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凤凰艺术丨12月30日起 三场开幕 七个展览将点燃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
-
2022-12-22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文化保税园,以及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和国家文化出口“双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不仅成为北京高端文化机构的新聚集地,也正在成为北京文化艺术版图上的崭新地标。作为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期间将有《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无尽的交谈》和《可见的浪漫:与北京有关的记忆与想象》三个主展单元在这里进行展出。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
真容巨壮,世法所希。
![](https://img.d-arts.cn/grab_img/b175b415da9c01ed9d87bf6655d7db841672128022.png)
中华文明自成一统,却并非封闭发展,华夏大地上留下的大量文化遗产,都彰显着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能力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演进,也不断回应着历史的变迁与新的时代挑战,云冈石窟的存在就是绝佳的证明——与泥塑彩绘不同,252个窟龛、51000余尊造像依武州山山势整体开凿,规模如此巨大的石窟群,体现出的想象力、设计能力和工艺技术之高,超出常人想象。1500年前的平城(今山西大同)时代,古代工匠们用双手将石头里存在的生命唤醒,1500年后的今天,我们将用数字科技把造像内的生命再一次呈现在公众眼前。
第一单元 穷诸巧丽
“穷诸巧丽”取自唐代高僧道宣《续高僧传·昙曜传》中对于云冈石窟的赞美,“龛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许人,面别镌像,穷诸巧丽,龛别异状,骇动人神,栉比相连三十余里”。本单元将以云冈石窟中最具装饰意味的题材,结合二维动画和当代艺术家云冈题材的作品,邀请观众直观地感受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
![](https://img.d-arts.cn/grab_img/9d9dce1cea22e0bd0c4e168db305a32b1672128023.png)
四世纪末(公元398年)成为北魏首都的平城,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不仅是北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不同地区族群汇聚的重要都市。平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不仅贸易发达,更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云冈石窟,体现了5世纪中叶世界各地的艺术表现形式,鲜卑文化、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与中原文化和谐交融,线条优美,大气凝重,将装饰艺术与雕刻艺术、建筑艺术有机结合,使图形纹样在以佛教题材为主体的前提下不断地创新、演变、概括,为后世的美学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图像资料,堪称5世纪后半叶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陈列馆”。正如梁思成所言,“根据着云冈诸窟的雕饰花纹的母题(motif)及刻法,佛像的衣褶容貌及姿势断定中国艺术约莫由这时期起,走入一个新的转变,是毫无问题的”,“云冈石窟乃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侵入中国的实证。但观其结果,在建筑上并未动摇中国基本结构。在雕刻上只强烈地触动了中国雕刻艺术的新创造,——一其精神、气魄、格调,根本保持着中国固有的。而最后却在装饰花纹上,输给中国以大量的新题材、新变化、新刻法,散布流传直至今日,的确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第二单元 因岩结构
“因岩结构”取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对云冈石窟的描述——“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本单元将围绕着曾经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云冈第三窟所揭示的开凿工程的遗迹现象,向观众展示云冈石窟开凿的过程。
![](https://img.d-arts.cn/grab_img/8bd18069ad38cdbbae188aab2d9759721672128023.png)
第三单元 真容巨壮
▲ 《一眼千年》,总导演:郭淳 分镜导演:张志松 制片:薛皓宇 动画导演:刘超杰 ,视效总监:邰景国,监制:戴志越,三维美工:李子祥,后期制作:王涛,音乐总监:卢圣伦,特别感谢:张涛 陈子昂,喜游工作室&若水科技联合制作
伟大、赤诚的艺术作品能够穿越不同的年代、背景和局限,与后世的心灵形成直接的、精神性的交谈……
作为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主展览单元之一,由朱朱策划的“无尽的交谈”邀请了超过80位艺术家,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近4000平方米的展厅里,通过“灵光之思”、“栖于息壤”、“ 多维透视”三个单元,呈现当代艺术与历史记忆、生态环境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对话关系,全面展示当代艺术如何“为人类社会开启更好的、甚至全新的相处模式带来启示”。
艺术的本质可以被理解为无数种形态的交谈:艺术家与自我、与他人的交谈,与艺术史、人文领域以及众多学科的交谈,与自然、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交谈,同时也是一场有限与无限的交谈,而伟大、赤诚的艺术作品能够穿越不同的年代、背景和局限,与后世的心灵形成直接的、精神性的交谈,能够为人类社会开启更好的、甚至全新的相处模式带来启示。展览的主题与结构由以下三个章节构成:
![](https://img.d-arts.cn/grab_img/8fbd6a923323af37be67a42593bdfd891672128026.png)
Presence
of Aura
该章节侧重于数字图像对于个人经验的介入:数字技术带来了跨地域、跨年代和跨领域的全球图像资源共享的可能,同时也导致了图像的泛滥和过度生产。对于饱含着瓦尔特·本雅明所言的“灵光”(Aura)的艺术史遗产,和如今不断衍生的数字图像的思考、再利用和重构,构成了艺术家解读和叙述个人经验的重要维度和方法论。
![](https://img.d-arts.cn/grab_img/b94769faffa996c884dca36816cdbfba1672128026.png)
Inhabiting the
Ever Living Soil
该章节侧重于生态环境对于艺术生成过程的介入:正如人类和自然始终保持着牢不可破的联系,个人和群体在成长、栖居或迁徙所面对的环境变迁一直都是重要的艺术主题,其中也关涉着现代性和景观社会的反思。艺术家们的工作方式往往更为综合,结合和延展到田野调查、历史考古等维度,在创作形态方面,不仅体现于在地性材料的择取和运用,不少作品的生成过程结合了自然的作用力,如气候,风力、水流、培植过程等因素,以致作品本身就构成了混合的生态系统。
![微信图片_20221222174626.png](https://img.d-arts.cn/grab_img/f3ad117af3d70db7f6a0cac4fc3d8d451672128026.png)
![微信图片_20221222174631.png](https://img.d-arts.cn/grab_img/180ba8179e9e49ab4c276aef82a8e9bc1672128027.png)
![微信图片_20221222174634.png](https://img.d-arts.cn/grab_img/6073fc88b3563b65fce1049d49396fc91672128027.png)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该章节侧重于自然学科对艺术观念的介入:来源于数学、物理、天文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历史成果和最新发现,经由艺术家的转译和想象,伴随着表达媒介与技术的演进,以各种可视性的表现方式,对应和揭示着世界表相之下的不同图层,其中蕴含着关于未来和形而上秩序的猜想。
▲ 道格·艾特肯(Doug Aitken)作品《Future》
北京,这座1949年更名的伟大都市,有过哪些可见的浪漫记忆与想象?
![](https://img.d-arts.cn/grab_img/3d80b1340b2b20688889e70f992754eb1672128030.jpeg)
北京十三陵水库从1958年初开始动工,当年夏天即全面合拢水库大坝,是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工程。包括法国摄影师布列松在内的一大批中外艺术家都在这一年创作了关于十三陵水库工程的作品。董希文的这幅油画作品,是他在水库工地的现场写生,真实地反应了当年人们蓬勃的劳动热情,不仅是那个理想主义时代的缩影,也承载着他个人的美学观念,正如他曾经写道的那样,“今天,我们要追求的是健康的、乐观主义的、英雄的、光明灿烂的强有力的艺术”。
![](https://img.d-arts.cn/grab_img/b01c7e02d03c74ee7378db6227dd45851672128030.png)
![](https://img.d-arts.cn/grab_img/22c3d0e00fee1b683d5b854da1f3683a1672128031.jpeg)
生于1922年的戴泽今年已是名副其实的百岁老人。1946年,他从位于重庆的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后,追随老师徐悲鸿来到北平,在国立艺专担任助教,并开始用画笔记录他初来乍到的所见所闻。从那以后,他不断见证和表现着“新北京”的建立与变迁。王府井、北海公园、北京火车站、农展馆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风景反复出现在他的绘画中,并且常常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温情脉脉的情愫。时至今日,戴泽仍笔耕不辍,愈发返璞归真地享受绘画的本真:“绘画是内心的需要,如同呼吸一样,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让画面同你一道呼吸。”
![](https://img.d-arts.cn/grab_img/b01c7e02d03c74ee7378db6227dd45851672128030.png)
![](https://img.d-arts.cn/grab_img/ecab3334c18bc4348323cbf6a43051be1672128031.png)
一条平坦宽阔的大路刚刚铺就,视线正前方矗立的高楼广厦融化在夕阳之中。1979年,是这幅《无题》完成的年代,也是“西直门立交桥”建成的年代,作为亲历者,那一年赵刚18岁。40多年前,他在画中所臆造的那片水泥森林,如今早已变为现实。“当时立交桥刚刚建成,站在桥上往西看,什么都没有,那些楼完全是我编的。”不同于伤痕艺术的反思方式,面对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赵刚在绘画中引入了更多超现实的情绪与现代主义的美学。作为“星星画会”最年轻的成员,这件作品一贯被视为他在星星时期的代表作,并曾参展在张伟家举办的“公寓艺术展”。’
![](https://img.d-arts.cn/grab_img/b01c7e02d03c74ee7378db6227dd45851672128030.png)
![](https://img.d-arts.cn/grab_img/0a315e9092f4ad246b2cb97739f9fa641672128032.png)
1964年出生在哈尔滨的画家刘锋植,很早就将北京视作他的艺术寻梦之地。1993年,他来到圆明园画家村,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活,也迎来了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90年代的北京,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众多艺术家,在刘峰植的眼中,这就如同巴黎之于梵高所处的年代,既充满机遇又富于挑战。2004年,刘峰植步入不惑之年,也即将迎来他定居北京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他完成了颇具象征意味的画作《追》。正如他所说,“像太阳一样工作是艺术家的使命”,而画面中的飞机也是他绘画中反复出现的符号,象征着他的艺术引路人,指引他穿越消逝的过去,走向未知。
![](https://img.d-arts.cn/grab_img/b01c7e02d03c74ee7378db6227dd45851672128030.png)
![](https://img.d-arts.cn/grab_img/b01c7e02d03c74ee7378db6227dd45851672128030.png)
▲ 张晖 《风景 2016 01》
十几年来,张晖笔下的很多风景,描绘的都是他在北京798一带居住时周遭的真实景象。在都市化进程中野蛮生长的楼房为他提供了形体和结构,他则赋予了其新的含义,让躁动不安的城市化呈现出只属于张晖的安详气质。一如小津安二郎平静、日常感的电影和朱自清朴实、优美的散文,张晖的绘画往往能带给观众更多的感悟,从而去发现他那平淡画面背后所承载的隐秘心事。“其实我画的所有东西,都是我周围看到的东西,或者是我的生活经历。”
分会场:
友谊艺术社区(原北京友谊商店)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11:00-19:00(最晚入场时间为18:00)
周一闭馆(公共节假日除外)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3年3月12日
策展人:申舶良
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
![](https://img.d-arts.cn/grab_img/a4a78c3c52f5069fca156c4c4285aa901672128035.png)
幻方是起源于古代中国“洛书”的数字方阵,其中每一行、列和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皆相等。幻方自古被视为宇宙自然和谐之力的象征,在后世发展出诸多的变体,并对全球的组合数学、程序 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
作为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文学单元的主题意象,幻方既像是汉字书写与文本布局的缩影,亦如同北京城市空间规划的模型。不同方格中数字之间奇妙的对称与互补关系,呼应着北京自古作为多元生态与文化交会之地的特性,也为我们思考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共生”带来丰饶的启示。
![](https://img.d-arts.cn/grab_img/ac9b3c202b4b72f866cbd0462718971e1672128035.png)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3年3月12日
策展人:龙星如
想象中的热联觉生物将同你们一起感受温度,追踪热量如何作为当代科技系统的伏笔而存在,并推想与“热”息息相关的熵与时间。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3年3月12日
分会场:
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11:00-19:00(最晚入场时间为18:00)
周一闭馆(公共节假日除外)
展览时间:2023年1月13日—2023年3月12日
策展人:马岩松
历史是北京的财富而非终点。忽略历史是对身份的抛弃,但也必须考虑城市长期的目标和未来。
蓝图一词从建筑师的工具指向历史的档案和未来的想象。优秀的建筑师其实是通过思想和远见对现实进行改造。建筑物是人类社会中体量最大,时间最长的公共媒介,要不断维持先进性,激发和对照城市、国家、民族的风貌和文化。
历史是北京的财富而非终点。忽略历史是对身份的抛弃,但也必须考虑城市长期的目标和未来。通过对未来的想象,在传统与创新、保护与发展、本地与全球、个性与群体的不断对抗和拉扯之间找到新出路,一场永不停止试验。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编辑/解雅祺 责编/索菲)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1974004697@qq.com。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