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中国奇谭》:中国动画本土意识已经觉醒, 背后是中国动画百年的传承与创新 | 对话幕后主创

原创 2023-01-10


熟悉的西游世界,讲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野猪妖怪的故事,《小妖怪的夏天》中“打工人”的新世代表达引发全网共鸣;改编自古代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中《阳羡书生》一章,《鹅鹅鹅》“引发不发”的意蕴引发解读狂潮……


上线一周不到,《中国奇谭》前两集在哔哩哔哩的播放量就已突破两千万,豆瓣评分高达9.6分。随着周六最新一集《林林》的上线,《中国奇谭》B站追番量更突破200万。


历时两年创作,《中国奇谭》1月1日正式于B站上线。这部中式奇幻短片集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哔哩哔哩联合出品,速达、朱贝宁任总监制、陈廖宇任总导演。整部短片集由8个独立故事组成,风格迥异,手法多样,但聚焦“奇境入梦,我在其中”同一主题。


从目前释出的前三集来看,这一围绕志怪文化的短片集创作,正呈现出中国动画更多元、先锋的一面。从古代故事到科幻想象、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中国奇谭》的故事或改编自文学经典的古话新说,或是完全原创的古代寓言,均有很多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再演绎,比如《玉兔》的灵感来自于神话传说“嫦娥奔月”;《飞鸟与鱼》则可以看作是民间传说“田螺姑娘”的现代版。


在表现形式和制作技术上,《中国奇谭》囊括了二维、三维、剪纸、定格、三渲二等不同手法,既有中国传统的美术技法的融入,也有横跨古今、中西合璧的创新尝试,多视角、多维度对中国美学进行诠释。


在《中国奇谭》开播之际,《中国奇谭》的总制片人李早和总导演陈廖宇,向东西文娱|艺东西阐述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始末,也分享了对上美影模式、中国特色动画和国内动画产业的看法。


对于整个动画集的诞生,陈廖宇有两点理念反复强调,一是上美影一直以来的那句理念“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二是对于中式奇幻的坚持,“不要让中国特性成为创作负担”,创作的基调是自由,要让传统文化“为我所用”。


随着《中国奇谭》的口碑持续发酵,“中国版爱死机”的评价四起,陈廖宇回应称并没想过对标《爱、死亡和机器人》,不过《中国奇谭》与其确有不谋而合之处,都是在“探索动画的极限”。


整个创作过程中,陈廖宇一直强调发挥短片形式的价值来开拓中国动画的新边界,而无意对“中式奇幻”下定义,但从《中国奇谭》呈现的结果来看,可以说,中国动画产业的本土意识已经在觉醒。


而这也正是上美影打造《中国奇谭》的出发点。“希望找到这样一部作品,在中国动画百年的契机,既能传承和发扬上美影前辈们对于短片这一形式的探索,做到艺术创作上的百花齐放;同时又能成为第二个百年的起点,秉持上美影探索不止的动画理念,发挥出风格多样化。”李早表示。

  


以“奇谭”为短片主题的包容性:是具象且自由的动画题材,也有千人千面的文化映射


两年前,上美影正在寻找一种方式,来纪念即将在2022年迎来百年诞辰的中国动画。当时陈廖宇也有根据特定主题策划动画短片系列的想法,在交流之后,双方“一拍即合”,决定通过“短片集”这种形式发扬上美影的创新精神和文化积淀,同时也以这种形式致敬中国动画百年。


现任职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总导演陈廖宇在过去二十年间,尝试过不同形式的动画和实拍创作。这种形式从1980年代开始于国际动画界流行,至今不乏海外动画人通过主题短片进行跨界、跨国合作,但在国内仍不算常见。


当年有了这个想法后,陈廖宇首先想到的理想合作对象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上美影在上世纪的全盛期,就以创作美术短片而闻名,例如《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等短片都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骄傲的将军》


上美影是中国动画的代名词之一,更代表具有中国特性的艺术创作,这就成为了陈廖宇策划这部短片集的大方向。但应该怎样体现“中国特性”?他表示,中国特性是个包容性强的概念,不过在创作中需要找到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才好让创作者的思考落地。


经过与上美影的探讨,这一主题被确定为“奇谭”——这就是《中国奇谭》诞生的原点。“志怪”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独特文化形象,亦是历史悠久的创作题材,首先具备了“让所有短片统一起来的具象性”。


更重要的是,“志怪”不同于海外的“魔鬼”等宗教概念,没有明确定义。几乎每个中国人对志怪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为动画创作提供了广大的想象空间。陈廖宇认为,“志怪是中国人对未知世界、对内心渴求的一种外化映射,”使得奇谭题材的创作有无穷的可能性。


参与创作的人越多,对奇谭的呈现也就越多元、越能代表中国特性。再加上对工程量的考虑,李早和陈廖宇认为,应该从全国寻找一批导演来共同制作这部短片集。


同时,陈廖宇没有采取传统的委托模式,而是决心寻觅一直对志怪题材有兴趣的导演,帮助其实现“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例如首先确定合作的导演胡睿,即《鹅鹅鹅》的导演,就在平时“出于个人兴趣而积累、创作了很多关于中国志怪怪的故事”,对志怪文化有着独到且深入的理解。



为了让短片集的视角尽可能丰富,上美影和陈廖宇还注重形成导演团队在创作、视野上的差异性,尝试表现中国文化的更多可能性。最终确定合作的十位导演,分别具有动画、漫画、教育、广告等不同职业背景,每个人的叙事方式、视觉风格不尽相同。


比如作为其中最为年轻的导演,《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的导演刘毛宁出生于1993年,他同时也是插画师、绘本和漫画创作者;《小卖部》的导演顾杨和刘旷同时也是胡同艺术家/动画人/IP品牌主理;《鹅鹅鹅》导演胡睿动画电影制作专业出身,曾任职德国柏林动画电影公司,曾参与了多部动画电影的二维制作。


此外,除了与资深动画人进行合作,上美影和bilibili也借此机会为经验不足但想法成熟的创作者提供机会。合作的十位导演中,有好几位在陈廖宇看来都属于“蓄势待发”的青年人才:通过《中国奇谭》给他们一次表现的舞台,就有可能为中国动画带来更多惊喜。



创作核心理念:发挥短片形式的价值,重心在表达而非概念标签和过度炫技


在明确创作主题和导演阵容后,项目组对《中国奇谭》的创作设下了一个核心目标:尽量发挥短片形式的价值,开拓中国动画的新边界。


曾多次参与短片创作陈廖宇总结出短片的目的就在于开疆拓土,适合创作者投入大胆的尝试,而不像长片更寻求以安全的方式运作。因此,他对《中国奇谭》的创作并不预设风格,希望保持自由的基调。


在《中国奇谭》播出前后,有观众将这部作品称为“中式奇幻”的《爱、死亡和机器人》。陈廖宇对此回应道,他们无意对“中式奇幻”下定义,也没想过对标《爱、死亡和机器人》,不过《中国奇谭》与其确有不谋而合之处,都是在“探索动画的极限”。


之所以不去定义“中式奇幻”,是希望导演团队尽量展现各自风格,不要让“中国特性”成为创作的负担。不过,他对所有导演仍有一点共通的要求,就是要重视内容表达。


陈廖宇将这种要求概括为“好好说话”,即以成熟的表达为创作核心,不过度炫技。这种表达不是指刻意复现水墨、剪纸等经典形式,目的在于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能有所回味。更何况,一部佳作本来就应当具有多面性,可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来解释。


通过已播出的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足以理解这种意图。《小妖怪的夏天》另辟蹊径地改编了《西游记》,讲述一只小妖如何弃恶从善。导演於水借无名小妖寻找自我的历程,唤起了都市普通人的共鸣。全片基本采用现代通行的平涂画法,却在关键场景引入水墨笔触,加以诡计性叙事,引导观众重温了西行师徒四人惩恶扬善带来的感动。


《小妖怪的夏天》


而《中国奇谭》这种特殊的创作模式,也允许其他导演尝试更有挑战性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陈廖宇和上美影的前辈同样给予了不少帮助。


譬如对志怪故事颇有执念的胡睿导演,就在《鹅鹅鹅》的制作中经历了曲折的探索。他原本想尝试以三维动画再现手绘特质的创新路线,并在陈廖宇的帮助下搭建了三维技术团队。然而,得到的画面始终无法满足团队成员的意图。


为了找到问题根源,陈廖宇邀请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资深三维动画老师来担任技术总监。这位老师很快指出,团队现在追求的效果是三维技术难以实现的。胡睿最终决定将项目推倒重来,回归了他擅长的二维动画创作。经此一役,他对手绘动画的优势有了更深的感悟,而《鹅鹅鹅》也成功通过持续运动的手绘阴影展现出了国产动画中少见的神秘气息。


在《中国奇谭》中,不仅有《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这类采用现代数码作画的作品,也有作品探寻传统动画在当今文化语境的应用,比如剪纸动画《小满》和定格动画《玉兔》。


《玉兔》


定格动画、剪纸动画曾是上美影的看家本领,在上世纪给海内外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投入大、周期长的制作形式和市场趋势愈发不相容,几乎只有在《中国奇谭》这种具备实验性质的项目中才可能做商业化实践。


当下,技术固然已有所进步,不过《小满》的导演陈莲华、周小琳和《玉兔》的导演徐宁,在制作这类复古动画时仍颇费心力。由于定格动画、剪纸动画的特殊性质,前期筹备计划需要做得异常细致,拍摄工作亦必须在工作室现场进行。


过去两年间,疫情时常导致制作团队不能进入工作室,因此必须设法赶上日程计划。但陈莲华、周小琳和徐宁都并未妥协,仍在特定工序和效果上追求体现中国动画的传统。而李早和陈廖宇也都支持他们的态度,希望《中国奇谭》的成片会尽可能保留创作者的本意,不浪费难得的创作机会。



上美影的文化影响正在具现化,中国动画的本土意识已经觉醒


一提起上美影,很多观众就想到“水墨动画”“木偶动画”。在李早和陈廖宇看来,上美影的传承绝不仅限于这些美术形式——《中国奇谭》没有突出“水墨动画”等形式,而是通过创作短片这一行为本身,发扬了上世纪上美影模式所蕴含的优势。


陈廖宇认为,上美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还因为当时的前辈们能根据现实条件去追求最好的效果,而非对传统墨守成规。随着当下的动画人们试图在精神、意识层面发扬上美影传统时,上美影的文化影响也越来越具象地体现在《中国奇谭》的创作中。


譬如上文提及的《鹅鹅鹅》,大部分场景都采用西方素描式的技法绘制,通过铅笔的涂抹、线条去构成阴影,并在人物造型上融入了哥特风格。但陈廖宇看完成片后,却感到胡睿导演“用西式画法诠释了中式水墨的审美趣味”:在绘画笔触、造型审美及疏密空间的经营上,都能看出不少水墨画的内在精神。


在《中国奇谭》制作过程中,创作氛围也与上美影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中国奇谭》能按时按质顺利完成,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导演们经常相互沟通、彼此帮助的合作精神,以及暗中较劲的良性竞争心态。此外,上美影老前辈的指导也让青年导演们受益匪浅。



不过,陈廖宇并非希望中国动画再去复制过去,他感受到,当今的中国动画产业正在形成新的本土意识和创作氛围。


回顾中国动画的百年,中国动画最早成形的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到零零年代,是中国动画产业的两次主要学习期。发展至今,中国动画体系更加复杂,不同学派并存。


陈廖宇认为,现阶段市场和创作者对动画的理解,以及整个产业构成,都还没有完全定型;但目前有种显著的趋势,创作者普遍开始运用长期积累的资源,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动画叙事——也就是说,中国动画产业的本土意识已经觉醒。


在当下的探索阶段,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话故事,成为了表现本土叙事时最直观的载体。陈廖宇表示,市场上涌现大量改编自神话故事的作品,其实是国产动画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文化自信程度提升,中国动画的题材势必更加多元,以后就不需要一直用神话传说、旗袍折扇等显性元素来表现中国文化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廖宇希望《中国奇谭》中现代与传统碰撞的表达,能启发动画行业的长远思考,推动国产动画在形式、内容上拓宽表达的边界。而这次上美影和陈廖宇选择与哔哩哔哩联合出品与发行,主要也是因为大家共同抱有探索动画的态度。


关于《中国奇谭》的未来,李早表示有可能打造成长期IP,未来也许会启动第二部,对于第一部里面的作品,会有一些跨界联动,也有开发成电影和系列长篇的可能。尽管目前还不能确定具体计划,但目标始终是协助青年创作者克服产业中存在的种种困难。


“困难不是谁给我们的,因为只要你去做创作,只要你要创新,这个困难就是一个常态。”谈及中国动画面临的困难时,陈廖宇的态度很坦然。他指出,上美影的前辈们在上世纪遭遇的困难远比今天多,仍然做出了大量经典作品。


想长期从事动画创作,必然要持续接受挑战,也会对内心的热情和热爱形成考验。陈廖宇回忆道,不管是在哪一时期,都有许多人“不计困难、不计条件”地坚持下来了。


正是见证了这些动画创作者的坚持,陈廖宇更看好中国动画的未来发展。他同样希望,经历了《中国奇谭》这次考验,他和共同合作的十位导演,都能将自己的创作一直延续下去。


Hello!
我们在为更加闭环、更加高效的服务模式做准备
欢迎加入限定白名单
与我们一起探索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东西文娱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中国奇谭 中国动画

2316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