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调研 | 兵马俑考古新发现 | 四川新开一馆

2023-02-24

    2023年2月24日    


【综合】

■    李群调研云南省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可持续发展工作

■    陕西榆林公开宣判吴某某等盗掘古墓葬案

■    土耳其强震中上万年历史文物毫发无损


【博物馆】

■    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开馆,家人捐赠邓稼先珍贵手稿

■    陕西考古博物馆暂停对外开放

■    “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即将二次换展


【考古】

■    陕西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    山西长治发现3座唐代纪年墓 陪葬品折射墓主生活情调

■    四角坪遗址发现秦代疑似滤水装置

■    四川盐源县老龙头青铜时代墓地入围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    陕西清平堡遗址考古明确长城修建时的主观定位


李群调研云南省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可持续发展工作


2月19日至20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赴云南省调研“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主持召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座谈会,考察普洱市、西双版纳市文物工作。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艳会见李群,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浩一同调研。

李群一行深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区与缓冲区,实地考察保护管理中心和哎冷古茶山、芒景村翁基老寨、景迈村糯岗老寨、大平掌古茶林,检查遗产监测、民居修缮、环境整治、消防防雷等情况,走访村民村委,慰问一线文物工作者。李群强调,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入挖掘阐释“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突出普遍价值,稳妥做好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参会准备,持续加大保护管理力度,有效延续村民村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活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模式。

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座谈会上,李群听取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作情况汇报,肯定了云南省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成绩,要求系统总结文物与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利用重点项目,管好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保障农民利益,吸引青年回城回乡生活创业,激发古城古村寨可持续发展活力。强调要建立健全文物保护长效机制,强化文物安全主体责任,织密织细防控体系,确保文物与文化遗产安全。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文物古迹司,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普洱市、丽江市、红河州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和遗产地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同志参加调研或座谈。(国家文物局 文宣)


陕西榆林公开宣判吴某某等盗掘古墓葬案


2月21日,陕西安康铁路运输法院在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大门前,公开宣判盗掘古墓葬犯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安康铁路运输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琪轩和榆林市文物广电局副局长任强出席并讲话,安康铁路运输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周兴安出席,安康铁路运输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袁涛主持,现场300余群众参加活动并旁听宣判。

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间,几个被告人先后分别结伙对位于榆林市绥德县、清涧县等地的8座战国、汉、宋金至明代时期古墓葬进行盗掘,共盗得文物27件、获利15200元。经鉴定,上述8座古墓葬均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盗掘行为对古墓葬本身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可逆破坏。

被告人吴某某等人分别多次结伙盗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墓葬,构成盗掘古墓葬罪;其盗掘行为对古墓葬整体价值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同时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还应承担损害修复费用。判处被告人吴某某等8人分别犯盗掘古墓葬罪、盗窃罪,被判处11年至1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30000至5000元不等罚金,责令承担9300至1000元不等民事修复赔偿费用。

据了解,为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榆林市文物广电局联合安铁法院、安康铁路运输检察院(陕西省秦岭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公安局延安公安处,在此次宣判活动之前开展了文物保护普法宣讲制作了文物普法宣传牌,现场发放“依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陕西省文物局 )

土耳其强震中上万年历史文物毫发无损



当地时间2月22日,震后的土耳其尚勒乌尔法考古博物馆1.2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物没有任何明显的损坏,图为巴利克利戈尔雕像在经历两次地震后毫发无损地站在那里。



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开馆,家人捐赠邓稼先珍贵手稿

四川两弹城博物馆揭牌开馆仪式

四川两弹城博物馆于2月22日,在绵阳市梓潼县两弹城正式揭牌开馆。开馆仪式上,邓稼先之子邓志平向博物馆捐赠“两弹元勋”邓稼先生前珍贵手稿。这份手稿将在博物馆显著位置陈列。

邓稼先之子邓志平(左)捐赠邓稼先生前珍贵手稿仪式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捐赠的手稿是邓稼先于1985年所写,手稿已微微泛黄,上面清晰工整的字迹、一丝不苟的演算,是被定格的心血。邓稼先于1958年参加原子弹设计工作,1986年因病去世,28年里隐姓埋名,无私奉献。

四川两弹城博物馆位于梓潼长卿山南麓,占地1000余亩,馆内现有文物建筑100余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7栋,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科研旧址保存最完整的三线建设时期国防科研院所遗址。珍藏有“两弹一星”相关决策文献史料两万余册,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相关实物、图片,亲历者口述史,音视频等珍贵史料。(李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祖明远)

陕西考古博物馆23日暂停对外开放


陕西省考古博物院发布紧急通知:受临时停电影响,博物馆23日暂停对外开放。23日已预约游客可凭信息,一周之内随时前往参观。(考古陕西)


“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即将二次换展


根据展览计划,故宫博物院将于3月7日(周二)进行“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第二次展品调整新展出的展品包括:《宋拓多宝塔感应碑》册、(传)柳公权《行书蒙诏帖》卷、蔡襄《行书自书诗》卷、陆游《行草书怀成都十韵诗》卷、赵孟坚《墨兰图》卷、杨维祯《行书鬻字窝铭》轴、王守仁《草书龙江留别诗》卷、钱维城《君子图》轴。

根据展览计划,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包括(传)颜真卿《行书湖州帖》卷、文彦博《行草书三札帖》卷、解缙《草书自书诗》卷等五件文物将展出至3月5日(周日),次日撤展。



陕西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陕西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明晰了陶俑的制作程序,修复陶俑140余件。

秦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达14260平方米。2009年至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兵器柲多处、弓弩箭箙多处;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兵马俑坑
发掘表明,俑坑的木质结构是由地栿-立柱-枋木-棚木构成的框架式结构,较其他陪葬坑由垫木-地板-立柱-厢板木-棚板木构成的厢椁式显得技术原始,据此认为兵马俑陪葬坑应是陵园中修建较早的一组陪葬坑。

此次发掘的俑坑内的长兵器主要为铍与戟,短兵器可分辨出两种青铜剑有等级上的区别,远射兵器解决了檠木的使用问题,防护设备清理出俑坑中第一面盾牌,指挥设备清理出鼓与鼓槌。在俑的等级与军阵方面,明确了特殊俑的职能,初步搞清了军阵的排列规律。在车属遗迹方面,清理出笼箙等遗迹,并判定其为车配置装纳杂物之器,并非马槽。

发掘显示,陶俑制法取得新突破,明晰了陶俑的制作程序。俑的双臂单独制作,在陶俑躯干完全制作好并且二次覆细泥、细部雕饰完成后才粘接双臂。“物勒工名”有其具体实施的范围和程度,不同的产品有着不同的质量要求。彩绘保护与文物修复也有了新突破,截至目前已修复陶俑140余件。(陕视新闻)

山西长治发现3座唐代纪年墓 陪葬品折射墓主生活情调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8日晚发布消息,长治市潞州区屈家庄墓地共发掘清理出5座唐代和25座明清墓葬。其中3座唐代墓有确切纪年,墓中出土的精美陪葬品折射出墓主的生活情调。
  
2022年4月至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长治市古建筑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上述古墓葬进行发掘。
  
其中,M1、M20、M21唐代墓葬出土了墓志,分别为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咸通九年(公元868年)。
  
此外,M1出土了镇墓兽、天王俑、文官俑,M20出土了成套茶具,这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并不多见。
  
M1在墓室近底部的墓壁四周共有16个拱形壁龛,壁龛内均有未经烧制的泥俑。这些泥俑与墓室内淤土经过长期叠压浸染后,几乎融为一体,难以识别,但不论是天王、瑞兽,还是人物形象都惟妙惟肖。
  
墓志盖篆书“唐故府君庞公墓志铭”。志盖顶部四周里侧阴刻八卦图案及八天干,外侧阴刻诗文“悲风吹黄蒿,挽歌度西水,车马却归城,孤坟月明里”。志文阴刻楷书23行,首行“唐故庞府君墓志铭并序”。根据墓志“府君讳惟信左亲骑军武威将副将云麾将军殿中监”知墓主为官身。根据“府君于咸通二年三月十日拥殡于府城西北五里平原”知墓葬明确纪年及具体位置。
  
M20墓室东北部出土了白瓷执壶、白瓷碗、白瓷茶瓯、铁勺、铁制茶碾、绿瓷渣斗等成套茶具,瓷器组合完整,再现了古人品茶的“仪式感”。
  
墓志盖篆书“唐故府君张公墓志铭”。志文阴刻楷书21行,首行“唐故昭仪节度衙前兵马使兼武安军银青光禄大夫”。第二行“太子宾客南阳张府君墓志铭并序”,由此可知墓主为官身。根据“咸通六年乙酉岁二月二日合祔”知墓葬具体时间及墓葬为合葬墓。根据“以会昌五载四月二十九日寝疾终于潞州上党县长寍里之私邸”知墓葬男主为死后20年迁葬于此。
  
M21墓志盖篆书“唐故府君元公墓志铭”。志文阴刻楷书21行,首行及第二行书“唐故昭义军节度衙前经略副将定远将军讨殿中监河南元公墓志铭并叙”由此可知墓主为官身。根据“以九年十一月廿五日乃启夫人之玄宫归丧礼也”知墓葬具体时间及墓葬为合葬墓。
  
项目负责人武俊华介绍,上述3座唐墓均为纪年墓。出土的成组墓俑让人得以探究墓主的内心世界,精美的茶具也折射出墓主的生活情调,这些都为研究本地区和同时期古代丧葬文化和社会文化提供了新的例证和研究材料。(中国新闻网)

四角坪遗址发现秦代疑似滤水装置


四角坪遗址初步判断是秦帝国时期一处与祭祀相关的礼制性建筑群遗址,有助于丰富和补充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体系链条。

这是四角坪遗址中心夯土台与附属建筑发掘全景。(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四角坪遗址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2012年在田野调查中被发现。2020年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对四角坪遗址开展发掘研究。截至目前,考古队已揭露出遗址中心夯土台西半部以及部分附属建筑,根据建筑对称原理,该建筑群的布局已基本厘清。

四角坪遗址考古领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侯红伟介绍,四角坪遗址所处山顶为一处经人工处理的大平台,面积约为2.8万平方米。平台外部被夯土墙环绕,内部有层级分明、秩序井然的夯土建筑基址群。该夯土建筑群以面积约900平方米的中部方形夯土台为核心,周围分布着长方形及曲尺形附属建筑,整体呈现中心对称的围合式布局。该遗址出土的文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包括云纹瓦当,绳纹筒瓦、板瓦、回纹地砖、空心砖等。

“这些建筑材料遗物制作规范、纹样较统一,体现秦代成体系、成规模的建筑制作规范,此外这些遗存所处时代一致,性质单纯,未见明显的后期扰动。”侯红伟说,结合四角坪遗址格局特征、建筑功能、地理位置等研究,他们初步推测它是一处与祭祀相关的礼制性建筑。

这是四角坪遗址一处发现的排水设施。(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角坪遗址核心夯土台中心和部分附属建筑围成的院落位置,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聚水排水设施。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裴建陇介绍,该遗址夯土台中心的半地穴空间铺设了地砖和壁砖,且砖缝间用特殊材质做过填缝处理,有效起到密封或防渗水作用,中心底部埋设的陶水管道向北横穿夯土台,与台基北部的排水设施相连。院落的排水设施也由长方形空心砖及铺地砖组成,平面形状呈梯形,根据遗迹位置不同,推测该排水设施为迎水区或散水区。

“四角坪遗址排水设施结构与秦汉行宫遗址姜女石遗址发现的相似,但四角坪遗址个别排水设施上单独存在一个锯齿圆环状特殊装置。”裴建陇说。有考古专家认为,这种设施看起来能阻隔沙石污泥等,或许起到滤水的功能。

这是四角坪遗址个别排水设施上发现的锯齿圆环状设施。(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侯红伟表示,由于秦帝国存在时间短,具有代表性、保存状况较好的秦代建筑遗迹国内比较罕见。四角坪遗址的发现丰富和补充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体系链条,对于研究秦代政治、礼仪制度以及建筑历史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新华社)

四川盐源县老龙头青铜时代墓地入围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四川盐源县老龙头青铜时代墓地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入围项目”之一。老龙头青铜时代墓地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核心区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

据介绍,老龙头青铜时代墓地发现墓葬1400余座,年代从商代至西汉早期。墓葬以西向为主,出土各类遗物6000余件,完整建立了盐源盆地商代晚期至西汉时期的年代框架和文化序列,凸现了盐源盆地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多元特征,实证了西南、西北地区及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交流的历史,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中新网)

图为老龙头青铜时代墓地出土器物。
图为老龙头青铜时代墓地出土器物。


陕西清平堡遗址考古明确长城修建时的主观定位


图为清平堡彩绘泥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记者22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陕西清平堡遗址发现民居与商铺等遗迹,并出土大量彩绘泥塑神像等。专家表示,这些遗迹反映了当时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情况。
清平堡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为明代延绥镇长城三十六营堡之一,同时也是明蒙之间互市的场所之一。2020年4月,当地村民在此处取沙土修路时,发现了泥塑造像、建筑材料等遗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工作。

图为清平堡普通院落鸟瞰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清平堡考古是对中国长城遗址进行的首次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近三年来,考古专家在清平堡遗址发掘出中心楼、显应宫、民居、商铺、寺庙等遗迹,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生活用瓷碎片、彩绘泥塑神像等。
在中心楼南侧街道两侧,清理出小型建筑10余间,这批建筑分布密集,多为“一宇两内”的结构。住房内有砖砌火炕,院落中有碾房或磨房的遗迹,为当时驻堡军民居住的普通民居。专家表示,这些遗迹反映了在清平堡中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情况。
显应宫建筑结构保存完整,由砖砌的照壁、院墙、戏台、东西两庑、正殿、寝宫等组成,整体呈轴对称分布,并体现出浓厚的中原文化因素。其中,东西两庑出土的泥塑神像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明朝风格的形象和蒙古风格的形象,反映出当时在清平堡内,两族人民交流融合、平等共处的情况。
考古专家表示,清平堡在修建之初的自我定位具有军事和商贸二重属性,在使用过程中,营堡内及周边发生的更多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通过清平堡遗址的考古工作,明确了长城修建时的主观定位,进一步认识到民族的融合发展与文明的交流融合始终是历史的大势。(中新网西安 杨英琦 张一辰)



编辑:高莉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李群 调研

16039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