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媒介的离差与讯息的共情,这场展览如何寻求观察的新视角?

2023-02-04



  

 

在 “媒介即信息”的笼罩下,无论是出于艺术家自发地对于传统媒介所做的突破,还是应允了“冷媒介(Cool Medium)”概念中对内容生产与观看方式的归纳,在此次贝浩登(上海)展览“I Feel The Way You Feel”中,虽然展览内展示的均为传统媒介作品,但在既定的媒介“外壳”之下,展览与策展人周翊都在寻求对于媒介定义与观察视角的出离。

“I Feel The Way You Feel”展览现场,贝浩登(上海),2023。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来自21位艺术家的作品,在空间中被均等的分为三个空间/模块,每个独立模块内的作品被再次打散并赋予不同的氛围与观看节奏,如同一条细如游丝的经络维系着展览的动线,迫使观众在时刻回想主题的同时,让观看视线在作品与作品之间不间断地跳转,从作品到作品,从模块到模块,作品中传统媒介的要素与观看习惯被抛弃,转而让视线在观看期间被远处交错亮起的灯光和悬垂的粉色玩偶所吸引,或被跳脱出画框与画框间的浮雕和兀立于空间之中的雕塑及装置频繁打乱着观看的节奏。

毕蓉蓉,《平面生物—风景VI》,2022,布面油画,丙烯,棉线梭织,线,170 x 220 cm。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波拉·彼薇,《一天两次》,2021,乌拉坦泡沫、塑料、羽毛、绳子,68.6 x 81.3 x 33 cm。摄影:Guillaume Ziccarelli,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娜布其,《偷窥者 No.1》,2021,不锈钢、布上打印、漆、灯管,220 x 55 x 55 cm。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如此种种进行媒介分类与信息重组的方式,生动的复现了一个令人沮丧却现代的时刻:如同浏览网页时随机跳出的弹窗信息所引发的思绪混乱和目的不明,令观众在“accept cookies(允许该页面收集数据和信息)”的同时,成为构建信息本身的一部分,这也拨乱了观众对于作品和展览的所有预设,让“观看”这一行为和观众作为主体本身成为了信息筛选与处理时不可剥离的共谋。

“I Feel The Way You Feel”展览现场,贝浩登(上海),2023。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我感同你的感受(I Feel The Way You Feel)”,不再像艺术家所期待的那样,通过某件代表性作品潜入艺术家个体所营造的特定氛围中,而是让观众被动的做出转向,接受一种横跨于观众之间的、“感知式”的、由“作品与作品-作品与媒介特征-媒介特征与时代背景”所层层递进构成的整体氛围之中由此,这一强策展理念驱使下的展览,在得以大跨度容纳多元文化背景作品的同时,也心照不宣地揭示着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编撰《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1964)时所使用的“创作方式”,后者在编写该著作时带着对于媒介现象的深刻反思,在写作时刻意将文字间的字距扩大,造成一种观看上“马赛克”式的效果,从而使文本变“冷”。

“I Feel The Way You Feel”展览现场,贝浩登(上海),2023。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这一具有超越性的、充满“艺术家气质”的表意方式,如同指导手册般完美诠释了“媒介即信息”的丰富意涵,也随即引发了“麦克卢汉热”(其追随者在该书出版后创造了“McLuhanism”一词),同时也为当时及之后的媒介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波及:《理解媒介》出版后的翻译工作变得异常艰巨,“媒介即信息”的特性使得翻译不再只是单纯对于文本的转译,而让书中加注的字、词、句、段落编排甚至标点符号需要在多样貌的文化背景、语言逻辑和叙事习惯的切换之中忠实呈现其原意,这也令《理解媒介》在多语言文本转译中呈现出了一种吊诡的场面,当语言这一媒介工具被概念化和意义化后,“热媒介(Hot Medium)”与“冷媒介(Cool Medium)”在不同文化背景对于文字、语言等媒介符号的抽象感知中指向了诸多新的可能。

“I Feel The Way You Feel”展览现场,贝浩登(上海),2023。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这一挑战同样出现在当代艺术范围内,正如策展人周翊所言,“‘I Feel The Way You Feel’试图通过媒介环境看艺术创作,并选择了新媒介话题会忽视的传统媒介作为展示对象。正是因为从表面上看传统媒介如绘画和雕塑与之前并没有什么两样,媒介演变是潜移默化的。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传统媒介变cool变冷的趋势成为规模或许是始于‘卡通一代’。70年代末80年代后出生的艺术家第一波享受到网络的资源红利,他/她们是创作者的多样化的开始……‘卡通一代’采取了真实感更低的画法,以学院标准的‘差’(平面不立体,技巧要求的降低),或从一个打了商业化标签的‘低俗’起点出发……这种在当时出于直觉、荷尔蒙驱使的,懵懂的新感觉只有在今天回看才能看清它们的媒介演化性质。”

陈可,《包豪斯女孩 No.18》,2022,木板油画,21 x 15 cm。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抛出“冷、热媒介”概念之时便引起广泛争议的麦克卢汉,在当代媒介定义持续流变的局面下则面临着对于其理论框架更为剧烈的冲击,艺术创作中作品的“独立性”与“去中心化”似乎与“冷媒介”有着更高的关联度,这或许源于其概念中对于媒介信息处理“低清晰度”,以及对于作品讨论主题留有想象或观者自我再创作空间的认同,也让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创作与解读方式能够更广泛的被主流当代艺术话语讨论所包纳;而“热媒介”所带来的准确性和“浸入”式的氛围,则赋予了艺术创作传递更为准确的情感价值的表意功能,以及艺术家在其创作中展现个体思路所占据的不可撼动的主体性,从而使媒介冷热的定性在当代话语中变得退居次要。

“I Feel The Way You Feel”展览现场,贝浩登(上海),2023。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从媒介角度审视现当代艺术史的发展则出现了更多颠覆性的认知,例如我们如何看待绘画语言中“冷抽象”、“热抽象”在“冷、热媒介”中的归属问题,如何看待表现主义作品与古典学院派绘画之间的关系,以及那些借由流行文化传播而形成的具有高传播度和辨识度的图式与符号(无论被定义为“冷媒介”还是“热媒介”作品)如何得以在互联网时代中持续的传播和引发参与者的集体再创作…….

“I Feel The Way You Feel”展览现场,贝浩登(上海),2023。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Hot”与“Cool”在词义中虽然截然相反,但在流行语的表达中却是同一个意思,“I Feel The Way You Feel”更多体现的是在“媒介即信息”的普遍状况下艺术作品、观看方式、空间与观众彼此间的共情方式,是策展人周翊所说的“一种含义与情境不可拆分的讯息”和“基于处境与意识的连接”。媒介技术始于人体延伸的内在要求,“无身体接触而交流的梦想,不仅是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而且是技术发明的关键条件之一”,也是在大众传播甚嚣尘上的当下,留有对于创作与观看、艺术与社会间关系的思考机会。


陈鋆尧(b. 1995),独立策展人,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兼职研究员,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和北京。20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2020年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获得当代艺术策展硕士学位。他的策展实践和研究关注于城市化语境下的空间政治、数字媒体的公共性和公共环境中的人文景观。

文丨陈鋆尧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大家还在读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140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