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文博日报】国家文物局签战略协议 | 再添一国家级博物馆 | 甘肃3遗址揭新发现
-
2022-12-20
2022年12月20日
■ 国家文物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三山五园学术研讨会线上举行
■ 宁夏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
■ 首都博物馆12月20日起恢复开放
■ 浙江东阳新添一国家级博物馆 计算机博物馆项目在横店奠基开工
■ 天台诗路声音博物馆正式落成
■ 广东省博物馆年末压轴大展揭幕
■ 澳大利亚新州艺术博物馆扩建升级
【考古】
■ 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结果揭晓
■ 甘肃锁阳城塔尔寺遗址等3个考古发掘项目揭新发现
■ 湖南发现14座东汉至明代墓葬 为丧俗研究提供重要考古资料
■ 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
国家文物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近日,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签署《关于加强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这是国家文物局与浙江首次签订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是浙江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的积极实践,也是浙江“打造文博强省”的具体举措之一。
根据协议,双方将实施一批关键项目、打造重点平台,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活化利用、对外交流、融合发展等领域共12个方面进行战略合作。
国家文物局将大力支持浙江省在全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方面立标杆、做示范,在对外交流上树形象,在融合发展上见实效。以实施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利用、考古“启明星”计划、世界遗产保护利用提升工程、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文物鉴定研究机构建设等重大项目为抓手,重点支持浙江在创建世界一流文博机构、构建文物保护空间体系、推进文物数字化改革、打造中华文明展示窗口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
浙江省人民政府将从完善文物工作机制、加强文博队伍建设、加大文物保护投入、推动城乡建设和文物保护融合发展等4个方面加大力度,争当新征程上文物保护利用的探路者、试验田。
此次《战略合作协议》前瞻性强、涉及面广、大项目多、含金量高,将为浙江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加快建设文博强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的支撑。(国家文物局官网)
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三山五园学术研讨会线上举行
三山五园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正值关键阶段。17日,“三山五园价值阐释与创新发展——第九届三山五园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专家学者从三山五园历史文脉的梳理、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探讨交流。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在致辞中对今后三山五园的研究保护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强公共素材库建设,多方收集整理三山五园文献资源,动态更新研究进展信息,提供研究基础,向社会开放;二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框架,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时引入世界遗产等国际公认的分析方法和框架,对三山五园进行深入研究;三是明确一些重大专题研究,集体攻关,持续推进;四是突出学用结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研究,服务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阚红柳作了主题为“三山五园与清代宫苑二元理政模式”的报告。她讲到,清代在京城及全国逐渐形成了一宫多苑的宫苑地理分布格局,形成了皇权政治体系下的宫苑二元理政模式,这种模式在雍乾时期已经制度化,嘉道之后难以维系。宫苑二元理政模式保证了清帝不在京城时政令的传达和政权的稳定,但其本质仍是皇权扩大的结果,因皇帝个人素质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圆明园管理处遗址规划科蒋玉洁在分析圆明园考古遗址现状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考古遗址活化利用的途径:加强保护利用,做好遗址本体解读;依托数字技术,扩展遗址活化路径;找准遗址定位,开发公众参与活动;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文创品牌效益;聚集遗址资源,建设博物馆展陈。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陈喜波在“北京海淀地区捺钵文化研究”发言中讲到,海淀地区蕴含着深厚的捺钵历史文化底蕴。游牧民族的捺钵文化在辽代传入北京地区。金朝帝王承袭了辽代捺钵制度,并在今海淀地区香山、玉泉山建有行宫,金章宗时多次在此游猎,留下丰富的捺钵文化印记。元代的海淀地区也受到捺钵文化的影响,今海淀玉泉山“裂帛湖”得名与玉泉山行宫有密切关系,是捺钵文化的地名印记。他还通过中西比较,认为中西行宫与游猎文化演变路径基本相同,游猎文化与行宫园林具有伴生伴随关系。
在研讨会的“三山五园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和“三山五园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播”两个分会场上,来自首都博物馆、圆明园管理处、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和代表就各自研究领域进行了分享,并对三山五园地区的遗产保护提出建议。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在三山五园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关键阶段举行,专家学者从三山五园历史文脉的梳理、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文化传播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交流,提出了诸多深入的学术思考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于示范区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新网 徐婧)
宁夏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
近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通过加快构建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让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宁夏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古树名木,与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实施意见包括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促进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利用传承3项重点任务,让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成为城市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更好融入和服务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的实践。到2025年,全区城乡历史文化资源底数基本摸清,区、市、县三级保护名录和保护清单基本建立,具有宁夏特色、多层级多要素的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到2035年,系统完整的全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为了形成城乡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合力,实施意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健全保护传承管理机制、构建多方参与机制、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奖励激励和考核问责5项机制,确保工作任务整体、系统落实落地。同时,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法规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教育培训4项措施,为实现工作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宁夏日报 乔素华)
首都博物馆12月20日起恢复开放
据首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消息,首都博物馆自2022年12月20日起恢复开放。由于馆内展陈改造,仅开放“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浙江东阳新添一国家级博物馆 计算机博物馆项目在横店奠基开工
日前,广东省博物馆的年末压轴大展“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以两个展厅的规模隆重揭幕。
这是广东省博物馆近20年征集的外销画精品首次集结展出,更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全景式解读外销画的专题展览。140余件/套的外销画精品,为我们展现出大约200年前“欧美印象”里的中国。
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结果揭晓
12月17日至18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杭州举行。全省各考古机构推荐了21个考古发掘项目进行现场汇报。
据悉,浙江年度考古重要发现榜单是根据考古发掘项目的学术价值、发掘研究工作难度等因素综合评估而定的。本次入选的项目基本体现出2022年浙江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具有较大的价值和意义。如仙居下汤遗址首次发现好川文化水田,为了解当时的稻作农业和水田管理提供了重要实证;杭州净慈寺遗址对研究古代寺院建筑和“五山十刹”建筑形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是近年来我国港口考古、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填补了国内外海丝港口类遗产的空白,堪称海丝申遗的经典样本和支撑性遗产。
甘肃锁阳城塔尔寺遗址等3个考古发掘项目揭新发现
由敦煌研究院主持的甘肃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塔尔寺遗址、敦煌莫高窟崖顶天王堂遗址和敦煌莫高窟大牌坊广场3个考古发掘项目,15日通过甘肃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并对外揭秘考古发掘新发现。
2022年瓜州锁阳城项目塔尔寺遗址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清理发掘塔尔寺遗址大塔及台基、小塔群及台基、1处房址。出土遗物包括条砖、方砖、滴水、瓦当、脱塔脱佛等各类器物残件35件。
通过以上考古调查和发掘,对全面认识塔尔寺遗址的布局、结构、发展变化和各种功能及学术价值有了更加客观地评估,也为制定大遗址规划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敦煌莫高窟天王堂遗址于今年3至11月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清理发掘墙基4处、柱础遗迹近30处、铺地花砖地面1处。出土遗物包括长方形素面砖、方形花砖、筒瓦残块、壁画残块、木构件等各类小件遗物近120件。
敦煌莫高窟大牌坊广场考古发掘项目经过发掘清理后,现场显露出两处相连的建筑围墙墙基遗址。在墙基内部和周围地面出土条砖一种和四种不同纹样的花砖,分别为桃心十二卷瓣莲花砖、复瓣莲花砖、宝相如意纹砖、尖角重瓣莲花纹砖。
通过考古发掘和后期资料整理工作,已经确认该建筑遗址原为一体量较大的塔形建筑。这一发现为了解近代以前,莫高窟窟前区域内的建筑及分布提供了确凿的考古资料。(中新网 冯志军)
湖南发现14座东汉至明代墓葬 为丧俗研究提供重要考古资料
记者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自今年9月对郴州市安仁县苗竹山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以来,已清理东汉至明代墓葬14座,出土陶器、铁器、铜器等各类遗物150余件(套)。
考古专家介绍,根据墓葬形制、墓砖纹饰和出土器物的特征及组合,经对比周边地区已发表考古资料,初步判断发掘的14座古墓葬年代为东汉至明代,包括11座东汉中晚期墓葬、1座六朝墓、1座宋代墓和1座明代墓。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苗竹山古墓群考古项目负责人陈斌介绍,从形制来看,已发掘的墓葬有砖室墓和土坑墓两类。砖室墓均为单室墓,平面多呈“凸”字形,由斜坡墓道、封门、甬道和墓室组成,甬道、墓室为券顶,墓室呈长方形。
“我们在东汉时期的砖室墓中发现,墓室侧壁修砌有砖台或凹槽,这一现象在周边耒阳市和衡东县的东汉砖室墓中也有发现,为研究地区丧葬习俗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陈斌说。
土坑墓则均为东汉时期的竖穴土坑墓,口小底大,斜直壁、平底,深3.5米至5米,填土中还发现有较薄的沙层。考古专家推测,在填土中铺设沙层或与墓主性别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编号M11的东汉土坑墓中有棺椁腐朽的迹象,说明该墓应有棺椁,延续了部分西汉时期旧的丧葬习俗。
出土遗物中,陶器有罐、釜、壶、鼎、盆、鐎壶以及灶、仓、灯、井、鸡埘等模型明器;铁器有刀、釜和三脚架;铜器有刀、釜、鐎壶、五铢钱等;另有少量石质饰品。陈斌指出,本次发掘的14座墓葬规模较小,随葬器物级别低,应是普通平民墓。
“苗竹山古墓群是东汉至明代墓葬在安仁县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发现。”陈斌说,东汉墓葬的发现,延伸了安仁县的历史轴线,也为研究安仁县乃至洣水流域汉代墓葬分期、丧葬习俗、历史文化面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新华社 张格、陈泽国)
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
被誉为“中国考古人才培养重镇”的吉林大学考古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已获披露。
12月19日,由新华通讯社主管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第8版刊发文章《这所高校缘何成为中国考古人才的培养重镇?》,介绍了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创立50周年来的成就。
文章提到,“今年是吉大考古学科创立50周年,50年来,从这里走出了近3000名毕业生。他们几乎参与了国家所有重大考古工程、项目,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许多人成为中国考古界的栋梁,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良渚古城的发现者……在全国高校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吉大考古被评为A+学科。”
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62年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成立。1972年,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在吉林大学创立考古学专业。1987年,成立独立建制的吉林大学考古学系。2018年6月,吉林大学成立独立建制的考古学院,下设先秦考古系、历史考古系、外国考古系、科技考古系、古文字学系、文化遗产系、博物馆学系。
而在2017年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吉林大学考古学被评为A-,仅次于北京大学、西北大学考古学的A+。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评估自2002年首次开展,平均4年一轮,至今已完成四轮。
2020年11月,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了《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宣布将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
2022年7月,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干部职工大会上提到,“第五轮学科评估已顺利完成,要稳妥做好结果的反馈工作,重在诊断,促进高校在学科建设上改进提高。”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西北大学、吉林大学考古学均入选。而北京大学则被赋予学科建设自主权,其考古学曾入选了5年前的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澎湃新闻)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