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丝路文化的延续:第十二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
原创 2022-12-22
内容摘要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历时22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展览曾在北京、上海、苏州、郑州、南通、深圳等多个城市成功举办,曾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前往南美、欧洲等多国展出,其规模和影响力日趋扩大,引起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深受各地观众欢迎。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因传承瑞士洛桑国际壁毯双年展而得名,自2000年创始至今已走过12届、22载,其足迹遍及中国大江南北。以纤维为媒材的作品,无论手工还是科技、平面还是装置、传统还是当代,均呈现出跃然发展的态势,蔚为大观。从洛桑到北京,从北京到国际,展览不仅是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更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在国家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今天,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1
本土文化的传承
图1.《阿诗玛》刘巨德,羊毛,200厘米×400厘米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华艺术传入世界,并且形成了横跨欧亚非双向交流通道,将西方文明带入中国。与之相似,由五十多个国家的艺术家组成的纤维展,在呈现中国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让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在这里展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格鲁吉亚艺术家玛娜娜·蒂兹卡施维里(Manana Dzidzikashvili)和美国纤维艺术家南希·柯兹考斯基(Nancy Kozikowski)的作品。作为“从洛桑到北京”纤维展倡导者基维·堪达雷里的学生,第比利斯国立美术学院教授玛娜娜连续12届参加该展,她在传承了基维的戈贝兰(Gobelin)壁毯编织工艺的同时,将格鲁吉亚的自然、人文和当代艺术语言一并融入其中。玛娜娜用欧洲艺术遗产解析格鲁吉亚的文化特质,通过经纬交织反映多层次的生活现象与思想活动。因此,她的作品不仅带有独特的格鲁吉亚民间文化印记,也充满了强烈的思想和观念性。(图2)美国新墨西哥州纤维艺术家协会主席南希受美洲土著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文化艺术的影响,通过学习当地精湛的纳瓦霍(Navajo)民间技艺,编织出充满地域特色的几何式图案壁毯。此次展出的作品《编织时间》延续了她一贯的“柯兹考斯基风格(Kozikowski Style)”,抽象的符号化图形、充满张力的色彩让作品充满神秘的象征性,激起观者无限的好奇与想象。我们审视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内在文化的塑造与驱动,纤维艺术也不例外——不同观念赋予材料、工艺以不同的文化内涵。(图3)
图2.《禁锢》(Lockdown)[格鲁吉亚]玛娜娜·迪兹卡什维利(Manana Dzidzikashvili),棉毛、细线,50厘米×50厘米
图3.《编织时间》(Weaving Time)[美国]南希(Nancy),羊毛、马圭纤维、铝羊毛183厘米×122厘米
2
多元文化的跨界
图4.《向织工致敬》(Omaggio Ai Tessitori)[意大利]格拉切拉·圭多蒂(Graziella Guidotti),布料388厘米×24厘米
图5.《雨之舞》(RainyDance)[德国]博纳德(Bernard)、梁雪芳,综合材料,149厘米×134厘米
纤维艺术家以经纬织出万千世界,在相互尊重、平等、补益的大趋势下,他们汲取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探索艺术本身的定位,开拓出别具一格的纤维艺术风貌。
3
人文意识的共通
不同文化的汇聚,让丝绸之路形成了丰富交融的文化系统,而纤维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成为搭建观念的桥梁和连接情感的纽带。展览倡导者基维先生曾将纤维比喻成艺术家“共同的血脉”,它将来自不同地域、说不同语言的人们连接到一起。
图6.《拓印森林》鸿雁、资佰,棉布,尺寸可变
图7.《根》(Root)/《激流》(Torrent)[西班牙]玛丽亚·奥特加·加尔维斯(MarÍa Ortega Gálvez),丝绸毡/棉织物,145厘米×200厘米×8厘米/290厘米×200厘米×8厘米
结语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使沿线各国不同文化博采众长,让承载不同民族文化记忆、文化价值和审美方式的艺术彼此共存,为人类文明发展演进做出了重要贡献。拥有50多个国家艺术作品的“从洛桑到北京”十二届纤维展,历经22年的成长、发展、壮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展览赛事。无论是本土人文的表达、跨文化艺术研究,还是当代人文意识形态的诠释,均体现了“文化”作为纤维艺术的身份建构和核心价值。因此,无论将纤维艺术定义为传统再创新的“新手工艺术”,还是当代“物质材料艺术”,都可深化为“蕴含多元文化价值的艺术”。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著名艺术家让•吕尔萨(Jean Lurcat)曾创建了洛桑国际壁毯艺术双年展,实现了纺织和纤维艺术以欧洲为中心向世界的辐射,如今的“从洛桑到北京”在传承“洛桑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同国际纤维艺术的交流往来。正如英国艺术理论家、策展人詹尼斯·凯·杰弗里斯(Janis Kay Jefferies)评价该展时所说:充分表现出对洛桑历史与文化的尊重,但并非从属于洛桑展,而是将让·吕尔萨倡导的现代壁毯文化精神进一步发扬传承。从洛桑到北京,从欧洲到亚洲再到世界,“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宛如一条蜿蜒迤逦的当代新丝路,将弥漫着传统与现代气息、交织着东方与西方文明、迸发着灵感与创造的纤维艺术不断传承且发扬光大。
图11.《晨曦中的圣母院》/《窗外对面》,何燕明,羊毛、棉,100厘米×160厘米×2
图12.《劲风》,吕品田、徐雯,羊毛、棉,200厘米×180厘米
图13.《吉祥之门》,乔晓光,羊毛,200厘米×400厘米
图14.《门德尔松》,郭春方,羊毛,200厘米×200厘米
图15.《北京门道》,林延,纸,222厘米×114厘米、222厘米×94厘米
图16.《民俗对话之一之二》,汪玲,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图17.《意象系列》,龚建培、苏曹木兰,杜邦纸、皮纸、织物染料,400厘米×60厘米
图18.《海之蓝》,吴慧荣,棉布、纸,300厘米×600厘米
图19.《买,买,买》,吕越,纸,尺寸可变
图20.《穿过云雾的船》陈辉,纸浆、竹子、泡沫,200厘米×320厘米×180厘米
图21.《文明印记》庄子平、庄沐新,棉,693厘米×180厘米
图22.《春风花草香》朱轶姝,蚕丝,45厘米×175厘米×3
图23.《新湘绣系列》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学院,缎、蚕丝线、银线,尺寸可变
图24.《无题》黄亦红、邹若腾,综合材料,180厘米×240厘米×3
图25.《苍山·毡》杨智瑾、黄鹏川,羊毛,尺寸可变
图26.《沉默的鱼—生命的赞歌》刘立承,经编面料、提花再造装饰布、乱纹装饰纸,900厘米×300厘米
图27.《灵璧悟道》原博,纸浆纤维、构树皮,100厘米×55厘米×10厘米×2
图28.《山水共情》陈燕琳,欧根纱、亚克力,尺寸可变
图29.《联系》,潘欣玥,水溶布、丝线,尺寸可变
图30.《纸缝之间》,巫其,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图31.《天罗NO.风神》,张海东、王甍,纤维综合材料,115厘米×120厘米×3
图32.《科学创世纪》,刘珂艳,尼龙、有机玻璃,尺寸可变
图33.《有物相合系列》,吴九沫,布面纤维,180厘米×150厘米×3
图34.《敦煌悠纪》,刘君,丝绸、羊毛、丝线,360厘米×182厘米
图35.《源》,田万文,麻、席草,160厘米×49厘米×2/150厘米×49厘米×2
图36.《观复》,岳嵩,羊毛,250厘米×120厘米×2
图37.《“榕”器》,董书怀、张妮、依旺远,羊毛、不织布,尺寸可变
图38.《游》,栾新玉,羊毛、棉,60厘米×300厘米×2
图39.《波向》,姜绶祥,涤纶布、棉线、金属粒子,490厘米×146厘米
图40.《涌动》,吴敬、李知遥,羊毛,92厘米×92厘米×4
图41.《锦簇、初开、绽放》,马丽,侗布,140厘米×140厘米×3
图42.《海山情》,王志平、白志彬,金属纤维,150厘米×400厘米
图43.《经纬》,杨语嫣、吴柠妤,桑蚕丝、棉,100厘米×400厘米
图44.《同舟共济》,王云芝,棉布,尺寸可变
图45.《彩云之南》,李立宏,羊毛,尺寸可变
图46.《岁月》,吴晞,羊毛,300厘米×225厘米
图47.《相亲相爱》(Love One Another)[加拿大]路易斯·勒米厄·贝鲁贝(Louise Lemieux Berube),综合材料,150厘米×110厘米
图48.《密度》(Density)[英国]玛库·柏谢尔(Makhoul Bashir),丝绸、羊毛,200厘米×400厘米
图49.《黑和棕》(Black and Brown)[美国]琼·舒尔茨(Joan Schulze),纺织品,100厘米×200厘米
图50.《无题-93-装置》(Untitled 93 - Installation)[韩国]郑璟娟,棉手套,420×400厘米
图51.《实地考察》(Field Trip)[美国]德博拉·科西尼(Deborah Corsini),综合材料,160厘米×86厘米×4厘米
图52.《莨鞣·清楚》(Shuliang · Cocoon)[德国]凯瑟琳·冯·瑞星博(Kathrin von Rechenberg),生丝、薯蓣、铁丝,尺寸可变
图53.《活力系列-冬》(The Vigor Series – Winter)[韩国]张英兰,综合材料,45厘米×45厘米×5厘米
图54.《他们是自由的》(They are Free)[乌克兰]奥尔哈·皮柳希纳(Olha Pilyuhina),羊毛、棉花,167厘米×239厘米
图55.《回声/真的还是假的》(Echoes/Realor Fake)[日本]今泉加智子,综合材料,280厘米×260厘米×70厘米
图56.《纠缠的记忆》(Entangled Memories)[加拿大]蒂娜·马尔斯(Tina Marais),综合材料,150厘米×217厘米×7厘米
图57.《大自然的记忆在我的织布机上摇动》(The Memory of Nature. Rockson My Loom)[西班牙]路易斯·厄德里克(Lurdes Elizalde)羊毛、棉花、丝线154厘米×128厘米×1厘米
图58.《永生》(Eternal Rebirth)[克罗地亚]伊夫林·本杰斯科夫(Evelyn Bendjeskov)羊毛纤维、棉丝束、棉纱布、镀锌金属丝织物280厘米×70厘米×110厘米
图59.《花萼》(Caly)[英国]珍妮特·吐温(Janet Twinn)棉、羊毛、粘胶毡,107厘米×123厘米
图60.《别处》(Another Place)[哥伦比亚]朱丽安娜·尤里·薇拉(Juliana Uribe Villa)纺织品,尺寸可变
图61.《脸》(Faces)[英国]弘·戈登(Hon Gordon)羊毛,180厘米×120厘米
图62.《无标题—宇宙》(Untitled – Cosmos)[日本]佐藤健二,日本纸,210厘米×35厘米×3厘米
图63.《点的汇集》(Composition With Dot)[日本]出居麻美,棉、人造丝、聚乙烯,220厘米×230厘米
图64.《梦幻般的天空,迷人的魅力,美丽而黑暗》(Dream Sky, Glamour and Nice & Dark)[挪威]鲁纳·博格(Runa Boger),手工染色的羊毛、棉花、丝绸和聚酯纤维,52厘米×48厘米×2厘米×3
图65.《漂浮花园》(Floating Garden),[加拿大]阿曼达·麦卡沃尔(Amanda McCavour),涤纶线,609厘米×914.4厘米×426.72厘米
图66.《云雨花》(Clouds Rain and Flowers),[日本]桥本圭也,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图67.《种子桩》(Seed Post),[印度]维萨利·欧克(Vaishali Oak),羊毛、纤维、铝,914厘米×304厘米
图68.《丝绸之旅》(The Journey of Thai Eri Silk),[泰国]苏帕维尼·查隆卡缇库(Supawinee Charungkiattikul),泰国Eri丝绸、羊毛、竹子,88厘米×164厘米/108厘米×205厘米/132厘米×293厘米
图69.《无题》(Untitled),[西班牙]奥莱利亚·马萨内(Aurelia Masanet),纤维、丝绸纸,75厘米×75厘米×8厘米
图70.《标签之后》(Behind the Labels),[韩国]秦信熙,服装标签、刺绣线,86厘米×914厘米
图71.《萨满胸饰》(Shamanic Pectoral),[美国]皮拉尔·托邦(Pilar Tobon),丝绸、青铜,153厘米×43厘米×12厘米
图72.《你会为了快乐而生气吗?》(Are you angry to be happy?),[土耳其]尤薇塔·萨卡劳斯凯特(Jovita Sakalauskaite),羊毛、牙签,75厘米×50厘米×40厘米
图73.《太阳女神》(Aine),[爱尔兰]凯瑟琳·哈珀(Catherine Harper),布料,150厘米×200厘米
图74.《昆虫酒店》(Insect Hotel),[日本]山田菜菜子,羊毛、马圭纤维、铝,100厘米×170厘米
图75.《悸动》(Internal Unrests),[波兰]托马斯·弗拉松斯基(Tomasz Frasonski),综合材料,250厘米×160厘米×1厘米
图76.《每个被遗忘的日子》(Every Forgotten Day),[拉脱维亚]罗兰兹·克鲁托夫(Rolands Krutovs),布料、线,170厘米×50厘米
注释:
[1] Graziella Guidotti. Fiber Art Cinese a Prato[J]. Tessere Amano,2018,p18.
[2] 吕品田:《纤维艺术是高扬美好的当代艺术》[C],徐雯、凌鹤主编:《经天纬地:2018年“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第240页。
参考文献:
[1] 徐雯、凌鹤:《经天纬地:2018年“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 吕品田、刘巨德、李当岐、尼跃红、林乐成:《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一场关于纤维艺术的对话》[J],《中国美术》,2015年第5期,第70—79页。
[3] 吴敬:《基维·堪达雷里壁毯艺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
[4] 林乐成:《游走中西艺无止境——评南希作品》[J],《美苑》,2015年第3期,第43—44页。
[5] Giselle Eberhard Cotton, Magali Junet. Lausanne, International Centre of Tapestry[M],Giselle Eberhard Cotton, Magali Junet. From Tapestry to Fiber Art: The Lausanne Biennials 1962 to 1995. Lausanne: Skira Fondation Toms Pauli, 2017:27-37.
[6] Joan Schulze. From Lausanne to Beijing. Surface[J]. Patricia Malarcher. Design Journal(Fall), 2001 :30-35.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装饰杂志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