、美术馆、失智、老年人、公共服务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导致失智老年人数量激增,使家庭的经济负越发沉重、社会医疗成本急剧提升。[1]针对这一问题,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开始推动艺术处方笺(Artson Prescription)这类非医疗介入的方式,为失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疗愈选择。
艺术处方笺早期指家庭医生将失智老年人转诊到与艺术相关的创造性活动中,作为照护的一种辅助手段,有利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隔离问题。其疗愈机制是通过培养创造力和增加社会参与来延缓失智问题。[2]艺术处方笺的理论依据来源于艺术疗愈(Artas Therapy)先驱学者伊迪斯·克拉玛(Edith Kramer)提出的艺术创作即治疗,强调疗愈效用主要来源于艺术活动。诸多研究显示,艺术活动可以维持脑力、延缓失智、维持动作技能和体能以及增加社交能力等,对失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够产生正向的影响。此外,研究指出:美术馆(本研究中美术馆的概念也涵盖艺术博物馆)营造了一种让人感到放松的环境;展览能刺激参与者的创意与创作能力;馆内活动则具有平复情绪、增加记忆力和思考的效用。[3]同时,对馆藏资源的利用可以改善独居老人的社交隔离状况,并强化其身心健康与幸福感。[4]越来越多的艺术疗愈师也将美术馆视为实施疗愈活动的优选场所。可见,以美术馆为载体的艺术处方笺模式已经成为早期预防和疗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非药物途径。
目前,大部分美术馆缺乏面向老年人群体的疗愈性环境设计和相应的友好型服务。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收集对比国际上以“艺术促进健康”为主题的美术馆实例,遴选出与大陆老年人行为需求贴合度很高的台湾美术馆进行个案剖析,介绍该馆的成功运营模式和实践经验。
1
艺术处方笺的实施基础
艺术处方笺在台湾地区的施行得益于成熟的相关立法和广泛的社会支持。在立法层面,台湾地区于2012年开始“文化平权”议题,颁布了《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5],并开始推行面向老年人的“失智友善行动”,为艺术处方笺的实施提供了法规依据。在社会支持层面,艺术处方笺在美术馆的开展,得益于各地的健康疗愈计划,以及相应的基金支持。展馆方在了解或制定与艺术疗愈结合的研究项目时,会与艺术教育者、艺术研究者、艺术疗愈师等专业人员建立合作,根据馆内展品资源设计有针对性的艺术活动。发起主体并不一定是展馆方,也可能由政府或专业机构主导。在资金来源上,此类项目由展馆方与基金会、卫生组织、医学院等社会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推出免费为老年人服务的疗愈计划。(表1)
表1.开展面向老年人的艺术疗愈计划的部分美术馆(艺术博物馆)一览表
注:作者基于各展馆官网资料整理
艺术处方笺的实施通过参与者(失智老年人)将医疗方和展馆方(美术馆)连接起来。通常参与者从医疗方领取处方笺后,到合作的展馆方换取相应的艺术疗愈服务,体验完毕后再向医疗方回诊反馈,形成闭环式的实施流程。(图1)对医疗方而言,开立处方笺之前,首先须前去合作的展馆方完成参观体验,并与展馆方建立合作关系;其后,依个案需求开立处方笺;最后,主动关心及查阅参与者回诊时的参观记录。对参与者而言,在治疗师或医生处领取处方笺后,持处方笺至医院合作的美术馆服务台(售票处),向展馆方换取正式门票,入馆参观或参加活动,最后带参观记录回诊并与医生讨论疗愈效果。对展馆方而言,处方笺的兑现需要提前对展馆服务人员进行一定时数的培训,增进他们对疗愈项目的认知;接待预约参观前,可通过合作医院事先了解个案状况(例如:失智程度、行动能力等),适时调整活动内容、参观动线并提供辅助设备。然而,疗愈活动结束后的反馈环节经常被忽视,需要医疗方和展馆方主动联系参与者,积极收集反馈,才能评估疗愈效果,做出针对性的改善。
图1. 艺术处方笺的实施流程(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目前实施艺术处方笺的美术馆多是利用已有的展览空间条件,除无障碍通行外,并未在游览路线和艺术创作空间进行特殊的艺术疗愈设计。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随着年龄增长,在生理、心理和社交方面产生微妙的变化:记忆、注意力、语言、认知等能力出现退化;性格上孤独、缺乏安全感、适应性差;行为上出现固执、刻板等情况。而患有失智症的老年人在上述表现中更为严重。[6]因此,美术馆的环境设置需要注意为老年人提供让他们感到“安全、放松、受欢迎”的环境氛围。
艺术处方笺涉及的疗愈活动主要分为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侧重于静态参与,通过艺术疗愈师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引导老年人的讨论、回忆、联想等,达到对认知功能恢复训练。艺术创作侧重于动态参与,包括绘画、手工等不同形式的动手活动,给予参与者最大的创作自由度,艺术疗愈师则在此过程中通过敏锐观察予以适当的引导。通常,疗愈活动中穿插分享讨论和记忆回顾等,以加深老年人的活动记忆。
2
台湾美术馆的艺术处方笺设计实践
图2. 台湾美术馆系列艺术疗愈项目时间轴(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台湾美术馆官网活动介绍绘制)
为了让在馆团队明确失智老年人的需求及展馆的服务内容,借由2018年6月启动的“全人友善博物馆:失智高龄者文化近用计划”,台湾美术馆展开了基于“调查、交流、培训”的专业指导。其中,调查包含了对失智症和失智友善环境的了解程度、对参与相关课程的兴趣、如何照顾失智老年人等问题。同时,针对失智老年人的互动经验、来馆需求、失智友善服务措施等问题提出建议;提出了与普通老年人来馆需求的区分。培训内容围绕失智老年人的需求和失智友善服务的构建展开。同年11月,举办“失智及高龄老人友善行动”论坛,分享国内外在艺术疗愈实践上的经验。[7]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指导活动,形成了一支面向高龄老年人和失智老年人的多学科专家团队,成员来自医护、老年学、高龄照护、心理学、社工、谘商辅导以及博物馆教育等领域。
台湾美术馆针对失智老年人的观展行为制订了STE2P服务手册,其标准较高,也同样适用于普通老年人群体。[8]STE2P的准则内容共五项,分别由Smile(微笑)、Thanks(谢谢)、Eye Contact(眼神接触)、Embracing the Moment(拥抱当下)和Patience(耐心)的首字母组合而成。(图3)具体而言,服务人员在接待时微笑以对;感谢失智老年人的到来和聆听;通过眼神接触观察失智者状态,与其平视且不回避对方的眼神注视;倾听失智者讲话,不起冲突,给予尊重和鼓励;保持耐心和同理心,仔细倾听并回答问题。手册中模拟了一些和失智老年人沟通的常见场景,以此提醒服务人员应关注老年人与其他年龄群体的心理需求差异,给予更多的尊重和耐心。例如,当老年人误将某新作品认作是他多年前熟识的旧作时,导览人员不应立即纠正错误,而是应鼓励老年人联想两幅作品的共通之处。
图3. STE2P服务手册中的五条服务准则(图片来源:注释 [8])
展馆环境改善设计分为评估和设计两个环节。在评估环节,台湾美术馆于2018年7—10月间,组织跨学科专家团队对展馆内的硬件服务设施和软件配置进行了7次细致调查。调查范围包括所有失智者及照护者使用频率较高的空间和设施,涵盖各楼层展厅、洗手间、教师资源室、研习教室、寄存处、庭院、卖店等,以及座椅和便携式的博物馆椅等,并对上述设施进行了使用状况的评估。在设计环节,专家根据评估结果对以上的空间和设施进行改善设计,营造老年人友好环境。设计标准参考了国际普遍应用的“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原则、台湾相关部门公布的《建筑物无障碍设施设计规范》《高龄失智者友善社区环境设计准则》以及台湾失智症协会发行推广的“瑞智友善社区指引手册”等。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参观动线、色彩、光线、导视系统、专属休息区缺乏针对老年人参观需求的考量。例如,展馆空间针对展品特点设计,导致原有空间和展品的位置难以调整,轮椅通行不便;低照度需求的展厅光线昏暗,不利于老年人的行动和观赏。因此,在展馆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专家团队须对上述不利因素做出折中调整。如参观地点上应尽量选择宽敞明亮的展厅,休息工具则选择可以随时移动且轻便的博物馆椅,以满足动态的艺术观展需求。(图4)
图4. 便携式博物馆椅为参与者提供便利(图片来源 :台湾美术馆官网)
台湾美术馆的“老当艺壮”系列艺术疗愈工作坊特别关注活动时间、活动对象、师资配备、活动内容、传达方式以及疗愈反馈的设计。在活动时间上,每期活动时长2个月,每周1次活动,共4~8次课。(表2)每期活动仅招募8~10位的独居或轻度失智老年人,并邀请照护者陪同。在活动开始前,根据参与者填写的电子报名表格内容(图5),获取老年人的年龄、性别、身心状态、习惯语言、特殊状况和喜好等基本信息,帮助服务团队提前了解活动对象,定制针对性的疗愈内容。服务人员由1~2名活动带领教师、5名义工、1名行政专员及1~3名随行观察的专家组成,与参与者的配比几近达到了1:1,以保证周到的疗愈服务。馆内的带领教师分为艺术疗愈师和艺术教师,负责不同的活动内容。专家来自跨学科领域,负责检查活动的过程和细节,并在活动后讨论和调整活动设计。
表2.台湾美术馆2018 年失智友善艺术活动内容一览表
图5.报名表题头样例(图片来源:注释 [9])
艺术欣赏活动在内容规划上,考虑到老年人的生命经验以及失智老年人的长期记忆特征,选择老年人所熟悉的老一辈艺术家的馆藏精品,在“艺术对话”单元中欣赏和讨论。为了鼓励来自不同生长背景的老年人畅所欲言,要求治疗师能够综合运用普通话、闽南语、日语等多种语言进行对话。值得关注的是,失智老年人的记忆力与时间感知能力衰退,在日常生活经常被纠正,因此治疗师在活动时应熟练运用耐心等候、仔细聆听、核对、复述与回应等照顾长辈自尊的对话技巧。(图6)在疗愈反馈上,结合观察法和电话访谈法。专家在活动现场通过观察参与者的身体动作、神态表情和言语表达判断活动的疗愈效果,而活动后馆员以电话形式回访,参与者可自愿表达体验感受。
图6.艺术疗愈师带领老人欣赏经典画作(图片来源:台湾美术馆官网)
图7.老人们参与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图片来源:台湾美术馆官网)
3
艺术处方笺的定制化设计要点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服务机构和美术馆尚未建立成熟的艺术处方笺合作机制,缺乏专业化的疗愈服务团队和疗愈体系,使得高龄或失智老年人及其照护者缺少接受艺术疗愈的途径。因此,归纳总结艺术处方笺定制化设计要点,对我国美术馆艺术疗愈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尤为重要。
为促进老年人走进美术馆,积极参与疗愈项目,享受美术馆优质的艺术资源,艺术处方笺通常具有公益性质,而这部分资金则可能需要寻求赞助商、社会公益协会、社区捐助、科研基金等的支持。美术馆与科研或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前者获得基金支持,后者增加科研产出,共同提升疗愈水平,形成良性的双赢模式。例如,台湾博物馆与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合作,利用双方的资源互补,使艺术处方笺的实施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艺术处方笺在美术馆的开展分为培训美术馆服务人员、评估馆内设施和环境、设计疗愈活动、带领活动,以及评估活动反馈等环节,涉及护理学、老年学、博物馆教育、艺术学、环境设计、管理学等多专业的支持和指导。因此,美术馆在实施艺术处方笺前,需要组建熟知老年人需求的专家团队。
各美术馆的艺术资源不同,如何利用现有展品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减缓失智等问题,则需要依托展馆特色的艺术文化资源,制订相应的服务内容。其中,面向老年人的服务手册是目前各展馆实践艺术处方笺的一个必要工具。手册应以《联合国老年人原则》中“独立、参与、照护、自我充实和尊严”的五项原则为基础,强调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并包含适用于展馆条件的服务准则、接待流程、不同情境处理建议等。例如,台湾美术馆推出的《失智友善从微笑开始——推动失智友善服务手册》[9]、台湾博物馆推出的《博物馆处方笺实务手册》[10]、纽约现代美术馆推出的《与我相遇——让痴呆症患者享受艺术》(Meet me: Making Art Accessible to People with Dementia)[11](图8),目的是指导展馆营建友善观展环境和提供疗愈性服务。
图8.不同展馆的失智友善服务手册封面(图片来源:各展馆官网)
此外,为老年人提供与展品相关的特色纪念品也可提升他们的参与兴趣。例如,在艺术欣赏活动中,艺术疗愈师向老年人发放馆藏画作的印刷品,使他们在艺术对话时能更好的观察到作品细节,并作为纪念品成为一种强化式的疗愈刺激,帮助老年人回忆活动内容,成为他们与家人产生交流、炫耀的谈资,从而取得出乎意料的疗愈效果。(图9)
图9.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在艺术对话环节为老年人提供馆藏画作的印刷品(图片来源:MoMA官网)
为了吸引老年人参与艺术处方笺活动,可根据展览主题为活动命名,并制作友善易懂的宣传海报。虽然国际上的艺术疗愈项目名称常带有“失智、阿兹海默症、健康”等词汇,但宣传海报的题目构思充满人情味和趣味,回避了病患、失智等消极表达,使老年人能够感受到被尊重,作为主人翁积极投入到活动之中。例如台湾博物馆的“揪尬憶(很满意)”(图10),台湾历史博物馆的“爺奶生活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我的人生风景”(图11),纽约现代美术馆的“Meet Meat MoMA(与我在馆相遇)”等。
图10.“很满意”海报(图片来源:台湾博物馆官网)
图11.“我的人生风景”海报(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3.符合疗愈需求的环境选择
美术馆实施艺术处方笺需要三类空间环境,一是满足静态观赏和对话的艺术欣赏空间,二是满足手工操作和讨论的艺术创作空间,三是能够到达以上两种空间的交通空间。艺术欣赏空间需要注意观赏空间尺度可容纳所有参与者;艺术创作空间需注意通过桌椅的布局方式提升老年人的社交参与度。而已建成的美术馆,尤其是使用历史建筑的美术馆,难以在物理空间上进行大幅度调整。因此,根据疗愈活动需求选择特定的展示空间、活动空间、行动路线更为合适。“通用设计规范”是检视空间环境选择的参考标准,保障老年人的身心需求是疗愈活动的基础,同时可以通过专家团队对展馆的实地考察获得较为客观的环境评估结果和改善建议。应注意选择室温舒适、较为安静、明亮、地面平整、容易到达和识别的空间。
4.简化活动流程的疗愈体验
艺术处方笺的使用过程涉及医疗方、展馆方和参与方之间的交流协作,流程较为冗长,老年人及其照看者需要往返于医院和美术馆。因此,简化整个艺术处方笺的活动流程,更有助于将美术馆作为疗愈全过程的载体,从而为更广泛的老年人群体进行疗愈服务。
(1)在活动报名阶段,可通过报名表的设计筛选具有独居、高龄、或轻度失智特征的老年人,为他们开具艺术处方笺(入场门票),从而改善老年人难以到医院开具处方笺的困境。(图12)
(2)在活动制定阶段,需要为同行的照护者设计和老年人共同参与,或单独的定制化活动,目的是让失智老年人的家属通过艺术活动获得可以放松身心、了解和亲近老年人内心世界的契机。
(3)在活动进行阶段,需要注意时间长度和活动周期的把控。冗长的介绍容易让老年人觉得沉闷和信息超负荷,所以艺术对话时间不宜超过45分钟;艺术创作的体验时间可适当加长,便于老年人充分发挥以及自由讨论。由于老年人记忆衰退,尤其是失智者容易混淆时间和事件,建议提供规律性的活动时间与间隔,例如每周一上午9点至11点进行活动。
(4)在活动反馈阶段,传统的疗愈效果是采用问卷法或访谈法等,在活动后立即收集数据。考虑到尽量对老年人和照护者参加系列活动的愉悦体验产生最小干扰,避免影响他们的再访意愿,提升反馈灵活性尤为重要。一种可行的方式是通过专家的现场观察判断,另一种是寻找活动结束后的恰当时机回访,但要注意遵从老年人的回访意愿。
图12.展馆设计的艺术处方笺作为参观凭证(图片来源:台湾博物馆官网)
结语艺术处方笺以非医疗环境的美术馆作为艺术疗愈的载体,环境氛围相对于医院轻松、友善,有助于老年人克服心理障碍、增加社会交往机会、延缓失智症状。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已有的展馆资源,减少社会的重复投入,在实施过程中建立起跨机构的合作,促进了科研、医疗的共同进步,是艺术展示空间新的发展方向。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发现台湾地区的艺术疗愈服务已相当普及并深植于社区,甚至会让人惊叹失智老年人群体的庞大。然而囿于大陆地区家庭养老的主导模式,这类人群尚未在社会层面获得重视,必将是一个隐藏的棘手问题。不必过分担心的是,大陆地区的美术馆在艺术资源、人才储备、展览环境和资金支持上有着台湾地区无法比拟的巨大潜力,若逐渐完善相关法律保障、组建专业团队、发起广泛的社会动员,必将形成一套符合大陆老年人心理行为需求的艺术疗愈体系,契合于“积极老龄化”的时代需求。
[1] 2017-2025年公共卫生领域应对痴呆症全球行动计划草案[R/OL].(2017-04-03)[2022-11-22].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global-action-plan-onthe-public-health-response-todementia-2017---2025.
[2] Bungay H, Clift S. Artson Prescription: a Review of Practice in the U.K.[J]. Perspectives in Public Health, 2010, 130(6): 277-281.
[3] 伊丽莎白·伊永奈兹、张春美:《作为治疗环境的博物馆及其对艺术治疗的贡献》[J],《国际博物馆》,2018年第1期,第10页。
[4] Thomson L J, Lockyer B, Camic P M, etal. Effects of a Museum based Social Prescription Intervention on Quantitative 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J]. Perspectives in Public Health, 2018, 138(1): 28-38.
[5] 易君珊等:《台湾身心障碍者与长者艺术文化参与现况研究》[R/OL](2017)[2022-11-22]社团法人台北市行无碍资源推广协会. https://www.britishcouncil.org.tw/sites/default/files/research_report_-_art_for_disability_aging_in_taiwan-_ch-final_reduced_size.pdf.
[6] 黄金银、唐莹:《失智失能老人整合照护》[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第128—130页。
[7] 刘婉珍:《发展失智友善博物馆的行动理路—以台湾美术馆为例》[J],《博物馆学季刊》,2020,年第3期,第63—81页。
[8] “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失智友善从微笑开始——推动失智友善服务手册》[M],台北:“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2022,第8—11页。
[9] 台湾美术馆.报名表(WORD档)[M/OL].(2019-01)[2022-11-22].https://event.culture.tw/NTMOFA/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90002.
[10] “台湾博物馆”,姜韦彤、刘建良、刘宜君:《博物馆处方笺实务手册_电子版》[M],台北:台湾博物馆,2021,第52—57页。
[11] MoMA. Meet Me: Making Art Accessible to People with Dementia [M/OL]. (2009) [2022-11-22]. https://www.moma.org/visit/accessibility/meetme/resources/#download.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装饰杂志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