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吕华:深圳最大的冒险,是时间的冒险
-
原创 2022-12-27
The Cell互动中枢,1525×1525×3600mm,设计:QUAD扩道建筑设计事务所 ©️中洲未来实验室
受访:吕华
采访:钟刚
编辑:梁丹如
随着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城市空间增量的提升,“如何使用和激发空间”成为了一个共同的难题。如果说基础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线性过程,而要使用和运营好一个空间和场所,则需要新的智慧,需要活学活用。
我们关注到中洲未来实验室C Future Lab,是因为他们连续不断地在商业空间当中做艺术项目,做新媒体艺术节,他们不是将艺术作为商业营销的引子,而是将商业和艺术并置在一起进行融合实验。两者之间不是互相索取,而是追求的是一种互相补给的关系和状态。这对于步入竞争困境的商业而言是一条新的路径,同样对于艺术家而言,则打开了与公众之间联系的新的接口。
相比文化艺术上的创新,商业创新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吕华作为中洲未来实验室的负责人,同时也是中洲商置的总经理,他既做实验,也要解决商业上的KPI,相比那些享受公共财政补贴的美术馆馆长,他要经受更多的挑战,要做更多冒险。
在吕华看来,深圳就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这个城市的未来不在于想象的时空,而是当下,是此刻。“我们没有办法复制过去的十年,深圳最大的风险在于时间”,吕华认为,深圳所有的可能性,都在于你对时间,对未来的理解和判断是什么,以及你是否同时在埋头行动。
以下是我们和吕华的对话,对话在发表前经过受访人的审校。
吕华
深圳中洲商置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中洲未来实验室C Future Lab负责人
深圳街头最耳熟能详的标语
消费上的过剩与贫瘠
ARTDBL:想请你先谈谈中洲未来实验室C Future Lab。你们为什么要做一个以未来为主题的实验室,背后是怎样的思考?
吕华:中洲未来实验室是一个平台,也可以说它是一个虚拟的概念,虽然我们有一个实验室的物理空间,但也是“实验室”概念下的一部分。在这个概念下可以产生出各种样本,比如一个展览,一个楼宇,或者一个购物中心。
房地产是一个很传统、务实的行业,并不喜欢这些听起来虚无缥缈的概念。不过这几年很多地产商也开始在内部设置研究创新部门,但往往两三年就无疾而终,因为他们大多是把创新研究设置为公司旗下的部门,而这个部门本身决定不了项目的定位,也就无法影响公司的发展,最后就会变成了徒有其名。但在中洲,未来实验室就是我们的顶层设计,是我自己在负责,所有实验性的想法都不会是空谈,而是可以注入到中洲所有的建筑设计和业态规划当中。
我希望中洲未来实验室是一个可以不断激发内容的平台,这和深圳这座城市的特质有关。深圳是一个有实验性、创新性的城市,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实验场所。深圳是个大试验田,那中洲未来实验室就是一个小试验田。我希望中洲未来实验室是深圳的缩影,它的底子同样是面向未来、勇于创新。深圳过去40多年的实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这个成功更多来源于物质、基建层面,那未来40年的实验领域在哪里?我觉得是在深圳人的精神和思想层面,而中洲未来实验室想做的,就是可以成为一个给公众带来启发,提供交流和碰撞的场所。
ARTDBL:可不可以这样讲,你做中洲未来实验室,是想要去突破商业地产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吕华:完全按照购物中心这条路线去走,确实很难继续下去。过去是物理的消费空间少,消费需求高,所以把物理空间做好了就可以有好的效果。现在是消费场所太多,餐馆、服装店、电影院到处都是,但需求并没有提升,物质层面上是供过于求的,而精神层面又非常贫瘠。这种贫瘠背后意味着供不应求,而且需求还在上涨。精神需求很高,但精神供给贫瘠,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市场。所以仅从商业逻辑上的供需模型来看,也应该有一个可以满足精神需求的场所出现。
其实我向来对商业是很乐观的,我觉得我们的商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除非你觉得深圳的购物空间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和放松的地方已经比比皆是。但你发现还远远不是这样,大家已经开始觉得购物中心乏味了,除了满足吃饭的需求,其他的东西对你都没有吸引力。大部分的消费需求是被抑制的,如果消费者觉得不满意,他就不消费了,攒着。但如果一个新的地方吸引了他,就会刺激他把原来压抑着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这就说明我们城市中这一类的公共场所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ARTDBL:和国内其他做艺术和商业结合的综合体相比,艺术在你们的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中洲未来实验室如何规划和呈现艺术项目?
吕华:表象上面看,其实大家的方式都很相似,可能都请艺术家来做装置,邀请名人举办沙龙、做访谈,甚至还出杂志,做自媒体传播,所以很难看出本质的差别。我觉得根本的差别可能是出发点的不同,很多项目是为了商业的繁荣,所以把艺术看作一种包装,来提升自己的调性,艺术是用来服务商业的。
但中洲未来实验室的根源目的不是用文化艺术去包装商业,而是反过来,用商业去最终实现文化上的传播。我们并不是用消耗商业的方式去做思想、文化的传播,而是形成一种平衡,既能实现商业上的价值,也能达到思想文化传播的效果,这两者在一起会更加有意义。
作为一个商业机构,其实我们对艺术并不是纯艺和学术上的介入,我们考虑更多的是艺术和大众之间的连结,以及是否符合中洲未来实验室的气质。比如我们选择与和埃利亚松合作,他的作品中呈现出的科技与自然的融合,和我们的理念是相契的,同时他的作品并不曲高和寡,能够给每个人带来很直接的启发和振动。所以我们会花好几年时间和他沟通,邀请他到深圳创作;还有徐冰老师,他对待艺术的态度就是不断地打破对艺术的界定,这一点也很吻合中洲未来实验室的气质;包括teamLab,他们向来通过作品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强调作品与观众的互动,人,才是作品的核心——这就是中洲未来实验室选择他们的原因。
数字艺术、自然艺术、潮流街头艺术等等,中洲未来实验室对于艺术项目的选择是非常开放的,我们希望呈现给大家的是足够多元的艺术场景,不管你是走在潮流前沿的年轻人,还是重度的艺术爱好者,在这里都会发现有值得驻足停留的地方。
中洲未来实验室信息流域,设计:QUAD扩道建筑设计事务所 ©️中洲未来实验室
抛砖引玉要用重砖
ARTDBL:如今购物中心已经是一个城市生活和文化的集合体,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会和购物中心发生关联,尤其是深圳,没有多少街道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从一个购物中心到另一个购物中心。你怎样理解今天的购物中心,你觉得购物中心和周边片区的人是什么样的关系?
吕华:深圳人的生活离不开购物中心,我们通常讨论的是购物中心的功能属性,但其实不止于此,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深圳没有多少像上海安福路、广州东山口这样可以散步闲逛的地方,大部分人周末都会去购物中心。我曾经看到一个数据,说现在的小朋友60%的知识是在购物中心学到的。其实购物中心早已不只是购物中心,它还是生活中心、学习中心,只是它的公共属性和潜在的社会教育属性,并没有被放在第一位。对开发商来说,他们看重的可能还是坪效有多高。
中洲未来实验室想做的也不是一个购物中心,它可能看起来还是相似的架构,但我希望它是一个文化生活、社交学习的中心,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刚需。吃饭、喝咖啡都是刚需,但有太多地方可以满足你,所以中洲未来实验室做的第一个购物中心中洲湾,并没有引入太多的餐饮品牌,因为我们想聚焦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供给,我觉得这是更加重要的。
中洲湾附近就是上沙村和下沙村,城中村依然是很多初到深圳的年轻人会选择居住的地方,生活便利且租金低。中洲湾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可以在附近吃完猪脚饭就来逛逛的地方。一进来会看到小桥流水的日式园林、teamLab和 Patrick Blanc联名合作的大型数字瀑布、MEDICOM TOY全球最大的积木熊、埃利亚松在中国的第一个永久作品,往上走又会看到美国前沿的潮流品牌,中国顶尖的设计师品牌,往下走还有日本的茑屋书店……
有的人过去可能没有接触过这些,但今天他来到这里,会发现原来有人可以用一辈子来研究植物,有一帮人每天都在做和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事情,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开拓和启发;小朋友来到这里,也会发现很多可以探索的东西,中洲湾也会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中洲湾不是只为某类人而服务的,它是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这里的门是为所有人打开的,每个人都可以自在地享受这个公共空间。
ARTDBL:你们在深圳面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这个群体是一个什么样的画像?我觉得深圳的发展是与持续不断地给“深圳人”画像这个进程同步的。
吕华:我觉得深圳的魅力在于,这座城市的人,无论老少,心态上都比较年轻,愿意尝试、接受新的东西。很多人会相信,工作是有意义的,自己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梦想也是值得讨论、可以期待的。一二线城市中的年轻人,他们还是相信个体是能够改变一点东西的。但国内的大环境下,更多城市的年轻人其实已经不相信这一点,他们会觉得工作中的创造是虚无缥缈的,工作只是养家糊口的一种手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我们常常讲Lifestyle,其实你的生活就是围绕所有你认为重要的事情来运转的。如果你认为打麻将重要,就会每天约好牌友;如果你认为在专业上的思考和精进、精神上的启发和满足上是重要的,你的工作和生活就会以此为中心,而在深圳就存在这样的语境,在中洲湾这样的语境就会更加强烈,这里的人享受精神上的充实,也会渴望交流和分享,他们来到中洲湾会知道——原来中洲湾想做的是一个给我带来启发的地方,他可能会发一条朋友圈,或者下回就约朋友在这里见面。而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相聚在这里的人。
茑屋书店、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展览、艺术家们的装置、用全场屏幕打造的“公共数字美术馆”,或者像BE@RBRICK这些世界级的潮流IP,这些内容赋予了中洲湾精神和内涵。我也可以说,其实这些都是表象,入驻的品牌、展览就是一个由头,它们传达了我们的态度——认真、严肃地为来到这里的人营造一个值得好好体验和观看的场所。我先抛砖引玉,抛一个重一点的砖,让大家听到我们的声音,而因此来到这里的人产生的思考、交流和碰撞,才是这个项目能够生发的最大魅力。
Creative Hub创意枢纽,互动数字长卷22m,设计:QUAD扩道建筑设计事务所 ©️中洲未来实验室
深圳发声
ARTDBL:中洲未来实验室的边界在哪里,它要去做怎样的的城市实验,要去吸纳怎样的社群?
吕华:线下的商场是一个很便利的工具,实体空间的出现,让我们的社群产生了指数级别的放大效应。我们看到的商场,只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样本,有了这个空间,会让更多的人更直观地了解到中洲未来实验室在做的事情,但中洲未来实验室要进行的实验边界并不局限在这里。
我们的社群和常不常来中洲未来实验室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限于在什么地方。只要他对我们正在做的实验和突破产生共鸣,这里的创新精神给他带来了启发,我觉得这都是我们的社群。他可能生活在湖南、江西,只是来一趟深圳看到了中洲未来实验室,但他不会忘记这一趟,在这里的感受可能会延续到他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即使不能参与到现场,当他通过线上的渠道了解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如果他认同我们的行动和态度,也会成为我们的社群。
比如阿那亚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它通过不同的媒介和载体去阐释它的价值观,不停地传播和输出,即使有的人没有去过阿那亚,也已经成了它的粉丝,这就是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力和魅力。我觉得线上最终会变成一个真正的阵地,真正做好内容阐释和价值观输出并不容易,但这就是中洲未来实验室要去做的事情。
ARTDBL:你希望中洲未来实验室未来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发展线?
吕华:这几年我们在做的事情是非常多元的,比如SDL全球首发的设计展览,创意领域方面的有MINDPARK创意大会、TED×Shenzhen年度大会,数字艺术方面有“林茨电子艺术节”,街头潮流艺术如Ron English、Michael Lau的作品展,还有和高校在创意设计上的联动。中洲未来实验室希望做的是打造一个多元的文化社群,这个社群不受职业、地域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交流想法、彼此启发、形成共创,慢慢呈现出一个web2.0时代的特质。
我认为对中洲未来实验室来说,未来并不是去继续复制3个或5个中洲湾,比起复制,继续挖掘它的广度和深度更重要。其实中洲湾才刚刚拥有了一个抛砖引玉的根基,而要真正发出它的声音,我认为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时间。这个声音我希望既有本土的声音,又有国际视野的声音,里面可能有对平面设计感兴趣的、想探讨品牌研究的,或是做教育创新的……这些声音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具有深度和广泛影响力的社群。
传统的购物中心,商场就是卖东西给消费者,是一种单向的输出,是web1.0时代。但在中洲未来实验室,真正的价值在于你发出的声音和他发出的声音,而中洲湾只是作为一个载体,让这些有表达欲、有创造力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互相激励、互相启发的社群,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魅力的事情。
中洲“漂浮花园”,艺术家:Patric Blanc ©️中洲未来实验室
你不可能再复制过去的时间
ARTDBL:在对中洲未来实验室的规划中,你是如何保持这种持续的乐观?
吕华:我的乐观是来源于对结果的一种态度,或者说是建立在能接受任何不利结果的基础上的。如果有一天像灭霸打了一个响指,所有关于中洲未来实验室的记忆都消失了,场所也不见了,是不是还愿意继续去做这件事情?所以做一件事是为了一个确定的结果,还是觉得这件事情是值得去做的?我觉得这是要分清楚的。
如果一直是为着一个10年后的结果在做一件事,其实是很艰难的,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计划可能99%会夭折,你很难为了1%的希望坚持做下去。“我想做这件事情”和“我会得到什么结果”,我的心态就是把它们切开来看,接受这两者之间是分离的。今天的事情完成了,我就先拿上今天的收入,结账走人。可能明天又会有新的项目开启,万一明天完成了,就继续去做后天的事情。没有这种心态的话,我觉得很难坚持下去。
我们很难带着负重感去做一件长期的事情,最好是能够保持持续的轻松,否则无法从事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成效的偏文化属性的事业,这是一件急不来的事情。你今天做了这些事情,回家之后依然感到开心,不会觉得好像被公司、被社会亏欠了,要不就很难熬下去。所以在看似九死一生的商业项目面前,我们甚至需要一种麻木的乐观,我们做一件事情,想的不是要怎么样才能成功,而是反过来想——万一它不会失败呢?
ARTDBL:你觉得你是在创新,还是在冒险?
吕华:我不会去做只有1%机会的事情,某种程度上我不会用大家的努力和付出来“博一把”。我会选择去做,可能短期看上去是很大的冒险,但实际上是有98%赢面的事情,这背后还是要靠商业逻辑来驱动。很多文化机构之所以没有生命力,也是因为缺失商业上的计算。一个种过树的人,会知道给树苗浇10年的水可以长成大树,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判断,你总觉得每天都在冒着树会死的风险,觉得自己浇的水不值。所以你开始选择保守,每天少交半桶水,等到最后树死了你才发现,10年的保守换来的是最大的冒险。
做一个长期的项目,尤其商业这个事情,可能前10年都在付出,之后才开始有一点点收获,这个过程会容易让人迟疑和焦虑。很多人有想法,想去创新,但又很难从自己身上看到信心,总是要别人认可才觉得事情没白做,最后很多行动就是流失在犹豫和焦虑中的。
其实我向来不会去做注定会输的事情,中洲未来实验室这个项目看上去似乎是在冒险,但在我看来并不是如此。今天呈现出的结果,和我最初的设想并没有什么变化,都是按照规律一点一点完成的。我觉得在深圳最大的冒险是时间,你不可能再复制过去10年,如果每天都在想怎么省力,10年过去了,你发现你当初的想法一个都没有落成,这才是最大的冒险。或者有的人可能每天都在思考和犹豫,最后在1000个想法中选了最谨慎的一件,只做成了一件事。与其这样犹豫,不如就每个想法都去尝试,失败了也没关系,我还可以有别的选择。我去做1000件事,如果每件事有一半的赢面,那可能就有500件事可以做成,这就是我们做事的方法。
所以是创新还是冒险?我觉得中洲未来实验室在做的不是冒险,而是有好的想法,就毫不犹豫地去行动。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打边炉ARTDBL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