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未·未来|【社会设计在中国】2022全国公开课来了!

2022-12-22


→向右滑动,了解海报创作故事



2022「社会设计在中国」系列公开课

由以下院校和机构联合策划并提供课程

(按拼音首字母排列)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天府社创中心、新疆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艺术学院、郑州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中国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DESIS CHINA)、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社区培育基金、中央美术学院。




1

公开课主旨介绍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基于“未·未来-国际教育论坛”系列开放课堂,「社会设计在中国」旨在回答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议题;促进艺术设计、交叉学科中设计学与社会学、社会工作的跨学科融合;探索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研究合作,推动政策创新和产业创新,吸纳跨领域优秀人才进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就业创业;同时特别强调把自己作为方法,把宏观社会与微观个人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去化解公共的焦虑。去年的公开课初步建立起多元讨论的对话界面,梳理了理论线索。今年将更聚焦于实践,课程分为七大板块:社会设计的使命;社会设计的对象;社会设计的方法;社会设计的场域;社会设计的教学;社会设计的路径;社会设计的媒介。2022「社会设计在中国」系列公开课将由国内多所大学和机构共同策划并提供课程,以社会化的方式进行学科共建, 用科学性的社会研究、创新性的设计实践、艺术性的沟通语言、实务性的社会工作共同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形成有影响的跨领域学术共同体。






01《论城乡差异》

授课教师:贺雪峰 教授

时间:2022年12月27日9:30-10:10



贺雪峰,湖北荆门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农村调研,学术上主张“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


 课程简介 

缩小城乡差距首先要理解城乡差异。当前的中国城市与乡村是两套不同的系统。相对来说,城市是高度市场化的,农村则仍然保留了比较多的传统甚至自然经济成分。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城乡形态与环境不同,内在机制不同,具有不同的运行规律。在当前中国现代化的特殊阶段,必须要尊重和利用城乡之间的不同机制与规律,以服务于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推荐阅读 

-费孝通《乡土中国》

-王德福《乡土中国再认识》

-贺雪峰《大国之基》




02《多元社区、附近、共同体》

授课教师:江维

时间:2022年12月27日10:20-11:00



江维,成都市委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成都市社会组织党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工联合会城乡社区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社工联合会美好社区专委会专家委员,长期致力于研究并推进成都基层社会治理,参与成都社区发展治理相关制度创新和实践行动。


 课程简介 

生活在城乡社区的人们,是怎么样看待自己的生活场域的?在同一个社区生活的人们,他们之间是否有连接?如何建立信任?社区公共议题以什么方式提出由谁来解决?在社区生活是否需要社会设计这个专业?社会设计的对象是什么?应用场景是什么?对大家的生活方式会有什么影响?以我长期对成都社区的观察,社会设计的创业就业机会在哪里?本课程将以对在成都市的社区进行社会设计作为观察点,提出对社会设计的可能政策支持,并分析通过社会设计改变社区生活的实践案例。



 推荐阅读 

-尼古拉斯与詹姆斯《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郑也夫《信任论》




03《社会设计视角下的

老年社会工作》


授课教师:谢立黎 老年学博士

时间:2022年12月27日11:10-11:50




谢立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老年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包括老年社会参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年龄友好环境、老龄社会治理等。多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人口研究》《中国卫生政策研究》《Ageing & Society》和《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等国内外公认的权威学术刊物。出版学术专著1本,主持翻译著作1本,参与著作撰写多部。


 课程简介 

课程包含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聚焦于老年的年龄界定问题,介绍老年人年龄界定标准的由来,以及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年龄起点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帮助大家建立年龄-时期-队列的分析视角,并利用该视角理解和分析老年群体的特征和需求变化。第二个部分着重分析老年群体需求变化对老年社会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并通过列举案例讨论社会设计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推荐阅读 

-邬沧萍《社会老年学》

-[英] 林达·格拉顿、 [英] 安德鲁·斯科特《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

-[美] 约瑟夫·库格林《更好的老年:关于老年经济,你必须知道的新理念》




04《手艺嵌入·生态包容·业缘重构》

授课教师:谢亚平 教授

时间:2022年12月27日12:00-12:40



谢亚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民间文艺理论研究,包括传统手工艺可持续发展、手工艺与社会创新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10余项,出版《传统手工技艺》《手艺的重译》《人工开物》等书籍,著作曾获重庆市社科成果一等奖。


 课程简介 

课程回溯研究者对传统手工造纸村落研究的两次变化,从早期的手工艺本体研究,逐渐转向文化生态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最后回归到“文化设计实践”研究的经历。透过不同时期的田野调研、研究方法和不同的学术视野,逐渐获得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研究的整体性视角。课程内容涉及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研究的方法、手工艺公共政策的反思、工匠群体的价值变迁与经验延伸的讨论,以及对设计介入乡村建设中促发新的业缘关系的思考,期待为新时代传统手工艺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推荐阅读 

-[德] 艾约博《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

-[意大利] 埃佐·曼奇尼《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

-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




05《将心比心:社会学的田野调查》

授课教师:周飞舟 教授

时间:2022年12月27日 14:00-14:40



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长期从事城乡发展、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研究。著有《制度变迁与农村工业化》、《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等学术专著。


 课程简介 

介绍中国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传统,指出田野调查的优势在于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底蕴”。“将心比心”是中国社会学田野调查实践的重要传统,是深入社会结构、感受社会心态、把握社会脉搏的关键。

图注:照片是2022年7月在云南弥渡县三合村调查。我和我的博士后桑坤,对面是调查的对象,姓李。


 推荐阅读 

-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06《社会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授课教师:周子书 副教授

时间:2022年12月27日14:50-15:30



周子书(周舒),跨学科研究者&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社会设计方向召集人。专注于“以人为核心”的中国城乡社区的社会创新实践与研究。2014年创办地瓜社区。2022年,《地瓜社区-共享空间营造法》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当我面对一个个年轻鲜活的个体生命及其他们的困惑时,我越来越感受到社会设计(社会变革)必须要从行动者的自我变革开始。但如何自我变革?如何将自己进入到社会田野中(不是在田野边“偷窥”)去认识世界?如何在田野中去寻找具体的社会变革的地点(和你之间的关系)、途径、以及创造性方法?课程将基于一些社会设计实践案例、经验和问题来和大家展开讨论。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推荐阅读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论英国工人阶级现状》

-[美]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

-周子书、唐燕《地瓜社区-共享空间营造法》




07《把自己作为方法》

授课教师:项飙 教授

时间:2022年12月27日15:40-16:20




项飙,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等,曾获2012 William L. Holland奖,英国科学院中期职业发展奖等。


 课程简介 

建筑师何志森、设计研究者段志鹏和我在2022年8月份组织了“看见最初500米”的社会艺术工作坊。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人参加。在工作坊中,学员们把自我打开、梳理自我的情绪历史、把自我的生活经验问题化,成为艺术设计的重要思路。设计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自我治愈的探索。成果也可以帮助其他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疗愈。在艺术设计过程中的自我,之所以有效的方法,正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自我。这个自我必须是建立在具体社会场景中、和别人发生联系。


 推荐阅读 

-项飙、吴琦《把自己作为方法》

-公众号Mapping上关于“看见最初500米”的一系列推文

-项飙“作为视域的附近”《清华社会学评论》




08《学习型乡村建设

——云南乡村建设实践》


授课教师:李小云 教授

时间:2022年12月27日16:30-17:10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2015 年至今,他深入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进行驻点扶贫实践,创新出了“河边脱贫模式”并探索出了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小农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模式和路径。曾获得中国慈善家2021年度人物、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奖项和荣誉。


 课程简介 

乡村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与自发性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同步发展不同的是,后发现代化的乡村发展往往会滞后,形成城乡断层。因此,对于乡村的发展需要采用社会工程的途径。这一工程本身具有鲜明的社会设计的特色。乡村建设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设计的新的场域。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酝酿出了新的知识生产的过程。这种建构性的知识生产是后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美学的融合对于在乡村的社会设计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不是单一的一种知识可以满足的。



 推荐阅读 

-李小云《贫困的终结》

-李小云《公益的元问题》

-李小云《发展援助的未来》




09《重塑共同体:

社会协同的行动网络》


授课教师:彭圣芳&李健

时间:2022年12月28日9:00-9:40




彭圣芳,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设计学博士。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工效学会设计工效学分会委员,担任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设计学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包括设计史、设计美学与批评、可持续与设计创新设计等领域的研究。

李健,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工业设计学院社会创新设计教研中心主任,文创研学机构“牧野学社”创始人,担任上海“博友”品牌文化总顾问,广州市文广旅局广州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策略研究项目组负责人。


 课程简介 

流动和变化是当代中国四十余年的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主题,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社会,过往社会中的共同体逐渐解散。在新的社会结构的生长过程之中,如何将公共性重新考虑,为有效的社会治理先凝聚起稳定的共同体,是社会设计的责任。课程在多学科的理论框架下,呈现一种以设计带动的社会协同行动网络,实践一种以艺术行动触发情感共鸣,以公益主张引发集体认同的塑造模式,而在参与和共创之中,行动的社会效应更有多方面的触达。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推荐阅读 

-汪晖、陈燕《文化与公共性》

-[美]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

-刘博《民俗节庆与地方认同:源于广州的多案例比较研究》





10《平台与动能

——新常态下的设计范式转型》


授课教师:姜珺 教授

时间:2022年12月28日9:50-10:30




姜珺,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教授,社会与策略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曾任《城市中国》杂志创刊主编(2005-2010),莫斯科Strelka建筑设计与媒体学院课题导师(2010-2011),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总策展人(2014),“蛇口议事:2025”策展人(2015),“天问:世界观的对话(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杭州分场,2020)”总策划人。


 课程简介 

平台是动能赖以发展的生态,而平台升级则是旧动能在新动能的推陈出新中沉淀为平台公共服务的进程,“平台-动能”因而具有“差序化”的相对公私关系:平台相对更高层级可能作为“私动能”,动能相对更低层级则可能作为“公平台”。平台通过沉淀旧动能的资本与技术“增密”,使得竞争性动能在重资产的公共平台上更有条件选择轻资产的内容生产,进而使得新常态下的城市规划体现出更多“亲内容”的精细化特征。将“动能性内容生产”的配置与整合前置于“平台性城乡规划”,是推动新常态下设计范式转型的重要社会策略。



 推荐阅读 

-姜珺《中国模式的变与不变》

-姜珺《空间的心学》

-姜珺《续自发中国》




11《网络社会:自我与网络》

授课教师:黄孙权 教授

时间:2022年12月28日10:40-11:20




黄孙权,策展人、建筑学者、艺术行动者。工学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空间生产与乡土实践方向导师。曾于港台多所艺术大学任教,以跨领域的知识生产与空间行动实践闻名。主持过建筑保存、社区营造、中央与地方层级的文化长期发展规划案等项目。


 课程简介 

人类从工业时代的童年(巴黎铁塔)、成年(全球城市),来到了网络社会的童年:一个以堆栈(stack)建筑新形构的云端政权几何学(cloud and state geometries)。课程将以四个象征年代来理解社会学典范转移背后的技术文化史,并介绍一个元宇宙实践计划,反思线性科技进步史观的出路。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推荐阅读 

-柯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三部曲》

-黄孙权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社会学?"《新美术》

-黄孙权 "超越个人帐户: 第四届网络社会年会'网民21'备忘录"《新美术》

-艺术中国报道:他在元宇宙中复刻了历史上的北碚乡建




12《在线城镇化:

乡土中国的数字化转型》


授课教师:李孜 博士

时间:2022年12月28日11:30-12:10




李孜,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腾讯研究院专家,前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前麻省理工学院SAP(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客座评论,著有《Online Urbanization: Online Services in China’s Rural Transformation》和《农村电商崛起》等。


 课程简介 

在县域城镇与明清乡村集市的历史沃土之上,身处由出口导向转向内需市场的城乡发展的特殊时势,从农村电商,支付,短视频到数字办公,数字服务跨越城乡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的鸿沟,“在线城镇化”新范式浮现。我们看到,“在线城镇化”的基础或是乡土中国县域乡村自治和商业传统的组织与回归;我们也看到,城乡对流及信息流、人流、物流、能源流、资本流和生态文化流的背后,或是全球化的生产和生活要素整合。对数字时代乡土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解,或是新设计实践的基础,社会设计又如何顺应时代变化,激流勇进,立于社会转型的浪头?



 推荐阅读 

-Online Urbanization: Online Services in China’s Rural Transformation

-Domus: Greater China – online urbanism

-李孜《农村电商崛起》




13《社会设计的课程教学

——以“报刊亭的新生”为例》


授课教师:陈骥乐 VS. 

刘佳颖&王鑫煜&张楠&曾燕婷

时间:2022年12月28日13:30-14:10




陈骥乐,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教师,2009年于广州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长期致力于空间设计和设计策划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个人空间设计思维系列著作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及作品数篇,作品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室内居住设计大赛”等赛事中获奖。


 课程简介 

人们正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设计行业不能仅凭设计师一己之力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对象往往跨越多个组织和利益相关人。在人人设计的时代,唯有打破大众设计和专业设计壁垒,采用开放式的设计合作流程,才能针对社会问题和生活看法,可持续地产生新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意义。此次以我院《社会设计》的课程为例,通过展示课程推进过程和教学案例,探讨此次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差异化创新过程,并以毕业设计作品——《报刊亭的新生》为案例,从老师和学生各自的视角,复盘课题“教”和“学”展开过程中的 “发现,困难和收获”,与大家共同探讨《社会设计》课程的教学路径。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推荐阅读 

-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

-塔吉雅娜·施奈德等《空间自组织:建筑设计的崭新之路》

-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




14《社会设计的毕设教学

——以“最后156颗原种”为例》


授课教师:韩涛 VS. 刘迎

时间:2022年12月28日14:20-15:00



韩涛,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他的教学、研究主要聚焦在经典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不同条件下的设计学科知识演进与范式批判。


 课程简介 

2021年底,疫情下的刘迎带着毕业设计的任务从北京返回到姥姥的家乡——黑龙江庆丰村。她通过搭建雪房融入村民,在开垦荒地的过程中与156户留守老人一同向他们的后代寄出 156个自留种子盒,搭建起与后代的沟通桥梁。同时思考着如何激励那些正经历城镇化的乡村振兴的新一代主体,参与到保护家乡的农业生态多样性。毕业后,刘迎暂时放下了出国留学的计划,而开始了她的乡村实践之旅,本课程希望以此为基,与刘迎展开师生对话,讨论她展开社会设计的原动力和方法。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推荐阅读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金观涛《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

-温铁军等《八次危机: 中国的真实经验》




15《社会设计的毕设复盘

——以“植物房客”为对象》


授课教师:贺沁洋&廖波峰 VS. 

谢志鹏&刘江萍&陈晓曼

时间:2022年12月28日15:10-15:50




贺沁洋,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廖波峰,平面设计师,1986年生。有料设计创始人兼创作总监,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会员,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外聘教师。廖工个人作品大多采用手工的方式完成,希望可以带给人从视觉延及心灵的新鲜、生猛、直线的触动,通过有趣、灵性的创意来表达生活探索和社会参与。


 课程简介 

作为消融陌生感、提升社群互动的媒介——植物,在《植物房客》项目中当仁不让占据了妥妥的C位。然而,以城中村为中心的设计对象,是面向多个具有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地域文化滋养的群体,要素杂糅、社会结构网络化、人和人之间共同生活的情感纽带是否还存在其它可能性?本课程采用师生对话方式展开探讨,通过再现从选题发布、现象研究、需求洞察、关系创造、系统解决方案提出等完整设计流程,尝试找寻“以艺术设计介入社会创新路径”的优化空间。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推荐阅读 

-[意] 埃佐·曼奇尼《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等《城中村:消失中的城市》

-[日]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16《用社会设计开启“将来叙事”

——以儿童赋能为例》


授课教师:史春生&黄启帆&吴南妮&宋倩 VS. 

匡家乐&聂演铭&黄鸿哲

时间:2022年12月28日16:00-16:40





史春生,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教师,韩国成均馆大学艺术学博士、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SGDA)会员、策展人。


黄启帆,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视觉传达板块主任、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设计学博士。





吴南妮,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教师、设计学博士。


宋倩,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教师、设计学博士。


 课程简介 

社区、社群、身份…一切和社会性相关的语词与议题都前所未有地受到关注,在更复杂的社会语境中去探讨设计的可能性. 而“为社会而设计”是基于社会设计这门学科的学理背景和研究方法,辩证运用社会学系统理论,融合当代青年人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与设计叙事方式所提出的毕设议题。希望设计师以平等的姿态投入到真实的生活现场加入到主动的社会性的创新中。从而提升设计领域解构社会事件的能力,形成以设计为导向的系统性设计思维来实现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设计再生产,提升设计的公共影响力。本次课程我们以《儿童赋能》为例,以社会图景切片广州城中村儿童为切入点重新思考事件背后所构成的逻辑,并对于一个群体整体概念的提出系统思考,以小见大的思维方式去克制设计输出,用简单有力的设计语言进行沟通。但社会而设计本身需要跨界协同合作,而现阶段我们的目的在于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并作为一种社会议题的激活方式,改变公众对这一事件的认知方式,从而驱使公众对于设计的过程能有所洞察,并开启一个无穷无尽的“将来叙事”。我们想要探讨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将事件与周边环境之间制造链接与摩擦。其宗旨就是推动和夸张设计价值极其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推荐阅读 

-[美]维克多·J·帕帕奈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

-[英]齐格蒙特·鲍曼、蒂姆·梅《社会学之思》

-[日]川喜田二郎《发想法(超实用的创造力训练术)》




17《作品不在美术馆》

授课教师:胡尹萍 艺术家

时间:2022年12月29日9:00-9:40




胡尹萍,1983年生于四川,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胡尹萍本硕毕业于央美雕塑系,但不局限于雕塑本体的物质性,她更多的是让周遭的环境和际遇成为她作品的土壤。胡尹萍将其创作定义为介于“事情”与“作品”间的状态,意味她的艺术实践与真实生活有着深刻连结。胡尹萍将许多作品的媒介标注为“事情”,作品通常是持续一段时间或者一直持续,这类实践可追溯到她硕士毕业后发起的三个艺术小组。


 课程简介 

胡尹萍将以自己的工作为线索,通过对自己作品的介绍,试图从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出发,重新审视艺术家的工作以及工作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反应。“胡小芳”是艺术家胡尹萍在2015年创立的一个“艺术品牌”。胡尹萍利用公司制度和社会既有的生产交换逻辑,以“小芳”和“胡小芳”品牌的名义,定购故乡小镇的家庭妇女们缝制的毛线织物,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小镇的经济和日常生活结构。该作品从“小芳”收购母亲的毛线帽开始,继而拓展到小镇妇女的群体性参与。胡尹萍根据自身遭遇来同理阿姨们现实中的处境,制定不同阶段的织制主题。这些遭遇所具备的现实性、社会性和时代性最终使整个作品呈现出深刻而丰富的面貌。“胡小芳”作为一种“社会间隙”(interstice)嵌入到社会组织当中,试图在社会中真切地发挥作用。它利用了既有的社会规则和艺术系统,但通过制定和执行新的生产目标,而得以在现有的社会生产和交换结构外,为劳动与生活之关系提供新的可能。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推荐阅读 

-《十万个为什么》

-金庸《金庸全集》

-[美] 撒迦利亚·西琴《地球编年史》




18《关怀设计》

授课教师:大崎美也Miya Osaki 

时间:2022年12月29日9:50-10:30




Miya目前是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社会创新设计(DSI)硕士项目系主任,这是一个以经验为基础的研究生项目,致力于培养和准备下一代设计师和创意领袖,以支持我们社区和地球的健康、公平、社会正义和关怀。同时,Miya Osaki是设计师,教育家,倡导健康系统和提升社区关怀。Miya在体验设计的背景包括超过15年的医疗保健设计咨询经验,并促进围绕保健体验的对话。 


 课程简介 

在社会创新领域持续的发展中,健康和福祉是我们的星球和星球上所有生物不可或缺的。我们每个人在定义和参与健康及关怀议题方面都有可为之处,因此我们应该去了解和学习设计如何赋予「关怀」更大的能量。我们将探索「关怀」是如何助力长期联结、促进疗愈和孵化新可能性的,又是如何减少伤害和浪费的。我会通过纽约市视觉艺术学院的社会创新设计的硕士研究生项目中的实践案例来展示学生、教师以及合作伙伴如何通过以社区为中心的合作,带着关怀,去创建关系和地方的。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推荐阅读 

-Adrienne Maree Brown: Emergent Strategy-Shaping Change, Changing Worlds

-KA McChercher: Beyond Sticky Notes-Codesign for Real: Mindsets, methods and movements

-[美] 罗安清《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




19《从县城美学出发》

课程教师:胡镇超 平面设计师

时间:2022年12月29日10:40-11:20



胡镇超(胡子),平面设计师,广东海丰人,现居广州。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HuDesign胡子设计工作室创始人兼创作总监,深圳平面设计协会SGDA会员。长期致力于视觉语言的探索与实践,提倡视觉创作的在地性、实验性、和平面与大众沟通的可能性。作品曾入选东京TDC、纽约ADC、SGDA奖、GDC、Award360°、迷笛音乐最佳专辑设计等。


 课程简介 

作者主要讲述在五条人艺术观的影响下,如何开启县城美学的视觉设计实践与过程,包括全球化下的地域美学价值思考、县城青年的视觉启蒙与互动,个体价值在设计中的呈现,地方美学的突破与困局等,这些讲述,会是一本由具体的实践汇集而成的故事会。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推荐专辑 

有时我的创作就像从事音乐的可视化翻译工作,它们远大于设计本身所带给我的启发。根据此次课题,我想推荐这三张音乐专辑,都是方言音乐,有客语、闽南语。方言之于我恰似地域美学设计的源头,是个体存在的符号,是国际主义的反调亦或跑调。

-陈永淘《水路》

-五条人《一些风景》

-交工乐队《菊花夜行军》




20《社会设计取向的社会工作:

从社会个案到社区营造的实践叙事》


授课教师:李侨明 讲师

时间:2022年12月28日11:30-12:10



李侨明,中山大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方向)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社工系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区社会工作、社工职业化、社会企业。在深圳、广佛等地区从事社会工作一线服务、督导、评估及行动研究十五年。


 课程简介 

社会设计取向的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实践新的探索性理论。该理论以实用性和创造性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从慈善访问与社区睦邻运动的社工传统获取理念并进一步补充和整合。这种理论框架的构建通过讲者自身的一线个案社工服务和社区营造的行动研究经验去展现,希望为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者、社区营造、社会设计及社会创新的从业者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推荐阅读 

-[加]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李侨明《转型中国与流动的社会工作:一个基于本土化实践的理论框架》

-何宇飞、李侨明、陈安娜、宋协伟《“软硬兼顾”:社会工作与社会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可能与路径》




21《微花园:社会共治的参与式设计》

授课教师:侯晓蕾 教授

时间:2022年12月29日13:30-14:10




侯晓蕾,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担任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市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社区营造、街区更新和社区更新、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乡土景观。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获得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课程简介 

微花园是指居民自发或社区组织的自下而上营造的小而美的绿色空间,是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文化和居民生活的表达。微花园微更新是一种公众参与模式下的社区微更新手段,以参与式营造的方式介入城市微更新的进程,拓宽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和共享社区资源的途径。本课程从对北京老城区自发微花园的观察mapping出发,通过居民参与式设计共建营造微花园景观,将生活美学带入寻常百姓家。微花园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治理途径,该课程的讲解能够让同学们对微花园生活艺术建立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进行生活景观的社会设计。



 推荐阅读 

-[美] 威廉·H·怀特《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美]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日] 山崎亮《社区设计》




22《乡土汉字里的社会图景》

授课教师:潘镜如 副教授

时间:2022年12月29日14:20-15:00




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社会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麻省理工学院人类学访问学者。著有《民间汉字图形研究》《中国民艺馆:年画雕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国家艺术基金。


 课程简介 

乡土汉字设计是遗落在民间的一种特殊类别的艺术形式,它体现了世俗不屈的想象力,再现了一种非物质文化财富的力量。课程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这一带有浓厚情感的设计所蕴含的社会结构、社会信仰和礼俗关怀。帮助学生梳理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背景下特殊的社会伦理本位和生产力动因,诠释了“万物有灵”信仰下创作者的神祇崇拜和生态自然观,总结了民俗礼仪中有机的团结和多元的互动,为乡土吉祥汉字作为传统文化视觉元素的当代设计转换提供新思路。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推荐阅读 

-潘镜如《民间汉字图形研究》

-张道一《传统民间美术字—美哉汉字》

-费孝通《乡土中国》




23《乡村公共艺术:向村民学习》

授课教师:胡泉纯 副教授

时间:2022年12月29日15:10-15:50




胡泉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专注于城市和乡村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和设计研究。作品多次获国际国内设计大奖,包括北京外国语学院作品《永无止境》获2022年美国MUSE DESIGN AWARDS 2022金奖、唐山德龙作品《柱阵》获2022年法国巴黎DNA景观装置类别大奖、北京作品《楼顶竹林间》获2022年美国ARCHITECTURE MASTERPRIZE室内设计奖、贵州雨补鲁作品《天坑地漏》获2021香港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金奖等。


 课程简介 

存在于公共空间并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艺术,与一般的艺术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在于公共艺术有其特殊的观念和方法;而发生在城市的公共艺术,与发生在乡村的公共艺术更是不同,这种“不同”在于我们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不同:中国广大的农村社会由于历史、文化、地貌、经济及现实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中国当下千差万别的乡村现实面貌与问题,这就为艺术创作的过程提供了丰厚的现实素材和涌动的思想源泉。因此,当我们面对不同乡村、不同的现实和问题时,如何借助公共艺术创作的独特观念和向村民学习的方法来对话乡村成为了本课程试图探讨的要点。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24《纪录片:社会变革的力量》

授课教师:王久良 纪录片导演

时间:2022年12月29日16:00-16:40



王久良,1976年出生于山东安丘,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08年至今作为自由摄影师及纪录片导演工作并生活于北京。2008-2011年创作完成纪实摄影作品《垃圾围城》及同名纪录片;2011-2016年创作完成纪录长片《塑料王国》;2019年受ART FOR THE WORLD邀请参与“相互依存”主题电影创作;2019-2022年创作完成最新纪录长片《海鸥》。


 课程简介 

每个人都有自己介入社会的方式,每个人也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社会设计,以自己作为方法,无论自己正在从事什么。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及纪录片导演,我选择影像作品作为媒介,去观察、思考并参与这个社会的变革与建设。在本次课程中,我将结合这十多年来三部纪录长片的创作经历,与大家一起探讨我们将如何感知这个周遭的世界并建立问题意识,以及在怎样的具体的田野调查中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呈现,最后,愿我们都能以积极的姿态去参与问题的解决。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推荐影片 

-达尔文的噩梦/Le Pesadilla de Darwin,导演:于贝尔·苏佩

-海豚湾/The Cove,导演:路易·西霍尤斯

-塑料王国/PALSTIC CHINA,导演:王久良




 特约课堂观察员 




周博,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设计的历史与理论、视觉文化研究。已出版专著《人道的栖居: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等4部,译著《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等7部。



何颂飞,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教授,产品设计专业主任、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中关村工业设计产业协会副会长,北京设计促进会可持续设计专委会副主任。主讲《社会创新设计与研究》《可持续设计》课程。




张黎,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设计伦理研究所所长。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主编,设计与时代译丛主编。




王海宇,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长期从事旧城改造、城乡社区营造、基层治理的民族志研究。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清华社会学评论》执行主编,研究兴趣集中在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领域。




钟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实验室联合负责人。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专注于社会创新设计、可持续设计,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食物网络,废弃物管理系统,城市社区等。




立即关注“社会设计在中国”

bilibili直播间

不错过每一位嘉宾的精彩发言

并可回顾2021系列公开课18讲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社会设计

1564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