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先锋视角丨可触摸式展陈方式在历史文物类展览中的应用探索

2023-02-24

摘要:触觉是人最主要的感觉之一,它是基于广泛分布于人体皮肤中的多种感受器及相连接的神经系统共同组成的综合协调性感觉系统。触觉具有复杂性、情感性及真实性的特点,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作为以实物展示为主的博物馆,特别是其中绝大多数历史文物类的陈列展览,由于考虑到文物展品的安全,以往很少考虑展览的可触摸性。经过梳理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在历史文物类展览中开展可触摸性展示方式的实践,可将其实现途径分为以文物复制品实现、以原材料实现和以残碎品实现三种,并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加强开展历史文物类展览可触摸性实践的意义和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触觉是人类最基础最重要的感觉之一,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过相对于“眼见”,“触摸”才是更为基础的真实。然而在博物馆的参观与学习中,特别是在以文物为主要展品的历史博物馆或陈列中(以下简称历史文物类展览),由于考虑文物保护的相关需要,触觉感知或者说可触摸性一直被忽视。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历史文物类的展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很远,反而更需要全方位的展示增加历史的真实度与丰富程度,而触觉的增加在这方面感受上具有先天的优势。


一、触觉的特点

触觉的工作基础首先来自于我们的皮肤,虽然人们对它习以为常,甚至经常忽视了皮肤才是我们身体上面积最大、感受最丰富的感觉器官,也是人类最初认识世界的途径。皮肤在保护着我们整个身体的同时,其内在的“感受器”及与之相连的神经系统是触觉产生的物理基础。触觉体验是皮下多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对压力、震动、湿度、温度等不同类型刺激的多层次协同反映。触觉的特点简单来说主要有三个:

一是复杂性,与视觉和听觉相比,触觉中包含的多种神经感受器更为复杂,比如帕西尼氏小体分布在人身体的所有皮肤区域中,负责感知震动,迈斯纳小体主要集中于手掌、脚掌等区域,能够感知器物表面纹理的变化等。这些复杂的感受器协同作用形成了触觉,这也使得触觉异常复杂,很难被模拟、被复制。这就决定了触觉体验给人的感受更加独一无二。

二是情感性,触觉形成的原理使得触觉根据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生理触觉和心理触觉两个类型。生理触觉是人的皮肤接触外界时形成的客观感觉,然而由于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触觉往往是与视觉、听觉等感觉共同发挥作用的,在其它感觉器官,特别是视觉的参与下,就会形成心理触觉。而心理触觉会将触觉感知直接与情感产生联系。同样体积和重量的铁块,人们会觉得冰冷的那一块更重;同样的握手,温暖的手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等等事实都说明,触觉并不是完全客观的感受,而是带有强烈情感倾向的主客观混合感受。

三是真实性,触觉是人类第一个发展出来的感觉通道,也是最基础的感觉通道。婴儿从大约6周开始就可以通过触觉来感受世界,这是幼儿空间真实感建立的重要途径。2021年10月4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之一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正是因为发现了人类触觉受体的秘密而获奖。帕塔普蒂安发现哺乳动物中存在的“Piezo1”(取自希腊语中“压力”一词)蛋白质正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能够通过触觉感受到机械力的原因,通过与Piezo1的相似性,发现了第二个基因并将其命名为Piezo2。而脊椎动物一旦出现Piezo2缺乏综合征,就会出现本体感觉、触觉和振动显著减弱,从而导致感觉性共济失调、测距障碍、步态困难、肌肉无力和萎缩等病症。由此也可以看出触觉对我们自身的健康和建立对真实世界的理解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上述特点,触觉感知本应成为观众认识博物馆、感受历史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博物馆要首先保证参观安全,特别是历史文物类展览具备特殊性,对文物的安全高度重视,因此在展览的可触摸性体验方面进展缓慢。关于如何推进相关实践的开展,笔者首先对众多博物馆自发的实践进行归纳,梳理出目前历史文物类展览开展的可触摸性展览实践类型。


二、国内历史文物类展览中的可触摸性实践


笔者在国内多家博物馆参观时发现,一些博物馆在文物历史类展览中已经开展了一些可触摸性展示实践,根据其实现途径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类:

(一)以文物复制品实现的可触摸性

1.2016年首都博物馆“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是2016年首博举办的重磅原创大展。该展览是1976年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妇好墓(殷墟5号墓)发掘40周年的纪念展览。展览将核心放在了对墓主妇好这个人的深入挖掘上,通过墓葬、文物与文献记载的丰富信息,提取出“王后、母亲、女将”这三个独特的身份符号,展示了妇好传奇多彩的一生,推出之后,在文博界及社会上均引起了较大反响。

图1 “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中观众观摩青铜器复制品(呼啸摄)
令笔者眼前一亮的是展览对于可触摸性的环节设计。整个展览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她的时代”“她的生活”“她的故事”和“她的葬礼”。在第二部分“她的生活”中,向观众展示了许多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这些神秘凝重的青铜器既展示了商代晚期青铜艺术的技术水准与审美风格,同时也体现了妇好作为祭司拥有参与祭祀的至高权力。为了能够让观众更加真切地体会这些青铜器,展览在此专门设置了一个“十”字形的展台,将珍品文物放置在展台顶部平台的玻璃罩内,然后在展柜中部向两侧伸出的展台上放置了1:1的原大复制品,并用鱼线宽松地绑在展柜上。观众可以触摸这些复制品,甚至可以将它们拿起,但无法将其带走,在一旁的工作人员也会保证观众与复制品的安全(图1)。当笔者试着将沉重的青铜鼎、尊缓缓端起,感受上面的青铜质感与手感,一种真实之感与庄严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体验显然是仅仅隔着展柜观看所无法给予的。
2.2017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岁月如歌——陕西民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展”
图2 观众在“岁月如歌”展中体验复制品玩具(呼啸摄)
如果说在历史文物类展览中文物复制品主要用来代替文物本体丰富观众体验、提高他们的真实度感受,那么在近现代物证展览中,复制品除增加真实度外,还能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观展乐趣。2017年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原创展览“岁月如歌——陕西民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展”,展览主要以共计160余件的各类展品反映1900-2000年这100年间陕西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由于展览体现的时代距离当代很近,展览中的许多展品都是普通百姓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一些展品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有同类物品在使用。因此,我们在展览的第三部分“开放追梦的新天——改革开放后陕西发展探索简记(1977-2000)”中专门设置了一个观众互动部分,将20世纪80年代小朋友们玩的玩具:铁皮青蛙、万花筒、铁公鸡等装置在展台上,观众可以自由试玩。许多观众都在这里重新感受了一下童年的欢乐,小朋友们也觉得非常有趣(图2)。
(二)以原材料实现的可触摸性
1.2013年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
砚台是我国古代书写器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各种材质,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以产自古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端溪石制作的端砚。端石色泽暗紫,素有紫玉、紫云、紫英等美称,上等端石极易发墨、储水不耗,且质地温润有类似儿童皮肤的触感,因此自唐代以来就被文人雅士视为砚中极品。
图3 观众正在触摸展匣中的端石(呼啸摄)
广东省博在展览中将馆藏的百余方历代端砚分为“砚林回溯(砚台的历史)”“石质萃美(端石质地)”“名砚泛览”三个部分予以展示,让普通观众也能对砚台的发展历史、端砚的石质特点及历代端砚的艺术风格等有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展览的第二部分,为了能让观众对端石产生直观的触感,展览专门选择了八种端石的材质,以专门的展柜与亚克力展匣将八块石材镶在匣中,正面敞开展示(图3)。这样观众可以直接用手触摸石材,感受到端石如玉一般温和莹润的质感,更能理解宋代大诗人陆游《桐江哲上人以端砚遗子聿才寸余而质甚奇天将》一诗中所说的“奇哉掌握物,乃有琮璧润。”
2.2014年陕西历史博物馆与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合办的“毛利碧玉——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
图4 毛利人长老在碧玉上进行唤醒仪式(王妮摄)
新西兰盛产碧玉,当地的土著毛利人因此形成了悠久而独特的碧玉崇拜传统,在历史上制作了大量的碧玉艺术品。这个展览就是以碧玉为核心,通过大量不同时期的碧玉艺术品讲述新西兰富有魅力的历史。整个展览分为“碧玉起源”“传世珍宝”“毛利文化图像”等六个部分。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展厅中专门安放了多块巨大的碧玉原石,观众可以直接触摸,而这种触摸则不仅仅是材质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因为在毛利文化中认为,毛利人的祖辈在离开这个世界后,他们的灵魂将进入碧玉之中,并永久地栖居在那里。因此,在展览的开幕式上,当地毛利人的长老还一起围绕着展厅中的碧玉展开了庄严的唤醒仪式,他们每人将双手放在一块碧玉上,在悠扬的伴奏中吟唱出低沉的曲调(图4)。毛利人认为通过这样的仪式可以唤醒居住在碧玉中的祖先灵魂,并和他们沟通。当观众了解到这些内容,再触摸展厅中的碧玉时,将不仅能感受到碧玉的温润,更能感受到遥远异方跳动的文化脉搏。
(三)以残碎品实现的可触摸性
上述两种实现可触摸性的方式,不论是通过复制品还是原材料都不涉及文物,所以相对危险性小,可操作性较高。而对于文物来说,这方面的实践就困难的多。2016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的“远山晚翠——龙泉窑青瓷精品展”为文物的可触摸性实践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范本。这个展览主要是通过精品展示的方式呈现了龙泉窑瓷器的发展历程以及各时期烧造的精品。在展览的最后,馆方专门设置了一个展台,以鱼线悬挂以及摆放的形式,裸展了十余件不同时期龙泉窑瓷器的残碎标本,观众可以直接上手触摸观看。虽然只是标本,但是可以直接触摸观摩对于观众认识龙泉窑瓷器的工艺特征、胎釉特点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展览实践说明,在人流量较小、安保力量足够的前提下,选择机体强度足够的无机质文物(比如瓷器)进行可触摸展示是可以实现的。当然,这需要在展览的策划、人流量的控制、展柜的设计等方面下很大的功夫,不过确实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以上是我们在历史文物类展览实践中观察与总结的一些实现可触摸性展示的方法。

三、关于加强历史文物类展览中可触摸性展陈方法的思考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触觉感知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以及国内目前在历史文物类展览中的一些有益尝试。未来博物馆在加强此类展览的可触摸性上,仍然需要考虑下列问题:

(一)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触觉”意识


余英时先生主张,中国传统文化是“内向超越”的文化系统,与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路径。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西方的思想传统是“视觉性”的,而中国的思想传统是“触觉性”的。与西方文化强调理性、理念和各种概念的分析思路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基于身体感知的模糊感受。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的对比性思想理念,“阴阳”是基于视觉的明暗与身体感知的冷热而形成的对比概念,“刚柔”的基础则是来自触觉对软硬度的感知而形成的。再比如表达时间的“岁”“年”,被习惯性地称为“寒暑相推”(“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下》)。由这样的触觉性感知特色,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触觉性”人伦文化,强调对他人的感知,重视与他人关系的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最大的特色,就是伦理性。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玉文化的高度发达。


在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中国古代,儒家教化的目标是希望大部分人通过读书学习与自我修养达到君子的境界,而这种境界被中国古人对标为“玉”。玉器因此成为长久的居于中国人心目中审美范畴的核心器物,而玉的品性中最重要的就是“温和”,这是比照儒家的“中庸”理念。玉给人最深刻的道德属性就是基于触觉的“温”。《礼记·聘义》:“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因此,如果不实际地触摸玉,了解玉质的“温”,又怎么能理解“温和”“温存”“温厚”“温文”“温雅”?如何理解《诗经》所谓的“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和《礼记》所谓的“温良者,仁之本也”?正因为将君子之“仁德”与玉器之“温和”相挂钩,古人才创造出了一系列一以贯之的审美倾向与艺术品序列。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触摸性”与重“感知”的生发机制,当今人失去了与古人生活接触的环境时,就更应该增加触摸,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基础逻辑的理解。在这方面,通过触摸藏品引导观众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就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互联网时代加强博物馆展览可触摸性的意义


自互联网发明以来,人类进入到了高速数字化的时代,一切都在数字化,一切都在虚拟化。特别是新冠感染出现后,客观世界的巨大阻力前所未有地加大了人与人交流与接触的困难。2021年成为“元宇宙”之年,那个万物互联、一切虚拟的数字生活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在这样的时代,强调可触摸性不可不谓反潮流而动。不过,从近年来国际国内博物馆界的实践及研究发展看,正如《多感知博物馆》一书中所说的,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人认识到“博物馆需要更多地考虑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本体感觉以及观众的其他感知体验之间的组合和复杂交互”。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加强博物馆展览的可触摸性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观众认识博物馆途径与方式。对博物馆来说,我们在数字化方面轰轰烈烈地前进,这当然是大势所趋,但实物性依然是绝大多数博物馆安身立命的标签。实物包含信息的丰富性以及符合人类认知的多元性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让观众认识博物馆是非常必要的,相对于听觉、嗅觉等更加难以展示与感受的感知方式来说,触觉是以实物为主的博物馆丰富观众认识方式的重要领域。


二是为观众提供确定的真实性以化解过度虚拟产生的社会及心理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以寓言式的表现方式,通过庄周梦蝶的故事探讨了当人的意识无法区分现实世界与梦境之后出现的困境。互联网时代,人类面对的这一问题前所未有的凸显出来。人的大脑是处理信息的中枢,它的工作正是每天从接受的大量信息中经过分析对比,判断出哪些信息是对人的生活更有价值的。但人脑的负荷是有上限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每天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是以往的许多倍,遥远地区的奇怪视频、各种难辨真假的转载消息等等海浪一般将人们包围,这些冗余信息占用了人们大量的时间,而且在大数据的加持下不断迭代,精准计算着如何生产与投放新的虚拟产品以继续占据人们更多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在互联网中接受同质化的虚拟内容,而忽视了具有丰富信息的真实世界。博物馆以加强可触摸性的方式,就是希望能刺激并唤起更多人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认识到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才是人类真正赖以存在的基础,从而帮助观众从信息怒海中“登陆”,从而消解过度虚拟带来的弊端。在互联网时代,可触摸性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真实性依然是博物馆价值的重要根源所在。


(三)展品的选择与价值观的引导


并不是所有博物馆藏品都适合触摸,特别是在历史文物类展览中。西蒙·莱西与克里什·萨显认为,可触摸的展品“必须局限于已经丧失考古价值的原作,或是那些具有极少历史价值的文物,或是逼真的仿制品”。这也正和我们上述的相关展览事件中选择的展示方向一致。如果我们从这样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博物馆的藏品序列,可以建立一个可触摸的藏品清单。那些大量重复、残破,但却工艺痕迹明显的陶器;动辄数以万记的钱币;大量残破但是具有釉面保护的瓷器残片;长期以来为展览而专门制作的各种复制品等都可以进入这份名单。除了对展品的选择,还需要考虑价值的引导。在我国的观众中,长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价值倾向,对于文物原物的拔高和对复制品的贬低,将它们以“真”“伪”或“真”“赝”进行对立比较,很多时候还与经济价值挂钩,认为“真”的文物,哪怕是残破的陶罐都价值高昂,而“假”的仿制品,即使制作精良也“不值一文”。这样的价值倾向不但误导了观众对于文物本身真正价值(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的认识,使得观众轻视发挥作用的复制品展品,也让博物馆压力巨大,使博物馆在使用文物进行可触摸性实践时除了考虑文物安全外,还需要承担额外的伦理压力。通过加强展览中的可触摸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文物价值进行适当的引导,越来越多的观众熟悉博物馆藏品的可触摸展示方式,正确理解在展览环境中复制品藏品与文物藏品各自基于自身优势承担对应的讲述功能,将对未来博物馆进一步增加可触摸性打下基础。


(四)展览的管理


对于展览中展品可触摸性的实现,除了展品的选择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展览的管理。在进行可触摸性展示的展区,必须配备相应的安保人员与志愿者进行引导。一方面是考虑安全问题,包括文物安全及观众安全。文物安全主要是防止人为恶意破坏,虽然展品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并且放置在特殊的展台内展出,一般不会出现丢失或损坏的情况,但是近年来时有发生的展品损坏情况还是提醒展馆需要准备相应的万全之策,有安保人员及志愿者的巡查,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恶意破坏的出现。观众安全,则是为了防止因人流聚集导致的推搡、踩踏及纠纷出现。由于大部分博物馆的展览都是封闭的非触摸性展示,当展览中出现可触摸性展示时,出于好奇,会导致在局部区域观众大量聚集的情况发生。再加上可触摸性展示的体验时间较长,往往会出现观众长时间停留的状况。因此,保证安全人员与志愿者的数量,积极地对观众进行引导,将大大减少人身安全事件产生的概率。另一方面,观众对可触摸性展示有着较大的兴趣,但这种触摸获得的体验既是新奇的、丰富的,又是短暂的、表层的,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对如此展示的意义进行讲解与引导,就能极大地加深观众的印象,帮助他们理解展示手段背后的意义。


四、结语

歌德曾有名言: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而我们往往忽略的是,那些激情能否被激起往往取决于人们是否对它有足够的信任与尊重,这种信任与尊重,最强烈的来源,正是亲眼目睹与亲手触摸。人们为何钟情于寻访古迹,正因为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历史依附与寄生于那些并不一定美丽但却真实震撼的残垣断壁之上,那些行诸文字的记录并非庄生一梦,而是曾经无数人活着的证明。博物馆是收藏历史的场所,是复现历史的舞台,而非囚禁历史的牢笼。让更多人通过博物馆提供的更丰富途径“触摸”历史之真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

为阅读方便,注释从略,请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本文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呼啸 / 陕西历史博物馆

本文刊载于《策展研究》2022年第2期


-End-




博展联盟 | 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以行业社群为基础,“共建·共享·共生”为主题,搭建的文博行业协作平台;整合展陈行业资源,提供专项服务解决方案;以行业大数据为驱动力,为平台用户创新赋能;深度挖掘文化IP资源,推动展陈产业升级;促进跨界融合发展,引导行业发展方向。

/ 官 方 网 站 /www.518bwg.com


排  版|博小二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展联盟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展览展示 文物类展览

2553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