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IP的力量,《宝可梦:朱/紫》销量破纪录 |「游戏日」

2023-01-05


游戏日,

上期"2023游戏前瞻(一)"(见文末)

聚焦游戏技术与体验迭代

带来的产业机遇与娱乐创新

欢迎投稿与交流,联系请见文末

更多游戏案例与技术应用研究

请关注东西文娱游戏组品牌账号


日,“宝可梦”系列新作《宝可梦:朱/紫》发售。Metacritic上一半媒体给出负评,媒体均分为72分,创下系列新低。


与评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宝可梦:朱/紫》发售仅三天,销量就达到了一千万份,其中日本国内占405万份,登顶任天堂主机历史上销售最快的作品。


一般来说,游戏的销量往往和评价挂钩。比如今年颇受关注的《艾尔登法环》《战神:诸神黄昏》这两部3A级大作,分别在Metacritic取得了高达96和94的媒体均分;而《艾尔登法环》迄今销量高达1750万份,《战神:诸神黄昏》成为销售最快的PlayStation第一方游戏,但它们的势头都不如《宝可梦:朱/紫》猛烈。


早在2019年上一代“宝可梦”正传《宝可梦:剑/盾》发售时,游戏内容就受到玩家广泛诟病,但仍造就了系列在本世纪最好的销售成就,累计销量接近2500万份。可以说,近年来的“宝可梦”游戏存在不少有关品质的争议,同时商业成绩屡创新高,可谓全球游戏市场的独特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离不开“宝可梦”多年积累的知名度。可世界上不乏知名度高的游戏IP,像“宝可梦”这样年年被玩家笑称“骂完记得买”的却屈指可数。究其根源,“宝可梦”系列游戏的高下限、跟随时代的进步、源源不断的曝光,以及围绕游戏的整体IP运营策略,共同造就了“宝可梦”持续的销售奇迹。

  


发扬系列核心魅力+平台优势

=维持系列游戏品质下限


“宝可梦”系列经历二十多年不倒,首要原因之一在于从《宝可梦:红/绿》开始就确立了可持续的核心吸引力;在后续的系列发展中,这些核心元素得到了长久的维护与提升,构成了“宝可梦”作为游戏产品的长期优势。


“宝可梦”游戏的开发公司Game Freak成立于1989年,创办人田尻智在七年后主导开发了“宝可梦”开山之作《宝可梦:红/绿》。这部开创性的作品奠定了“宝可梦”的诸多关键元素,并受到了全球玩家的欢迎。


在开发《宝可梦:红/绿》时,田尻智将自己儿时采集昆虫的体验融入设计中,塑造了围绕捕捉、培育、战斗的核心机制。在这套玩法上,游戏具备了相应的架空世界观,提供了上百种风格各异、惹人喜爱的宝可梦供玩家收集。


《宝可梦:红/绿》的理念立刻被全球游戏市场接受,各地的玩家都这套玩法产生了热情:自由地捕捉养成宝可梦,并在冒险的过程中和它们建立友谊。这套设计在后续作品中不断发扬,而每部作品中宝可梦的种类也会大量增加,以维持宝可梦自身的吸引力。


同时,自《宝可梦:红/绿》开始,Game Freak就确定了交换宝可梦的机制,进一步活用了玩家的收集欲。交换宝可梦不仅仅发生在玩家和NPC之间,玩家和玩家之间的交换宝可梦的行为更是将虚拟体验带到了线下。这一机制令玩家会自发地寻找身边同好、就游戏进行交流,为宝可梦玩家社群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到当今的“第九世代”,宝可梦的种类已多达上千种。随着世代更迭,为了维系玩家与宝可梦之间的情感,Game Freak于2013年推出了“宝可梦虚拟银行”,后来又在2020年推出了“宝可梦Home”。这些服务允许玩家跨作品、跨平台地转移宝可梦资料,延长了宝可梦陪伴玩家的时间,也提升了玩家连续游玩作品的动力。


而在围绕宝可梦的捕捉、培育、战斗这一核心机制之外,《宝可梦:红/绿》有另外两大特征同样推动了系列游戏的长盛不衰——游玩的低门槛,以及与任天堂平台的绑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勇者斗恶龙》《最终幻想》等经典作品奠定了回合制RPG在全世界的高接受度。九十年代诞生的《宝可梦:红/绿》同样选择了当时最流行的回合制RPG作为游戏基本类型。


整体来看,“宝可梦”的回合制战斗难度较低,不同年龄段的玩家都可快速上手。伴随老少皆宜的故事,大部分玩家都能完成主要游戏流程。而“宝可梦”系列登陆的任天堂平台,更放大了“宝可梦”系列的特色。


从最早的Game Boy,到DS和3DS,再到如今的Switch,“宝可梦”正传作品一直独家登陆任天堂的掌机平台。掌机的便携性不但有利于玩家在线下共同游玩、交换宝可梦,也意味着“宝可梦”更能发挥低门槛的优势。


据日本“Nifty儿童”的近期的问卷调查,有76%的中小学生都持有任天堂Switch,任天堂3DS和2DS也排在手机/平板后的第三位。任天堂平台在日本等市场对青少年群体的绝对占有率,加上Switch已在全球售出上亿台、2022年游戏销量在日本的市占率高达89%,使“宝可梦”这种门槛较低的游戏拥有庞大的消费基础。



“宝可梦”对任天堂而言,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宝可梦”已成为大量玩家购买Switch的直接原因,并对任天堂第一方游戏的阵容起到了重要的完善作用。过去半年,Switch上的任天堂第一方游戏《异度神剑3》《斯普拉遁3》《蓓优妮塔3》皆是难度较高或题材严肃的中重度游戏,这使得《宝可梦:朱/紫》成为了近期寻求全年龄游戏的玩家的第一选择。



“年货”与衍生游戏交替推出,

不同定位的产品全年曝光


1.正传作品在高效开发体制下稳步探索变革


“宝可梦”游戏不仅始终保持了核心吸引力,系列游戏的发展历史也表现出了罕见的稳定性——每代游戏都能获得持续的曝光,同时也会不断为适应时代而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短板。


Game Freak作为“宝可梦”正传游戏的开发商,过去二十多年几乎完全致力于开发“宝可梦”游戏,这家公司的开发体制和方向直接影响了“宝可梦”的成功。


在过去二十年里,Game Freak几乎保持着每年推出一部“宝可梦”新作的节奏,作品的品质下限普遍较高,由此将“宝可梦”新作的发售打造了每年全球游戏市场的年度事件,充分保障了“宝可梦”游戏的长期知名度。


考虑到Game Freak的员工总共不到两百人,达成这种高频发售节奏的关键就在于Game Freak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开发模式,并时常根据时代环境做出些许改变。


从1996年到2010年,“宝可梦”经历了第一到第四世代,这一时期的“宝可梦”游戏主要以2D画面表现,开发的技术难度相对低。Game Freak也在这期间确立了“宝可梦”游戏每世代的惯例形态:一部正传新作、一部正传强化版,和一部重制版。


这意味着Game Freak在每个世代实际只需全力开发一部新正传,却能连续三年推出新作。而每部“宝可梦”正传很大程度又是对前作的继承和完善,使得Game Freak能在以前的作品基础上进行迭代,这一成熟公式保证了Game Freak能在三年里开发出品质较高的新作。


从2010年到2016年,“宝可梦”在第五、六世代向3D游戏转型,给开发团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惯例也被打破,每个世代仅有两部作品。到第七世代,“宝可梦”从3DS向Switch过渡,开发难度进一步提升,导致第七世代成为了维持上述惯例的最后一代。



为了适应Switch的新开发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Game Freak在“宝可梦”第八世代不得不做出数项妥协:《宝可梦:剑/盾》取消了全国图鉴,导致宝可梦的传承发生“断代”;《剑/盾》也不再推出强化版,转而推出迎合潮流的DLC。更关键的是,这一世代的重制版游戏《宝可梦 晶灿钻石/明亮珍珠》不再由Game Freak开发,而是完全外包,结果外界评价不尽人意。


在妥协的同时,Game Freak则用一项创新挽救了“宝可梦”游戏的声誉:2022年1月,《宝可梦传说 阿尔宙斯》发售,这是系列首部动作RPG。回合制和即时战斗玩法得到结合,并加入了当下盛行的开放世界机制,使得新老玩家都耳目一新。



紧接着在12月,Game Freak凭借新的开发体制,保证了最新正传《宝可梦:朱/紫》能在上一部正传发售刚满三周年之际推出。尽管《朱/紫》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短板,但经过《宝可梦传说 阿尔宙斯》试验的开放世界机制依然吸引了大量宝可梦粉丝。


不过也应注意到,“宝可梦”游戏的声誉帮助《宝可梦:朱/紫》取得了惊人的销量,但单部作品令玩家不满,也会损害游戏系列的声誉。对Game Freak而言,这并非能够持续承受的风险——重视玩家反馈,继续进行开发体制的调整,适应新的挑战,是更为符合“宝可梦”成功公式的做法。


2.衍生游戏打破玩法平台限制 协助正传系列引流


除了频繁推出的“宝可梦”正传游戏,为进一步探索游戏形式对于“宝可梦”的价值,Game Freak和任天堂也从很早开始就通过合作开发和授权等方式,提供各类衍生游戏,以期拓展“宝可梦”游戏的边际,扩大“宝可梦”的玩家群体。


这些衍生游戏大多脱离了正传的典型玩法,但依然保留了“捕捉”这一最核心的要素。例如1999年推出的《宝可梦弹珠台》、2006年发售的《宝可梦巡护员》,都将收集宝可梦作为玩家的目标。这些游戏同时也对宝可梦的世界观进行了补充,并利用独特的玩法丰富了游玩体验。



到2010年代,随着手游崛起,“宝可梦”衍生游戏不再局限于任天堂平台。2016年,授权Niantic开发的AR手游《宝可梦GO》横空出世。得益于手游的传播力和AR技术,当时世界各地都有玩家拿着手机走上街道,探索、捕捉现实中出现的宝可梦。后来Game Freak在正传作品《宝可梦:Let's Go!皮卡丘/Let's Go!伊布》中,也加入了《宝可梦GO》的元素。


对于进军手游所引发的议论,任天堂方面反复申明,其推出或授权的手机游戏仍然主要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存在,目的是吸引更多玩家接触任天堂的游戏IP,而它们产生的营收只是额外的回报。


事实证明,任天堂和Game Freak的确在践行这种策略:衍生游戏突破了玩法与平台的限制,为自家IP持续引流。通过这些衍生游戏,更多人得以了解到宝可梦的魅力,进而去体验正传游戏和其他IP内容。



世界第一的IP运营——

重点突出游戏的核心地位


“宝可梦”游戏之所以具备世界级的声量,既归功于产品本身,更因为游戏处于一个庞大IP体系的核心。据任天堂财报,“宝可梦”作为世上最吸金的IP,迄今累计创造了超过1087亿美元的价值。


1998年,在《宝可梦:红/绿》成功之后,任天堂、Game Freak和Creatures共同出资创办了宝可梦公司(The Pokémon Company),并确定由任天堂协助“宝可梦”的IP运营,包括商品授权、销售、跨媒介改编等业务。自那时起,任天堂和宝可梦公司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个IP的潜力,规划了遍布各个领域的全球运营。


前不久宝可梦电视动画的主角小智终于夺得世界冠军,在全球社交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影像内容正是“宝可梦”IP开发的关键环节之一,成为多数海外玩家接触“宝可梦”的契机。其实“宝可梦”的影视并不仅有动画和电影,而是涵盖了电视综艺、流媒体节目以及各类商业短片,尤其在日本形成了主流影像媒介的完整闭环。



考虑到“宝可梦”对于孩子们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任天堂及宝可梦公司在这方面尤其用心。例如特别推出了YouTube频道“宝可梦Kids TV”,定期推出与宝可梦相关的故事、歌舞和科普短片。


而所有“宝可梦”影视作品,都不是完全脱离游戏而独立存在的,对游戏的宣传从未缺席。就连2019年的好莱坞真人电影《大侦探皮卡丘》,也是改编自衍生游戏《名侦探皮卡丘》。配合任天堂平台的普及与游戏的低门槛,“宝可梦”影像内容的观众能够便捷地转化为游戏玩家。



在其他领域,“宝可梦”同样涉猎广泛,玩具、文具、食品、衣服、书籍等领域无所不包,仅在“宝可梦”官方商店能找到超过一千种相关衍生产品。据统计,在“宝可梦”IP创造的约千亿美元收入中,有760亿美元都来自对周边商品的授权,远超电子游戏产生的227亿美元。


甚至全球最畅销的对战卡牌游戏,也源自“宝可梦”。和电子游戏类似的是,《宝可梦集换式卡牌游戏》虽然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但得益于“宝可梦”IP的持续开发和全球化进程,近年来势头不减。2021年,这款卡牌游戏成为日本市占率最高的卡牌游戏,并支撑起了欧洲桌游巨头Asmodee当年约1/4的营收。


衍生产品的多样化令“宝可梦”IP能超越游戏本身,促使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宝可梦”,更容易对“宝可梦”产生好感。与此同时,“宝可梦”游戏的捕捉、培育、战斗三大核心元素,始终指导着“宝可梦”IP的开发方向,最终引领这些非玩家的消费者产生对游戏产品的需求。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东西文娱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IP 宝可梦

1024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