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三体》影视化:中国科幻剧“从零到一”
-
原创 2023-02-03
中国科幻迎来了又一轮热潮。改编自刘慈欣小说的《三体》剧集和《流浪地球2》电影接连面世,而且两者的豆瓣评分都高达八分以上,调动了全国观众对科幻题材的观看热情。
作为公认最难影视化的科幻IP之一,自2008年《三体》出版以来,有数家公司试图将其搬上屏幕。在已披露的多个《三体》影视化版本中,腾讯视频联手灵河文化制作的《三体》剧集是第一个问世的真人版本。
正如腾讯视频《三体》制片人汪悍贤在谈及项目开发时所表示的,“以往做剧集项目的方法论并不适用于《三体》……在制作的创新方面,它和以往做电视剧项目的方法完全是不一样的,以前所用到的所有评估体系,还有对剧本的优化方法,在这个项目中可能也完全不适用。”
可以说,《三体》的开发也是本土科幻影视类型“从零到一”的一次摸索。
面对《三体》这一规模浩大的项目,主创团队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光是确定创作基调就花了一年,最终形成了贯穿项目的开发共识:以遵循原著为大原则,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呈现《三体》。
历经数年的筹备、制作,《三体》开播当日就成为了腾讯视频上热度最快突破2万的作品,在社交平台也取得了较好的口碑,基本表明这一路线对尚在成长期的中国科幻影视而言,的确是能够砺练团队、利于保证成片品质的做法。
这一“难而正确的事”,也是腾讯视频在“硬科幻”剧集领域的首次尝试。《三体》的热播也一定程度上更坚定了腾讯视频未来对科幻内容的持续开发,相对高口碑的成功经验也对后续开发有所启发,比如要遵循原著的核心、适度改编,更符合剧集的受众预期。此外,在工业化上,要坚持比较高质量的特效制作,保证科幻效果的呈现等。后续腾讯视频也将持续耕耘科幻+赛道。
与此同时,在国内科技水平提升,本土科幻类型崛起的呼声下,《三体》的尝试也将为本土科幻影视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流浪地球2》和《三体》,在2023年初看似不期而遇的相遇,将中国科幻影视推向了新的关注高度,在流媒体类型日益高度竞争的市场,以腾讯视频为主的平台也有望借此打开更多的想象空间。
科幻改编的“从零到一”,
遵循原著的现实主义表达
《三体》的影视化一直备受外界关注。早在2016年,《三体》剧集项目就进入腾讯视频的对外片单。但国内市场上,《三体》剧集基本找不到可对标的作品,过往的经验也并不完全适用于这一作品。拍摄《三体》的过程,也是摸索适合本土科幻题材的创作道路的过程。
从2016年到2017年,主创团队就《三体》的改编方向反复探讨,难有定论。最终,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在会议上拍板决定,改编方向以遵循原著为主。这为改编工作定下来了调子,基本确立了项目的走向。
当“遵循原著”这一大原则敲定后,主创团队开始探讨该以怎样的基调去呈现这个科幻故事。总制片人白一骢回忆道,大家把有可能的路线都研究了一遍:比如把时间线移到近未来、增加高维科技元素等等。前后讨论了近二十种方案后,团队得出结论,还是应该按原著的描述来,保留原著对现实的刻画。这既是出于对原著的尊重,又因为《三体》本就是个颇具现实意义的故事。
在总导演杨磊看来,《三体》第一部的故事可看作围绕四个对象展开的思想实验:信息时代个体的破坏力、文明发展的“七寸”、系统内的叛徒,以及思维完全透明的社会。“无论是对未来还是对当下,这些假设都是有现实观照的。”
同时,他认为,“海外做科幻的原发点其实是基于他们对历史的认知,或是写自己的未来,传递的是各种价值观。”主创团队认为中国科幻同样有能力实现这些表达,将科幻根植进本土的思维和文化语境中。因此,杨磊在开会之初就提出“暂时忘掉我们拍的是一部科幻巨著,要用一个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做这件事。它不是西方的赛博朋克或者新浪潮等等,而是一个很中国的故事。”
视觉导演陆贝珂早在1999年就入行做特效,他判断国内的影视特效已具备承载《三体》第一部的能力。但对于主创来说,拍《三体》的第一件事不是去想流派,想特效,而是要让中国的观众认识到科幻与现实的联系,相信的基础在于要先要把中国感受代入进来。
这一理念在《三体》第一集的开头就有所体现:2007年初夏的北京,寻常的小区居民楼里,广播报道着奥运会筹备的相关新闻——之所以重视真实感,是要让虚构情节都显得仿佛有可能在现实中发生。
进入筹拍阶段后,主创团队选择演员的出发点亦首先是看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是否过关。
杨磊表示,饰演汪淼的张鲁一就在表演方法上有现实主义的扎实基础,此外对角色形象的适配度也颇高。还有饰演史强的于和伟,对角色胆大心细又幽默的性格把握得相当精准,甚至让杨磊“忘了最初看书时的感受”。
和杨磊早先合作过的王子文,在他看来更是饰演年轻叶文洁的理想人选:“王子文是那种必须找到依托现实的强烈感受,才能去创作的人。因为她这种对现实的执着,正是我心目中叶文洁的样子,她本身就有执着果敢的一面。
既有还原也有延展,
“硬核”科幻的制作平衡
既然选定用现实主义的手法,那么需要呈现的就是一个能够让观众相信的世界,让各个场景都表现出各自该有的观感。
杨磊回忆说,前期筹备阶段先是有七十多人参与规划,然后又邀请数十位各领域的科学家对天文、纳米技术、粒子对撞等方面的细节进行论证。这种“真实”越是落到实处,科幻带来的震撼就越强。
像粒子对撞机这种有现实对应的科研场所,主创团队决定尽可能采用实拍,在协调时间后得到了相关机构的支持。而对于“三体”游戏、“古筝行动”这种大场面,主创团队就在实拍和CG的路线选择上有过更复杂的沟通协调。
原著中“古筝行动”发生在巴拿马运河,主创团队本打算赴当地调研、实拍;后来出不了国,美术组便在全国寻找条件相近的河流。杨磊和陆贝珂还提前将关键场景的分镜本做成了30分钟的预览动画,到实拍时只需参照这支动画进行拍摄。
在这期间,主创团队还意识到,尽管改编的大方向是遵循原著,但也要考虑到影视载体的特性和更多的受众群体。在具体操作上,采取了注重情绪营造、降低题材门槛的策略。
基于影视媒介的优势,剧集改编比较适合通过视听语言来强化冲突、具象概念,增强观众的直观感受。例如第二、第三集中汪淼眼前出现倒计时的情节,剧中用了相当篇幅来刻画这一事件的冲击性,并从第一人称视角展现汪淼的惊慌、混乱。就成片来看,也确实营造出了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而对于部分人物形象的丰富,主创团队考虑到史强这类人物的视角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因此决定在这方面更大胆些。目的都是为了将原著中一笔带过的地方讲清楚,并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增添一层贴近现实的生活质感。
剧中其他异于原著的改编,也大多出于类似的理由。像第二集中用特效辅助表现丁仪的台球解说和汪淼受到的震撼、第五集新增汪淼去小学讲课的抒情戏份,都是在改编中寻找一种平衡。这些原创细节的弥补,使剧集叙事流畅并且更具情绪感染力,既起到降低理解难度的作用,同时调节和引导着观众的情绪,可以与观众达成最大限度的共鸣。
结束拍摄后,项目迎来了耗时更久的后期制作。杨磊称,《三体》剪辑花了一年半,作曲花了七个月,尝试了数种方案,就是想从感受、情绪上维持叙事动力,不单纯依赖台词和人物关系。后来又制作了四种片头,随故事推进而改变,也是帮助观众的情绪延续、递进。
比起上述传统后期,CG特效更是《三体》剧集的重中之重。《三体》中的CG特效主要分三种:常规影视特效、模拟游戏的全3D动画,以及低多边形风格的解说性动画。
杨磊和陆贝珂表示,特效的技术积累基本成熟,难点主要在于保持时间、资金和技术投入之间的平衡。
特别是“三体”游戏部分的制作,难度是这三种特效中最突出的,全程都要靠CG实现。
汪悍贤称,这部分的总长约一百多分钟,相当于一部动画电影,耗时两年多才制作完成。为呼应故事的时代背景,陆贝珂刻意调整了“三体”游戏的画面质感,以模仿2007年的电脑硬件水平。
破圈化运营,
助推中国科幻剧集发展定位
在《三体》播出前的预热阶段,腾讯视频制定了一套针对现阶段国内市场的科幻剧营销策略。
即首先深度激发原著 IP 用户核心群体,然后通过话题和口碑带动破圈效应,吸引更多用户,同时也希望 IP 的高热度能带动一些衍生的内容和跨品类内容的消费。
腾讯在线视频平台运营部电视剧IP运营中心负责人孙宏志表示,尽管平台给予了《三体》丰富的资源支持,但他们采取的是较谨慎的步调,希望保证运营工作建立在充分尊重观众的基础上。
为了推动科幻这一在国内相对少见的剧种走向大众,同时满足科幻迷的解读欲,腾讯视频主要做了两手准备:首先策划了同期播出的知识节目《解码三体》,由剧集主创和相关领域的知名人士共同解读《三体》的叙事、设定和主题;其次在腾讯视频、腾讯新闻、微信等平台都展开了用户征稿,鼓励观众、读者产出解读内容,降低用户的讨论门槛。
《三体》开播后,根据市场团队的调研,剧集的观众画像比较符合平台预期,“受众就是核心书粉,再往外围科幻迷、高知群体和更多电视剧观众扩散。”特别是对通常被认为不太接受科幻类型的中老年群体亦有触及,“覆盖年龄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也略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征。”
孙宏志称,由于续集的制作周期势必不会短,因此腾讯视频将注重对“三体”剧集IP进行长线运营,包括逐步推出幕后纪录片,对系列后续项目进展做前置营销,并尝试策划剧组重聚、衍生品、付费知识等相关IP衍生内容。
《三体》取得的经验同样对其他科幻项目有所启发。目前腾讯视频对《群星》《时间深渊》等科幻储备,都希望应用较高的制作标准,因而开发进程不会很快。孙宏志还提到在“硬科幻”之外,“科幻+”亦是被《穿越火线》《开端》等作品验证过的方向,即结合科幻元素提升其他类型的可看度。
而谈及《三体》剧集更长远的意义,孙宏志表示是“春节期间《三体》播出、电影《流浪地球2》上映,带动了整个中国科幻内容的热播”。腾讯视频同期上线了整合四个频道的“鹅厂科幻季”专题,内容播放量成倍增加,可见观众对科幻的热情已被调动起来,尤其对中国科幻抱有期待。
历经数年完成《三体》项目后,汪悍贤切实感受了科幻类型的制作难度,但也让他确信科幻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方向,“我对这件事怀有极大的信心。可以看到整个影视产业未来进步的方向在哪里,大家都抱有期待——科幻题材剧集是可以长久发展、持续开花的,未来一定有更多机会。”
汪悍贤同时提到,科幻内容的传播其实是不分设备、手段的,技术含量高的视听效果也只是承载科幻魅力的手段之一。“我们能在移动端、小屏幕上带来同样的震撼体验,因为科幻作品的核心更多在于世界观和想象力。我们在谈科幻的时候,可能不单是讲视听方面的进步和革新,更要在故事、题材、价值观上带给观众新的体验。”
秉承这一观念,正如海外主要流媒体平台对于科幻类型的重度布局,国内视频平台也有望持续挖掘科幻的更多创作可能性。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东西文娱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