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文化旅游】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从“建筑可阅读”开始

2022-12-22


【广振按】建筑是凝固的交响乐,是城市历史文化活的载体。上海,一座海纳百川的国际化大都市,正用一种全新的“可阅读”方式解锁“建筑”,讲述建筑与城市背后的故事。

22

22

近年来,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开启了一场以“建筑可阅读”为名的城市暖心实践,用行动温暖着2400万居民和从全球奔赴而来的游客们,述说本地建筑的前世今生,传递兼容与创新的城市精神,给出了国际化大都市打造卓越人文之城的“上海方案”。

22

01.

见物:从掀开文物建筑原貌开始

222

平均每2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这个覆盖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但对于全国“经济第一城”的上海而言,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仍无法与其发展增速相匹配。上海也紧迫面临城市人文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问题。

22

22

五条路路口有一栋砖红色的8层单体建筑,看起来像一艘巨轮,这吸引了许多拍照打卡的年轻人。每个周末这里的游客量居然超过4万,几乎和上海迪士尼乐园持平。武康大楼,民国时期第一个外籍高级职员聚集的外廊式公寓,在《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前就曾在此奏响过,这里也与孙道临、秦怡等影视文化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座建筑堪称上海城市变迁的缩影。但随着外立面密集的“蛛网”、时常堵塞的交通等问题,这里渐渐淡出大众视线。


武康楼再次走红也并不意外。2017年,围绕打造人文城市的总目标,上海明确提出了“建筑是可阅读的”发展方向。要用可读的建筑展现温暖的人文上海,探索一套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标准,让建筑焕发青春。武康大楼修缮工程于2018年开工。被纳入全市架空线入地、封闭电杆工作范围后,楼房上的“蜘蛛网”不见了,蓝白相间的塑料雨棚和外挂的空调与墙面融为一体。形制翻新、选材均沿袭了原有风格,并采用了“建筑考古”和“中医调理”,确保“修旧如旧”。在门前路口进行“微更新”,改善了最佳拍摄点的锐角区域,扩大转角空间,在广场地面形成360°导游信息的宽敞“源点”广场,连接周边宋庆龄故居、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等优秀历史建筑资源,进一步拓展该区域“建筑可阅读”的整体空间。

22

22

不仅仅是武康大楼,上海各区的特色历史建筑和私家别墅,经过智慧的修复、修缮和管理,已经成为价值极高、令人小憩、享受与服务并重的新空间。这些曾经躲在市井里或沉默在路边的“凝固艺术”,又回到了大众的视野。

22

02.

见史:讲好建筑背后的故事

22

一个有温度的城市,文化艺术的力量不可忽视。传统建筑是当地人文精神、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共同演变的产物,而文化、生态自然和建筑是相互统一的。

22

22

上海是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建筑的集合,融合衍生了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等诸多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上海建筑文化”,为上海展现不一样的人文气息提供了深厚的积淀。由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提出了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上海也正在将最大化开放的建筑空间和以多种方式展示建筑背后的故事作为新的城市文化战略,以促进城市更新,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塑造上海的整体形象。

22

22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说:“上海的历史建筑应该被更多人读到、听到、看到、体验到。阅读建筑不仅是阅读一栋一栋的建筑,更是阅读我们的城市、城市的文化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22

2018年,“建筑可阅读”工作从黄浦区等6个中心城区逐步推广到16个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位列其中。在西式建筑密集的上海,这座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雕花屋顶,彩绘门楼,红漆立柱,类似北京钟楼,是老上海实施“大上海计划”的重要工程之一。然而,在这座建筑的背后,从江湾的选址、留美归来的爱国设计师董的启用、“紧跟现代建筑潮流而不失中国原貌”的建筑风格、“敲锣打鼓”的中国建筑理念、到因战争而中断施工等一系列故事,集中展示了近百年来上海建筑、美学、工程、历史等领域的变化。经过改造,修复和开放,这个地方也成为了读懂这座城市发展脉络的切入点。

22

22

各类建筑的故事都需要挖掘和传播,上海市文旅局也围绕“建筑可阅读”开始了新一轮的推广。一方面创新性地为老建筑设计“说明书”,用“二维码”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五年来,从最初的400多处增加到2957处,二维码扫描的内容也从简单的英文导游逐渐发展到语音介绍、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还解锁了VR互动等“花式玩法”。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建筑打破“壁垒”。华东政法大学贯穿苏州河,全面开放了校园内圣约翰大学的现代建筑。上海音乐学院已经开放了校园,将历史建筑融入到城市地区、街区和社区中......市民可免费参观各类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标志性建筑,如私家花园洋房、里弄民居、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博物馆纪念馆、A级景区等已修复开放的场所,其累计开放量达到1056处。让民众与游客可以阅读它们。如今,“颜值”已经不是吸引游客的唯一方式。依靠“近”和“进”建筑,让更多的人细读慢品上海的城市文化。

22

03.

见众生:体验更新,温暖依旧

22

如果说“扫码阅读”1.0版和“建筑开放”2.0版让建筑焕发了新活力,那么强化数字技术的投入与应用,则让市民游客在“阅读”建筑时收获更充分体验。2020年,疫情为整个文旅行业带来严重冲击,而“建筑可阅读”从规划伊始就建立了以数字化推动创新发展的观念,“数字化转型”3.0版本的推进也令其在文旅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中逆势上扬。

22

22

以百姓心为心。“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就是要展现“人民城市”每一处历史,释放每一幢建筑的艺术魅力,让“人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感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伴随着上海市全面推动文化、旅游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升维”旅游体验是大势所趋,为更好地促进“建筑可阅读”数字化转型,方世忠说需要从两个方向上做出改变。“在体验数字化和服务体系化上取得新成果,在市民满意度、社会参与度、跨界融合度上实现新突破。”

22

在“建筑可阅读”进入数字化转型的3.0新阶段,人们可以在静安安义感受市中心的夜间花市繁荣,用“AR导览”在老厂房改建的长宁上生·新所来一场历史剧本杀感受满满活力,去黄浦跟着“点燃革命火种”“奏响工运凯歌”“聆听胜利号角”足迹领略民族觉醒的红色文化,“建筑可阅读”巴士将建筑“串珠成链”,更是让一场说走就走的城市微旅行变得更加容易。

22

不仅如此,从组织策划全民参与的摄影、讲读、文创、游览活动,让80多岁的老人和4岁的孩童也能利用网络分享自己与历史建筑的故事,跟着“建筑可阅读”有声书足不出户云游上海,到与书店、餐饮、工艺品、音乐、演艺、地产等各个行业跨界融合,形成上海建筑数据库,衍生“拍照识别建筑”数字化服务功能,全机位、宽广角看建筑直播,老字号携手老建筑推出专属黑科技文创套餐中寻访童年的印记......这座城市中各形各色的建筑渐渐随着“可阅读”入眼、入脑、入心。

22

22

22

在建筑开放的广度不断推进,阅读的深度不断丰富,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过程中,高颜值、有品位、强参与成为“建筑可阅读”文化和旅游创新实践的出圈密码,上海历史建筑以及其所代表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也正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真正活化,让这座海纳百川的国际化都市持续散发着迷人的温暖,并在新的奋发征程上书写新的“可阅读故事”。

22

文章 | 文旅中国

图片 | 网络、小荃

编辑丨小荃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广振智库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文化旅游 建筑可阅读

1203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