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以“六幕人生”勾勒当代艺术图景,开拍2022秋拍即将启幕

原创 2022-12-31



开 拍国际2022秋拍将于2023年1月3日-5日在北京燕莎中心凯宾斯基饭店举办,此次秋拍共呈现“当代艺术”、“精微即美”、“有美:现代艺术”、“有美:中国书画”等四个主题专场,在策展式的理念下,传递开拍CUPPAR对艺术与收藏的专业态度。本次当代艺术板块呈现以策展式专题组成的六个主题单元,纵观这127件作品,通过这“六幕人生”不同年龄阶段艺术家不同的感受,感受作品学术与情感的融合。



第一幕“缓慢的归乡”专题中所呈现的以回忆性、叙事性为主要线索的作品,透过艺术家在作品中对于人生、境遇和回忆中不同情节的回望和回溯,穿透画面和笔触,缓慢地踏上“归途之旅”。


· 闫冰,平凡之物
闫冰于1980年生于甘肃天水南部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杏树湾,2007年从中央美院油画系毕业。透过闫冰的作品,可以观察并感知到他的成长经历,日常平凡之物在他笔下,已经逐渐形成有精神性的形象。他骨子里带着抹不掉的西北的朴素,并且他还在不断走进西北荒原中去。

Lot 152 闫冰《四个土豆》,布面油画,2012年作,80x100cm,估价50-80万元

从2012年开始,“土豆”成为了闫冰重要创作题材,虽然是人类食物里最为普通日常的材料,在艺术家笔下带着很强的象征感。本次开拍呈现两件“土豆”佳作,创作于2012年的《四个土豆》画面呈灰褐色,给观者一种厚重感,四个饱满的土豆如一家人一般紧紧贴在一起;而创作于2016年的《白色遮盖的土豆》,两个土豆被遮盖在白色的被子中,拟人化的场景感源于艺术家对“土豆”这一物象不同的感知,激发出观者无穷的想象。

Lot 153 闫冰《白色遮盖的土豆》,布面油画,2016年作,60x80cm,估价20-40万元

· 宋琨,非意识流叙事
1977年出生于内蒙古的宋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擅长运用类似整体艺术的创作方式,常常使用绘画、影像、人声、音乐等媒介。
《旅行》是宋琨于2007至2008年创作的绘画装置作品。十件一组的体量让《旅行》有很大的现场感和体积感。作品完成后于当年参加了宋琨第二次个展“宋琨:昔珈·忘川”,在这个展览中宋琨用四个线索共同呈现了她这一个主题,将生活细节凝固于画面,为观众还原了一个个乘绿皮火车旅行的时代瞬间。“昔珈·忘川”可以说是宋琨的日记,而从某些方面看,它又像一面镜子:反射出艺术家的内心,但又没有真的将心中的一切向观众敞开——观众看到的只是宋琨内心事物的镜像表现。正是这种矛盾或无解的逻辑所带来的诗性张力,驱使着她不断努力地去完成自己的创作。

Lot 154 宋琨《旅行》,布面油画、木盒、玻璃、灯管(十联作),2007-2008年作,50x65x10.8cmx10,估价200-300万元


第二幕“人间剧场”专题中所呈现的是以包罗万象的人生百态为主题,透过不同的笔触,描绘出人间剧场上演的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好戏”。


· 孙一钿,虚假的真实
“她是拿着义乌生产的芭比娃娃,看着迪士尼动画片里的白雪公主,喝着珍珠奶茶长大的一代”新闻稿中这样描述着90后的年轻人,而90后艺术家孙一钿却开始有意识地将曾伴自己成长的色彩鲜艳的塑料充气玩具、卡通人物画像纳入绘画主题。
原本在批发市场里的低廉物品,经由艺术家的介入,原本的形象、造型、身份随之变化,可能也是一种“劳动”造就的结果,但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比如《Void 7》中的充气玩具,来源是义乌一个摊上的小商品,艺术家把它拿到工作室,布置出一个场景,现实中的立体形象在二维平面的画布上的最终呈现,成为了白盒子里的一件艺术品,随后它又变成了一个限量的玩具,它的价值和身份也在链条的流转中不停的变化。

Lot 109 孙一钿《Void 7》,木板丙烯,2020年作,38x45.5cmx2,估价35-55万元

· 张季,燃烧精力无限的绘画
张季1993年出生于北京,先后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和马里兰艺术学院完成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艺术家的绘画强调一种生长性与自然潜能。在释放媒介本质的同时,他运用自己的身体、心理与情绪去尽可能的干涉画面的生长,徘徊周旋在媒介的可控与不可控的边缘。
2020年张季在蜂巢艺术中心办了首个个展“糖”,他用“狂热”来形容这一年密集高强度状态下的阶段性作品。这件创作于2020年的《魔法裙边下的故事,晚安》,就是艺术家将绘画的欲望投射到自造的新生事物上的产物,自建一套仅依存于个人独立世界的,具有隔绝感的自洽领域。

Lot 103 张季《魔法裙边下的故事,晚安》,布面丙烯油画,2020年作,200x180cm,估价8-15万元


第三幕“呼喊与细语”专题中所呈现的以作品画面表现力为主,描绘不同情感与感受的内容,在不同的情绪中穿梭,与画面背后的“呼喊与细语”对话。

· 王兴伟,挪用“现成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王兴伟对艺术史中图像和构图的使用,到在绘画物质层面上的一系列实验,再到近期创作中若干反复出现的主题和原型之间看似天马行空的联系,对“现成品”的挪用从不间断而且无所不包,不光场景和人物,风格与传统也是他挪用的对象。这种借用的行为总是伴随着微妙的重复和变化,而且始终表现出一种敏锐的幽默感。
2010年开始的“老太太”系列,形象来自王兴伟在中央美院门口看到的考前班广告册,艺术家使用不同的道具,在每一次“现成品”的创作方式都在试图表达出一些全新的意味。在这幅《无题(盆景老奶奶)》中,画面形式从过去的较平面单薄变得膨胀而饱满,人物形体获得了浑圆的外形和饱和的体量感。在原本被赋予含义的图像、构图和符号之上,艺术家自由挪用不同内容和风格,给予作品新语境和新意义。

Lot 175 王兴伟《无题(盆景老奶奶)》,布面油画,2012年作,150x180cm,估价120-180万元

· 毛焰,极致肖像
创作于1989年的《油画二画室》,在毛焰看来是一件“毫无保留”的作品,是“某种程度的淋漓尽致”。《油画二画室》在细节与画法的突破改变,更使其堪称毛焰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时创作转型期的标志之作。
在毛焰看来,一件好的艺术创作,有三个标准:一是作品语言风格上要质朴和直接;二是作品具有一种高密度的质量。高密度的意味是作品气息的牢固坚硬,创作与表达不是被稀释的;第三个就是完成度,即作品创作中所注入的时间观念。由此观之,《油画二画室》无疑是艺术家完成自我塑造过程中的一件里程碑式佳作,“通过这张作品我真的是找到我作为一个学习绘画的人或者是一个画家,我找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属于我个人的一种自信。

Lot 176 毛焰《油画二画室》,布面油画,1989年作,100x80cm,估价260-360万元

· 马轲,故事性的绘画
马轲出生于80年代,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并留校任教,后借调文化部赴东北非厄立特里亚援教。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画室,曾在德国和美国多次举办个展,并在奥地利、意大利、美国驻地创作。
乍一看,马轲的作品充满了似曾相识的艺术史符号和隐喻。而他的画面将这些我们熟识的元素,以“故事新编”的形式进行重组和展现,便有了这些脱离了原有知识体系的新的艺术叙述。正如2006年的作品《望》中表现的那样,艺术家使用了其最具标志性的红色来作为人物的主色调,辅以深紫和红黑色的背景,加之巨大的尺幅,显得极具冲击力。画面中的男人站在山峦之中,痛苦而迷茫地向上望着远方,周身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气质。画面透着艺术家想要克服艺术形式、风格、地域以及艺术家身份局限的热烈渴望。

Lot 185 马轲《望》,布面油画,2006年作,200x150cm,估价50-80万元


第四幕“生生不息”专题中将呈现以力量性与传统绘画相结合的系列作品,透过艺术家的描绘,将生生不息的力量传递开去。

· 黄宇兴,研习东方山水
70后艺术家黄宇兴始终坚持着一个中国画家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古典、西方色彩、东方意蕴,是艺术家大山水系列中很重要的三个部分,有着明确的创作线索。
用“山水”、“松树”等经典符号来承载东方文化这一议题,要从三个方面思量:一从立意,在中国画历史中,“山水”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代表着中国文人的世界观及宇宙观;二从技法,艺术家长期研习中国古代绘画传统,对于山的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意境,奠定了艺术家对山的理解,散点透视帮助艺术家找到了新的创作手法;三从意趣,画面中“山水”像是被打开了,呈现出山峦的剖面图中一层层的地质结构,然后又重新进行融合。
此次开拍呈现的大山水系列佳作《中国风景》,延续了艺术家近年来色彩绚丽的特点,一圈圈以山体形状环绕的彩色线条,将山水的横截面在画面正中徐徐展开,模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两侧堆成的中式山水,丰富的细节又将此蓬莱仙境拉近了现实。前景的松树亦景亦人,艺术家将“松”的拟人化存在,让整幅作品更加灵动且富有气韵。

· 王光乐,重复“抽象”
王光乐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抽象艺术家年轻一代的代表,然而他始终没有把自己归入抽象艺术家的行列。在他看来,这个被描绘的世界并不是真正的外部世界。从这个逻辑上,优秀的具象绘画总是优秀在“写”而非在“实”。基于这个认识,他开始抛弃题材,除了为形式做一些翻新,创作过程中循序渐进、非常平稳,强调时间性是王光乐创作的方法论。
本次开拍呈现的《水磨石2004.2.7-2004.4.5》以深红色作为主调,与其早期重要作品《午后》系列的主颜色一脉相承。他几乎平均地描绘每一颗石子,通过不厌其烦的、耗时漫长的过程把水磨石上细微的纹理毫发毕现地再现到画布上,试图以无意义和无情感的状态表达一种对时间性与痕迹的记录。画面上明度与色相的渐变形成了很强的空间感与光感错觉,以一种既非抽象又非具象、介乎两者之间的姿态进行呈现,实现了一种对于时间流逝的见证与物化。

Lot 138 王光乐《水磨石2004.2.7-2004.4.5》,布面油画,2002年作,180x180cm,估价300-380万元


第五幕“白马非马”以偏向于逻辑性及哲学性的作品,驰骋在艺术的想象空间之中。第六幕“象外环中”,由实入虚,表现出超乎于物象之外的创作。

· 张恩利,缠绕的景观
2000年前后,张恩利逐渐放弃原先以红与黑为主色调的“浓稠”画面,清透的米色、浅咖色、绿色开始出现在他的画面中。与此同时,画面中的主角也开始被日常物所代替。“水管”系列进一步将物象本质的探讨推向极致,以缠绕的线条表现出人的精神状态与对空间的感知,艺术家模糊了现实的具体人物和场景,却用静物的方式描绘出他思想的沉淀。“它只是一根水管,但它又包含着异常丰富的信息,更像是观看者自己的心理投射。”
细看这件创作于2014年的《水管》,薄涂的画面呈现一种习作感,似乎留下了打格子、画底稿的痕迹。但正是从这些与描绘对象的线条与色块纠缠在一起的线条,无以名状的线与面、面与面的相互转化中,这缠绕的几根水管带着强烈的律动感。

Lot 196 张恩利,《水管》,布面油画,2014年作,270x180cm,估价150-220万元

本季秋拍开拍CUPPAR特别征集到118件尺寸在50厘米左右的古今中外艺术家精微之笔,自明代文征明,蓝瑛,王铎高古奇骇的书画艺术,到清代诗书画印的集大成者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人,再至现代融汇中西艺术的蒋兆和、萧淑芳、戴泽老一辈艺术家,还有尚扬、刘炜、周春芽、张晓刚等中国当代艺术的中流砥柱,以及未来可期的90后、00后中外艺术家。“精微之美”专场也将于1月5日当代艺术专场后举槌。

Lot 343 艾米莉·梅·史密斯,《品赏》,布面油画,2020年作,38x31cm,估价25-35万元
Lot 391 张大千,《黄山扰龙松》,纸本镜心,1951年作,26x23.5cm,款识:黄山山上扰龙松,蟠根屈铁拏秋空。坚贞不许暴秦封,谁其友者蓉成公。辛卯十月朔,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出版:1.《张大千画册》第一集,图版17,中华书局,1956年;2.《张大千画册》,文山书局,1965年;3.《画谱-张大千画粹》,经纬书局,1968年;4.《张大千书画》第二集,图版6,中华书局,1972年。展览:张大千画展,张目寒筹办,台北市许昌街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1952年12月13日。估价80-120万元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六幕人生

1513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