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人民文脉 实践精神: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

2022-12-30


陕西延川桑洼村春节时的秧歌队  乔晓光摄影  2003年


剪纸是与民俗和生活融为一体的活态文化,活态的民间艺术以人为本,对乡村文化传承群体之人的尊重,对乡村活态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


2002-2022 中央美院非遗中心二十周年


2022年,正值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对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无疑具有重要启示。


中央美术学院非遗学科是在民间美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渊源可追溯至中国革命文艺传统。中央美术学院有着近20年的民间美术教育历程,在新世纪初,适时抓住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初兴的契机,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与际遇。


2002年5月8日,经教育部备案,在中央美术学院在原民间美术研究室基础上,正式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由乔晓光教授担任主任。在国内率先创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旨的新学科,将民间美术作为文化遗产正式系统地列入高等艺术教育。



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陈列室,位于5号楼A-203,为学院文化遗产教学和造型艺术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空间,同时是与社会各界互动的交流平台。



2003年,时任教育部长陈至立参观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陈列室。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代表参观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陈列室。

2002-2022

学科建设


2002年5月,受教育部委托,承担“中国民间剪纸”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前期筹备工作。2004年4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代表处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及《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大型展览。2004年9月,出版申报文本《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2005年7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关注母亲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出版。2009年,“中国剪纸”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2年10月22-23日,在教育部、原文化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支持下,主办“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以“大学教育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并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2006年6月10-18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联合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研讨会”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师资培训”。2009年,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全国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材《中国民间美术》。


由原文化部牵头,推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从2015年3月开始,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开展首期试点,由非遗中心举办“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央美院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截止2017年上半年,非遗中心作为学术主持的高研班先后举办4期。



《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乔晓光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艺术类)三等奖。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八卷本,乔晓光主编,青岛出版社,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成果,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2002-2022

教学重心


由乔晓光教授作为负责人申报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时限为2009年至2012年,但实际上投入16年时间,为29个少数民族剪纸艺术建立档案。2018年,成果以《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八卷本)面世。


2017年,乔晓光教授申报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对已有田野成果进行补充与深化,填补了丝绸之路视野中古今剪纸传统的调查研究。


基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学科传统,结合非遗中心20年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以田野工作为核心的方法论和基础理论,也以此探索建立具有学科发展意义的遗产研究范式,建立高校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互动服务的实践模式。非遗是有着时效性与实践性的社会文化领域,而教学研究要坚持实践先行的理念,培养有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中央美院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核心目标。



2000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及夫人参观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庙)“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展”。



2003年,受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托,中央美院非遗中心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法(草案)》研讨会。


2002-2022

科研成果


一是关于非遗相关问题的讨论与思考。例如,从2002年开始,乔晓光教授先后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发展宗旨及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民间美术分类》等文章,涉及非遗基本问题、学科建设、教育传承、保护措施等方面。


李军教授从文化遗产学视角进行了就概念解读、翻译及理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辨析,发表《什么是文化遗产?——对一个当代观念的知识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理论模式的比较研究》《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一个误读》《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探源》等文章。2008年,李军教授等学者发起“中国高校首届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研讨会”。


二是关于村社文化与传统村落相关研究。例如,乔晓光教授关于村社文化的讨论,发表了《中国乡村的文化资本:一个亟待探索实践的社会发展价值观》《多民族乡村的活态文化传统:中华文明持久性因素新探》《村社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命脉》等文章。段牛斗关注古建技艺、乡土建筑研究,发表《清代官式建筑油漆彩画技艺传承研究》《山西古建技艺初步调查》等文章。


三是关于特定非遗门类的个案研究。例如,在民间美术研究方面,李振球教授发表《复制是年画形式之母:论中国年画的形式发展》《剪、刻、贴与剪纸艺术:简论剪纸艺术的形式发展》等文章;乔晓光教授发表了《作为纸文明传统的中国剪纸:中国早期剪纸研究》《田野研究与学科建设:以民间剪纸为个案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等文章。在建筑彩绘研究方面,陈捷副教授做了深入调查研究,出版《中国佛寺造像技艺》《五台山汉藏佛寺彩画研究》等专著。



2004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从左至右分别为:杨力、冯骥才、潘公凯、高晓桥、刘疆、靳之林。



2011年,作为“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学成果展示,由学生自主策划、筹备与完成的“纸境: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教学实践展”。


《交流与协作: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我国第一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施的动员大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进入中国教育体系的开端。


《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基于自20世纪90年代起,持续11个春节前往黄河流域的考察行,乔晓光教授于2003年提出“活态文化”的方法论。2004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艺术类)三等奖。


《本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文集》。内容包括关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公共性、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民间美术分类、关于民间美术分类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国多民族乡村的文化资本与新农村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问题研究等。


《活态的纸文明: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剪纸传统》。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公约为价值理念,同时结合“活态文化”概念系统介绍了中国剪纸传统。


《中国经验:多元化的非遗传承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2017年度委托项目成果。


《实践的精神:中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模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百年辉煌”工程重大理论研究项目成果,梳理了自抗战时期延安鲁艺以来70多年来民间美术学科思想、课程理念及实践的历史。


20年以来,非遗中心始终坚持开展以民间美术为核心的遗产教育,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与基础研究,进而提升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自发性与判断力。


2012年5月,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亦逢非遗中心成立10周年之际,乔晓光教授组织师生考察团,经陕西安塞到达延安,通过考察感受先辈的行旅与思想历程。今年,非遗中心又经历了10年的发展进步,在总结既往成绩之余,也倍感肩上责任之沉重。



2014年,乔晓光带领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在云南澜沧龙竹棚寨考察拉祜族民间剪纸。



2015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参观指导首届“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交流实践活动”成果展览。


2002-2022

学术品牌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继承和发扬其前身美术史系、民间美术系的优秀学术传统,以“最年轻的学科和最古老的事业”为己任,围绕教学、科研展开多种学术活动,有效促进了和有关机构的交流,已经取得重要的成果和影响,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知名学术品牌。


“文化遗产论坛”,主要邀请美术史、考古学、建筑学和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展示、利用、教育等议题举办讲座。前身是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研究专题”课程,为促进研究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并进一步体现教学特色,从2015年9月21日起改为系列学术讲座形式,至今已举办七十次。讲座题目围绕有关领域的核心问题,兼顾深度和广度,力求沟通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社会。


“文化遗产学术周”系列讲座创始于人文学院成立之初,从2016年11月1日起,人文学院与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并形成每年一届、每届包含系列讲座的基本形式,至今已举办六届。以案例或主旨为内容,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与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


《美术遗产》(Art & Heritage)是关于古代美术与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集刊,人文学院院长兼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李军教授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第一、二辑将于2023年初出版,从第二辑开始面向学术界征集稿件。集刊分为文化遗产、建筑史、美术史及民间艺术,共四个板块,每辑发表约十五篇学术论文。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论坛”学术讲座



01 詹长法  现代文物修复的思考:以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为例

02 赵鹏  故宫建筑遗产保护现状的思考:从城墙保护说起

03 查群  永乐宫整体搬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

04 郭黛姮  圆明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解读

05 袁剑  近代以来中国边疆研究的学术范式

06 吕舟  世界遗产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07 张荣  大唐夕阳:佛光寺东大殿历史与艺术的数字化解读

08 陆地  建筑遗产真实性的内在逻辑及其表现

09 苏荣誉  古代青铜器的年代、风格、产地与工艺:以扉棱分铸器为例

10 张力智  中国乡土建筑的文化深度和广度

11 林伟正  Chinese Temple of Art:从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看美国在1930年代的中国艺术收藏

12 雷勇  显微考古:在故宫彩绘文物中寻找乐趣

13 罗文华  贡嘎曲德寺与钦则画派:十五世纪西藏绘画艺术的转折点

14 赖德霖  画意话语:文人建筑与王澍

15 宋燕鹏  中古华北祠神信仰研究:以晋东南为例

16 李延祥  中国古代青铜产业格局的探索

17 丁垚  华严的美术:兼论第二次中华帝国晚期宗教建筑的“巴洛克”化

18 刘未  等级与身份:宋代官员墓葬的再思

19 李路珂  山西高平开化寺大殿:北宋佛教建筑空间的想象与真实

20 陈海涛  敦煌艺术的媒体阐释与文化创意:以第254窟为例

21 王志伟  1940年代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测绘史事及整理出版

22 王军  佛光寺唐代木构发现记

23 崔光海  守护与生成:遗产地保护性建筑的实践

24 岳永逸  朝山:民间的生活与信仰

25 白铃安 应非儿  抱残守缺: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八破绘画

26 胡小妹  从田野到博物馆:民族服饰素材库的创建之旅

27 朱蓝  丹青意匠:故宫的书画出版

28 许晓东  中国古代黄金工艺探微

29 李扬  多重视野下的195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研究

30 燕海鸣  “发明”文化遗产:关于记忆与权力的反思

31 张谨  文化遗产助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 沈卫荣  全球史视野中的大元史与新清史

33 陈青  中国古代彩画保护及使用颜料的研究

34 宁波  虚实结合:云冈石窟的数字化

35 吴端涛  蒙元时期山西地区全真教艺术研究

36 徐怡涛  建筑考古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建筑

37 张剑葳  未完成的水晶宫:故宫灵沼轩的建筑考古研究

38 仝涛  青藏高原丝绸之路的考古学研究

39 蔡明  文物展览的内容策划与设计原则

40 白鸿叶  域统山海 图呈万象:中国古代舆图概述

41 孟嗣徽  古壁丹青尚有文:“晋南寺观壁画群”的流散及其问题

42 何利群  邺城佛教考古的重要发现与研究

43 狄雅静  预防性保护框架下的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

44 潘曦  日常技艺的遗产化:纳西族乡土建筑营造技艺调查研究

45 毛巧晖  民族、国家与遗产的共构:二十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民间文艺研究

46 王思渝  价值与权力:中国大遗址展示的观察与反思

47 王雨磊  如何在定性研究中有效提问

48 姜铮  晋城二仙庙小木作帐龛调查研究

49 彭明浩  建筑的空间关联:从山西高平南赵庄二仙庙说起

50 潘守永  民族大调查:历史回顾与学术反思

51 张淑娴  金窗绣户:清代皇宫内檐装修研究

52 白海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以西咸新区为例

53 陈未  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

54 陈彤  应县木塔斗栱制度探微

55 邓菲  图重像复:宋金时期装饰墓的营建与工艺

56 范胜利  中国书画装潢的发展演变

57 永昕群  峻极神工 百代标程:应县木塔保护研究概览

58 郭物  考古视野中的北庭故城

59 赵娟  鲍希曼与“前营造学社时期”西方中国建筑研究

60 朱靖江  田野灵光:中国民族志电影的百年历程

61 王伟  王树村与中国美术馆民间年画收藏

62 何秋菊  古代书画修复中的科学问题

63 唐克扬  活的中国园林:从古典到当代的传统重塑

64 邹怡情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实践与反思

65 杨秋颖  古代彩绘泥塑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66 肖波  岩画研究:理论、方法与技术

67 曹振伟  故宫建筑彩画保护与研究

68 刘妍  技术与社会史:美国汉庭顿圆月桥传

69 陈曦  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

70 汪万福  西藏壁画价值及其保护



赵世瑜  图像如何为区域社会史证

王冲  日本传统仪式在都市空间中的再生

陈诗宇  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与复原

陈瞰  向百万庄学习:一个老住宅区的建筑人类学观察

巨浪  传统村落研究的人类学视角:以嘉绒藏族地区田野调查为例

周孟圆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价值理念演变研究:以石窟寺为中心

李晓璐  从《皇清职贡图》出发:大航海背景下男女对偶民族志图像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学术周”系列讲座


一  故宫宁寿宫花园研究与保护

王时伟  颐养谢尘喧:乾隆遗产研究与保护

聂崇正  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三题

王子林  长宜茀禄:乾隆花园的秘密

苑洪琪  宁寿宫花园原状陈列:丝织物研究与复制


二  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与记忆

燕海鸣  跨海和声:从海上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

丁见祥  溯本求源:海上丝绸之路的早期发展与若干特点

朱伟  苍黄蔚蓝:明初“下西洋”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转变

沈阳  留住记忆: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李军  “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至16世纪意大利与中国的跨文化交流”展览的研究与策划


三  苏荣誉:中国青铜技术与艺术

1 材料、起源与学术史

2 古典期的都会风格

3 古典期的地方风格

4 新兴期的鼎革与繁盛

5 新兴期的工艺与传统

6 复古的艺术:重构与重现


四  跨越文化的线性遗产

赵云  大运河遗产的动态认知与创新发展

张依萌  国际视野下的长城调查、保护与管理

邹怡情  茶马古道与中国西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李敏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价值研究


五  紫禁城六百年

徐婉玲  从明清皇宫到故宫博物院

张小古  故宫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模式探析

果美侠  故宫博物院的公众教育与社会传播

黄墨樵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故宫博物院的应用


六  木与纸:建筑遗产保护新视野

刘梦雨  清宫样式房烫样的特色、工艺及其复原

任丛丛  中国近现代木作手工工具的社会文化史

纪立芳  清代宫廷建筑内檐糊饰探微

刘妍  编木拱桥的全球史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讲座课程


2018  “展览与策展研究”课程

2019  博物馆的历史与新知:展览与策展研究课程

2020  美术史与博物馆:展览与策展研究课程

2021  博物馆与人类学的共构:展览与策展研究课程

2022  文物修复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展览与策展研究课程

2022  建筑遗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建筑遗产研究课程



在此基础上,开设“中国大学MOOC”课程:“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李军主讲),以及“博物馆研究”(陈捷、李军主持)、“建筑遗产研究”(赵鹏主持)讲座课程,编撰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文化遗产的诗学》(李军著),正在逐步建设涵盖文物保护、世界遗产、人类学等领域的课程体系,并将适时开展工作坊、实习营等多种教学和科研交流平台。另外,还将继续保持、加强和建筑学院、修复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的交流合作。



2020年12月16日,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参观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



2021年10月14日,中央美术学院“博物馆与人类学的共构:展览与策展研究课程”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教学和研究秉持“博学而尽精微,笃行以致广大”,是美术史向文化、社会研究延伸的学术方向,更是中央美术学院多学科交叉的重要领域。既能体现造型艺术对接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也能使得文化遗产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发掘文化遗产与造型艺术、视觉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而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艺术与遗产教育的新形式。



《娜拉的屋》设计  剪纸  乔晓光  78×56cm  2006年


鸟、鱼和花草象征女性和女性的尊贵美丽,设计运用了“瓶里插花”“凤戏牡丹”等民间符号观念。


撰文:董永俊,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从事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段牛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从事文化遗产研究。图片均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提供。


2002-2022 中央美院非遗中心二十周年



2022英文国际电子杂志【9-11月刊】新鲜出炉!

👇

免费订阅请主页对话框留言“订阅”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Instagram全新上线!欢迎关注!

@artinfo_cafa

https://www.instagram.com/artinfo_cafa/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1823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