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刘钢:这个世界为什么动起来了
-
原创 2022-12-29
策展人刘钢,摄影:冯立
观众走进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C2展厅“流动的平面”的展览现场,不如说是被“扔”进了一个动态设计的电子丛林:这里有101件动态设计作品,来自各个方位的屏幕蓝光争夺着现代人稀薄的注意力,每一块展墙上都开了一扇窗户,窗户里又嵌套着另一处正跳动着的设计。
这也是策展人刘钢为动态设计而进行的策展设计:完全开放的动线设计配以不断演变的空间层次,走进来的观众没有一刻的体验会是雷同的。如果要问本职是策展人的刘钢为设计师们做一个动态设计展览的原因,他的回答会是一个策展人对自身兴趣的行动力与落地执行的坚定信仰——自从他对动态设计产生了狂热好奇,马上就以策展为手段开始了他的探索。在这个过程里他看到动态设计已是设计领域必然的未来,设计师早已将算法、人工智能、更强大的硬件以及编程语言纳入囊中,但中国目前的设计业态中尚缺乏好的动态设计。
于是一个有好奇心、更有行动力的策展人决定用他的方式,进行对动态设计的宏观解读,步移景异的观展体验背后是刘钢与25位动态设计师、8场讲座构建起的,对“动态设计可以是什么?”这个开放问题的回应。
从洞穴中的第一幅壁画开始,人类对于捕捉动态画面的欲望从未停息,如今设计师早已能够实现人类造物主般的心愿,让事物动起来、“活”过来。然而这种动态是相对“平面”而动——我们肉眼可见的现实世界,何曾有一分一秒是凝固静止的?动态设计,是让本就鲜活的世界,在平面上真实地呈现。
以下是《打边炉》与刘钢的对话,依照惯例,文章发表前经过受访人的审校,文中用图均由受访者惠允。
全行业的动态化趋势
ARTDBL:“流动的平面”是一个动态设计展览,在你看来,我们为什么需要关心动态设计?
刘钢:我要先说一下动态平面设计的大背景,然后你就能看到,为什么“流动的平面”展览在当下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定义动态平面设计,首先要看什么是“设计”。设计在最开始是服务客户的,而设计师的逻辑和思维是有服务的目的的,你的设计有向客户呈现的要求。设计领域目前大的趋势就是平面设计向动态设计的转型,海报动态化、杂志数字化、导视系统与交互紧密关联、编程和人工智能……种种现实证据都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动态设计的时代。
然而到现在为止,动态设计还没有真正进入中国设计的产业链。前几年很多设计公司想招动态设计师,但是招不到,才发现所有的设计师和动画师都去教培或互联网这种高回报的行业了。这些技术很好的设计师只需要做一做PPT这种最基础、最模式化且不需要创意的工作就可以拿到很高的薪水,小的设计工作室根本不是这种资本的对手。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教培倒了,互联网暴雷,很多人都失业了,这里面当然包括那些设计师和动画师。
做“流动的平面”这个展览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这批失业的设计师能把精力投入到动态设计上,那么他们将会是中国第一批做动态平面的人,所以做“流动的平面”,我希望它的核心观众是设计师群体以及他们的客户。对于专业类观众,比如设计师和设计师的客户,如果动态设计这种新形式能对他们有所冲击,他们会想着:下一次我是不是可以也试试这样的表达?
设计师思考的基础逻辑本就包括了向客户呈现的要求,如果设计师的客户能够对动态设计持有开放的态度,去拥抱这样的新的设计语言,我们就能真正帮助动态设计进入中国设计的产业链。我认为我们的设计师需要在职业规划上更有远见,我也是希望通过“流动的平面”为设计师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2019 Holland Festival Standing Poster ©️ Thonik
ARTDBL:你希望提供怎样的“新视角”?
刘钢:现在我们指的动态平面(motion graphics),已经完全不是几十年前动态平面所指代的东西了(1960年美国动画师John Whitney协办Motion Graphics Inc.,“动态平面”就是motion graphics翻译而来)。今天的动态平面已经变化为更加广泛和多元的形式了,动态平面也早已不是AE和视频编辑软件的应用问题,而是一种动态的思维和意识,这种意识在行业朝向动态发展的趋势中是非常明显的。
从2019年开始,我们就逐渐关注到动态海报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我在朋友圈就经常看到很多展览项目做了非常有意思的动态海报。在我组建了自己的平面工作室之后,和更多的设计师有了沟通,更加意识到动态设计对于平面介入并不仅仅是在动态海报的层面,而是一个全行业的动态化趋势。
这种趋势引起了我的好奇,也是我做“流动的平面”的初衷。做这个展览,我是从策展人与设计行业从业者这两个角度思考的:到底什么是动态平面,它都有什么可能性?动态平面对于平面设计意味着什么?国际上动态平面发展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平面设计工作室如果需要转型,会有什么样的机遇?我们能否基于动态设计的发展趋势,生成一个宏观的理解?
从宏观思考出发,我们能看到平面到动态的趋势有四个关键性影响因素:
第一个是做动画或者做动态的成本变低了。原来可能需要一大套设备,甚至需要一个电视台才能实现的视频内容编辑,由于技术的革新,一个苹果电脑就可以解决所有,动态可以简单实现了。
第二个是LED产业的发展,最典型例子的就是手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原来平面海报的印刷成本也比较高,它逐渐就被一次性投入的LED屏替代了,当然,动态的海报也比平面的海报更吸引人。
第三个是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大力推广。生产工具决定了最终的劳动价值,产业链的转变代表大家的观看方式转变了。谁也没有想到抖音这样一个纯娱乐的短视频平台会变成一个带货平台,最后连消费文化都转变了。
第四个是人对于信息获取的惰性。如果有图片,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看文字,有视频的话,大部分人也不愿意看图片。毕竟视频有更多视听刺激,这些刺激使大脑能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和记忆。
我认为就这四点综合来说,动态平面的发展不是一个由“静”到“动”的形式转变问题,而是一个行业发展的趋势性问题。
©️ Studio Feixen
ARTDBL:好像不论“静”到“动”的形式是如何转变的,我们还是通过屏幕看到最终的动态视觉呈现,对于设计行业发展来说,这种趋势转变的颠覆性在哪里?
刘钢:最颠覆化的重要性不是由静态到动态的视觉转变体现的,而是在于思维方式、观看方式以及设计生产方式的转变。实际上,你从现在的生产模式上就能看到这种思维的转变。
在原来,平面设计是怎么做的?先找一个平面团队先做平面,再找一个做交互的团队做网站,最后再找一个公关团队做手机端微信公众号,那你可能最后需要几个团队来做这个事情。现在整个都是反过来的,我们把一个事情的最难点放在开头,先做动态,然后再导出做其他的。这是由动到静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
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登贝设计(Studio Dumbar / DEPT®)为阿迪达斯做的动态识别系统(Adidas Futurenatural)。原来的标准流程是先找产品设计师来设计鞋子,然后请设计团队进行拍摄,再进行海报的平面设计,最后拍个广告。但是现在的流程是直接做动态设计,做完动态,我的广告都已经做完了,然后我再依据动态模型用3D打印出来,那我的产品设计也做完了。从头到尾就都是基于动态的逻辑。也就是说原来的生产过程已经不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运用动态思维可以综合解题。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动态的思维带来的。
Adidas Futurenatural ©️ Studio Dumbar / DEPT®
一个广泛的误解
ARTDBL:动态设计作为一种综合解题的逆向思维很有意思,但它在视觉呈现上似乎总是某种既成形式的切面:它要么是类游戏的,比如模拟重力,要么是类叙事的,比如动态设计师与动画师难以彼此区隔。展览要如何给这样具有开放性的动态设计画像呢?
刘钢:我看到的“动态设计”实际上是一种以动态逻辑为主导,渗透到设计各方面的思维方式。现在对于动态设计一个广泛的误解,就是刚刚提到动态设计“不还是由静到动的视觉呈现吗?”大家还是认为呈现在视觉层面的视频本身就是动态设计的结果,但这依旧是停留在传统视频语境的一个谬误。
从最开始的motion graphics company的成立,motion graphics就成了“动态”的定义,但这不能涵盖所有。动态设计不断生长,它的边界在蔓延、在扩张,它可以是编程的,可以是AI的,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叙事的。
比如瑞士的菲克森独立设计工作室(Studio Feixen)受瑞士建筑杂志《werk, bauen + wohnen》委托,用动态封面来替代传统的静态封面图片设计,将每期杂志的主要内容浓缩进一张图片中,进行了为期一年系列杂志动态封面设计。
还有美国的DIA工作室(DIA Studio)跟我们聊的时候说,他们从20年前开始给耐克做动画,那时他们之间的合同叫做“动画设计”,到现在设计经过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他们的合同名称从来没变过。也就是说并不是工作本身改变了,而是大家对于工作的定义改变了。
展览里面艺术家卢卡斯·萨诺托(Lucas Zanotto)的动画《六个动态形象(Six Kinetic Characters)》也还是延续传统的动画概念,但我们包括了其他的动态设计,比如荷兰设计工作室托尼克 (Thonik)用计算机的重力算法做设计,然后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那么设计师的“设计”的动作就变成了一个选项,设计行为被让渡了出来的。还有比如为纽约时报做动态插画的设计师做了一套程序,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站上生成自己的海报,那设计师定义了设计生成的方式而不是去做设计。
展览中我尝试把这些元素都放进去,但我回头看的时候,发现边界恰恰是值得寻找的那个东西。在当代艺术之前,人们想定义“艺术是什么”,但是当代艺术的逻辑是“艺术可以是什么”。对于动态设计也是一样。我们不要纠结动态设计是什么,而是“动态设计可以是什么”,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Nike Basketball ©️ DIA Studio
ARTDBL:既然动态的实现依托屏幕,很多观众的家里都有不止一个屏幕,为什么还要到展览现场去看动态设计呢?
刘钢:你用手机或者电脑看东西的时候,要么是一段一段的图片文字,要么一个接一个地播放视频,那实际上你是被自己的屏幕局限了,也就很难建立视频与视频之间的关联。
在“流动的平面”里,空间的介入能帮你建立一个更宏观的观看视角。在展览中,观众进入的是一个互相穿透的空间,你能从这一个设计直接看到另一个房间的另一个设计,这种完全放开的动线设计意味着设计师之间是互相影响和关联的,观众可以自己去找这种联系。
你游走在展场当中,可以选择关注一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去看到设计师在创作不同作品时的思考角度和内在联系,还能看到不同的设计师的互相影响与他们思考角度的差异。我们希望这种宏观视角能帮助观众去隐约触摸到一个动态平面的发展趋势和当下的发展边界。
通过对这些具有实验性项目的动态平面的了解,设计师也可以去寻找自己的突破口。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对于许多中国设计师,大多数时候是吃过猪肉(见过动态设计)但是没有真正理解当代动态设计发展的各种形式(没见过猪跑)。
©️ another design
越来越细分的设计
ARTDBL:动态设计带来了许多设计的可能,甚至算法也可以做设计师的工作,设计概念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让设计师这个身份变得越来越难界定,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刘钢:任何设计选择,最终都来自设计师的意识,这个意识就是设计师的“作用”。再过一代,设计师生下来可能就没见过几张平面海报,在动态设计的语境中长大,他们将在动态设计中获得自由。并不是说平面的价值就比动态的价值低,而是设计会越来越被细分。
我是学摄影的,就用一个摄影的例子。杉本博司用的是胶片,难道数字摄影师会觉得他的价值更低吗?但是胶片公司不再生产胶片了,杉本博司就自己生产胶片,自己做银盐,用电流曝光的方式,做了他的闪电系列。再比如当年电影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说摄影要完蛋了,但这根本就没有发生,摄影只是更细分了。
在细分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耐心、智慧和思考。当领域细分之后,它会更加细致也更加有效,随之的思考也更有深度。
ARTDBL:与你过去的当代艺术策展经历相比,这次策展工作对你而言,似乎更像是一个调研和寻找解答方程式的过程。
刘钢:策展对我来说是既是工作方法,也是学习工具。有的人不了解一个问题的时候会去读书,我对一个问题感兴趣的方式就是去做一个展览。当我自己对这个东西都不感兴趣,一定做不好这个展览,展览最终还是要让自己感到惊喜。
ARTDBL:对比看一本书,做一个展览的学习成本似乎相当高,怎么避免你的工作思路沦为过于个人化的表达?
刘钢:这话我觉得就相当于问画家:绘画的成本比写作高多了。颜料当然比墨水贵,但是绘画是画家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展览是策展人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做展览不一定就成本高,也有成本低的展览。如果你对展览足够真诚,展览一定会带来不一样的价值。
Antifriendly ©️ Yehwan Song
为何设计?
ARTDBL:就展览的“价值”来说,“流动的平面”在普遍展出当代艺术的展览现场中是一种新的路径,我也在展览画册中读到托尼克提及一个艺术节的字体设计能够让它成为一种持续生长的视觉身份,你认为动态设计展览如果需要持续生长,需要做哪些事情?
刘钢:我认为一个好的展览,应该要对问题提供新的角度,有更深刻的提问。
我这个展览,我不认为这是做得很完美的一个展览,首先一个很明确的不足之处在于这个展览提出的问题不够锐利。目前这个版本还停留在普及动态平面的转变上,但是这个展览还没有深入讨论动态平面的问题中去,比如我们应该委托设计师做设计,或者跟设计师去合作。比如韩国的宋艺焕(Yehwan Song)在讲座中提到了在网页上实现交互设计问题,我就问她,你有没有想过拿手机做一个动态地图?后来我想,更牛逼的展览应该全都是这种委托型的作品。
在设计上,我觉得设计师应该不仅仅讨论技术。“流动的平面”举办了8场讲座,当时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老师,你能够告诉我是用的什么软件吗” 或者“老师,可以告诉我怎么把软件学好吗”这样的问题。我记得有一个听众问了一个技术伦理的问题,评论就说他在装,或者笑话那位提问的听众,但我很感激他。我觉得我们的设计师考虑“怎么在技术上实现设计”太多,却太少思考“为何设计”。真正好的设计一定会涉及伦理问题、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展览最重要的不是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问题,然后观众会给出他们自己的答案,重要的问题往往比答案更重要。
我这个展览也遇到了国际交流的问题,本来希望邀请国际设计师来做工作坊,却由于疫情无法实施。我们也希望能够有实体海报书籍和展品,但由于国际运输的不稳定也未能实现这样一个想法,所以我们只能找一个巧妙的方式来实现,那就是全展示视频,只要不断网这个展览就可以做。
在过去的疫情三年,我们的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都在减少,而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样的交流不应该停止,我们对于设计趋势的讨论必须始终保持与全球同步。要建立这样的动态设计发展趋势的讨论,我们需要更多的设计教育者与设计师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帮助公众与设计客户建立起对动态设计的理解以及包容的态度。
ARTDBL:不光是设计师,各行业在这疫情三年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每个人都在经济下行的寒冬中“过冬”。“流动的平面”是来自专业设计师的一种表达,在当前业态下,这个展览要对同行说什么?
刘钢:我想说的其实很简单,经济下行的时候是不需要那么多设计师,但足够有创造力的人,是有能力重新定义产业链和需求的人,这些人永远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因为经济不可能永远下行,当这些设计师变得足够好了,中国的动态平面产业将会非常强,可以去接全球的设计项目。我坚信,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定会有好的中国设计师能够崭露头角。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info@artdbl.com,微信:artdbl2017,电话:0755-86549157。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打边炉ARTDBL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