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CAFA设计学院|艺术治疗方向2021-2022学年系列课程

2023-02-05


艺术治疗方向介绍


艺术治疗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成立的新型研究方向,致力于推进以艺术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融合人文艺术、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医学、社会学、人类学与新兴技术,创新驱动解决人类健康福祉相关的棘手问题。该方向注重问题导向交叉融合新技术应用创新性发展,培养能够在艺术、健康与人类服务交叉领域开展工作的,具有超越式思维、社会责任感、复合专业能力,且具备创业潜质的新型设计人才。




方向建设背景与意义


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6年,国家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立了之后15年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战略;2019年,国务院启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把健康中国的理念和要求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正进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一定义敦促我们以一种整体观重新审视健康问题。随着慢性疾病和抑郁、焦虑、压力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我们逐渐意识到,仅仅依赖现代医学方法和药物已无法实现更好的治愈,甚至时常引发不良反应。如何创新一种有吸引力、非侵入性、有能力为人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可持续照护的策略和评价体系?在亚健康、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恶化、婚育率下降等新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下,维护和促进健康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需要从战略层面系统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



艺术治疗探索“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21世纪的人才应该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即三个贯通),这种观点正是当下“新文科”的精髓所在。2018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鼓励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支持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的文科类新兴专业发展。艺术治疗是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变化带来的新文科,近几年备受社会瞩目。从国际经验来看,作为艺术与科学深度融合的艺术治疗,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医学、心理学在应对人类身心健康问题的局限与盲区,拥有不可替代的未来学术、社会和产业价值。



艺术治疗:艺术作为疗法


受20世纪初兴起的精神分析理论、艺术史发展、杜威的新教育运动,以及彼时欧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等因素的交织影响,“艺术治疗”作为一门心理健康学科应运而生,并在西方逐渐普及。1979年,首个艺术治疗教育项目在美国成立。其全球实践极大地曝光和塑造了人们对于这一领域的认知。


艺术能成为良药吗?自古以来,艺术传递着人类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帮助我们洞察生命的意义,摆脱创伤与痛苦。随着艺术治疗神经科学新兴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艺术方法可以改善行为、关系、情绪、心理健康、记忆、疼痛体验等,并在更宏观的层面带来积极影响,如降低医疗成本和负担、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提升经济和生产效率等。WHO在2019年的一份报告中显示,超过3000多项研究证明了艺术在全年龄段的预防保健、疾病干预、健康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艺术作为“社会处方”的实践也正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变革性影响


艺术方法,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动作)、雕塑、文学(写作)、戏剧、电影,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审美和感官体验,如沉浸式虚拟现实(IVR)、建筑、烹饪,以及更为贴近自然的体验等,这些都与改善身心健康和提升幸福感密切相关。



该研究方向将在中国独特的社会语境下,推进艺术治疗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同时,扩大艺术家、设计师与认知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医疗服务专业人员、数字技术研发者、社会文化工作者、企业家之间的跨学科合作,助力可持续的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




研究框架

·

·

·

·

课程设置目标


1.从历史和当代、东方和西方的系统视角理解艺术治疗: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当代问题意识,能够理解学科发展的朴素初衷和当下趋势;在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当代社会语境中,作出新的价值判断,识别“真问题”,建构“新方法”;参与哲学思辨与文化批评,理解社会系统性变革的意义与艺术治疗实践在其中的作用。


2. 发展能够在不同场景中良好应用的知识、技能和意识:认识艺术策略在疾病防治,增进身心灵健康的独特价值;参与社区实践,更好地了解人类服务领域的工作并在其中发展自我反思的能力;学习经典与当代理论,批判性检视艺术治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能够发展在特定目标、对象和场景下的最佳解决方案,同时能够对问题进行预见性思考。


3. 以“艺术家+艺术治疗师+设计师”的复合型专业身份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进行持续的艺术创作,对基于艺术的研究(art-based research)保有强烈的兴趣,能够运用理性与逻辑开展研究;探索艺术与身份、主体性、象征、意义创造的关系;考察当代艺术中的媒介与技术;具备设计思维,有交叉知识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并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拓展艺术治疗的实践和影响。



学习领域涉及(但不限于):

当代艺术、创造力、人的成长与发展、具身认知、群体动力、跨文化研究、神经美学、医学与艺术、精神病理学、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伦理与道德、研究与评价方法、成瘾、创伤、职业倦怠、生态艺术治疗、设计思维、幸福城市、女性主义、人工智能、游戏化设计、社会创新等。




课程案例

1

        艺术治疗        

本科一年级 | 交叉通识基础课程

授课教师:李玉峰、石韵媛

授课时间:2022年4月4日至4月8日

授课方式:线上


如何向学生抛出高度凝练的、值得反思的、具有开放性的学科问题,启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未来研究兴趣,是本课程的重点。


课程以启发式探究为方法,围绕一个主题、两个专题、若干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艺术治疗领域中被广泛讨论的本源性问题,以及艺术治疗在今天为何被需要。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围绕课堂涉及的话题,提出10个问题,并分别给出自己的解答。


影片推荐:《人类 Human》《女人 Woman》 

扬·阿尔蒂斯-贝特朗(法国)


专题一:爱的阐释。从个人、家庭、族群、国家、天下、自然和超自然七个层次讨论爱的概念和观念,感知爱的思想和思维,透视艺术与学术、技术的转译路径和策略,反省生存、生活与生命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共生意志,启蒙面向未来的幸福观念和健康常识。


专题二:艺术与疗愈。人生病的根源是什么?艺术可以作为方法改善我们的健康和幸福吗?目前有哪些科学研究支持这样的观点?艺术治疗是什么?专题从东西方和当代视角,解读艺术治疗领域持续关注的基本问题,并厘清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偏见。




问题与阐释摘选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问题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问题 ←




2

艺术治疗:心理地貌与地图

本科二年级 | 研究性课题

课题召集人:石韵媛

授课教师:张欣荣、蒋华、石韵媛、刘昶

特邀授课:林令瑜(心理学博士)

授课时间:2021年11月8日至12月31日


心理学也许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和人文科学、经济学、游戏理论一样,为我们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提供了重要方法。


课程结合心理学艺术设计的视角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学、艺术创作与个人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原理层面理解艺术治疗的诸多方法。课程前半阶段从发展的心理(发展心理学)、人格探析(人格心理学)、异常心理(变态心理学)、心理干预与伦理(心理咨询)四个方面普及心理学知识,同时关注心理概念的中国传统根源。后半阶段注重艺术性的洞察和表达,并引入“地图”的方法开展项目研究。课程探讨的话题涉及心境、大脑、儿童、情绪、绘画、心理障碍与疾病、成瘾、犯罪、梦等话题。学生在“实验”和“辩论”的环境中形成对不同知识节点的关联性思考,由浅入深领悟学科知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学生通过影像、动画、3D建模、游戏、城市行走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


教学现场




部分学生作品


《昨日重现》 

作者:王孜玉、柏雅文、刘源吉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心灵建筑》 

作者:杨耀华、武修明、车智明、孙彩荣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漫·蝣》 

作者:林润岚 徐浩源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独家!探宇宙会所首席数字小姐的垃圾电子梦》 

作者:汪和平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文件夹》  

作者:唐赫阳、薛子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寻》 

作者:薛媛、周芳同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3

艺术治疗:自我关系的回应与重塑

本科三年级 | 研究性课题

课题召集人:石韵媛

授课教师:张欣荣、石韵媛、刘昶

特邀指导:林令瑜(心理学博士)

刘超(认知神经科学家)

李思进Lee Sze-Chin(游戏治疗专家)

授课时间:2021年9月13日至11月5日


疫情以残酷的方式迫使年轻人面对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课程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信使》2021年的专题“20+的确是最好的年纪吗?”为起点发问,以艺术作为研究方法,以关系视角寻找个人生活与时代危机之间的平衡点,尝试探索有效的提升复原力的策略。


课程以艺术治疗为理念和方法框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案例分析、快题训练和工作坊,认知和感知艺术与疗愈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个人和团体性的自我探究体验,促进学生对个体内在世界和外部环境关系的辩证理解,并能够从社会和文化建构的视角理解身份、信仰、健康与疾病等生命相关的课题。课程介绍了不同的艺术媒介——绘画、装置、现成品、表演、影像、虚拟现实等——在临床与日常疗愈场景中的介入方法和有效机制。课程中,学生以自己作为对象展开综合性的研究、调研和表达。







部分学生作品


《夜宴》  

作者:刘陌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帐篷区》 

作者:裴炫珉、张思艺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仪式》 

作者:颜聪聪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千字祈福》 

作者:叶拉日斯·托力洪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4

情绪维基:形式与空间

外出实践课程(线上)

授课教师:张欣荣、石韵媛

授课时间:2022年4月18日至4月29日

授课对象:大一/二/三、研一/二、进修


该课程是一门集合“情绪的感知、研究和发明”的线上实践课程。以“情绪维基”为主题,以影像为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方面的学习开展创作:认知情绪、情绪与艺术、情绪的媒介表达方式、情绪的未来。通过讲解、讨论和影像创作,启发学生洞察和感知情绪的方方面面,以及它如何持续相互作用于我们与自己、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课程要求学生:(1)基于个人经验和一定的逻辑,创建一个关于情绪(情感)的百科词条,附目录与图文说明,并(2)针对该词条,用自己的手机作为媒介,创作一件微摄影作品。



图尔库大学神经科学家Lauri Nummenmaa领导的芬兰研究小组制作的“人类情绪感受空间”详细地图

左:《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微笑,还是苦笑?

右:世界上最通用的词语“OK”,1839年诞生于美国波士顿


线上课堂



部分学生作业



5

有效干预的艺术创作

毕业设计“策展”系列讲座课

授课教师:石韵媛

授课时间:2021年9月

授课对象:大四


毕业创作既是面向自我的发问与表达,也是面向自己所属时代与群体的倡议与宣言。本次讲座以艺术治疗——一个更具同理心和关怀性的视角启发学生的毕设选题。讲座将与学生一起思考: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危机时代下,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艺术、设计以及自身的创作?如何让创造力更具社会价值,以切实地促进愈合、连接与发展?若艺术成为我们的母语?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6

《艺术治疗研究》

研究生二年级 | 专业限选课程

授课教师:张欣荣、强勇、

周宇(外聘专家)、石韵媛

授课时间:2021年9月8日至11月5日


在艺术治疗的国际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比较典型的学术立场,而对此的争论,被称为艺术治疗的“历史之辩”:一种是“艺术即治疗”,强调“非语言”的艺术过程对治疗效果的直接影响;另一种是“治疗中的艺术”,强调在心理治疗和咨询工作中,使用艺术作为工具促进口头交流和治疗关系的建立,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治疗的目的。21世纪以来,艺术治疗的实践呈现出了更为多元化的趋势。


作为设计学院新开设的一门研究生选修课程,《艺术治疗研究》旨在提供艺术治疗领域的整体经验的概述,为学生在该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整体教学围绕艺术治疗发展的“观念线索”“职业线索”,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具体议题进行探析。讲座嘉宾将由课程导师、艺术治疗领域的专家学者、青年学者共同组成,内容涉及学科基础理论、前沿研究和交叉领域的创新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熟悉并理解该领域中现存的思想、经验与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并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建构对艺术治疗的综合认知。


课程共8周8次,每节课以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第8周为结课汇报。每场讲座包含“专题讲座”和“讨论”部分,共计3个小时。每场讲座前的一星期,发放学生与议题相关的指定阅读。


“艺术治疗系列讲座2021”是课程的补充性教学资源之一,与课程同时期进行,为学生理解艺术治疗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以及未来关注的重要话题提供平台性支持。


课程师生合影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本书由设计学院 13 名硕博学生共同参与编辑与整理,以「词典」形式呈现。此举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地归纳和梳理那些已经或正在、直接或间接参与艺术治疗知识生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外艺术案例。





其他教学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教育与管理学院与芝加哥艺术学院开展联合课题《艺术治疗在中国》,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2018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家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2021


中央美院-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开展健康关怀可视化课题,2021


《艺术治疗:自我关系的回应与重塑》课程展览,2021




艺术治疗方向

作为极具跨学科属性的专业领域,艺术治疗融合了艺术学、设计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创造力研究和康复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与行动策略,兼具学术性与应用性。作为一种理念,艺术治疗与人类的生存境况和本土文化紧密相连,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艺术疗愈的历史甚至贯穿于人类的整体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甚至更早。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艺术治疗已有50余年的专业发展历程,拥有相对丰富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实践经验。一方面,艺术治疗为普遍性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等)提供评估与干预策略;另一方面,艺术治疗具有增强社群凝聚力、提升社会福祉和深化教育的功能。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治疗方向秉持跨学科建设思路,结合国家“新文科”发展战略,依托央美深厚的“大艺术”传统和设计学院的现有特色课程资源,致力于在本土化语境中,形成对“艺术治疗”观念、理论和实践三层维度发展的立体性思考,稳步探索具有共识性的学科发展方向、方法与方案,以构建面向中国未来的艺术治疗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该方向将推进与国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社会企业与组织的多向度、深层次对接与合作,填补艺术治疗在中国学术领域发展的空白,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学术研究及实践平台。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4715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