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新时代博物馆主题宣传丨非凡十年砥砺奋进,书写文博壮美画卷——山西博物院十年成就回顾
-
原创 2022-12-30
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山西,并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西博物院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勇于担当,善于创新,担当起历史使命和文化使命。 山西是文物大省,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十年来,山西博物院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山西历史文化的职责使命,以“晋魂”为主题不断打造提升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12个基本陈列,以展示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山西历史文化;十年来,始终坚持文物展示利用融合创新,原创和引进一大批精彩纷呈的展览,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十年来,坚持“学术立院”理念,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注重科研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以科技助力文物保护,一大批文物保护成果得到实践和应用;十年来,加强文物的活化利用,创新文物传播方式,积极发挥展览与文物的文化记忆与社会教化功能。十年来,守正创新、砥砺奋进,书写出新时代山西博物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打造文物强省贡献“博物馆的力量”。 弘扬中华文化 突出展陈特色优势 十年来,山西博物院依托深厚的馆藏资源,不断提升展陈质量,不但引进多项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文化多样性的优秀展览,还推出多个展示山西历史文化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原创展览,形成了以“晋魂”基本陈列为中心,融合“中国古代文明系列”“中国书画艺术系列”“山西历史文化系列”和“世界文明系列”四大临时展览系列为一体的,具有山西博物院品牌特色的展览体系。 2019年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建成开放,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山西青铜博物馆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严谨的知识表达、趣味的展陈形式赢得社会普遍赞誉。2020~2022年,山西博物院对“晋魂”基本陈列进行分期改造提升,改造升级后的“晋魂”展览焕然一新,不仅在展陈灯光设备、场景等展览形式方面做了全新调整,而且在展览内容上吸纳了近十年的考古最新成果,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 改造提升后的“晋魂”基本陈列 十年间,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弘扬山西历史文化特色及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等主题,山西博物院组织策划实施了专题展览114项。同时山西博物院注重研展结合,立足地域文化特色,以“山西视角”为切入点,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原创展览,打造了一批有学术支撑的精品展览。 其中,2014年,在山西博物院展出的“印度的世界——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印度文物精品展”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2020年,“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2021年,山西青铜博物馆基本陈列“吉金光华”荣获第十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入选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初心映三晋 百年铸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物特展”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推介项目。 除此之外,过去的十年里,山西博物院策划实施的“山西文物精华”“金元砖雕艺术”“北朝艺术”等61个特别展览先后推向国内外41家博物馆,参与了50余次国内多馆合作的国际文物展览,以多元文化视角展现山西独特的历史文明之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加强学术研究 以科技助力文物保护 山西博物院长期重视科学研究,学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研究稳步推进,文物保护工作成果累累。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博物院围绕“学术立院”的总体目标,大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扎实做好基础研究,集中力量打造金属文物、墓葬壁画、纸质文物、古代陶瓷四个方向的重点特色学科,依托山西青铜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研究部,建成山西省文物局金属文物保护研究科研基地,努力实现在金属文物保护和研究领域的新突破,有效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利用,深入推进研究型博物馆建设。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指出,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方面,山西博物院始终坚持目标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技艺传承夯实内力,强化保护修复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十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完成了大量高质量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与保护修复成果。 书法作品修复 十年来,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部积极推动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协助省内文博单位成功申报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方案百余个、预防性保护项目45个;完成保护修复项目50余个,累计完成了山西各地文物收藏单位近5000件(套)可移动文物的修复保护、近3000件(套)文物的保养;搬迁保护壁画墓40余座。其中忻州九原岗北齐墓葬壁画搬迁保护项目、平遥县清虚观藏纱阁戏人保护修复项目、山西博物院晋侯墓等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和水陆画保护修复项目、稷山县《永乐南藏》保护修复项目等一系列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颇具影响力和重要性。 科技力量助推文物保护。2016年以来,山西博物院加快科技保护实验室升级改造,建设了技术先进、功能相对齐全的实验室软硬件平台。现建有文物检测室、理化实验室、X光探伤室、消毒灭菌室,建有金属、陶瓷、纸质、壁画、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室等高标准工作场所。拥有拉曼光谱仪、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显微镜、三维体视显微镜、X光探伤仪、金相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等实验检测设备,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2021年是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工作意义非凡的一年,山西博物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申请获得了纸质文物保护技术类两项国家专利:“一种用于修复古代书画文物折痕的方法”和“一种用于古代纸质文物保护的加固剂及其使用、制备方法”。山西博物院藏北齐壁画修复项目也成功入选“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强化藏品征集管理 摸清馆藏文物家底 文物是赓续历史文脉、筑牢信仰之基的源泉。家底清晰,是博物馆业务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山西博物院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藏品数量50余万件(套),一级文物2000余件(套),古籍图书10万余册,时代序列清晰,器物门类齐全,藏品特色鲜明,堪称艺术的宝库。 文景明书法作品入藏山西博物院 十年来,为适应新时代博物馆发展新理念,山西博物院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将藏品库打造成集保护、展示、研究于一体的综合体,提升藏品库功能,按规划改建了壁画库、石刻砖雕库、油画库、特展库;加强藏品预防性保护,对书画库、玉器库、丝织木器库、近现代库等进行改造提升,使藏品保护工作更为科学有效。 山西博物院收藏文物鉴定咨询活动现场 2013年4月山西博物院按照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要求编制了《山西博物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通过此次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馆藏文物家底,进一步掌握了馆藏文物的资源特色,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院藏文物提供了强力支撑,为制定山西博物院和山西省文物事业发展战略和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升智慧服务能力 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博物馆建设产生革命性的改变,数字化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成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及国家文物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博物馆信息化及智慧博物馆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山西博物院紧跟时代的步伐,全面开启智慧博物馆建设之路。 顶层设计是智慧博物馆建设的依据和支撑,2016年制定了《山西博物院智慧博物馆建设方案》。围绕方案,博物院加大文物数据资源的挖掘、采集与加工,截至目前,完成了全部藏品的二维影像数据的采集,通过语义网络技术构建了国内首个文物知识图谱。2019年,藏品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实现了藏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2020年,建设了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数据库系统,对文物保护修复进行全流程有效管理和监督。2021年,建立了以藏品管理为核心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平台集成了五大功能模块,包括藏品管理、数字资源、业务数据、辅助决策、系统管理。2022年,山西文化遗产综合应用平台面向全省文博系统开放、使用。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山西博物院及时调整发展思路,选择线上云传播途径,以全景导览、电子书和数字展览应用等形式推出线上展览共计33个。利用全新的AR数字技术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壁画的平行世界——狄仁杰带你探北朝”实体数字展,展览一经推出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壁画的平行世界——狄仁杰带你探北朝” 实体数字展 2019年,山西博物院建设“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展示和共享平台”,开发了具有创意性的数字展示建设,运用多媒体互动、投影、沉浸式还原等技术,以文字、图片、视频和三维数据等方式讲述文物及文物背后的故事,实现了公众与藏品交互的高度融合,提升了展陈质量,丰富了参观体验。2020年,搭建山西博物院公众服务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信息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为公众提供全方位、人性化服务,创造良好的文化旅游体验。 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展示和共享平台 创新文物活化利用 拉近与全社会的距离 延续中华文化根脉,根本在于如何做好文物的活化利用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一是宣传为文博事业发展提供增量。十年来,山西博物院以展览为依托,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扩大线上文化传播渠道,形成全方位融媒体矩阵,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各大新媒体平台点击量呈千万级增长态势,粉丝数高达150万,多场直播活动频频“出圈”,2020年,山西博物院在抖音直播平台推出“壁上有乾坤、一眼越千年”北朝壁画直播活动,观看量高达150余万次,粉丝互动热烈。2022年,围绕“5·18国际博物馆日”,山西博物院宣传策划的多场直播活动在《新京报》、央视频、腾讯视频等媒体平台播放量总计高达70余万次。 直播及媒体采访活动 十年间,山西博物院积极与社会各界媒体展开合作,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参与录制《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现象级文化节目。值得一提的是,“鸟尊”雪糕的线上推广,央视网、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平台及网络自媒体博主均做出相关报道。“山西博物院推出鸟尊雪糕”和“山西也有文创雪糕了”两大话题先后登上抖音热播榜,并冲上同城榜榜首;同样的话题在新浪微博得到1300万以上的阅读量,实现博物馆文化的有效传播。 二是文化创意工作的热烈开展。山西博物院文创工作在“大文创”的概念下,秉承“博物、艺术、生活”的理念,在“有主题、成系列、做精品”的原则下,以“晋魂”主题及临时展览资源精华为设计元素,潜心研发一系列集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及实用性为一体的文创产品1500余种,在“智慧文创”的引领下,成功研发“会说话的AR明信片”、《藏在山西博物院的十二生肖》绘本等,精选晋侯鸟尊、木板漆画等19件文物进行二次创作,在支付宝鲸探、迅雷非同数艺、新华数藏等平台上线,利用数字藏品这一新载体让文物被纪念与传承。十年间,山西博物院积极探索与社会力量、企业、高校在传统文化宣传、特色文创产品开发、社会公益文化推广等方面的合作,聚焦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共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文创产品 文物活化利用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依托展览举办的动手体验、专题讲座、研学及线上活动成为博物馆活化利用文物、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十年间,山西博物院根据受众的年龄、兴趣、爱好、职业等特点,以“晋魂”基本陈列为主,围绕临时展览、重大节日活动,结合非遗传统技艺,推出一系列线上线下教育体验活动。2016年山西博物院倾力打造的“晋界讲坛”,是一项线上线下相结合、学术与科普兼顾的高水准公众讲座教育项目,目前已经成为山西博物院社会美誉度最高的品牌活动。2017年“约读·晋魂”栏目的推出,邀请国内外知名文博专家,为公众解读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获得了网友们的广泛赞誉,各平台累计阅读量超150万人次。此外,关爱老年人服务项目、“小小讲解员团队”项目、“一起向未来——文博少年夏令营”项目、暑期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都是山西博物院广受好评的社会教育体验活动。 山西博物院志愿者团队 十年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促进馆校合作,山西博物院利用全媒体传播技术,深入发掘馆藏资源,策划推出了“无边界历史教室教育项目”,以动画的方式给广大青少年带来有趣的博物馆体验。2021年,山西博物院推出“博物教室”馆校合作项目,为广大教师工作者提供线上线下系列培训讲座20余场,将博物馆文化输送到更广大的空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文明的进步生生不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山西博物院走过了守正创新的十年、浓墨重彩的十年、砥砺奋进的十年。这十年山西博物院硕果累累、自信满满;这十年凝结了广大文博工作者努力拼搏、挥洒汗水的艰辛与热情,为守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笃行不怠。(执笔:李霞)
刊于《中国文物报》11月08日7版
转载投稿联系wwbbowuguan@163.com
010-84078838转8081 8030 8031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