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工具箱、地方感与蓄水池

原创 2023-02-22

《延伸黄昏》,Adam Frelin(美国),摄影:NormanLee華©️深圳光影艺术季



撰文:钟刚



瞄向当下


我们已经持续关注深圳光影艺术季有三年了。这个在深圳夜间进行、以光影艺术为主题的大型展事,通过连续性的举办,指向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命题:到底什么是深圳的“城市之光”。在很多时候,“城市之光”是一种隐喻,关联的是一种更为宏大的叙事,或者作为一种城市象征物,被高悬在上,但深圳光影艺术季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价值,恰恰在于将“宏大”转换为“日常”,将“隐喻”转换为“主体”本身,将“象征物”真的给做实了。


我们很多时候会放大一个词语,有时又会让一个词语狭义化,而词语的主体本身却被忽略和遗忘了。深圳光影艺术季所探讨的“城市之光”,回到了城市之光的本义上,所有的讨论都是从光的基本定义出发,同时又瞄向当下现实,比如光在城市的空间和时间中置身何处?光何以形成一种城市文化的表达?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问题——在城市的“硬建设”之后,深圳如何进行自身的软性建设?从这个维度来看深圳光影艺术季,它是城市之光的“思辨式的行动”。


尽管在很多时候,深圳光影艺术季被作为一个艺术事件,或者作为一个大型的公共艺术项目,但我认为,它的重要性不在于为市民提供了“又一个”艺术展或艺术节,深圳光影艺术季的重要性在于对“城市之光”的实验——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展区,提供的是实验的不同样式,最终形成的是城市光影表达的工具箱。


而由这个工具箱进一步展开的实践,逐渐形成的是具有深圳精神指向的“城市光谱”。



《兔子洞》,UFO媒体实验室(中国)©️深圳光影艺术季


深圳的内容刚需


第三届深圳光影艺术季福田展区,选址香蜜公园,艺术家的创作给夜间的公园提供了新的浏览路径和体验。总策展人赵力的策展原则是柔性介入,所选作品的尺度和照度都以不改写场地的日常模式为方向。今年的福田展区,不是精英化的、由上至下的艺术介入和艺术训导,而是通过点位的选择和作品的呈现,为公园的夜间浏览提供新的观看可能。一个大家熟悉的公园,能够通过一系列艺术的行动,不断释放出新的内涵,我想这也是深圳作为中国公园数量最多的城市最急切的刚需之一。


深圳的公园建设在中国的城市当中已经非常领先,但摆在它面前的问题也非常显著,那就是公园的特色如何建立,公园的“耐逛性”是什么,公园的人文内涵如何沉淀。深圳有中国数量最多的公园,但比起杭州,西湖是城市生活当中一个重要的存在,市民可以久逛不厌,甚至西湖可以影响一座城市,可以陪伴一个人的一生。深圳的新公园,虽然数量众多,有好看的风景,但是它如何形成自己的记忆和文化,如何形成长久的陪伴性,甚至一个公园如何能影响一座城市的气质,都是这个城市在硬建设之后涌现出来的艰巨难题。


如果说深圳的硬建设完成了城市的A面,内容、意义和精神的“建设”则是城市的B面,一个有影响力的大都市,是A面和B面的交融与共生,城市的光芒是A面与B面共同造就的。任何一个“单面城市”都不足以塑造一个大都市的骄傲。


深圳光影艺术季就属于城市软建设当中的一个举动,它以光影的阴与暗,在空间当中流动和变幻,让中性的空间变得有意义,有内涵,并在与观众的对话中形成一种公共的、人文的城市表达。


深圳光影艺术季的意义不只是在于为城市的夜间活动提供了一个去处,而是在过去三年里不断介入到城市的公共空间,包括广场、公园、街道、购物中心等,其行动本身,是作为主语的“光”在城市空间当中的内容创作。相比张扬的、事件性的灯光秀,深圳光影艺术季不是迪斯尼式的城市游乐园模式,而是在进行城市内容的精细化运营,它是流动的、柔软的、细腻的、人文的。光影艺术介入到公共空间,建立的是一个公共空间的异质性和场所的精神。


如果说城市建设是完成了城市的形式,而光影艺术则是让形式释放意义,让场所形成一种让人流连的价值。



《树·人》,ENESS(澳大利亚),摄影:墨客映画©️深圳光影艺术季


地方感


深圳光影艺术季的“主展区+分展区”模式,虽然可以类比威尼斯双年展或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分展场模式,但回溯过去三届深圳光影艺术季的实践现实,我认为深圳的分展区模式主要探讨的是,在城市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场所,是否能够形成一种在地化的光影表达。相比于一种整体性的照明规划,分展区模式指向的是光影艺术如何介入到地方性和附近感的构建当中。光影艺术季的地方组织工作,不是主展场之外的分支形式,而是平行工作当中的活力释放。


这个当中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艺术家如何了解他们作品点位所在的“地方”,他们如何在调研和互动当中学习和消化地方知识,以及地方的组织者是否能够准确、充分地描述地方——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地方建设快速推进,地方知识的形成与消化,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专业的工作和等待的耐心,深圳在这个方向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做好光影艺术的地方呈现,考验的是艺术家与地方工作者之间是否彼此做好了准备,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在一个共同的界面上展开有效的协作。否则,深圳光影艺术季的展览质量只会呈现中心到地方的衰减,而不会出现中心到地方的绽放。


均质化的全球化创作,在地方性的形成当中越来越显示出低效性和瞬时性,只有与当下的场所融合,与场所以及场所当中的人形成对话关系,艺术才能在当中生根、发芽和生长。在第三届深圳光影艺术季福田展区呈现的《光景》《延伸黄昏》和《不可能的风景》等光影艺术作品,就实证性地说明了一件理解场所的艺术作品所形成的表达,能够让现有的公园景观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因为光影艺术季的举办,香蜜公园由一个拥有怡人景致的市政公园,变身成为一个风景会说话的公园。这样的实例让我们确信,只有一个能与人进行情感和精神交流的公园,才能让人共情,其中精心布局的公园景观,才会逐渐发展成塑人心智的人文景观。散布其间的光影艺术,是切实有用的艺术,因为它的介入,让一个平常状态的公园呈现出新的风景内涵和观看价值。甚至可以说,正是类似像光影艺术一样的软性工作,让城市的空间具有了观看的理由与意义。



《不可能的风景》,郭熙(中国),摄影:Normanlee華©️深圳光影艺术季


柔软的主角


相比于雕塑这种在公共空间的物质性存在,光影艺术是明暗之间的表达,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就像空气当中的一种气味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比如我们回顾过去三届的作品与展览现场,大多都会随着展览的结束化为无痕,这就使得光影艺术的介入是一种实验性的介入,其观赏性并不是最重要的,实验的结果以及围绕实验所作的讨论才更重要。当然,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说,光影艺术具有纠错的灵活性,而固定安装的雕塑,随着时间的推进,认知的深化,它的继续陈放,有时反而会变成一件错上加错的事情。


这也就提示我们,深圳光影艺术季除了为市民提供一个观赏光影艺术的机会,它是不是应该还有一个看不见的面向,那就是在光影艺术的策展实践当中,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怎样的“深圳答案”。


深圳光影艺术季提供的是城市光影艺术的试错实验以及通过实践、研究和思辨所形成的实验报告,它是一种实验的、启示性的、思辨性的思想工作,而不是展陈、事件策划、品牌营销的工作。深圳光影艺术季的实验成果,不仅要能够给深圳自身的城市营造提供资源,同时深圳作为一个先锋城市,它的探路者报告,也理应能够给更大范围的城市实践贡献样本的价值。


对于一个持续三年的光影艺术季,我认为还应该去讨论的是它形成的“公共成果”是什么。我甚至认为,深圳光影艺术季的主角不是艺术家,而是光,所有人的工作不是为了完成一件艺术品,而是应该聚焦在“城市之光”上面,艺术家的工作是为光提供注解,展览的发生,是为了让大家聚焦到我们平素视而不见的“光”身上。光应该从城市的工具,演变成为城市的主体。我们的城市要做的,不是规训光,而是让“光”成为“硬装城市”当中的柔软主角。


一个懂得克制、温情地对待光的城市,一定是一个人文的城市。当城市的光变得柔软,变得既多样又克制,那这个城市一定也会是一个有魅力的城市。从这个角度来看,深圳光影艺术季选择日常的状态,而非灯光秀的“事件状态”,其实更符合深圳这个快进、急促的城市,毕竟深圳需要的不只是注意力,它更需要地方性与家园感。



《光景》,Javier Riera(西班牙),摄影:城市摄影师阿坤©️深圳光影艺术季


蓄水池


在第三届深圳光影艺术季筹备期间,我们曾与福田展区总策展人赵力进行了一次对话,当谈及深圳大型展览的游击性策展(每一届换一个场地),赵力认为游击性虽然能够去激发展览场所的活力,但对于展览品牌本身的积累,也会面临频繁地去做构建、又不断将它化之为无形的问题。赵力的观点,从游击的灵活性之外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深圳的文化建设当中如何形成自己的积累与沉淀,如何在游击战当中形成一个可以长期积累自身战斗优势的“堡垒”,它可以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积淀形成的构筑物,而不应该只是一个动作。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开创了城市游击展的模式,激活某个地方,成为一种城市策展的方式,但我认为我们也是时候对这种策展范式进行新的提问了。比如持续的游击战模式,最终沉淀的“文化构筑物”是什么?如果说每年一届的光影艺术季,就像在构建一个光影艺术的蓄水池,这一滩池水会有怎样的形态与色泽?我想对于像深圳这个翻滚的、流动的城市现场,是必须要回应的问题。作为深圳这样一个新城,它到底需要的是文化的沉淀物,还是去营造一场又一场流动的盛宴?我想不同的选择,会造就截然不同的城市气质。而这些,也都会丝毫不差地展现在这个城市的光影和市民面部的光泽上。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info@artdbl.com,微信:artdbl2017,电话:0755-86549157。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打边炉ARTDBL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054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