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胡耀辉:关于人工智能灯光如何融入戏剧演出当中的思考
-
原创 2023-01-06
2022年12月16日,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的“CISD第九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面向未来的传统经典”为主题,邀请英国著名灯光设计、舞台设计家塞伦·巴格诺尔(Ciaran Bagnall)担任主讲嘉宾,同时还邀请了十位国内著名舞台美术家、导演、学者参与主题论坛。
12月16日下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胡耀辉老师结合自身多年一线教学、舞台实践经验,以《关于人工智能灯光如何融入戏剧演出当中的思考》为题,提出个人的独特见解。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胡耀辉
本次论坛的议题是“面向未来的传统经典”,身为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我常常有这一类的思考:首先,古今中外有众多优秀剧目、经典剧本,如何引导学生们在此基础上,在案头创作中领会和思考“传统经典”与“创新”的意义;其次,现今我国戏剧创作者们勇攀高峰,推出数百台的新剧目创作,达成了怎样的效果,又将如何创造出更富创意的优秀作品;再如戏剧如何恰如其分地展现我们所处的环境,现代社会发展状态又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舞台创作;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表现力和阻碍,如何将其恰当的运用和融入到传统经典的戏剧演出艺术中。这些问题也是本次论坛探讨的意义所在。
歌剧《半条红军被》
人类科技的迅猛发展,声、光、电、影等各种视听新兴造型手段的快速迭代和提升,快速地被当代戏剧演出艺术所吸纳与运用,由此诞生了一批新兴的造型部门和创作人员。几百年以后,面对现在20世纪或者21世纪的戏剧创作者们,尤其是那些新兴的戏剧造型行业,他们将如何认定当今的创作和创作思路?这也是我们作为一线教育者或者一线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探讨这个论坛主题,应该引导大家落在如何处理“守正创新”关系上。守什么“正”?创什么“新”?守正和创新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辩证关系是什么?这都应该是现今戏剧从业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话题。如何守戏剧的“正”?戏剧的“正”是什么?“正”在哪里?我记得一位导演曾说过:“在剧场里,剧场如教堂,任何人在剧场里一定要有虔诚之心、敬畏之心。”还有在国际上广为推崇和流行的“戏剧演员训练法”等,其中有一个重要共性,就是通过建立系统的训练方法,试图培养和教育从艺者,对戏剧构建一种虔诚心和敬畏心。而我们这些从事舞台造型部门的创作者又理解多少他们的初衷呢?
中国戏曲中常讲“戏比天大”、“救戏如救火”的从艺品格,但这个在当今的教学体系当中又占了多大的比例?在如今的戏剧行业的规范管理体系和教学实践中又强化了多少?这是现当代舞台美术界和教育界需要深入探讨、反思的。
昆曲《续琵琶》
我是一名从事灯光设计教学和创作近40年的教师,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创作经历,试图从“人工智能灯光如何融入戏剧演出”这一小切口中谈谈我个人对“面向未来的传统经典”主题的一些理解。
太阳、月亮、星星带来的阳光、月光、星光,属于自然光范畴。它早于人类,早于文明,早于戏剧,就存在于地球;它不以人类意志存在于大自然中,但地球上的生物形态、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甚至人类早期戏剧的演出样式,都在不自觉中受到了自然光的滋润、启示与陪伴。比如植物界的树叶、树干、树根之间的造型形象和关系,古希腊早期室外剧场建筑、古希腊神庙以及中国唐代敦煌莫高窟的方位、格局规划,无不与太阳光的升降方位存有某种联系。
“润物细无声”般的“光合作用”是太阳光赋予大自然界的最高礼遇,所谓“光合作用”指的是自然光通过“能量转换”、“调节大气”、“维持平衡”、“释放光子”等作用孕育和滋润地球的自然万物,生态之中静默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成就了人类赖以生存、繁殖、延续的环境和条件,自然与人和谐相融、生机盎然,这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的样态似乎构成了自然界的某种“传统经典”。
歌剧《红船》
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创造和发展出越来越复杂、多功能的人工光,这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样态,也改变了戏剧的剧场建筑、戏剧的观演关系以及戏剧演出的表现样式,受到了戏剧创作者愈加重视。
如何使用人工光在戏剧演出中发挥其真正的魅力,真正被戏剧所容纳和接受——就像古代只有在自然光下的室外剧场里,戏剧仍然顽强地传承和发展下来——这是一个很有价值、不可忽略的问题。科技发明而衍生的人工智能灯光能不能像自然光般在戏剧演出中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光合作用”效果?是否可以借鉴“光合作用”的作用力,强调“转换”、“调节”、“维持”和“释放”的作用力,而非其他的某些作用力?是否可以学习自然万物之间的那种默默相守、和谐相融、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天人合一”、“阴阳互补”的关系状态?
话剧《特赦》
我们知道,人工灯光进入戏剧演出舞台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照明演员和景物。从本质上讲,它不像其他物体,具备可视可量化的造型手段呈现于舞台上。它是为舞台上的人物和景物提供视觉传达的光介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灯光基本上是以无形的样态存在在舞台上的。这种无形的人工灯光特性,或者更准确的说,灯光以无形的样态“活”在舞台上,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你似乎能感觉到它存在于舞台上,又似乎并不存在舞台上——灯光的无形特性造就了其“形而上”特性。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如果我们运用合适,就能让人工灯光借助其智能性,在舞台上具备唤醒照明对象之精神和灵魂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对其光位、光色、光质等元素的智能“调节”,将舞台上可量化的、可视的物质对象“转换”或“释放”其特有的或非表面的品质与品格面貌。这是当代舞台灯光设计师应该专注的首要任务,我有几个不成熟的思考和想法供大家一起思考:
越剧《唐琬》
第一,走近戏剧,认识戏剧,亲近戏剧,爱上戏剧。戏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让每个人活的更从容、更自在、更积极,我以为只要希望自己活的更从容、更自在、更积极的人最终都会热爱上戏剧,我们不只是灯光人或某一专业人,更应该成为戏剧人,在这一方面,我国的戏剧前辈们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走近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戏剧从业者应充实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感受中国式的“悟道”和“意会”术。比如中国的汉字艺术中,每个词句与其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意思相差有着怎样的区别,这就是我想要说的“光合作用”力的概念:是“转换”而非“改变”;是“调节”而非“调动”;是“维持”而非“保持”;是“释放”而非“排放”。舞台灯光是能够利用其可操作的独有优势寻找或区分出不同灯光之间的不同点,通过调节看似无形灯光的色相、色度、明度以及变化节律等,能够呈现出类似中国词句中近义词、同义词之间的不同视觉意象。
第三,走近人工灯具,认识人工灯具,痴情人工灯具。只有我们熟悉并熟知人工灯具的技术智能参数和发展现状,才能够利用我们的智慧在创作中做到彰显人类科技智慧的最大化,同时善于化解目前人工设备制造的不足和机械痕迹,“化腐朽为神奇”,让舞台人工灯光与戏剧演出艺术共生共荣。
歌剧《沂蒙山》
第四,加强戏剧行业“全科性”人才培养。只懂灯光的人不一定是真正优秀的灯光设计师。戏剧教育上,可以增设部分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如同医学院里“全科医师”般的戏剧人才,提倡在戏剧类多专业之间交叉招生、交叉求学。综合戏剧性人才的增强有助于戏剧行业在创作合作中形成共鸣,也许在各专业的创作中容易诞生自然界“光合作用”,即“天人合一”、“阴阳互补”。
第五,爱岗敬业,“举轻若重”。舞台灯光在戏剧演出中的作用很微妙,就像它似有似无存在于戏剧舞台演出当中的特性一般,因此,希望我们能够做好自己的职业选择,既然选择了你所喜欢的事业,就要保持初心,“举轻若重”而非“举重若轻”地对待舞台灯光的每一项工作经历。戏剧会接纳我们,戏剧观众也会感知我们。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些坚守和努力,面向未来我们才更有自信和能量,将传统经典发扬光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大家一起共勉。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