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UCCA Lab呈现第九届深双特别板块“万籁之迹”

2022-12-29


2022年9月14日,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于香港中环天星码头举行开幕礼。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开幕礼进行视频致辞,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长覃伟中发出书面贺词。2022年12月10日下午,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开幕式在深圳市罗湖区粤海城•金啤坊召开。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副市长张华,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王幼鹏,市政府秘书长高圣元,罗湖区人民政府区长范德繁,总策展人鲁安东、王子耕,广东粤海置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刚,双城双年展(香港)代表、建筑师吕达文等嘉宾上台参与启动仪式。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开幕礼现场与深圳开幕式现场 。©UABB


本届双城双年展不仅是一场令人充满期待的文化盛事,更是深圳引以为傲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展览将持续展至2023年3月,预计在三个月展期内将举办超过两百场活动。届时,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人们得以在这一特别的场所相遇,市民们也将更加了解自己所生存的城市,更好地参与到建设和美化自己的城市中。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已正式向公众开放。


UCCA集团艺术总监兼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受邀参加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深双”),与UCCA Lab团队一起策划了3位(组)艺术家与GENELEC真力联合共创的参展作品,邀请艺术家李星宇与朱剑辰、秦思源、邵彦棚与石青就主展场中特别的工业遗存罐体空间进行创作,在灯光技术支持XFF玄蝠,视觉灯光支持詹婧、刘彦涛&浩洋股份,声音编控支持孟奇,视频技术支持俞书航 的协作下完成3组作品呈现。


深双展览现场。©UABB



深双场地布局图。


参展板块

特别板块“万籁之迹”


地点

深圳市罗湖区粤海城•金啤坊 D栋二层


时间

2022.12.10 – 2023.3.12


参展作品

《女神在穹顶》

《时间之河》

《回音仓》



万籁之迹

文/尤洋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声音是无法回避的媒介,构成了空间与空间体制下日常生活的情动或镜像。与建筑空间所使用的材料相比,声音更能呈现出热媒介的属性,同时也可以内化为一种有着强烈生息感的表征空间——既是听觉的,也是具有同构性的。


在视觉艺术的讨论研究中,耳与眼的联觉是持之以恒的命题,并且以空间形式作为终点。如古典时期的阿格桑德罗斯或未来主义的贾科莫•巴拉分别通过雕塑和绘画表现声音,但这种表现并非尽头,而是假以幽怀地通过声音指向其造型身后的城邦空间或工厂车间。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则直接用描绘空间的方式呈现了画面与声学的空间。


声音是人与所在城市空间的共鸣共奏,城市双年展的观众,在聆听声音时也会构建起自我空间,并且对其加以认知。如果说古典音乐的调性结构与同时期的现代主义空间、现代生活的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对于去除调性的音乐——更接近当代艺术意涵下的“声音”,则更类似于今天的后现代生活——紧凑、技术论、瞬间的闪亮与迅速的遗忘,并且旨在打破其内在的同一性,创造出具备文化意义的间隙。


在独具工业遗存风貌的啤酒筒仓声场内,“万籁之迹”的主题揭示了声音如何成为贯穿城市生活与生命政治的一个个时刻,策展团队与艺术家一同邀请观众细听情境,体验和共创万物的迹象。




作品一


邵彦棚与石青,《女神在穹顶》,2022

声卡、功放、音箱、投影


深双特别板块“万籁之迹”展览现场。素材:张怀显。


金威啤酒厂是深圳人的共同记忆,作品所在的筒仓空间便是用于存储金色酒液的构筑物。在石青和邵彦棚的合作中,翻转的环形、游移的气泡,从筒仓顶部传来的空灵的声音,都将人们拉进摇曳的琼浆,沉醉于亦真亦幻的空间之中。《女神在穹顶》超脱了观众对固体空间的感知和刻画,着重于营造作品色调和氛围,艺术家们试图从感官出发,用声音和光影创造情境。



作品二


李星宇与朱剑辰,《时间之河》,2022

声卡、功放、音箱、高纯硅块、激光


深双特别板块“万籁之迹”展览现场。摄影:胡康榆。©UABB


从声音维度来观察,人类在工业化之后对自然资源的占据是非常明显的。生命与其环境所呈现出的共生默契,往往容易消匿在人群密集的城市区。李星宇的创作试图在城市的加速发展中有意识地唤醒对于万物的惊奇。在《时间之河》中,李星宇将雨林中不同频段的声音解离出来,纵向分布在罐体空间内,给予每一种声音相对自由的空间“发声”。朱剑辰采用了分别存在于昆虫、鸟类、哺乳动物和植物中,包括人体中也同样具备的四个基因片段构成了毗邻相连的空间装置。观众可以聚集在一层空间,感受硅晶与光线组成的“染色体篝火”,体验穴居人类诉诸听觉传递故事的形式。


作品三


秦思源,《回音仓》,2022

电脑、话筒、声卡、功放、音箱


深双特别板块“万籁之迹”展览现场。素材:张怀显。


在筒仓形的工业建筑空间中,空心腔体所形成的回声室为作品《回音仓》提供了独特的声音场域。艺术家利用话筒和音箱形成回授,声源被传声器拾取之后经由扩声系统多次放大,产生一种特殊的氛围声音。观众们在聆听声音的同时,更是体验声音对空间环境的塑造,感受声音的“动态”形状。空间廊道中的第三支话筒,为观众与作品的共构提供了可能——参与者步行经过会带来环境音的变化,观众的低吟或呼喊都将转化为声学信号,介入原本的声音系统,并逐渐融合成为新的表征与所指。这件参与式的声音空间装置形成了一种不断演变的集合体的感受与书写。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声音是无法回避的媒介,构成了空间与空间体制下日常生活的情动或镜像。与建筑空间所使用的材料相比,声音更能呈现出热媒介的属性,同时也可以内化为一种有着强烈生息感的表征空间——既是听觉的,也是具有同构性的。针对此次深双的在地创作,UCCA Lab邀请尤洋与五位参展人进一步探讨展览策划理念与艺术家们创作的前后经历。


Q1:本届 “深双”的主题是“城市生息”,而声音作为媒介呈现出一种具有强烈生息感的体验,它中介着人类总体与万物生灵、空间环境的关系。作为本次深双特别板块“万籁之迹”的策展人,尤洋先生在策划之初是如何考虑用声音作品来策划这个板块主题?同时想请问参展艺术家李星宇先生在创作中是如何通过声音来理解与表达人类与万物的共生关系?


尤洋:“生”与“息”既有描述过程的一体双面的节奏感,也有一种联觉,即不同感官之间彼此指代表征。建筑类展览侧重讨论空间形式以及空间关系,而声音也是构成空间形式关系的一种媒介。声音艺术是我持续关注的领域和工作方法,在一个庞大的建筑双年展中,以声音这种非物质媒介来介入,我觉得从观众体验角度以及主题意涵角度,都体现了对于“生息”的一种观点。


李星宇:自录音技术成熟起,声音便开始成为人类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很重要的组成。声音作为一种可被记录的信息,承载了某一段时间切片中丰富的环境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声音的波属性探测和了解很多我们人类无法企及的区域。在音景研究中,我们在近些年更多是利用在城市规划上来划分噪音的界限,并利用自然环境引导声音对于人类活动的正面影响。在我的作品《时间之河》中,我将亚马孙雨林从声音频率上进行了切分,由低到高逐渐分布在各个层区。通过对雨林各种生物以及自然环境的声谱进行对照,我找到一种奇妙的声音频率规律——自然环境声集中在中低频,哺乳动物集中在中频,鸟类集中在中高频,虫鸣集中在高频。这种野生自然环境的声音规律与城市的噪音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一点来看,我们仅仅只关注视觉向的绿色环境,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件作品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呈现雨林的这种声音规律,使更多人思考在这种声音维度上,如何实现共生。在罐体的最下层,我用灯光点燃一个基因构成的篝火,世间万物都有着相同的基因片段,而我们人类最初,便是在对自然的敬畏中寻找生存之道。土著人的故事,在一个一个篝火旁传递,我也希望将这个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


亚马孙雨林声音频谱图,图片提供:李星宇。


声音设计图  图片提供:李星宇。


Q2:本届深双的主展场是原金威啤酒厂的旧址,拥有独特的工业建筑空间。厂房遗存中比较特别的是有很多巨大的发酵桶,这些特殊空间给作品呈现带来很不一样的体验,尤其三组作品中观众的行走动线都不一,有从顶部穿行的,有经过盘旋楼梯的,也有从底部通过的。请问三组艺术家分别是如何理解各自的空间与作品体验?


秦思源:因为建筑体为铁质桶状,混响特别重,这是作品核心的声音参考因素。另外就是观众出入的口径,这是固定的体验途径。这两个因素是作品方案的出发点。


邵彦棚:因为这件作品的邀约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非常严重的时候,人们的情绪都是比较压抑和惶恐的。所以我想做的是一个特别简单直接,让人直接能感受到很神圣的感觉。其实我创作过程非常快,也很简单,比方说我很喜欢教堂那种肃穆的感觉,或者罗马万神殿这种带给人非常美好,又代表了非常强的人类精神的那些建筑,我希望在这个作品里也能体现到这样简单、直接、有效的一个东西。


李星宇:之所以选2号罐体,就是由于这种行进路径可以感受到不同频率的声音变化,非常适合《时间之河》这件作品呈现。罐体改造中加入了具有扩散作用的金属板,减少了空间回声,可以让不同高度的区域声音保持纯粹性。旋转楼梯的路径也可以是从下往上,或是从上而下,这也给了听众两种不同的体验方式。同时由于我们自身的基因同样也是螺旋形状,这样的空间结构几乎完美地匹配了我的作品。


Q3:当物理空间作为最终体验的场域,它和声学空间是共构的,在其中我们也体验到被情景化的视觉图像,提示性的视觉符号,甚至声音控制的光源,可以给我们聊一聊这些视觉生产的过程是如何考量的?


石青:因为它以前是作为啤酒罐(被使用),就想象当物理的、液化的东西消失掉了,但这些流体的影子仿佛就像一些液体的幽灵一样还留存在这罐子里。大概就这个意思。



图片提供:石青。


视觉手稿,图片提供:石青。


朱剑辰:这次在筒仓内构造了哺乳动物、鸟类、昆虫、植物和人类的共同拥有的基因蛋白片段,这些基因片段的构造本身就是重要的视觉信息,结合螺旋筒仓的结构形式,就有了现在的呈现。我希望在这件作品中视觉重要性让位于听觉,形成开放而流动的视觉氛围。底部的“基因篝火”则有机会成为万物共生的一种符号象征。


深双特别板块“万籁之迹”展览现场。摄影:胡康榆。©UABB


秦思源:我希望把视觉因素降到最低,可是同时能够产生心理辅助作用。作品平时由两个麦克风和两个音箱造成的回授声音,有红色的灯光像呼吸一样照亮空间。低沉的drone(嗡嗡)声与灯光的“呼吸”感形成一种无限重复感。需要通过观众往走道上的话筒里发声才能够打破。视觉因素虽然很小,可是心理作用还是挺重要的。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深双特别板块“万籁之迹”展览现场。素材:张怀显。


三组作品都是利用了空间的特殊性来呈现的,也想请教策展人在最开始是如何差异化地进行安排组织,对您来说三个作品的方向是否从不同的角度回应了你提出的主题?


尤洋:“万籁之际”可以抽象地理解为一种时刻,其实城市生活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充满了各式声音元素的时刻片段组成的。现代性的城市是一种整体性的表征空间,既有社会信息的吸收和再生产,也创造了自身的影音空间。这次艺术家的创作有些指向了现代性的城市轰鸣,有些指向了带着城市经验透镜的自然声音,有些指向了观众内心情绪转化后的声音;有些作品有着明确的声场结构,有些则转瞬即逝、难以凝固被抓取,有些则似乎隐遁于所在的桶状金属结构内部。


在考虑艺术家的组成时,一方面包括了他们的创作媒介、与观众的关系、行业身份属性等元素,同时侧重声音与视觉结合,也考虑到了他们对于彼此协作的灵活度。比如SHAO作为中国知名的电子音乐人,近年来他的专辑设计与艺术家进行合作;石青之前对于UABB有参展经验,同时之前与张亚东等音乐人进行过展览合作;李星宇与朱剑辰在很多项目上是搭档,有着很好的默契;具备美术馆馆长、评论家身份的秦思源则通过与技术团队的协作,把视觉的创作部分留给了现场观众。


Q4:最后想请各位艺术家聊聊这次创作的前后经历。


相较于之前的音乐创作和表演,《女神在穹顶》似乎非常直接地触达我们的听觉感官,它的创作经过对于邵彦棚老师来说有什么不同吗?


邵彦棚:这个作品因为我一开始想的是,比方作品叫《女神在穹顶》,它应该是从这个大罐子的顶上发出来的,所以就像有一个女神在天上的位置为大家唱一个圣歌,去给大家一些很美好很神圣的体验。


《时间之河》中很多声音是李星宇老师进入亚马逊雨林实地录制的,此后你还邀请科学家一起对声音频谱和其中的动物声音、环境声音再进行研究。这次在空间呈现上特别利用了纵向行径的动线分布了不同声音,可以给我们具体分享一下吗?


亚马孙雨林声音项目现场,图片提供:李星宇。


李星宇:亚马孙雨林的声音项目是我们在2016年做的,我们租用了一艘当地的船进入雅乌自然保护区,同时雇佣了土著向导。录制声音大概用了15天的时间,在这之后经历了漫长的梳理素材的过程,大概前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整理分类出全部的内容。除了我们录到那些像树懒、粉红海豚和蚂蚁的这类奇妙的声音之外,我在反复审听素材的时候发现一个声音频率上的规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声音一直处在中高频区域,并且是起起落落的,你可以清晰听到每一个声音,而不会被其他声音干扰或者掩盖。当他们安静下来的时候,那个频率区域从频谱图上看是非常安静的,要比处在中低频的水流、植物和高频的虫鸣低好几倍的响度。所以这个也是我在作品里想呈现的,罐体从下到上,声音的频率也同样从低到高。最下层是水流和植物,以及土著人的故事,往上是哺乳动物的声音,再上是鸟类,然后是虫鸣。在自然环境中,我们通过声音便可以判断大致的时间,所以雨林声音的呈现是按时间变化,从清晨日出开始进入白天,中午的时候会下一场暴雨,我在顶部设置了一个低音炮以呈现天空响雷的效果,雷雨过后是一场土著仪式,然后雨林的声音切换到下午。直到傍晚,白天活动的生物回巢栖息,月亮升起,夜晚的虫鸣蛙叫出现。整个循环2个小时,所以其实当人们每次走进罐体的时候,听到的声音都会是不一样的。


《回音仓》构建了一个参与式的声音系统,在其中秦思源老师利用话筒和音响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回授状态,可以给我们进一步分享一下您是如何考虑人、空间与声音之间的关系的吗?


秦思源:作品中的声音系统通过麦克风和音箱的位置形成了一个回授平衡,我们听到的drone(嗡嗡)声就是这个微妙平衡造成的。可是回授本身在我们语境当中不是一个健康状态,说明我们只在听自己的声音,而且不断重复。所以第三个麦克风很重要,需要打破这个循环。空间跟人的关系就形成一种镜面关系。




关于艺术家



李星宇


独立音乐人、声音艺术家、声学空间设计师、制作人、录音工程师、音乐教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第一个入选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的中国作曲家。对他来说,声音既是理性的物理元素,又是感性的抽象表达。他认为在人类可以听见的声音之中,音乐只是其中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它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从庞杂的声音数据库中不断被提炼出来——在越来越精细的自我塑形过程中,也不断规定着我们的听觉经验。李星宇通过个人音乐人项目“鲸鱼马戏团”已发行6张录音室专辑、6张实验专辑(至2021年4月)、EP单曲及诸多跨界创作专辑等。以个人名义发起的艺术项目“52HZ声音馆”,旨在发掘音乐之外的听觉艺术空间,其首个子项目“亚马逊寻声计划”自发起以来广受关注。2018年发起“寻声西游记”项目,在新疆多地记录民间音乐并打破传统作曲方式,即兴录制融合风格的音乐作品。自2008年起担任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音乐科技系外聘教师。自2007年起,作为声学空间设计师,参与设计录音棚、各类声响设施与建筑等遍及中国各地的项目100余个。




朱剑辰(Jansword Zhu)


艺术家、艺术史作家,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擅长以算法造型与新材料为媒介,打破科学主义与神秘学的边界,他的艺术向后人类存在的本质发起诘问,并着眼于技术的未来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作品也展现出对东方性象征图像的当代性转化的探索。作品涉及交互装置、影像、综合材料绘画等多元媒介。作品曾于日本国立新美术馆、北京X美术馆、阿那亚戏剧节生活艺术板块“候鸟300计划”等展出。他出版的独创理论书籍《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获70余位国际重磅艺术家的授权,徐冰为其作序并评价:“给看似有序的文化生态输入了一个新的序列”。该书将荣格艺术心理学、星体文化与艺术史结合,并试图减少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在艺术史研究上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他担任凯悦尚萃酒店艺术指导,也是古驰(Gucci)、星巴克、成家班合作艺术家。曾获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最佳交互装置奖、APENFT基金会第二人生奖、德国iF设计奖、德国红点奖、金点设计奖、意大利A’ Design Award奖最高铂金奖、美国Graphis设计金奖等。




邵彦棚(SHAO)


电子音乐人,曾使用化名Dead J进行音乐创作。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柏林Techno音乐传奇厂牌Tresor Records签约的第一位中国音乐人。他将丰富的Techno乐曲与多样的声音碎片交织,藉以探索声音与空间的动态变化。他的音乐如梦如幻,表现出光线、留白和结构等建筑语言,与艺术家王萌合作的实时影像作品 “Shape of Sound” 现场表演中拓展了声音的维度。过去15年间,先后发行了《心象》《幻术》《亭台楼阁》《光衍 Doppler Shift》等专辑。2021年发表新专辑《夜宿山》和《边界之境》。他的演出足迹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




石青


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创作涉及装置、影像和表演等多种媒介及综合使用,强调在田野工作基础上进行主体实践和媒介写作的跳跃式推进。他同时也是各类社会项目的积极组织者,为“激烈空间”(Radical Space)、“重庆工作研究所”(CWI)和“江南基栈”(Jiangnan Stack)等机构的联合创办人之一。






关于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城市生息” 为主题,重点关注城市“双碳”目标下的可 持续、绿色、生态发展,着眼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应对策略。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场。城市,受到环 境、气候和生态变化的影响,正在开始演化出各种可能性。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将推动塑造和 自然全面融合的、更加绿色生态、更加安全、更加具有韧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未来城市新前景。





关于GENELEC真力



GENELEC真力来自芬兰,自1978年生产出第一只有源音箱S30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将“真实、自然、不加粉饰”的声音带给每一个人,39年来的专注和投入,让真力成为专业音频领域中无可争议的行业标准。追求真实的声音还原和对技术的严谨态度一直是真力的信条。不仅是创作者和艺术家,所有人都值得拥有真正的原音呈现。时至今日,真力依然坚持在位于芬兰伊萨尔米(Iisalmi)的工厂精心制造每一只音箱。在森林和湖畔诞生的真力音箱承载着他们对自然的珍爱。





关于UCCA Lab



UCCA Lab是UCCA集团旗下探索艺术多元合作可能性的当代文化平台。UCCA集团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为核心主体,致力于通过当代艺术,推动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到全球对话之中。UCCA Lab专注探索和扩展艺术的多元合作,参与各地政府文化项目,携手各领域杰出品牌和跨文化创作者,呈现与品牌精神契合的文化推广、艺术展览项目等特别活动,将当代文化与艺术的魅力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






如何成为UCCA会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UCCA会员,

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或致电垂询UCCA会员部
 UCCA北京 :+86 10 5780 0200

UCCA Edge :+86 21 6628 6861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万籁之迹

1265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