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本刊推荐|象式万类精灵的元魂 ——石虎先生关于《十八罗汉图》的对话

2023-01-10

石虎先生近照(梁述媛/摄)



编者按:


“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面对石虎先生最新水墨巨制《十八罗汉图》,萦绕在脑海中的似乎只有“永恒”这个遥远的意象。或许只有“永恒”才能照之以神光,不着迹象,妙觉明体。在我看来,这件十三米的水墨巨制似在回应人类关于时空永恒的历史哲思。可以说,它是一部“永恒史”。


马可·奥勒利乌斯在《沉思录》中说:“所有的东西都在旋转,而且又重新在同一轨道上旋转。对于观众来说,看它一个世纪或二十个世纪或无限制地看下去都是一样的。”奥勒利乌斯虽然是在言说历史,但更似在言说文化演变,言说绘画起源与发展的整个人类之进程。而对于绘画中“无限”的根柢,用石虎先生的话说,即是:“精神彼岸,混沌气象,与冲动而自中的气海。”


石虎先生谈论中国哲学和绘画,往往不从义理演说切入,而是直追起源,溯求本来。谈中国艺术,往往从文字起源、汉字六书谈起,在他著名的文论《字象篇》中,以字论物理,以象论道一。其有句:“物则生其物气与物华,字象与物象生。我们谈字象是涵纳物。象之不象:我们谈物象,是包容字象的物象。字物两象阴阳璧合而创生,遂得道一。”“道一”——这种追求普遍认识论的深刻思想,贯穿在他所有的绘画实践上。从众所周知的重彩绘画,到如今的水墨巨制,不一而足。这种追求普遍之理的行为,我们在学术市场化的今天已然难以看到了。


石虎先生言说中国人的心灵和绘画的方式,特别像上古学人,尤类先秦人物。孟子有:“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庄子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惠子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在上古中国,孟、庄、惠三家追求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界,在石虎先生的绘画中表现为空象,“天地有数,数不可知。神觉有象,象合其数”。《十八罗汉图》是关于自在产物的永恒礼赞,并且通过对源于上古“天人合一”的探讨,直臻中国人的生命之道与心灵之源。因而石虎先生在访谈中呼吁:“艺术不与神性相关,便是艺术的死亡!”


“我使用了山和人的象表述,并不存在这代表什么,那代表什么……允许你联结万事万物,产生自己的心得。”这是石虎先生对于近作《十八罗汉图》的表述。象之给予,心性作观。《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其中“菩萨”二字比喻气海元阳之华,因此柳华阳注云:“观乃我正觉之中灵光耳。”


研究中国山水的萧驰说,比之山/水这个一元二极框架,中华文化中的天-地框架自然地将“人”涵容其中。也即是说,艺术家的气海元阳之观,给予了山水自然的象之表述,并且在这种表述中,自我的声音自然融入其中。自我因之变成了自在,正如《自在奥义书》中所说:“它既动又不动,既遥远又邻近,既在一切之中,又在一切之外。”而此刻,罗汉并非只是罗汉,而是那“亘古不变的崇山峻岭”,“天地之精神,人类的终极寓所”。


——陈量



石虎先生创作照(阿平/ 摄)



象式万类精灵的元魂

——石虎先生关于《十八罗汉图》的对话



下图请横屏观看


▲石虎《十八罗汉图》

纸本水墨

1332cmx400cm

2018



▲石虎《十八罗汉图》局部之一

纸本水墨

148x400cm  

2018


陈量:众所周知,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是佛陀弟子最高的修道成果。佛陀涅槃时十六弟子证阿罗汉果,受佛陀嘱咐永远住世不入涅槃护持佛法,唐玄奘西天取回的《法经记》载:庆友尊者在涅槃时,将住世十六位阿罗汉的名号告知众生,十六罗汉即广为流传。这种说法一直持续到唐代,在宋代开始增加为十八。您此次绘制十八罗汉题材的十三米巨制,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石虎:十三米巨制的创作,起始一种不经意的冲动。我的画室名“摩诘草堂”,是阿平信佛的因缘,画室里有很多经书,包括历代有关罗汉的画本。我不是佛教徒,但读起经书来颇有兴味,我感悟到佛经是最让我觉悟的艺术论。



▲石虎《十八罗汉图》局部之二

纸本水墨

148x400cm  

2018


陈量:绘画正在经受现代技术的考验。纵观整个绘画史,从洞穴石壁到如今的电子屏幕,绘画变得越来越脱离其最初起源时的意涵。三年前,我们谈过绘画在现代人类中的位置话题,您曾感慨,神性思维的陨落正在今天的绘画中发生,那么您的《十八罗汉图》是否在追溯绘画起源时刻的价值?


石虎:科技发展让物产生灵魂,而人和艺术越来越失去灵魂。人类创造初衷是人神不分的无分别的混沌神性,贴近人的心灵,接近万类之本质。我个人常常想:人的意识思想是什么?想到那个“衷”字的外衣,而“衷”字中的“中”字只在于心,心在万物,在不可言。人们对原始文明的反思发生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当绘画进入中世纪,关注分别性,甚至陷入技术技巧的具体性时候,人们反思原始人神混沌的那种境界时,发现艺术进入一种歧途,从而更感动于原始神性的创造。今天进入讯息电子时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丧失了神性,相反对原始神性具有深刻的认识,必然会在今天新时代拓展更近的神性观,这是艺术崛腾和衰亡的分水岭,艺术不与神性相关,便是艺术的死亡。《十八罗汉》的创作,只是我坚信自在的产物,它与现代现实相关,他们都是不可言喻的永恒礼赞,我使用了山和人的象表述,并不存在这代表什么,那代表什么,他们是精神的彼岸,混沌气象、与冲动而自中的气海,允许你联结万事万物,产生自己的心得。



▲石虎《十八罗汉图》局部之三

纸本水墨

148x400cm  

2018


陈量在您的新作《十八罗汉图》中,我们看到了纵横有致、弯曲交织的线丛,您曾说“一条线就是一个宇宙”,依此,我们是否可以将此作中交叠丛生的十八罗汉线模看成是“宇宙丛”?


石虎:灵感是无形的象体,以有为法性的编织,多如竹篮打水所获不尽心期,画空象灵魂和画现实界事物形态有着完全不同的法门,画家圆满化灵感的气海,并不能约定自在、自为、自由的气息元素,实现灵感的法门,常常不法之法。再讲明白一点,就是有目的的无目的,无目的的目的性抵达。《十八罗汉》纵横交织的线条,你叫它“宇宙丛”,也可以说心象。收割无目的的目的性抵达也需要法门,那便是无为法,这用得着六书所予有关线条和形态的直摄神性,这种神性是人心灵的本能,人天生就有,不是而是的象感功能,线条形态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的象形功能,这是对玄虚界的感觉,是画家必须要具备的,否则你画出的东西是目见的表象,不产生艺术的冲击力。



▲石虎《十八罗汉图》局部之四

纸本水墨

148x400cm  

2018


陈量:神学家们普遍认为,永恒是各种时间奇迹般地结合在一起的瞬间。在我看来,《十八罗汉图》让人看到的并非那些传统佛教人物,而是时间的永恒形象。这些线模人物在十三米的空间里,征兆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最终成为灵魂趋向未来的运动。阿根廷的作家博尔赫斯说,虽然我们的生命在不断地趋向死亡,但未来本身将回归永恒。在《十八罗汉图》中,线条不断交织,衍生象体,创造万物,时间趋于永恒。就像圣奥古斯丁所说的“我的灵魂在燃烧,因为我想知道时间是什么”。您的这件作品似乎也是关乎这个终极追问的?


石虎:你讲得非常好,艺术就是关于终极的叩问。



▲石虎《十八罗汉图》局部之五

纸本水墨

148x400cm 

2018


陈量:与之前的重彩作品不同的是,这件《十八罗汉图》几乎没有什么鲜亮的色彩,更多的是墨线,在您的思考里,水墨与色彩有什么样的异同?


石虎:中国从线条为主旨的笔墨传统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成就,从而影响了汉文化圈,形成了独特的东方美学体系,影响着全世界。但近代以来,由于不断的因袭和离开线条的开拓,中国画陷入了一种探索的迷茫中,衔接上古文象精神的是中国绘画的民间传统,如壁画、版画、农民画与他们天然所具有的原始性创造力,始终吸引着画家们的方向,从而让中国绘画魂兮归来,很多探索都把功夫花在墨色的制作上,见不到线条上的建树。认识中国线条,从上古包括彩陶、青铜、甲骨的文象思维的认识开始,其中汉字六书对线条的神觉本质做出了最深刻的洞见,它直接揭示了线条空相心神的人文本质,打开了由眼见所执妄的心灵禁锢,线条不是轮廓的从属,它是心灵的载体,几乎是人类,绘事精神的全部。回到笔墨绘画之初,一切从原始出发,一切从造化所予之纹象着眼,从线条的神觉思维着眼,这也是我对水墨创作的态度。



▲石虎《十八罗汉图》局部之六

纸本水墨

148x400cm  

2018


陈量:您的水墨依然围绕着您经常提到的线模、象式等中国思想问题展开。作品中墨线交织丛生,让我们不断想到您所说的象式、汉字思维。您常说,无形的象式与六书密切相关,《十八罗汉图》似乎从一个更加宏大的角度再一次着重诠释了这个问题,对此,您是否可以具体谈谈?


石虎:曹雪芹在《红楼梦》晴雯画描述中写道:“又非山水,亦非人物”。这就是象。象是空性的无形观照,是神性的观照,是神让自在性灵魂在那里,没有山和人的具体性分别,象如是万类精灵的元魂,《十八罗汉》中的崇山峻岭是永恒的护法罗汉,那罗汉是亘古不变的崇山峻岭,这就是天地精神,人类的终极寓所。



▲石虎《十八罗汉图》局部之七

纸本水墨

148x400cm  

2018


陈量:“在一个计算机成为最重要工具的世界里,一切都变成了数据库”,当我们思考生命科学时,生命已经成为一个基因数据库(基因库),每个人都是基因数据库中的特定路径。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似乎都在被量化分析和计算推演。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已经从原来对现实的特定状态的静态表述,变成了一种游戏性的动态模拟。科学已经变成了模态(modal),因为它主要关注的不再是现实,而是某种可能性的推演。这种可能性实际上是将古代人类宇宙的“无限”崇拜压缩为一种有限表达。在当下,五彩缤纷的当代艺术作品中,也出现这样的压缩和推演,您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石虎:这已经不是在讨论艺术了,数字本身也是模糊的,是人的知性从事物中抽纳出来的一种理性,这种理性在人观的范畴中可能是合适的,但这个世界不仅仅属于人观,宇宙万类的自在性并不以人的知性为界限,至少艺术所探索的终极并不以人观的数字为界限,不然艺术就僵滞了,艺术道性所言的空象心神也就不存在了,我之所以不用手机住在山村,就是为了接近艺术,人的自我终究要回归天地,艺术也总归是天地的产物。



▲石虎《十八罗汉图》局部之八

纸本水墨

148x400cm  

2018


陈量:历史中绘画的种类,似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特定的主体、叙事和功能性,如中国大量的宫廷绘画、西方教堂的湿壁画等,这种或可称为“有限的绘画”;另一种是关于人类历史、思想、命运、宗教本源的自觉探寻之绘画,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种或可称为“无限的绘画”。您的《共华图》、《十八罗汉图》,在我看来都属于后者。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是对于无限的终极问题之思考和追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石虎:界定艺术是件很困难的事,更不要说分类。艺术属于心灵,不是心理。心灵魂息所连接的不只是现实事物,还连接着玄虚天神,歌者奥义书所言:艺术如果不与天神相关,他的头就要落地!画道的“道”字去掉了首就只有走,这就不成为道了。所以中国讲天人合一,也就是人神合一。人类自原始艺术便是人神不分,留下若多至今不为人解的玄秘,具有艺术永恒的魅力。因此艺术其实是人类学,人类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留下不同的艺术作品,大体上与心灵和信仰相关,人类种族繁多,信仰不一,但是大家都有一颗心,艺术之所以相近,是因为共有一颗相通的心灵。我们这里(指和平县)有一座六合塔,是心学家王阳明所建,至今还在,代表着多教合一,宣示了一种心学的统一,我认为王阳明的“六合塔精神”也是艺术精神,心学的高度将成为艺术永远的课题。



▲石虎《十八罗汉图》局部之九

纸本水墨

148x400cm  

2018


陈量:十八罗汉作为东方宗教神圣,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的镜鉴,似乎能反映出西方文明的一些问题。而中国绘画,尤其以中国墨线为载体的象式绘画,实际上彰显了人类文明的某种变体。那么,在您这里,文明是什么?它将何去何从?


石虎: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十八罗汉名十八罗汉,并非阐释佛学故事,他直接彰显的是中国道性的美学传统,这种空相心神的纹象思维至少已有五千年,大量璀璨的出土文物可兹证明。它绵延不断,发展至今,一个博大精深的、完整的东方美学体系,这是世界唯一留下来的象形汉字文化的艺术遗产,具有人类文化的未来启示,传承和创造,这便是文明。


石虎先生近照(张小慧/摄)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亚洲艺术 AsiaArt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十八罗汉图

1138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