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彼得·约瑟夫:超越边界
-
原创 2023-02-14
在彼得·约瑟夫(Peter Joseph )20几岁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脑瘤。当时他正忙于平面设计和广告的工作。他接受了命悬一线的手术,术后有一段时间处于昏迷状态。然而当彼得苏醒之后,性情大变,像是换了一个人。他中断了广告的工作,离开工作和生活过的城市,从伦敦搬到了佛罗伦萨学习艺术,热衷于去教堂和博物馆,沉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当中。平面设计师彼得·约瑟夫彻底消失不见,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彼得·约瑟夫开始了新的人生。
作为里森画廊代理时间最久的艺术家,约瑟夫与画廊创始人尼古拉斯·劳格斯戴尔 (Nicholas Logsdail) 拥有逾五十年的友谊及合作关系,直至他在2020年去世。2023年2月在上海里森空间的展览“轩窗”是彼得·约瑟夫在中国的首次个展。
彼得·约瑟夫个展"轩窗"展览现场,上海里森画廊空间。Photo by Alessandro Wang
边框 border
约瑟夫在1960年代中期凭着一系列由简约原色形状组成的抽象绘画在艺术圈崭露头角。然而,他最富有标志性特色的作品是“边框”系列。尼古拉斯曾经回忆道,他(彼得·约瑟夫)对艺术的顿悟在1970年,当时他正在伦敦的英国电影学院观看一部他称之为“精心编排但最终略显乏味”的法国先锋电影——他是那里的常客。看着看着他睡着了,醒来时发现电影屏幕在放映结束后仍然在闪烁。彼得注视着屏幕中央的灰白色区域在黑色边框的映衬下闪闪发光,他坐了很久,盯着那块屏幕不愿意离去。灰白区域加黑色边框,那时在他看来内含的信息量远超过他未看全的先锋电影。“当时的荧幕表面有一种精巧,那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色调或者颜色。我意识到,这当中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
彼得·约瑟夫的“边框”系列作品,Peter Joseph Dusty Lilac with Sienna Brown, 1994,Acrylic on cotton duck,142.2 x 150.8 x 3.8 cm。©Estate of Peter Joseph.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在作画过程中,彼得让颜料去找到形状,而不是自己制造出形状,这是他的一个秘诀。同时他孜孜不倦地探索色彩的关系,似乎成为他永恒的兴趣所在。
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在“边框”系列中,内外矩形色块的排列是完全对称的,无论是水平还是垂直方向。这种周围对称的居中包围形式制造了一个完全静止的印象、一个表面空间的图像。无论选用色彩在光学和表达感情上的关系如何,其颜色区域(或形状)处在一种恒定的比例关系中。马蒂斯曾写道:“颜色的价值在于它自身,有它自己的美。”他意识到必须摆脱模仿,甚至是对光的模仿。他宣称:“创造符号足矣。当你能真正体会自然的时候,你可以创造出对于艺术家和观众等同的符号。”(梅尔·古丁《彼得·约瑟夫的新画作》,2007年)
Peter Joseph纽约个展展览现场,里森画廊。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彼得把他的画比作音乐,经常把音乐说成是抽象的第一种形式,许多伟大的作曲家,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开始,都对情感而不是叙事更感兴趣。这就是彼得所寻求的:移除内容,同时保留意义,从而放大情感。
超越边框 Beyond border
正如梅尔·古丁所言:“在彼得约瑟夫的艺术里,没有什么是突然发生的。”2005年,彼得的画面中,不再有一个包裹着另一个的形状,新作品的形式结构比“边框”系列更为简单。画布要么是被一条水平的中分线分割,一种颜色被置于另一种颜色之上;要么以一条垂直中分线将两个色域分开。和早期的作品一样,这两种新的构图形式都遵循了简约的双色规则,然而色彩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不同的,底漆表面上颜料的性质区别也在差异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彼得·约瑟夫《 浅灰配深灰》,2008,帆棉布面丙烯,116.8 x 96.5 x 2.5 cm,©Estate of Peter Joseph.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 by Mark Waldhauser
“新的绘画没有这种在结构和色彩上的包裹或有序的形态。色域的边界可能是开放的,画布边缘和中线上有着不平均的留白部分。这些开放的边界区域常常是参差不完美的,类似在被垂直线中分的画作中色块之间一个泄露光线的裂隙,或是在被水平线中分的画作中一条纤细不规则的断线。当仔细观察画作时,我们还是会发现它并非完美——其中一个色域看似在中线处终止,并通常在靠近画布边缘的地方或其它某个部位断裂,而另一个颜色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与之准确地相遇。 除了这些在边缘与中心的不完美、无序和不精确,在色域内部也出现随意、不规则的留白。 ”(梅尔·古丁《彼得 约瑟夫的新画作》,2007年)
彼得·约瑟夫《深红配丁香紫和蓝》,2008,帆棉布面丙烯,116.8 x 96.5x 3.5 cm,©Estate of Peter Joseph.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 by George Darrell
这些创作于2006 年至 2011 年间的画作标志着艺术家职业生涯中一个相对短暂却关键的过渡阶段,即从他广受赞誉的早期(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 几何极简“边框”系列 (Border Paintings),到 2014 年至 2020 年间笔触疏松、更具诗意的“新绘画”系列 (The New Painting)。精确的对称性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彼得对他所用颜料的一种更宽松的结构感。
彼得·约瑟夫《赭和红》,2006,帆棉布面丙烯,169 x 129.5 cm,©Estate of Peter Joseph.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根据尼古拉斯的回忆,彼得开启这样一种更自由的绘画风格,是因为“他觉得情绪上没什么可说的了”。在彼得70多岁的时候,他的画作开始显得不那么严谨,有一些随意,但是他对比例、光线和色调搭配的精髓依然存在。很显然,在度过了“轩窗”这个阶段之后,他再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某种程度上,这些作品是对“边框”绘画的回归。“一幅绘画必须令观者产生感情,否则它是毫无生气的。”
彼得·约瑟夫的“新绘画”系列,Estate of Peter Joseph Turquoise, Blues, Pink ,2018,Acrylic on cotton duck, 137.2 x 111.8 x 2 cm。©Estate of Peter Joseph.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彼得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画画——他把工作室从伦敦撤离到了格罗斯特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工作室是他亲手修建的,坐落一个山坡上,甚至彼得还给它配了一个车库。透过工作室的落地大玻璃窗,可以看到下面山谷里变幻莫测的云彩与光线。这些不断变化的自然元素在他的创作中愈渐明显。他试图通过色彩、光线和形态之间的抽象关系来想象大自然的结构和体量。
彼得在91岁时平静地去世。失去彼得让尼古拉斯感到很悲伤,他写了一篇文章,回忆了他与彼得在世时的相处时光。他写道:
艺术家彼得·约瑟夫。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彼得·约瑟夫个展"轩窗"展览现场,上海里森画廊空间。Photo by Alessandro Wang
彼得·约瑟夫「轩窗」
2023 年 2 月 10 日 – 4 月 15 日
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 27 号 2 楼里森画廊
编辑、文: Lynn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艺术商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