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主题展览+学生论坛|2022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圆满收官

原创 2022-12-18

作为2022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的收官环节,12月17日,主题展览导览及国际学生论坛相继推出。艺术设计领域的青年学生们携前沿探索的艺术设计作品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站在大会的国际舞台上,以天马行空的艺术创造和严谨求实的学术素养面向国际舞台、面向生存责任、面向未来时代发出青春的声音。


微观环境的具身感知、海上世界的艺术工程、生物多样的共生城市、数字生存的空间遐想,以及“地外之家:太空建筑与交互”的无尽拓展,本届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的又一重要板块——主题展览上,丰富多样的艺术设计作品包罗着未来人居环境的万象。


12月17日上午,大会特别上线了主题展览的线上导览活动,希望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将线下的展厅平移至线上。导览活动中,观众足不出户便可以线上巡游,以第一视角“亲历”展览现场,倾听主创同学亲口讲述创作的思路和过程,更近距离地感受学科交叉、艺科融合赋予艺术设计创作崭新的生命力量。


本次主题展览的作品均来自“发声器”国际艺术与设计系列工作坊的实践成果。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从微观环境海洋环境城市生态环境数字环境太空环境五个不同的赛道出发,融合艺术与科技双重手段,探索和碰撞新的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最终以三十余件包括动画、产品、VR游戏、装置艺术、交互影像、服务系统、参数化建筑等多种形式在内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对“万物互依”的环境生态和社会局势作出了青春的回应。


导师组 :


艺术创作及作品拥有改善生存空间,进而影响情感、重塑思想的魔力,让人推开一扇窗便可以看到广阔的精神世界。“被制造的环境:艺术的转译”主题展览上,来自绘画系、雕塑系、设计系、电子系等不同专业的同学从多元的视角出发,以橘子、树叶等秋天的元素,通过绘画、图片、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制造属于自己的“微环境”。

展览现场

作品展示

 


展场上,《橘子猫》《橘电感应》《橘生不息》《表皮-呼吸》《景观,乐园》等15件极具创造力和艺术性的作品集中亮相,从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的不同感官角度解读秋天,传达创作者们由简单的橘子出发所产生的深远体悟与思考。有的从橘子之于秋天的感知出发,通过装置艺术、绘画、行为影像等不同形式描摹橘子在呼吸、触摸及提纯等不同层面、不同过程中给人的感知;有的将橘子作为艺术转译的语言,从微小走向宏大,从具体进入抽象,表达创作者们对人与物、物与情的理解;有的通过橘子与他物的交互,将橘子作为自然的代表串联起人、自然和工业的关系,进而探讨万物互联互依的主题;还有的从橘出发,通过大的时空和世界环境的构筑表达情感、分享思考。15件作品都既有思考又有实践、既有艺术创造力又有技术拓展性。从感觉到思考实践再到展示,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在每一件作品中交相呼应、相得益彰。



导师组 :

 向左滑动查看导师阵容


我们生活在一台无比拥挤的世界机器里,海洋也不例外。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世界上分为三种人,活着的人、逝去的人和远航的人”,被用于划分“方舟计划:漂浮城市与生活”主题展览的三个部分,分别对应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海洋设计及艺术创作。

展览现场

作品展示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也可能是生命的归宿。篇章“活着的人”中,作品《漂浮音乐会》通过海上音乐会的设计链接海洋、人与环境,用建筑、自然与音乐结合的互动体验消解人在城市生活中的禁锢感;篇章“逝去的人”则通过《流》和《无题》两个装置表达时间和环境的变迁,阐释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以及人类之于海洋的影响;而篇章“远航的人”着眼于滨海城市居民的应急逃生问题,在《海上社区 - 核心塔等比例模型》、《海上社区 - 功能单元等比例模型》、《全球海表面温度距平及海冰密集度、形变率可视化》三件作品中构建了在未来地球环境气候巨变的新的海洋情况下的生存系统,重新思考随“涡”逐流、万物互依的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的生存之道。三个篇章的作品融合建筑设计、交互设计、装置艺术、服务系统设计等不同的设计语言,从不同专业维度阐释、批评和反思“方舟计划”的展览主题,倾注着创作同学的对海洋环境的思考、情感以及美好愿望。



导师组 :

 向左滑动查看导师阵容


“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然而,城市不只是人类的居所,更是许多动物、植物、微生物赖以栖居的家园。

展览现场

作品展示

 


“共同的栖居:身边的生物多样性”主题展览上,《城市切叶蜂共生设计》《城市环境下的本杰士堆再设计》《生态浮岛与迁徙幕墙设计》《环抱——藤蔓与人类共生系统概念设计》四件作品用艺术设计介入未来的城市更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课题。借助产品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多样的设计手段,四件作品分别从为蜜蜂设计踏脚石生境、为城市中的小动物设计栖身之所、对清华校河进行生态改造和让人类生活与爬山虎相拥的反思设计出发,探讨城市中人与其他生灵生存环境之间的边界和距离感问题,为生物多样的栖息地设计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灵感、方向以及探索路径。用艺术设计赋能生态建设,小生灵们得以与忙碌的都市人共享同一片土地,与人类一起自在栖息、共生共荣。


导师组 :


当历史的河流涌入信息时代,人们出现了数字化生存这一新的形式,人的身体被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拆解为“数字化元件”,以数据化的方式栖居在数字空间。

展览现场

作品展示

 


 “数字人工厂:虚拟生存指南”主题展览关注人类在数字世界的角色化身和生存环境。借助VR的技术手段,《TA者》《“背海观山”——从虚拟〈山海经〉看文化的另一端》《「E.SOUL」平等社交平台》三件作品在元宇宙虚拟世界这一特殊的场域中展开对现实世界里共生关系、文化多面、平等权利这些话题的再审视和再探索,而作品《猫的美学》《动物大乱斗》则巧用“虚拟”实现视角的转变,让视角的转变为观者带来不同的感悟和体验。五件VR虚拟作品均被“存储”在展场中心的巨大“母体”之中,“母体”象征着元宇宙世界里数据的计算和存储空间。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穿梭中,真实与虚拟、数字与实体的界限不断地打破,艺术设计也迎来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导师组 :

 向左滑动查看导师阵容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长足进步,星际旅行的话题逐渐从遥不可及变得触手可及。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有机会为空间站设计一节太空舱,你会设计什么?

展览现场

作品展示

 


作为对该虚拟课题的回答,四节巨大的“太空舱”便横跨在“地外之家:太空建筑与交互”主题展览的空间中央,它们分别代表着太空的冥想室、冰球场、花园以及睡眠舱。来自环境艺术设计、信息艺术设计、数据科学等不同专业的主创同学们聚在一起,共同设计了这四节未来的太空舱:未来的宇航员需要一间冥想室,冥想室中狭小幽闭的舱体环境可以借助参数化的建筑声学结构产生出或广阔无垠、或空灵清幽的不同声音效果,以此实现心灵的慰藉和疗愈;还需要一个运动场,于失重环境下的冰球场上驰骋一定拥有更加极致的体验和更加独特的趣味;宇航员们或许还会有一座空中花园让他们午后踱步,观察地球上的木本植物会如何在有序的光照和无序的太空环境中生长;当然也一定会有一间睡眠舱,但新型的睡眠舱将更加智能和具有安全包裹感,宇航员们可以在其中舒服地好梦一场。四节“太空舱”也即四件作品,既饱含艺术的想象力,又具有科学的严谨性,是主创同学大胆想象、小心求证的结果,更是艺术和科技在太空中碰撞出的火花。


扫码回看主题展览线上导览



主题展览导览活动之后,12月17日下午,国际学生论坛也隆重推出。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生齐聚云上博论,从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享解答,共同探讨艺术设计领域的当下挑战与未来方向。经过前期征集,论坛共收到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等世界各地30余所高校的投稿百余篇,最终共52篇论文入围,其中21名优秀论文作者在论坛当天进行了主旨演讲,论坛分为“人文美术”和“设计造物”两个会场。

30余所高校投稿百余篇

52篇论文入围

21名优秀论文作者进行主旨演讲

两大会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鹤教授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教授分别于国际学生论坛两个会场上发表致辞。李鹤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论坛致力于为全国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高层次、开放性、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更多青年学者、艺术家、设计师发出自己的声音,期盼参与论坛的各位博士生能“在分享中展示风采、在交流中促进思考、在争鸣中凝聚共识”。

 

杨冬江教授则在致辞环节强调,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建立批判性与实验性的思辨态度,实事求是,从问题出发,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正是学术研究的本质过程。他期盼本次论坛在艺术与科学、文化与当代的差异中,以共存共享的模式促进学科之间的贯通和融合,寻求新的学术增长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副组长尹航副教授主持论坛第一会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刘平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陈彦姝副教授担任本场学术主持。


第一会场聚焦“人文美术”主题,内容涵盖美术、设计、文学、电影等多个领域。老师与同学们就报告的主题、理论、视角、结构、创新点进行了讨论与分析。陈彦姝副教授肯定了同学们在理论上的创新与新的尝试,并提出理论先行的研究方法需要更多实践的活动进行检验。刘平副教授期盼大家在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历史意识,要从历史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检视和梳理,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待当下的问题,希望各位博士研究生能够在学术层面推动学术理论方法的发展,对方法本身有所追究和试炼,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


扫码回看国际学生论坛第一会场:

人文美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岳嵩副教授主持论坛第二会场。《装饰》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周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王小茉副教授担任本场学术主持。


第二会场聚焦“设计造物”的主题,周志主任和王小茉副教授对各位同学报告中的实践、案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视角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建议。王小茉副教授指出,报告中的案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设计学研究的趋势,同时也不约而同反映出了文化的主题;期盼研究的“颗粒度”进一步提高、研究进一步深入,在研究中基于比较的方法形成差异点,才能更好理解及分析问题。周志主任则首先肯定了论坛文章的新颖度及质量,然后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对研究对象深入并透彻解析,另一方面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更大的维度和坐标系上思考,将研究对象置于其语境中理解。人文学科的研究需要研究者的客观性,也同样需要其主观性,才能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


扫码回看国际学生论坛第二会场:

设计造物



至此,2022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圆满落下帷幕。本届大会特别推出了数字会场这一特殊形式,于多家媒体平台同步播出,得到了业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而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届大会的成功举办,使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不仅成为全球艺术设计教育领域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也成为不同背景学术机构跨界、跨学科的新的交流平台。


未来,观众仍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壁垒,通过大会官网首页上的链接随时观看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长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展览导览和国际学生论坛四大板块的回放,感受各国专家学者的风采,领略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的魅力,共探全球艺术设计教育的美好未来。



扫码关注大会官网

https://ic.ad.tsinghua.edu.cn/2022/






图文提供  |  2022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张雪莹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主题展览 学生论坛 大会

1310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