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李伟:戏曲舞台美术现代化:历程、误区与展望

原创 2022-12-23



2022年12月16日,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的CISD第九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面向未来的传统经典”为主题,邀请英国著名灯光设计、舞台设计家塞伦·巴格诺尔(Ciaran Bagnall)担任主讲嘉宾,同时还邀请十位国内著名舞台美术家、导演、学者参与主题论坛。


12月16日下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戏曲研究中心主任、《戏剧艺术》副主编、图书馆馆长李伟带来了以《戏曲舞台美术现代化:历程、误区与展望》为主题的发言,分享了关于戏曲舞台美术的艺术思考。


本届大师论坛的主题为“面向未来的传统经典”,当我们面向未来的时候,需要经常回顾传统、回顾过去、不忘本来,再面向未来。今天我所演讲的题目是“戏曲舞台美术现代化:历程、误区与展望”。


我将20世纪以来戏曲舞台美术发展历程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901-1949:传统“守旧”与新式“布景”并行

1949-1979:戏曲舞美向写实布景迈进

1979-2019:戏曲舞美进入多元探索时代


1901-1949

传统“守旧”与新式“布景”并行


20世纪上半叶,欧阳予倩先生编演的红楼戏就已经开始采用布景;梅兰芳先生受当时社会风潮的影响,也开始借鉴和学习西方舞台样式。上海海派京剧的舞台布景因受西方话剧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机关布景”,并广受欢迎。跟梅兰芳先生有着密切合作的齐如山非常警惕话剧带来的冲击,曾屡次劝说梅兰芳不要受西式布景的影响,在《齐如山回忆录》中曾多次记录对梅兰芳的忠告。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传统“守旧”式的舞台布景与新式舞台布景已经在发生碰撞,新式舞台布景对传统“守旧”造成了某种冲击与挑战,使得齐如山极为警惕。


1949-1979

戏曲舞美向写实布景迈进


1949年以前传统“守旧”与新式“布景”相互影响,1949年以后情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建国初期“十七年”的话剧界、戏曲界全面倒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戏曲现代戏尤其明显。


如下图评剧《刘巧儿》与沪剧《罗汉钱》所示,人物后面的布景基本遵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写实的布景。


评剧《刘巧儿》&沪剧《罗汉钱》


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基本遵循写实的原则,但也有了写意的倾向,当时叫作“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童祥苓所饰的杨子荣骑马“打虎上山”时后面的松树高大挺拔,但杨子荣却是传统的虚拟骑马的架势,与写实的布景颇有违和。


京剧《智取威虎山》


这张解放军战士腾空而起的剧照,身后是残阳如血的晚霞景象,而敌军则俯身仰视。这就很好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形象。它有写实的基础,又有浪漫的表现,并稍带夸张,充分体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京剧《奇袭白虎团》


1979-2019

戏曲舞美进入多元探索时代


1979年到2019年,戏曲舞美进入多元探索时代。第一元是继续传统的、斯坦尼式的、物质还原的写实布景。如上海京剧院所推出的两部作品《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80年代经典巨作《曹操与杨修》舞台布景让观众感觉到是故事发生的真实情景。而《贞观盛世》也是使用写实的布景凸显盛唐的气象。


京剧《曹操与杨修》


第二元则是运用新技术,走高清写实之路。伊天夫老师担任主创的昆剧《自有后来人》便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在剧场能感受到火车向观众席呼啸而来的压迫感,这是采用了高清视频而产生的效果。


昆剧《自有后来人》


豫剧《重渡沟》则采用了大量多媒体,舞台上的竹林非常清晰、写实。


豫剧《重渡沟》


第三元则是以局部代整体、以点带面,暗示、象征舞台情景,追求空灵之感。北昆版《红楼梦》只取了一半亭子,而左边能推测是藤萝蔓延上窗框的书房,舞台很空,但观众能判断故事发生的场景。


北昆版《影梅庵忆语·董小宛》


沪剧《敦煌女儿》的舞台上有两个架子,而在舞台上方有一处空间,通过灯光打造的颜色变化切换敦煌办公室、敦煌的石窟、新婚洞房的场景。这是以局部代替整体,追求空灵的效果。


沪剧《敦煌女儿》


刘杏林老师的越剧《桃花扇》的舞台大幕上影影绰绰,像宫殿式的楼宇,尽量让舞台演出空间变得很空,并不影响发生情景的理解。


越剧《桃花扇》


第四种是写实基础上的诗化意境。它从内在精神上继承样板戏的做法,但不再是革命的浪漫主义,而是艺术家诗化的想象。从某种意义上呈现了创作者的一种主体精神。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黄梅戏《共产党宣言》都勾勒出了一种豪迈、空旷的氛围。这都是通过演出区的局部写实,在写实基础上营造一种整体诗化意境的思路。


黄梅戏《共产党宣言》


第五种是回归传统的写意美学。如上海戏剧学院卢昂老师导演的作品《节妇吟》,舞台正中间有一个一定高度的台子,大多数演出都发生在不大的平台上,他将传统厅堂演出的“红氍毹”(红地毯)变成了平台。


梨园戏《节妇吟》


谷亦安老师所导演的京剧《乌龙院》中,整个舞台使用白色地毯,在大片的白色空间里面只有传统的一桌二椅,对比很鲜明。这也是对传统的写意美学再改造,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见,在写意美学的表现形式不再单一,而是有多种形式、多种探索。


京剧《乌龙院》


接下来我简单谈谈对戏曲舞台美术现代化误区的认识。有一些舞台美术设计采用简单写实的办法,让舞台显得堆砌、臃肿且缺乏美感。约20年前第一版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将华清池直接搬到了舞台正中间,占据了舞台大部分位置,在视觉上显得臃肿,这种现象在最近的第二版中有了改进。


京剧《大唐贵妃》


也是约20年前一版昆剧全本《牡丹亭》中,用写实办法表现创作者所理解的《牡丹亭》。在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时,幕布上就出现了很多巨大的各色的牡丹花竞相绽放的动态画面,这就不符合传统美学原则了。而最近复排的《牡丹亭》虽然有所改变,但依然通过幕布把花开、花谢动感地呈现出来了。其实,传统的美学是要激发观众去想象的,并不需要给出全部实景(这恰恰限制了想象)。


旧版昆剧全本《牡丹亭》:牡丹花开放


第二种情况是虚实不谐、突兀繁复且不利演出,特别是戏曲演出。演员在这种背景下很容易摔倒,危险性很高。最近的新版《牡丹亭》中,有三个演出区域,高低不同,台阶很多。有一场春香激动地再次见到本来已经过世的杜丽娘,准备去告诉杜母,但在行走的过程中,她没有注意到台阶而被绊倒。还有一场杜丽娘的魂灵的舞台上快速游走时,旦脚演员都要穿很长很厚的裙子,我们做观众的都为演员捏一把汗。


新版全本昆剧《牡丹亭》:三个演区、台阶


当代昆剧《春江花月夜》中的拱桥在舞台上显得特别高,而在生活中并非如此,也不利于演员的表演。戏曲的舞美设计还是应该简单一点为好,这两种情况不应该是戏曲舞美设计的发展方向。


当代昆剧《春江花月夜》:拱桥、台阶


总结前面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我认为戏曲舞台美术现代化应该向写意化发展,凸显创作主体精神意蕴,以借助高科技、现代多媒体以及各种电子的手段,减少舞台的堆砌感,增加舞台的灵动感。今后可能是去物质化的做法,追求“少即是多”的意象。舞台上的物质呈现越少越好,越简单越好,但意蕴越丰富越好,聚焦情感交流与灵魂对话。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编:柳眠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李伟 戏曲舞台

1393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