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玻璃态”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跨界融合与使用

原创 2023-02-13




内容摘要

 

本文着眼“玻璃态”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跨界融合与使用,以改变固有的功能与经验认知,拓展“玻璃态”无论作为一个动态的媒介材料还是概念,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可能性与启示性,引发跨界语境下进行的当代艺术实验与创作研究。文章就其与外部因素交融碰撞中的动态变化展开“玻璃态”超物质的可能性实验探索:第一部分来阐述“玻璃态”概念;第二部分为“玻璃态”与多样媒介的动态关系:与声音的联动关系、与光与色彩的映衬关系、与其他介质的运动关系;最后是对“玻璃态”与多样媒介动态关系的延展性探讨。笔者希望为当代艺术领域提供新的动态媒介关系的实验性视角与探索案例。


关键词:玻璃态、媒介动态关系、临界实验探索、玻璃艺术、当代艺术






1

“玻璃态”的概念



玻璃是熔体因受冷却,黏度逐渐增大而形成的非晶态物质。此物质在常温下虽显现固态的形式,内部却找不到任何晶体结构,而是有着类似液态的不规则分子结构。因此,玻璃既非固体又非液体,这种结构经常被描述成“玻璃态”。玻璃态物质一般是由熔融体快速冷却而得到,从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变时,冷却过程中黏度急剧增大,质点来不及做有规则排列而形成晶体,没有释出结晶潜热。因此,玻璃态物质比结晶态物质含有更高的内能,其能量介于熔融态和结晶态之间,属于亚稳状态。从力学观点看,玻璃是一种不稳定的高能状态,存在低能量状态转化的趋势,即有析晶倾向。所以,玻璃是一种亚稳态固体材料。“玻璃态”的结构原因,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渐变可逆可塑性,形成特殊的物理特性——透明、脆弱、易碎等;而一旦受到其他因素如量、力、温度、配方等的变化后,又能呈现另一种不同的物理状态——半透明或不透明、坚硬、柔韧、多彩等。这些特殊物理属性下创造的玻璃造型语言,吸引了艺术家和设计师对“玻璃态”的认识和应用。在不断探索的实践中,甚至引发了一部分艺术家对“玻璃态”的新思考,认为“玻璃态”不仅停留在这些物理界面。除此之外,它与其他物质、科技手段以及媒体意识等相遇后产生的一种动态关系,更触发了我们感知的一面,推动跨领域的实验探索。




2

“玻璃态”与其他媒介的动态关系



1.“玻璃态”与声音的联动关系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的传播,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由于“玻璃态”结构中的分子六角形晶状体并非紧紧相连,作为发声体的玻璃[1],受外力影响振动后所传出的声音清脆空灵且具有吸引力[2]。18世纪风靡的玻璃琴阿莫尼卡(Glass Armonica),采用碗状的中空造型,一组尺寸不一的玻璃碗从大到小排列组成,以体鸣乐器的形式发声。体鸣是指构成乐器的具有一定强度或弹性的物质材料本身为声源体,再无其他媒介振动体(如弦或膜)的自由状态下受激而发声。演奏玻璃琴时需要将手指润湿,因为浸润的液体能使手指与玻璃碗口有更强的黏滞,更易造成形变,激起玻璃表面的弯曲波,带动整个玻璃碗的振动,从而发出声音。玻璃琴的声音幽怨神秘,这一迷失的声音特质是因为玻璃琴的发声被设置在1000~4000赫兹之间,恰好和我们大脑“不太能够确定”的声音范围一致。[3]玻璃琴使玻璃材质的特殊声音得以一次普性传播,把大多数人认为玻璃的发声仅停留在玻璃本身的破裂、砸碎声中解放出来。


同时,声音是感官系统运动的重要媒介。以声音为媒材的艺术创作中,就声景营造的多样化角度而言,应考虑对声场范围的控制。根据作品的节奏与空间表现特征,对声与音进行控制以及有效的阻隔是声音介入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玻璃材质和声音媒介的结合正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因此,众多艺术家展开了对“玻璃态”与声音的联动关系的探索研究:发声形式、时间性、空间性、叙事性等。


玻璃腔体发声是向玻璃腔体内输送气体,使腔体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由于“玻璃态”非晶态固体的结构特征,分子间拥有相对的密闭性,能让传入的声波与气流在玻璃内部保持一段时间的运动。同时,玻璃腔体偏薄的壁厚有着较优质的共振性能,可以为声波传递与声音共鸣提供良好的环境。如火焰卡洛普(Pyrophone)是在玻璃管中输入氢气,当氢气和足够的氧气混合后燃烧反应,产生一系列微小的连环爆破。当空气爆破的次数等于玻璃管发出声音所需的振动次数时,具有特定音高的声音便会由此产生。其原理是在玻璃管中加热后会引起向上的气流,此时玻璃管的下半截质点速度与平均流速方向一致从而提高空气转移热量的速度。在管下端约四分之一处为第一谐波的质点速度与声压相乘积最大的地方,能最有效地激发声振动。这就是热声效应的热致发声现象。在腔体中的液体流通和火焰燃烧可以振动玻璃壁和空气柱,发出延绵或短促的声音。


英国伦敦人类历史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由于当地小型的设备条件优质的专业博物馆迅速崛起,导致人类历史博物馆的游客急剧下降。艺术家安吉士•奥德普(Andreas Oldörp)尝试在这样的空间中进行创作,在沿着游客的参观路线上完成这件声音系列作品Zwischenlandung。(图1)由于玻璃器与管子组成的管风琴发出的声音空灵通透,会给人以一种时间流动之感。当他在一个线性的空间里面进行布置的时候,管内的声波可能有多个驱动点,多个谐波可能同时被驱动,因此玻璃管的发声常常是复音,其音色上有啸叫感与厚重的体量感,给声音赋予了一个时间的语境。整个人类历史博物馆,就是人类在历史上所留下的痕迹所完成的实物构成的展示空间,加上一个不可视但是有强烈的时间概念的声音背景,使得整个博物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来参观人类历史博物馆,并不是来看博物馆中的展品,而是来感受穿越人类发展的历史的感官享受。这件作品安置好以后,人类历史博物馆焕然一新。[4]由实验得知,当改变玻璃腔体的造型、大小、内壁平滑程度、气体流速、液体种类、流动方式、流量、流速、燃气的种类等这些变量都能带动不同的器壁振动或空气柱的振动,制造不同音调和声长的动态音效。


图1.Zwischenlandung,安吉士•奥德普,2006年,资料来源:http://oldoerp.de/oldoerp/datenschutz.html


玻璃摩擦发声原理是摩擦使物体振动发声或摩擦发生小面积不平滑撞击发声:玻璃通过摩擦引起的振动属于受迫振动。摩擦学的研究标明,物体因摩擦而引起的振动源于两个表面之间的“黏滑现象”。如艺术家弗洛里安·里克纳(Florian Lechner)的作品,他在椭圆形的房间正中摆放一个巨型的玻璃碗,然后用匕首抚摸它的轮廓,在碗内放入球体让其滚动,随着动力的缺失,摩擦和刮擦的声音会越来越小。这组表演随着球体滚动越来越小、声音越来越弱。玻璃的声响突破了物质的现象,来到艺术家本人所指定的世界。这件作品的灵感正是来源于艺术家使用高温熔融玻璃时,熔化和硬化的过程使他联想起地球的地质运动。而且,还有艺术家的创作运用琴弦与玻璃器物口沿的摩擦、手与器物外壁的摩擦、液体荡漾与器物内壁的摩擦回响等综合制造玻璃声音的场域。


笔者在实验探索中,有意识地尝试了不同的玻璃发声方式。作品《透明的声音—III》(图2)利用玻璃丝碰撞发声,表现出“玻璃态”本身极丰富的变化。熔融的玻璃液受重力影响滴落成丝状,将数千根玻璃丝安装在机械运动的装置底座上,整个空间的玻璃丝随着编程的装置不断摇晃。玻璃丝在黑暗的展厅环境下光斑点点,纤细的玻璃丝相互微微碰撞,产生如同河边芦苇般的沙沙声,但是这种声音又与自然环境中的截然不同,并没有失去玻璃那种清脆干净的声效。《透明的声音—IV》(图3)用运动装置带动金属杆敲击玻璃丝的根部,使之振动发声。敲击玻璃发声的方式本质上来自于声学理论中的质点自由振动。此时声音的振动频率由物体的质量与弹性系数决定,质量越大或弹性系数越小,频率就越低;反之质量越小或弹性系数越大,频率越高。笔者根据声音的音高与频率成正比的原理,通过控制不同的击点,改变振波长度,调整玻璃的体积大小来控制其声长和音高。这系列作品与传统的玻璃艺术作品大相径庭,以新的听视觉的呈现方式营造玻璃的世界——“透明的声音”空间。


图2.《透明的声音—III》,郑闻卿,2017年,资料来源:常德军拍摄


图3.《透明的声音—IV》,郑闻卿,2017年,资料来源:常德军拍摄


笔者创作的《划过透明的声音》(图4)是以“玻璃态”与声音的关系为主要媒介的5分钟展演作品。综合采用了金刚钻石刀划过玻璃板的声响、玻璃片碰撞的脆声、沾水的手摩擦玻璃丝的鸣叫、玻璃丝摇晃的沙沙声、敲击玻璃琴柱的音调、玻璃腔体内灌入液体的注水声,等等,编造了以人的行为动作为视觉中心,玻璃结构下产生的声与音为叙事主体,感受声音的指向性:娓娓道来、对话、碰撞、受伤和欢快……


图4.《划过透明的声音》,郑闻卿团队,2018年,资料来源:作者提供


“玻璃态”与声音的语言形式营造特定的声音景观成为这类创作的典型,具有动态性,且带有瞬间的偶发性。声音在玻璃艺术作品中具有不确定因素,观众可以借助听觉感官内的所有感官体验感受作品,同时对作品中所呈现的综合体验进行思考。声音的音色、音质的差别营造各种空间对视觉与听觉进行一个组合,从而完成一个新的艺术表达的形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声音美学价值在于参与的观众对声音进行自主化节奏的处理,它没有强烈的语意信息,强调的是声音的组合与观众的触发模式所产生的结果。


2.“玻璃态”与光与色彩的映衬关系


光是能量的一种传播方式,具有波粒二象性。“玻璃态”中的硅原子和其他原子中的核外电子需要吸收特定的能量达到跃迁,组成的特殊结构无法完全吸收可见光,而是在原子间游荡,有的被反射,有的被散射,也有的经过多次反射透过玻璃,达到透明的状态。光线照射到玻璃表面产生的透射、反射和吸收三种情况是“玻璃态”最重要的物理光学性质。光线透过玻璃称为透射;光线被玻璃阻挡,按一定角度反射出来称为反射;光线通过玻璃后,一部分光能量损失在玻璃内部称为吸收。每个数值都代表该束光线总量的一部分。如果该束光线的亮度用数字A表示,透光度用a表示,反射率用b表示,吸收率用c表示,则光线亮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述:a+b+c=A。其中光的透射随玻璃厚度增加而减少,一块厚度逐渐变小的玻璃会产生明暗褪晕的渐变关系。在玻璃艺术语言中,可以说与光结合显现出的效果是“玻璃态”最为独特的一点。


而在玻璃配方中,金属氧化物又能使玻璃着色。原理就是在玻璃原料中熔入尽速离子或金属离子的电子活动而引起光的吸收呈现出色彩。彩色的玻璃会投射出彩色的光,是因为透明玻璃受到可见光的照射,不同波长反射出来不同的颜色。“玻璃态”的结构使其色彩的变化更加独特,在同一块玻璃中通过不同程度的光可以折射出变化微妙的光线。色彩的运用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在感知上对玻璃作品的表现至关重要,可以使玻璃中的内部运动和结构通过色彩更明显地表现出来。


玻璃因光和色彩增强了本身独有的材料特殊性,以及人们对其沉迷的魅力,主要展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色彩使玻璃内部的变化更清楚,颜色与颜色的混合在玻璃中能够观察到色彩之间融合的微妙的变化。不同大小的色块分布体现了艺术家对光与色彩在玻璃中变化的感受。


  2. 彩使玻璃态结构空间与时间性空间更复杂,阿恩海姆在他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写道:“光的合理分布不仅可以建立空间整体感和空间秩序,还可以使物体在空间中的形状变得分明。”色彩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现玻璃内部结构,而且色彩不仅代表着不同的情感,更是艺术家表达内心的手段。玻璃内部的表现体现出“时间性”空间,表达了作者对其空间的布置。


  3. 色彩对于玻璃内部的运动感有重要影响,例如玻璃艺术大师史丹尼斯拉夫·李宾斯基(Stanislav Libensky)的作品,其轮廓的形状带来了玻璃内部的颜色自外而内的变化。当玻璃的几何形状的外轮廓受到光的照射,形成一定模式的光影时,玻璃受光显现的反光凸显出作品内部的结构。光可以使玻璃作品营造出空间,而色彩的加入更丰富了空间的内部,渲染了光线投射出的空间氛围,更深层次地传达出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中的内容与意义。一件成熟的玻璃作品的色彩展示无法离开“色彩的光合作用”,甚至光和色彩的映衬关系是作品的一部分。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迈阿密机场的彩虹长廊,设计师克里斯托弗·詹尼(Christopher Janney)创作的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国际机场的装置艺术作品Harmonic Convergence(图5),如同截取了一段彩虹变成走廊,配合着互动的动人音乐,让乘客一下飞机就陶醉于这绚丽夺目的色彩廊道中。这件作品的核心是72英尺(约23米)长的窗户墙,巨大的夹层彩色玻璃装置创建了一个渐变的色彩光谱,逐渐从深红色变到明亮的紫罗兰色,在灰色的机场建筑中呈现出一段耀眼的彩虹。在走廊的内空间,随着每日时段、日照强弱、光射角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透射出无一刻相同的色彩,营造着不断变化的彩色空间,探索着光、知觉和场所之间的关系。


图5.Harmonic Convergence,克里斯托弗·詹尼(Christopher Janney),资料来源:网站https://huaban.com/pins


光线穿过玻璃时发生的弯曲(或折射)现象可以应用于透镜。所有透过透镜玻璃的光线都会发生折射并聚焦于一个点。折射程度的度量单位是折射率,折射率越高,弯曲越大。但并不是所有颜色的光线都会发生相同的折射。在相同的玻璃中,蓝色光比红色光弯曲更大,中间色(绿、黄)程度居中。这种差异导致所有光线在穿过透镜后不能集中于特定的同一个点,会有一定的分散。折射率之间的差距大小被称为弥散系数。透过三棱镜,复色光会发生色散,从而产生不同的色彩。艺术家杰森·哈比希茨(Jayson Haebich)所创作的《扩散装置》(Diffusion Installation)通过扩散的过程将纯白光转换成许多不同的颜色和纹理。这种转变是通过从激光投影仪中取出均匀、高度集中的白光,然后通过照射一堆破碎的玻璃和镜子,将其散射成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颜色和纹理。该玻璃还吸收了一些光,使其显现磷光效果,产生美丽的深浅蓝色、绿色、粉红色、紫色和黄色。当白色光线穿过破碎的玻璃时,地板、墙壁和天花板上的反光呈扇形,看起来与北方天空中的极光效果相似。此外,在玻璃上随机扫描的光不会产生相同的纹理或颜色图案,使得作品在每一刻都是独特的视觉效果,这样的生成方法为这件作品增加了另一个维度。不同的光线强度,不同的折射角度,不同的弥散系数,抑或是不同的载体,都会使光的投影发生变化。笔者与李建安的作品《光的行动》(Light Action,图6)是一件由玻璃三棱镜、四合棱镜与机械装置相结合的公共艺术作品,由观者触发感应系统,让驱动轴带动棱镜变速旋转,旋转的棱镜和运动变化的偏折光让色彩斑斓的影子在环境中跳跃,制造的色散效果充满烂漫的调子,强化了空间的通感效应。


图6.Light Action系列,郑闻卿、李建安,资料来源:作者提供


光既能以线的形式传播,形成光线;又能以波的形式传播,分散出不同的颜色。玻璃素来被作为一个“光的容器”,玻璃与光一直都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艺术家追求“让光上色”,将光这种虚无缥缈又不可捉摸的物质“实体化”,并利用“玻璃态”的特性去塑造它的色彩形式变化,雕琢空间体感的转换。玻璃、光与影交相辉映,彼此衬托,继续言说着“玻璃态”与光和色的动态关系。


3.“玻璃态”与其他介质的运动关系


艺术创作常常显露出超群的先锋性与实验性。目前,在艺术领域对于“玻璃态”的探索,尚处在实验性的阶段。艺术家选择一种在物理极端之间不断来回变换的媒材,将“玻璃态”与其他介质如电磁体、装置、电子计算、互动、媒体意识等尝试跨界结合实验,探索它们之间的临界运动关系。


赤松尼洛(Nelo Akamatsu)是一位跨界艺术家,他的作品Chozumaki由一个个装满水的形态怪异的玻璃容器组成,启动了观者听觉和视觉的联动。“玻璃态”的透明完成了容器内运动的水形态可视部分。旋转在玻璃容器底部的小翼磁体产生涡流,当这些微小的气泡被吞入漩涡时,会发出奇妙的声音。在温度的变化下,“玻璃态”的可塑性使玻璃可以塑造成像耳蜗一样的造型结构,并能将这些奇妙的声音扩放出来。在这里,玻璃作为扩声与透明载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变化的水涡流的视觉和声音将提醒观众穿越物质世界与心理世界的界限。


艺术团体MAYA+ROUvELLE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逐渐使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相融合——电子和计算媒体为他们拓宽了材料的运用,更启发了新的概念。这一组装置《电磁印刷工艺》(Electro-magnet Print Process)是随机性的,是一场声音与位置都不确定的即兴创作。透明的玻璃器皿罩住几颗带有磁性的金属球与普通玻璃球,器皿外带设置的电磁铁的钕磁铁装置,中间的小球随着电磁铁的极性变化而移动并敲击玻璃罩和其他球体,玻璃球随着磁性的强弱相斥碰撞敲击与滚动,将小球运动轨迹通过球体上的色粉印在卡纸上。这个装置运用无形的磁场开合串联了“玻璃态”的结构性特征和透明特性,着眼于物体的运动和运动痕迹,联动了听觉,构筑了观者的多重感知系统,唤起人们对世界及其本身全新的认识和领悟。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艺术家观念的先行意识,艺术创作的方式手法都有了改变。笔者在原来的《透明的声音—III》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玻璃态”的独特造型语言,结合科技手段,把声音、光电、雾气、装置、交互与玻璃材料融汇在一起,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作品《天境之音》利用了“玻璃态”的可塑性,将熔融后窑制技术成型的线性玻璃与机动装置、雾、声音图像采集、投射系统组合而成,通过程控处理音画的实时采集与同步叠加,旨在营造一个声与像即时n次方反复映射的互动实虚镜像空间,凸显在场性沉浸体验,触发观者对现实与现实之间反复映射的思考。


“玻璃态”运用到更广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中,带给观众的并不仅仅只是视网膜上的刺激,更有听觉、触觉、感觉等多重感官的享受。进而,围绕着艺术家对空间、集体和个人的体验,用参与的方式改变了空间维度和对社会领域的理解。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下,当代艺术逐渐发展为重观念、重社会性、重参与性和强调个人感受的艺术。作品表达艺术家的内心观念而并非囿于某一种材质,“玻璃态”依然是作品物质层面的主角。然而,尝试临界的数值变化和边界的探索使其他介质逐渐清晰化,达到非物质化的行为逻辑。





3

对“玻璃态”与多样媒介动态关系的延展性探讨



笔者讨论“玻璃态”而非单纯的玻璃结构和技术,正是希望将“玻璃态”作为一种突破物质形式边界的存在,附加艺术行为所点亮的非物质,通过升维理解讲述精神层面的话题。简而言之,就是要延伸“玻璃态”的传统属性,进入当下艺术语境的综合创作。


艺术家安娜·姆拉索夫斯基(Anna Mlasowsky)是新兴力量中极具代表性的先锋艺术家,在当代玻璃艺术领域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她在探索地理、文化、经历以及性别认同,提出有关“边界”的思考,成为她运用“玻璃态”这种既不稳定却又坚固的材料的初衷。“玻璃态”可以帮助她自我的延伸,是对流动自由的人类环境的渴望,也是对可以接受多种现实社会的希望。她用4分钟表演视频、实心磨砂玻璃球,以及一英寸的微型电视机创作作品Your Words in my Mouth。(图7)表演者口中播放着身体和变形文字的视频,反映了其他人的声音和话语在我们脑海中的力量,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我们的嘴巴在沉默和讲话中找到出路。这是社交媒体上的一种骚扰渠道,隐藏在匿名背后的可能性以及屏蔽和抹去他人的选择,以便可以形成我们想要看到的、相信的现实,以此投射人际“边界”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精神倾向。“玻璃态”给人以“脆弱、尖锐”的符号象征,这件作品以此为切入点,作为人际关系混合主题的体现,加入了影像、表演、声效后,整件作品充分传达出了艺术家的情感。[5]情感一直以来都是艺术表达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在体验情感过程中,艺术家的心理会有一种深刻的情感碰撞,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把长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形成创作的动力,并迸发出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安娜·姆拉索夫斯基不仅以“玻璃态”的脆弱来延续自己的情绪,也会用家里奶奶使用过的古老的纺车纺织热玻璃丝,用视频记录过程,叙述“遗产”的话题。她更是因为处于可延展状态的玻璃太热而无法触摸,想方设法通过工具延伸自己的双手,让手充当玻璃热运动的翻译器,将材料作为一种诗意的研究对象,产生只能手工创造的形状——这是“玻璃态”可塑性的节点拓展,亦是玻璃艺术创作手法的开创之举。正是因为像她这样的艺术家对“边界”的探索,才让“玻璃态”的可能性有了无限延展。

图7.Your Words in my Mouth,安娜·姆拉索夫斯基(Anna Mlasowsky),资料来源:作者提供


关于“玻璃态”的研究包括化学形式、肌理、颜色、形态等的客观特性,目前已经有很多艺术家都进行了充分的挖掘,而与其他媒介的跨界结合并充分传达自身精神以及情感的表达依然还在进行中。此时的重点不再止于“玻璃态”,而是冲破人们对于玻璃材料的既定感,需要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更深层的哲思探索。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媒介间的协同合作,综合了听、视、触、嗅等感官系统,加强艺术作品对观者的感染力;增加作品信息以及与多种信息载体的结合,成为信息时代的新趋势;缩小艺术类型的差异化,进入大艺术概念的时期。


纵观玻璃艺术发展历史,当下中国玻璃艺术正处在一个蓄力勃发的阶段,如何接轨攀升的时代长河,展现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性玻璃艺术,一颗开放接纳以及带着全局观的心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现代性,不仅仅指的是通常意义上历史学范畴,同样具备心理学及美学意味,即对当前时代的再反映。身处新的时代,工艺领域如何整合出新的发展思路势在必行。对于固有观念的反思,将“玻璃态”与不同媒介的动态结合的探索所获得的启示应用于创作当中,探讨其艺术化的诸种可能性及表现形式,创造真实的物体表象下非物质的感受。




注释:(向上滑动查看)

[1] 可发声的物体即发声体,其振动时发出声音,称为声源。

[2] 由于玻璃通常由熔融的晶体物质在高温下形成,当熔融物冷却,原子便在排列成完美的晶体结构前,以随机(无序)的状态锁定,因此它的硬度高于金属。

[3] 对于4000赫兹以上或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人耳都有较为明确的辨别声源方位的方式。而玻璃通过摩擦振动方式发出的声音由于处在1000至4000赫兹的区间中,使人们不太能把握玻璃声音的源头。

[4] 郑靖:《从“非固体”到“非物质”数字时代公共艺术的媒体拓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第47—49页。

[5] 作者网站:https://www.annamlasowsky.com

来源:《装饰》2022年第10期
原文:《“玻璃态”与多样媒介动态关系的临界实验探索
作者:郑闻卿,中国美术学院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装饰杂志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当代艺术 玻璃态

1105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