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多项考古成果发布 | 江苏加强非国有馆扶持

2023-01-13


    2023年1月13日    


【综合】

■    河南:加快推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

■    江苏:多渠道多形式培育古籍保护人才

■    江苏发布《关于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博物馆】

■    广东印发《广东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    战国戎人“豪车”永久落户省博物馆


【考古】

■    我国旧石器考古取得新突破!四川发现旧石器时代又一重要大型旷野遗址

■    殷墟发现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

■    山西尹村遗址发现三座商代早期“窑箅式升焰窑”


【今日直播】

■    看见山西:晋文化的辐射

■    宋韵数字策展决赛,今天举行,全程直播!



河南:加快推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


1月10日,2023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总结 2022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表彰先进,交流经验,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继鼎出席会议并讲话,厅领导李延庆、朱建伟、马广骥、周耀霞、任伟、张建州等出席会议。


会议强调,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快推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采用“一遗址一课题一专班”模式多学科多团队联合攻关,在文明形成、文明起源、国家诞生等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要负责同志,郑州、洛阳、安阳市文物局局长,省文物局、厅直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厅、局机关各处室、专项办主要负责同志,全省大遗址和考古工作机构代表,开封市、洛阳市文旅文创融合创新基地主要负责人,部分文旅企业、共建高校代表参加了会议。


江苏:多渠道多形式培育古籍保护人才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委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办厅字﹝2022﹞70号),持续深入做好新时代古籍保护工作,根据文旅部有关任务分工要求,江苏省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保护工作任务分工方案》。


《方案》指出,2023年,要深入开展省内古籍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分级分类保护机制,配合推进古籍类文物定级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培育古籍保护人才,加大古籍数字化建设力度,加强古籍整理研究,,推进全省古籍修复室标准化建设。


《方案》称,中长期工作计划包括,深入摸清省内古籍资源,编纂江苏古籍书目体系,加强古籍分级分类保护,提高古籍保护科学化水平,有序推进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促进古籍资源便捷使用和开放共享,促进古籍保护成果整理,加强古籍再生性保护和揭示利用,推进“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系列活动,促进古籍宣传推广,加强队伍建设,为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和活化等。


《方案》指出,各责任单位人按时间推进相关工作。


江苏发布《关于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激发非国有博物馆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非国有博物馆服务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2年5月,江苏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提出“研究制定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对非国有博物馆的规范和扶持。”江苏现有非国有博物馆83家,占全省博物馆总数的24%,是推进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主体,但部分非国有博物馆在登记备案、藏品确权、可持续运营、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指导意见》的出台,将成为江苏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指导意见》包括健全非国有博物馆制度体系、加强非国有博物馆规范建设、提升非国有博物馆服务品质、完善非国有博物馆保障措施等四大部分,共16条。《指导意见》是结合江苏实际,对国家现行非国有博物馆相关政策的整合、集成和提升。比如,强调规范法人财产权、完善退出机制、建立非国有博物馆信用档案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明确民政、财政、自然资源和文物行政部门管理权责,特别是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确保中央扶持政策落地落实,有的放矢引导我省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由于非国有博物馆举办者的特殊性,对于备案登记、藏品确权、开放天数等方面给予重点引导,确保我省非国有博物馆健康有序发展。比如,依据中央文件及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全年开放天数不少于240天并适当错峰延时开放;明确非国有博物馆应当在陈列展览开始之日10个工作日前,依管理权限向举办地有关部门备案。


《指导意见》总结近年来江苏在博物馆工作方面的探索实践和创新做法,并集成体现到《指导意见》中。比如,在全国率先明确“类博物馆”概念内涵,提出按属地管理原则、采取分级孵化方式,积极探索“类博物馆”培育“江苏模式”。



战国戎人“豪车”永久落户省博物馆


近日,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打造的四组战国戎人车舆复制品,从黄河之滨的甘肃会展中心广场正式移置甘肃省博物馆,此后将在甘博永久性展出,为观众了解秦文化和西戎文化增加一个更加鲜活的窗口。


复原的四辆马车严格依照马家塬遗址出土的车马式样等比例复制,长3.56米、高1.78米、宽2.78米,方形车厢辅以巨型车轮的造型,彰显了2000年前的贵族气派。可以看到,从车轮、车轴、车厢乃至马车周身的镂空花纹,无一不精美绝伦,而还原实物色泽的配色更是夺人眼球。那贵气的黄色奢华夺目,复古的红色、闪亮的银白、低调的橄榄绿,细节之间,可见先秦时期华戎交汇、农牧交错、多元文化碰撞和中西文化交流聚合之辉煌。


我国旧石器考古取得新突破!四川发现旧石器时代又一重要大型旷野遗址


四川遂宁桃花河遗址再有重大考古发现!遗址发现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以及南方旷野遗址中罕见的动物化石等遗物,年代初步估计在距今20万年至5万年之间。专家认为,这是皮洛遗址之后,四川旧石器时代又一重要且罕见的大型旷野遗址,是我国旧石器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


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四川省文物局供图


该遗址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香山镇,包含鄢家沟和田家湾两个地点,均属涪江左岸阶地。2022年7月,为配合当地基建工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桃花河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初步揭露了三期旧石器时代文化。三期文化自下而上,发展连续贯通,但又呈现出阶段性差异。


其中,第一期在石制品组合中含有较高比例的大石核、大石片以及以大石片为毛坯的重型刮削器,此外含有少量手斧、手镐、石刀等较典型的大型切割工具。第二期石制品尺寸有所缩小,大石核、大石片和重型刮削器较第一期比重下降,中小型石核、石片和工具比重上升,存在中小型石片工具。第三期基本不见大石片及重型刮削器,以中小型石核、石片和工具为主,且对石料有一定选择性。


三个文化期均发现了石制品密集区,不同密集区各具特色,多数石制品没有风化、磨蚀痕迹,有的石制品碎片则可以成功拼合,初步表明遗址为原地埋藏,为讨论人类行为模式、遗址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提供了线索。此外,遗址也发现了数十件动物化石,初步判断有鹿、牛、马等大中型食草类动物。


目前,桃花河遗址测年工作正在开展,根据现有考古材料以及初步的文化因素分析,专家认为桃花河遗址的年代初步估计在距今20万年至5万年之间,更准确的年代将以后续光释光测年为准。(人民网)


殷墟发现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


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召开线下汇报会,在两天汇报的37项考古报告中,关于殷墟的新发现值得关注。2021年起,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开展了商王陵及周边区域的考古勘探,两年的时间确认了围绕王陵区东、西二区的二条围沟为陵园的隍壕,同时在王陵区东南方向半扇形空白区域发现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的西周遗址,这是殷墟范围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


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专家牛世山介绍,两条围沟围绕在王陵区外围,未见围沟与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叠压或打破关系,只有晚期墓葬打破围沟和祭祀坑的现象,证明围沟早于西周早期。2022年,考古队分别在商王陵公园墙西南角外、商王陵公园内和商王陵公园内东墙外选4个地点发掘,发掘所见遗存包括商代晚期、西周、东汉、宋元等时期。(人民日报)


山西尹村遗址发现三座商代早期“窑箅式升焰窑”


当地考古人员在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尹村遗址发现三座商代早期“窑箅式升焰窑”,为研究忻定盆地夏商时期文化更迭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材料。


2022年发掘区航拍图。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尹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旭来街街道尹村西北约50米的云中河北岸台地上,该遗址是忻州地区重要的龙山至夏商时期遗址之一。2021年和2022年入选中国国家文物局研究课题“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对研究夏代文化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尹村遗址于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7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物管理处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发掘,证实尹村遗址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仰韶晚期、龙山晚期、夏时期及早商时期文化,其中夏商时期遗存是遗址主体。


2022年所发掘“窑箅式升焰窑”。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2年,当地考古人员继续对尹村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三座“窑箅式升焰窑”样式的窑址、两座瓮棺葬以及一座小型人骨坑。其中,“窑箅式升焰窑”现仅残存窑室和火膛残部,现该窑室通体残高1.78米,残顶距现地表2.12米,平面形状近似椭圆形。窑室偏大,可烧制体量较大陶器。


参与本次考古发掘的考古人员王俊表示,此次新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时代集中在商代早期,主要遗物为翻沿商式鬲、卷折沿深腹盆、敛口斝、有隔甗、短柄豆、假腹豆、盆形簋等,为研究忻定盆地夏商时期文化更迭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材料。(中新网 胡健)


东夏国南京城破城之门遗迹被发掘


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磨盘村山城遗址在被确认为东夏国南京城故址后,又在2022年度考古工作中有了新收获:元军攻进东夏国南京城破城之门遗迹被首次发掘,进一步印证了史料中当年此城被攻克的相关记载。


磨盘村山城遗址位于吉林省图们市长安镇磨盘村一处独立山体上,扼守延吉盆地最东缘,北、东、南三面被布尔哈通河环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遗址自2013年以来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早晚两期遗存。其中,晚期遗存即为东夏国南京城故址。


东夏国是13世纪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割据政权。东夏国的南京城是其在金、元交替时期割据偏安、据险自守的要地。1233年,元军攻破南京城,继而平定东夏国土。至此,东夏灭亡,存国19年。


磨盘村山城遗址平面近阔叶形,可根据自然冲沟划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包含城门、角楼、城墙、房址、蓄水坑及大型建筑基址等遗迹。《元史》关于当年攻陷南京城有记载:(查剌)从国王军征万奴,围南京,城坚如立铁,查剌命偏将先警其东北,亲奋长槊大呼,登西南角,摧其飞橹,手斩陴卒数十人,大军乘之,遂克南京。由此对比各区城门遗迹,考古人员发现西区3号门址位于山城西南部,与史料相吻合,推定其为东夏国南京城破城之门。该门址在2022年度首次被发掘。


通过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西区3号门址发现了早晚两期门道。其中,晚期门道由黄沙土平铺,比早期门道高出1.26米,正中立置将军石,且在将军石南北两侧各有一块门枢础石,是东夏国南京城西门。


磨盘村山城遗址考古发掘领队苗诗钰补充:“经测量,门道宽约2米、残高2米多,门枢础石石孔直径约13厘米,推测西门不通马车、规模较小。加之西门地势陡峭。更多兵力可能会向规模较大、地势平坦的东门、北门等需要重兵布防的地方倾斜。”


西门西侧依山势修建了一处似瓮城的区域。苗诗钰说:“这一区域面积较大,约有2万多平方米,防御功能不如东门、北门等处严格意义上的瓮城。此外,还在西门内东北处发掘了一处房址。该房址距西门不到10米,面积不足20平方米,出土了东夏国一定数量的铁镞、礌石等武器。从房址位置、面积和出土遗物来看,此处应为城门值守士兵住所。”


苗诗钰分析:“山城如史料中记载‘城坚如立铁’。相比东、南、北三面环河,且主要门址处设有瓮城、布兵较多的坚固城防,西门虽借山险固守,但防御功能和力量略显不足。元军当年极有可能在考虑这些因素后,采取了‘先警其东北’和‘登西南角’这样声东击西的战术,并成功破城。”


在磨盘村山城遗址2022年度考古工作中,共清理遗迹9处、出土遗物642件,主要以陶器、陶质建筑构件、铁器为主。除发掘西门外,考古人员在中区24号房址中发现了保存基本完好的U形火炕,出土了陶砚台等可复原陶器10件和铁矛、石棋子等遗物。24号房址所在建筑群内多处小型房址和空台地间隔分布,说明每个房址都规划了相应的功能区。考古人员据此推断此建筑群为兵营。



看见山西:晋文化的辐射


讲座嘉宾:吉琨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讲座链接:https://esr.h5.xeknow.com/sl/3Uo1XN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考古成果

1673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