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文博日报】中国博协发通知 | 成都考古中心正式落成 |《甲骨文摹本大系》发布

2022-12-21


    2022年12月21日    


【综合】

■    两名中国援柬文物保护工作者获柬埔寨王国骑士勋章

■    清华大学发布《甲骨文摹本大系》

■    第十六届杭州文博会即将启幕


【博物馆】

■    中国博协《关于2023年“博物馆新定义与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征稿的通知》

■    广东印发《博物馆 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    天长市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含博物馆等三大功能


【考古】

    成都考古中心正式落成

    江津梧桐土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阶段性收获

    福建莆田木兰溪流域考古发现两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

    以色列东北部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棉纤维


两名中国援柬文物保护工作者获柬埔寨王国骑士勋章


柬埔寨副首相兼议会联络与监察部大臣梅森安16日为保护吴哥古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国代表颁发勋章,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金昭宇、袁濛茜获柬埔寨王国骑士勋章。


为期两天的保护和发展吴哥古迹国际协调委员会第29届全体大会暨第36届技术大会16日在柬埔寨暹粒闭幕。来自柬埔寨、中国、法国、日本、德国、美国、印度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代表参会,重点讨论了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柬埔寨吴哥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APSARA)副局长隆科萨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保护和发展吴哥古迹的主要贡献方之一,中国专家非常专业、高效,对吴哥古迹保护和修复的贡献是历史性的、实实在在的。中国专家团队帮助柬埔寨培训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的相关专家,这有助于柬方文化遗产保护。


吴哥古迹于1992年作为濒危遗产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3年,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中国是该行动最早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之一。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中国工作队于1998年开始吴哥古迹保护修复工作,先后修复了周萨神庙和茶胶寺,2019年起开展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修复项目。(新华社 吴长伟)


清华大学发布《甲骨文摹本大系》


十年磨一剑,一部甲骨文资料整理的集大成之作面世。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日前发布了《甲骨文摹本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新书。该书收录有字甲骨70659片,是目前收录甲骨数量最多的大型甲骨著录书,将为研究者更深入地做好卜辞分类与分期研究、文字考释工作与甲骨学商史研究带来极大便利。


《大系》是第一部以摹本形式按照新的理论和方法综合整理研究甲骨文资料的集大成之作,把原本“庞杂无序”的已刊布的7万多片有字甲骨整理成井井有条的科学资料。全书共43册,由“图版”“释文”和“索引”三部分组成,正八开刊印。据悉,2012年至2022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黄天树教授率领其甲骨团队编纂《大系》,通过选择良拓、剔除伪片、删除重片、缀合残片、分类断代、制作摹本、撰写释文、编制索引等工作,历时十年,终于告竣。


与《甲骨文合集》等著录书相比,《大系》全书采用“两系”新说代替“五期”旧说,编排7万多片甲骨材料,开创了甲骨著录书编纂的新范式。


“董作宾创立五期说,凿破鸿蒙,意义深远。但是,其弊病是把甲骨字体分类和王世的推定混在一起了。今天,甲骨学者认识到,卜辞的字体分类与断代是两个不同的步骤,我们应先根据字体等特征分卜辞为若干类,然后分别判定各类所属时代。这是甲骨断代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突破。”黄天树介绍。


《大系》还精心为每版甲骨制作了摹本。甲骨作为珍贵的文物,学者很难接触到实物,因而研究甲骨文,主要依据甲骨著录书公布的拓本、照片和摹本。这三种图版各有优劣,可以取长补短。高质量的甲骨摹本,可以立体显示各种甲骨信息,为甲骨初学者提供参考。


此外,《大系》还给每一版有字甲骨标注了字体类别。黄天树介绍,殷墟甲骨文是最早的古汉语资料。但是,甲骨文要作为语料来运用的先决条件,便是要确定其时代。否则,10多万片甲骨依然是一堆“断烂朝报”,缺少科学价值。“字体类别的确定,意味着这版甲骨的时代已经得到推定,大大增加了作为史料的研究价值。”


20多年来,甲骨缀合成果层出不穷,新拼缀出来的甲骨缀合多达3000多组。其中有些甲骨缀合极为重要,复原出前所未见的新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学界对殷商社会的认识。然而,团队成员发现,这些甲骨缀合成果分散在各种甲骨缀合专书、刊物和学术网站上,应用起来不太方便。


“《大系》收录2020年12月之前的所有缀合成果,省去学者翻检之苦。我们还撰写释文,编制索引。读者如果要查看相应甲骨拓本,通过《大系》索引可以检索到,十分便捷。”黄天树介绍。(光明日报 邓晖)


第十六届杭州文博会即将启幕


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1月2日,第十六届(2022)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将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其中,线上会场将于2022年12月25日正式亮相,并一直持续至2023年1月4日。


本届文博会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承办。


杭州文博会是杭州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第十六届杭州文博会将以“文化的力量”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展览+论坛”相结合的方式,全力办好一届展现文化自信自强、助力经济向上向好发展、推进全民精神共富的文化盛会。


本届文博会无论在策展内容还是办展形式等方面,都较往届更“精”、更“新”、更“优”、更“智能”。线下展会设置“创新力量馆”“传承力量馆”等两馆、“国际及台港澳主题专区”“数智未来及新青年设计专区”“宋韵文化专区”“文化共富专区”等四区以及国际文创、工艺活化、青年力量、文化共富、数智文化、民俗年礼、宋韵风雅等七大板块,面积近3万平方米。线上会场将首次运用元宇宙概念打造“云尚宋韵”平台,并联合网络平台,共同打造“创意精抖云”“宋韵江南·瑞兔迎新”等沉浸式文化消费体验场景。


本届文博会坚持“国际化”路线,其中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主会场就汇聚了1200余个企业和品牌,来自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余个国际品牌参展。据初步统计,首次进入国内参加2022年文博会的国际名品将突破70%。


 2022年,浙江大学将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参展,带领观众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美术学院以“最设计2022‘设计再出发’”为主题,展示当代青年在科技革命、技术迭代、社会更新的浪潮中,通过创意设计带来向上的力量。


为进一步打响“思想的文博会”品牌,本届文博会将联合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知名高校以及文创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业界大咖,精心打造数智文创“让文物活起来”论坛、2022杭州文创未来大会、杭州文创投融资高峰论坛、杭州—台湾“创意对话创意”交流对接会、文创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引领 播种未来”直播电商产业论坛等8场专业论坛和发布活动,集中发布“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建设战略研究”“2022十大文创新势力”“2022杭州文化消费白皮书”等一批富有含金量的年度发展指数报告。


在“各方参与、全民共享”的办展理念下,本届文博会依旧让大家不出国门就能轻松购到全球文创好物。同时,在岁末年初之际,本届文博会特别策划推出“中国有好礼·年礼来了”主题展区。除了杭州13个区、县(市)将集中在现场搭设文化特色各异的展台,上海、南京、宁波等长三角区域城市也将组织各地最新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和文创精品参展。


此外,杭州文博会还以专区专题方式策展,精心安排了形式多样、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互动体验活动。“一带一路”匠心视界文创成果展、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诗词里的宋街”展区等,都将给观者带来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同时,数智文化板块以“镜像·杭州”为主题,通过虚拟主播、3D描绘、AI绘图等让观众感受数智未来生活。(杭州日报)




中国博协《关于2023年“博物馆新定义与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征稿的通知》


2022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公布博物馆的新定义,认识到可及性、包容性、社区参与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十八大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如火如荼,不论是博物馆自身的业务还是与公众、社区的关系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对博物馆产生新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基于博物馆的新定义,思考博物馆在新时代的定位与功能,更好发挥博物馆的职能,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应是中国博物馆界齐心协力解决的问题。


因此,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将2023年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新定义与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会议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共同承办。殷切期望博物馆界同仁围绕会议主题,深入探讨博物馆新定义下的中国博物馆在理论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方向,撰写和提交学术论文。专委会秘书处将根据会议规模和论文质量,确定参会代表。


博物馆新定义与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征稿


广东印发《博物馆 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日前,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博物馆 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补助资金的范围包括:运转经费和陈列布展。

运转经费补助按行政隶属关系分为省级馆、地市级馆、县区级馆。基本运转补助测算标准为:省级馆每馆每年500万元,地市级馆每馆每年200万元,县区级馆每馆每年50万元。省财政厅可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等因素,对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陈列布展补助实行项目法分配,由省财政厅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申请情况核定。补助标准原则上陈列布展展区地面面积10000(含)平方米以上,补助不超过2000万元;5000(含)-10000平方米,补助不超过1000万元;2000(含)-5000平方米,补助不超过400万元;2000平方米以下,补助不超过200万元。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陈列布展项目可适当增加补助。

天长市文化艺术中心开放,含博物馆等三大功能


12月15日,天长市举行文化艺术中心开放仪式。随着新地标的对外开放,这里将成为该市的“文化新景点,网红打卡地”。


天长市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天长市城南新区核心地段,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总投资额8亿元,是该市重点打造的标志性建筑。整体建筑为茉莉花造型,由三个单体建筑通过挑空连廊的方式进行连接,一条彩虹沥青道路贯穿其中,室外配套茉莉花文化广场。整座建筑设计独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


天长市文化艺术中心。丁玲摄


文化艺术中心以“茉莉花开,天长地久”为主题,分为三大组团功能区:第一组团为博物馆,包含天长通史展、环形玉龙展、汉代漆器木工工具展、汉唐文化互动体验区、罗炳辉将军生平事迹展等;第二组团为文化馆,包含1200座大剧院、340座小剧场;第三组团为科技馆、图书馆和连廊空中少儿图书馆。


博物馆汉代文物陈列。


成都考古中心正式落成


成都考古中心正式落成。 何浠 摄


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设的成都考古中心20日举行落成仪式。


据了解,成都考古中心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城市考古科研与展示平台,集展览展示、科普教育、文创研发、文物保护、行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成都考古中心突破常规博物馆呈现模式的边界,开创最新展示视角,通过考古成果与考古过程的并列化呈现,探索考古博物馆的特色化展示路径,包含公众考古中心、文物保护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古建设计研究中心、信息科研管理中心等。


落成仪式上,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通过直播连线的方式,对成都考古中心的落成表示祝贺。关强表示,成都考古中心应聚焦重大问题,解读中华文明,以古蜀文化、西南考古、城市考古为重点,积极参与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立足成都平原、放眼全国乃至东南亚、南亚,凝练重大课题,抓住百万年人类史、1万年文化史、5000年文明史的关键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中,展现成都好风采。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宝墩古城等八座成都平原史前遗址群的发现,开启了人们想象三星堆之前成都平原文明的大门,以此为节点,成都考古从金沙遗址、十二桥遗址、商业街船棺遗址,到老官山汉墓、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水井街酒坊遗址、东华门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不断刷新学术界对成都地区古代文明的认知。“我时刻关注并期待着成都地区的最新考古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后,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随即被纳入其中,成为长江上游区域文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弛表示,近年来成都先后取得重要考古发现20余项,发掘出土珍贵文物达20余万件,金沙遗址、邛窑遗址考古发现获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承担和参与“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等50余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社会科学奖80余项,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了坚实支撑,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城市文化自信作出了重要贡献。


“几十年来,考古实证了成都4500年的辉煌历史,这是考古的骄傲,也是成都人的骄傲。成都考古中心展现了成都的考古成果,让老百姓见证成都历史的发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表示,“不仅如此,在成都考古中心还拥有科技考古、文物修复实验室,以及考古数据中心、古建设计中心,成都考古中心将与博物馆、甚至考古博物馆错位发展,通过系列全方位的呈现,让公众了解考古工作全过程,了解考古在干什么,考古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让公众了解考古,喜欢考古,支持考古。”  (中新网 岳依桐)


江津梧桐土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阶段性收获


梧桐土遗址位于江津区油溪镇金刚社区,地处长江左岸一级阶地上,西靠成渝铁路,东距长江约80米。遗址所在的金刚沱台地形如弯月,三面环山,东临长江,间有溪河。螺蛳溪沿梧桐土遗址南缘蜿蜒入台地后靠的低山丘陵,曹家沟沿台地西缘山麓向北流淌,于台地北部汇入长江。

梧桐土遗址位置

金刚沱台地地形环境图

梧桐土遗址在小南海电站文物调查中发现,周邻大河边、大土等商周遗址,形成金刚沱商周遗址群。梧桐土遗址隔螺蛳溪与大土遗址相望,考古调查和大土遗址试掘表明该区域有着丰富的三星堆文化时期遗存。

梧桐土遗址地貌

梧桐土遗址为“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的重点子项目之一,对于推动国家文物局重大研究项目“考古中国”和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开展实施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考古发掘工作开展至今,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收获。

梧桐土遗址发掘探方平面

梧桐土遗址商周遗存丰富,包括地层文化堆积7层,其中⑤~⑦层为商周文化堆积,堆积特征为陶器与石制品、破碎砾石伴生;遗迹包括商周、汉代等灰坑、窑址;出土石璋、有肩石斧、石范、砺石、刮削器、盘状石器和陶小平底罐、陶簋、绳纹陶罐、器盖、高领壶等若干残陶器。

小平底罐

器盖

砺石

汉代窑址

梧桐土遗址处于渝西长江干流,是成都平原与峡江乃至江汉平原考古学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节点。梧桐土遗址商周遗存时代为三星堆文化晚期至十二桥文化早期。在三星堆文化东向传播和十二桥文化圈内交流互动研究中,梧桐土遗址是勾连东西两地的关键考古实证,填补了以往连接两地的薄弱之处。梧桐土遗址商周遗存以及具有地方特征的陶器、石器,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考古学内涵,也是除成都平原以外,解决三星堆文化向十二桥文化的转变过渡问题的重要考古实证。并且揭示出梧桐土遗址已出现文明要素的苗头,梧桐土石璋、铜钺状石范、有肩石斧表明在本地农业发展达到了一定规模后,出现了财富集中,向神权祭祀过渡的迹象。

石璋

有肩石斧 1

有肩石斧 2

有肩石斧 3

下一步将围绕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的课题展开考古工作,整合金刚沱商周遗址群的考古学内涵,以此为基础开展金刚沱大台地区域的调查勘探工作,掌握遗址群所处聚落的规模、结构、布局,从中探析该区域丰富的文明要素。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本区域内的环境背景、生业形态、社会分化和文明化进程进行研究,探讨重庆及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为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做出重庆学者的应有之义。(重庆考古 陈东 卢林明)


福建莆田木兰溪流域考古发现两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


记者从福建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在莆田木兰溪流域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山边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把莆田地区有人类生存活动的历史至少提早到距今2万年。


调查队在山边遗址采集的石器照片。(莆田市博物馆供图)


福建莆田木兰溪流域考古调查队队长范雪春介绍,此次考古调查工作持续一年左右,新发现史前遗址26处,包括旧石器时代遗址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7处,青铜时代遗址18处,出土了采集标本数百件,完整或可复原器物近百件。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填补了本区域考古的多项空白,为初步建立木兰溪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和文化谱系提供了丰富坚实的基础材料。


范雪春说,众多史前遗物的发现和新地点的确认,说明木兰溪流域是福建地区古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之一,是福建南北史前文化碰撞的交汇地带,具备继续开展考古调查、发掘与解决一些重大学术课题的巨大潜力。同时,此次从木兰溪流域发现了4件较为完整的青铜器,这在此前福建地区的考古调查中较为少见。


调查队在东圳水库采集的青铜器照片。(莆田市博物馆供图)


木兰溪是莆田的母亲河。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文物普查仅发现先秦遗址20余处,与该地区应有的文物埋藏不相配。为此,莆田市文旅局牵头组织此次调查,由福建省文物保护中心、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莆田市博物馆合作组队,联合多所高校共同参与调查和多学科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发现更多的先秦时期遗存,进一步了解木兰溪流域先秦遗址的基本情况,摸清木兰溪流域史前文化的内涵特征、规模、分布规律及保存状况,明确木兰溪流域文化类型的属性,为建立木兰溪流域先秦考古的年代序列和文化谱系提供进一步的基础材料,并探寻莆仙地区史前文化的源头及与周边文化交流互动关系。(新华社 陈弘毅)


以色列东北部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棉纤维


以色列海法大学日前发表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国际团队在以色列东北部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棉纤维,这是迄今发现的近东地区使用棉纤维的最早证据。


公报说,这些棉纤维发现于以色列东北部贝特谢安谷地的考古遗址泰勒察夫。海法大学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合作对这些棉纤维进行的研究显示,这些棉纤维可追溯至铜石并用的红铜时代,是近东地区使用棉纤维的最早证据。此前,在该地区发现棉纤维的最早证据来自几个世纪后的青铜时代早期。


公报介绍说,人类可能在数万年前就已使用亚麻等天然植物纤维作为材料生产织物。由于织物等有机物在干燥条件下容易降解,因此在夏季炎热的地中海气候区域遗址中较罕见。长期以来,该地区对织物的主要考证来自文本、绘画以及用于生产纤维和织物的工具。近期,研究人员开始使用化学手段研究考古发现的有机物,不仅能够找到织物证据,还能确定其中的植物成分。


公报说,此前在泰勒察夫已经出土了大量能够反映古代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文物。这些文物表明,在红铜时代该地人口稠密,农业活动蓬勃发展。

研究人员判断,在泰勒察夫发现的棉纤维源自印度河流域,那里是棉花的重要起源地。此前有证据表明,在红铜时代泰勒察夫附近的村民与如今的埃及、伊拉克和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存在贸易往来。最新发现的棉纤维或可证明当时的贸易活动已延伸至数千公里外的印度河流域。 (新华社 王卓伦 吕迎旭)




编辑:初九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376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