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后浪 | 何怡萱 2022年斯坦尼斯拉夫·李宾斯基奖获得者
-
原创 2023-01-08
何怡萱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2018级南京艺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本科毕业生
2022年斯坦尼斯拉夫·李宾斯基奖共入围了41位国际青年艺术家,在这41位国际青年艺术家中有11位来自中国,其中就包含了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的何怡萱同学。
“斯坦尼斯拉夫·李宾斯基奖”(Stanislav Libenský Award)大奖赛是以捷克已故著名玻璃艺术家及教育家Stanislav Libenský的名字命名的国际玻璃艺术作品大奖赛,是目前世界上只针对全球范围内大学学士或硕士学位应届毕业生设置的国际性玻璃艺术作品展览奖项,同时也是玻璃专项学术领域最知名的国际赛事之一。
作为一年一度的赛事,自2009年举办以来,斯坦尼斯拉夫·李宾斯基奖已展出了来自约41个国家和74所大学的407位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并评选出了49项奖项。该赛事创办初衷旨在鼓励年轻的艺术家进入世界玻璃舞台,树立自主创新能力并继续探索玻璃艺术、进入商业世界。
▲《永恒的瞬间》(上下滑动浏览)
▲捷克展览现场(上下滑动浏览)
作品创意:这一系列作品是为庆祝母校南京艺术学院110周年生日而创作的。灵感源自刘海粟先生跨越70年间十上黄山写生,选取了先生系列画作中的一些作品进行创作。我的创作包含花纸和自然过程的应用,先用玻璃材料模拟薄且透的宣纸,再将画附着在玻璃宣纸之上,最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高温状态下的物理步骤过程比如热、重力和卷曲等等,最后将作品形态定格在折叠的瞬间,刘海粟先生的画作和不息变动的十上黄山精神也凝固在折叠的瞬间,成为了永恒。
导师杨美华评语:
何怡萱同学是南艺玻璃艺术专业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对玻璃艺术专业有着非常执着的热爱和强烈的探究意识,在接触玻璃艺术每一个工艺时,都能尽最大努力去学习、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思维,由单一的技能点学习发散到面的思考探索,由此创作她想表达的作品。这种探究问题、勇于实验、大胆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可贵的。
何怡萱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永恒的瞬间》,在创意设计上经过了反复思考,最后确定从刘海粟先生十上黄山的作品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绘画作品,通过玻璃艺术予以再现与创新。在创作过程中,她将两种玻璃艺术语言巧妙地结合起来,一种是Pate-de-verre,另外一种是热熔工艺中的花纸和软化弯曲工艺。这三种工艺结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整个创作过程非常繁琐,时间跨度也很长。
通常来说,像这样规模的作品需要两个以上的人才能顺利完成,但何怡萱同学敢想敢干,在我南京的个人工作室里独自创作,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同时也收获了创作带来的快乐。技术加艺术、热爱加坚持、必然加偶然,我想,这正是玻璃艺术的迷人之处。 何怡萱同学以苦为乐、乐在其中,这是她能够创造出优秀作品的根本原因。
Q2:回望一路走来的历程时,您有怎样的收获与感悟呢?
何怡萱:在本科生涯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大三那一年的学习,每一个阶段课程我们都接触了不同的玻璃艺术表现方式,灯工的精致细节、铸造的厚重朴实和热熔的创意实验,为大四的毕业设计做好了铺垫。
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鉴赏了许多当代国际知名的玻璃艺术家的作品,使我意识到,闭门造车难以进行高质量的创作,如果一直做井底之蛙,就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奇思妙想。艺术的内核是表达,只有拓宽视野,才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思想。
▲灯工玻璃课程
▲杨美华老师指导热熔实验
Q3:这件作品既是您的参赛作品,也是您的毕业设计,可以简单地和我们介绍一下您在设计并制作这一系列作品时的心路历程吗?
何怡萱:这一系列作品的制作过程比较繁琐,但是非常有趣。在材料上虽然都是玻璃,但是一般人很难想象这是由玻璃粉烧制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玻璃的属性未变,但是物理状态一直在变化。
从最开始的玻璃块,通过高温速冷炸料使其分解,接着研磨成玻璃粉,再把玻璃粉按照所需要的颜色和形状均匀的铺洒在石膏上,最后放入电窑炉。随着温度逐渐升高,玻璃粉的状态就会在窑炉内发生改变,到700℃左右,松散的玻璃粉就会成为坚硬光滑的玻璃片。
温度的控制在过程中非常重要,是制作的中枢环节。在这个温度下,玻璃粉刚好粘连在一起,表面粗糙哑光,同时保持薄且透的状态。这个状态非常难以捕捉,在实验阶段观察时,温度高10摄氏度,玻璃的表面肌理就会变得平滑且不是哑光状态,温度稍低几摄氏度,玻璃的结构又会过于松散不成型,影响后续创作。
▲玻璃粉在窑内待烧
▲烧好的玻璃板
每一件作品的变化形态皆游走于随机性和我有意识的操控之间,在人为控制和随机性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在可控与不可控的并存中寻求更好地审美体验与视觉效果。在窑炉内动手操作前,我的脑海中会出现作品的预想形态,并预演一遍操作的流程。然而在窑炉内折叠、弯曲时,作品的形态也会有不受人为控制的变化,它的成型也受当下环境和情况的影响,如窑炉、材料、时间、温度及一些不可抗力的客观因素影响,因此每件作品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形态。
▲700℃时开窑动手操作
▲刚塑形完成的玻璃
刘海粟先生十上黄山的国画转印到玻璃上使用的是玻璃花纸,打印好刘海粟先生十上黄山画作的花纸,然后粘贴在粉烧好的平板上,平板的两面都需要粘贴上花纸。完成这些工作后再放入窑炉内。继而由二维至三维的深入塑造,塑造过程皆在窑炉内进行,将拓印好文字的玻璃板放在窑炉内升至700摄氏度,然后将手伸入窑炉内进行塑形,继而快速降温使玻璃宣纸的形态定格在折叠的瞬间。
▲单面花纸转印
▲转印完成待塑形
▲塑形好正在降温的作品
Q4:玻璃艺术相较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略显新锐与特别,可以分享一下您对于这门专业的看法吗?
何怡萱:玻璃这种材料是变幻莫测的,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它的形态可以不断地改变,它的性质又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高时可以是液态,温度低时可以是固态,而玻璃的质地是透明又仿佛不透明的。在刚进入这个专业时,老师给我们形容玻璃是“凝固的时间”,温度达到玻璃熔点时玻璃会不断地运动变化,而在温度降至某一点时,会瞬间定格冷却,时间流逝过的痕迹也会在那时保留下来,非常生动有趣。
Q5:在探索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学姐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呢?
何怡萱:让我难以忘怀的莫过于在疫情背景下的毕业设计创作。在2022年初与杨美华导师沟通并大致确定了创作方向,在工作室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前期实验,整个过程中也伴随着衍生出了更多新的灵感。春节开学后疫情逐渐严峻,沉寂了一个月后创作寸步难行,这组作品是实验性的创作,没有实践难以进行。因此在与杨美华导师商量后,我便前往她的个人工作室继续完成毕业创作。
在独自创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时及时与导师线上沟通,随时复盘实验。幸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风险,最终完成了这组作品。在最后参加毕业设计展时,于名涛老师帮助运输及布展,这组毕业设计才最终画上圆满的句号。
Q6:您的这一系列的作品是为了庆祝南艺110周年所作,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在南艺的这四年间有哪些“永恒的瞬间”吗?
何怡萱:四年时间的流淌,定格的那些瞬间有很多。很多玻璃铸造创作,比较重且比较大,难以一个人完成,班里同学都会过来搭把手,有时陶瓷专业的同学也会来帮忙。大一,大三的时候,南艺520毕业设计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太精彩了,设计学院连开了很多的讲座,可以接触到非常多其他专业的知识。在参加舞蹈、音乐专业的毕业设计汇报演出时,感叹南艺这个优秀的艺术平台,让我们的得以接触这些跨领域的专业。
▲南艺520毕业设计展
Q7:以这样一种方式为四年的本科学习生涯画上圆满句号之后,您对自己的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呢?
何怡萱:在我看来本科阶段的玻璃艺术学习,完成了基础阶段的准备,但缺乏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与沉淀。所以我还是有继续深造的打算,期望在研究生阶段继续延续并加深我本次毕业设计所使用的热熔玻璃艺术的路径,同时探索更多的玻璃艺术表达语言。
跨领域多元化发展是我将来追求的一个大方向,以复合型输入为驱动,了解玻璃艺术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涉猎其他领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南艺作为艺术类高等学府,设计和工艺能力双双在线,有非常多和其他领域交流的机会。我认为我们需要珍惜每一寸资源和学院、学校提供的平台,把握每一个实践和接触各种工作坊、真实项目的机会,用多元化的视角和手段去输出、表达设计的美好。在研究阶段,希望尽早展开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构思,积极与导师沟通并探讨研究选题,争取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Q8:作为优秀的毕业生学姐,您可以对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提一些学习以及生涯规划方面的建议吗?
何怡萱:玻璃艺术设计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玻璃艺术的发展较之国外而言,从业人员较少,这对每一位玻璃艺术的学生来说都是机遇,抓住专业发展的红利,需要不断地打磨专业技能,付出时间与精力在玻璃艺术设计中。
在大二、大三基础学习时,可以多接触其他手工艺专业和其他领域的设计,例如漆艺、金属、陶瓷、元宇宙、虚拟现实等,将这些和玻璃艺术设计结合起来,可以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灵感。很多同学在创作作品时会忽略作品的完整度和精致度,这在比赛过程中会很失利的。大四的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的一个成果展示,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实践都需要认真对待,给自己的本科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资料来源|何怡萱
捷克拍摄|赵萍萍
采编|刘晶菁
编辑|张琳葳
校对|杨美华 李孟悦 刘达 练江南 安好好
审核|张健 蒋杰 胡洁 郭玥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