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在平面设计中熔铸国家形象——陈汉民访谈

原创 2022-12-29



讣告

杰出的艺术设计教育家、设计家、中共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装饰》顾问陈汉民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下面,谨以《装饰》发表的一篇旧文,表达对陈汉民先生的无尽哀思。


             在平面设计中熔铸国家形象

    ——陈汉民访谈


采访:肇文兵、赵 华   撰稿:赵 华


内容摘要:陈汉民先生作为中国现代设计史的见证人与参与者之一,他的艺术设计历程也恰恰代表着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过程。他的设计涵盖了标志、招贴、徽章等平面设计领域,从不同角度体现着国家形象。在本次针对“国家形象”的专访中,陈汉民先生剖析了国家形象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演化以及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形象的表现形式,指出了平面设计要遵循的原则。他提到国家形象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真、善、美的原则,文化方面不能盲目和世界接轨,以及信息时代模仿与民族化的问题。他从教学的角度剖析了传统艺术设计教育在重视基础、传统、生活等值得我们今天吸收借鉴的方面,这是设计人员从心设计、为中国而设计的源泉。爱国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是他始终强调的,从心底而来的设计最能体现国家形象,并提出设计是文化的观点以及设计人员在设计方面体现国家形象的责任。


 

一、国家形象是一种思想



国家形象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是抽象且凝炼的,不同时代的作品都会符合当时的审美取向和思想要求,陈汉民先生的设计作品跨越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作品都是中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怀是最根本的灵魂所在。陈汉民说:“国家形象不光是一个看得见的视觉形象问题,而是一种思想、观点和理念。”


陈汉民先生本科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学习,后来发展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据陈先生介绍:解放初期,在学院这个环境下集中了一批老教师、老专家,他们的思想非常明确:新中国的设计一定要显示国家形象和中国气派。在建国初期,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就是要用我们手中的文艺武器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添砖加瓦。陈汉民认为新时期也要又红又专,“红”就是爱国,“专”就是爱业、敬业。他在上图形符号课时常常出题问同学们国旗、国徽、中国共产党党徽的具体形象和含义,“爱国首先要深刻地理解国家的宗旨与内涵,创造中国文化的形象设计。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设计人员,热爱祖国、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最基本的素质。”


陈汉民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经历了新旧社会的对比,对于国家形象的发展和演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国家形象不是简单的由此及彼,而是要赋予它以内涵。国家形象在内涵上的演化与时代以及综合国力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旧中国落后,国家形象也是支离破碎的。天安门虽然建于封建王朝,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告,天安门已经成了人民政权的象征,随着时代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现在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我们的国家形象也越来越鲜明。陈汉民先生多次参加国庆庆典活动的相关设计工作,他认为国庆庆典就是要把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上的一系列成就体现出来,用健康向上的、积极的、使人奋进的思想陶冶和鼓舞人民群众。


1-6. 陈汉民教授的奖章设计(部分) 7-9. 陈汉民教授规划设计的钱币

10. 国家标准交通标志(部分) 11. 国家标准公共信息符号标志(部分) 12. 国家标准安全标志 (部分)


二、朝前走,向后看


国家形象也很具体,落实到设计中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即先进的、向上的、美好的、与人为善的、和谐的民族精神,要弘扬这些真、善、美的东西,体现我们中国人的气质。头脑里要渗透着中国的精神、传统的文化,要把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向往的东西用中国人的理解通过设计体现出来。


陈汉民先生对于当时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的教学体系十分赞同,并认为值得我们现在很好地学习回顾。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一、重视基础;二、重视传统;三、重视生活,这与国家形象都有着紧密的关系。他的老师雷圭元先生,是中国图案的专家,认为设计要“置于死地而后生”,就是要先深入进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然后再跳出来,也就是说设计要继承和发展。陈先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他也是这样做的。陈先生说:“我对中国传统的纹样深入了解,对中国传统的火、风、云、水、山、石头、树,逐一临摹,从中感悟这些物是怎么用我们中国的理解和表现手法表现出来的。生活、传统、现代,没有传统哪来的现代;没有基础的造型能力,哪有现在形象的变异;没有生活,设计的一切东西都是杜撰的,没有生命力。教学也要从过去教学中吸取好的方法,不能光变化不写生,光创意没生活。要创造中国国家的形象,很多方面需要积淀,要重视基础造型图案能力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积淀和基础,自然而然方向明确了,形式也就随之而来。”


13. 中国人民银行标志 1988年 14. 中国农业银行标志 1988年 15. 中国工商银行标志 1988 年 16. 97 香港回归专用标志 1997 年 17. 中国老人节标志 1983年 18.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纪念币 1995年 19. 王府饭店标志 1988年 20. 民族饭店标志 1982年


作为北京 2008 年奥运会官方招贴画评审委员,陈汉民先生认为:29届奥运会为我们留下的是一笔非常丰厚的精神遗产,无论从理念还是设计都弘扬了中国民族文化。从平面设计来说,从会徽、吉祥物、奖牌、火炬、各种从篆字书法中挖掘出来的图形符号,全部是中国元素,每一样设计都体现了中国国家形象。在这个舞台上,我们有义务去宣传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快,而文化却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国,是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社会,应该体现向上、积极、美好、奋进的思想,出好的设计,出高尚的人。它的元素无疑就是民族的,不了解中国,就不会热爱中国,不了解中国的过去,就不了解中国的现在,设计人员要具备这种思想:‘朝前走,向后看’。‘朝前走’:设计要与时俱进,审美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审美情趣上只能快半拍,不能走得太远。设计要引领时尚,但不能离现实太远;‘向后看’:看看历史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必须了解过去才知道今天什么样,将来向什么方向发展。”

 

三、国家形象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对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设计也不可避免地要与国际接轨,对此,陈汉民先生有自己的认识,他不主张设计中的文化与国际接轨。体育、经济、科技等,以及设计的功能、物化方面可以和世界接轨,但文化不能完全接轨。在建国五十周年国庆庆典中,他担任彩车艺术总指挥部的专家委员会的主任,当时提出不要像天外来客似的搞非常现代的声光电,而是要十三亿人民同乐,狮子、舞龙、旱船等这些几百年来群众喜闻乐见的庆祝方式还是要有,但要有适当的改革,融入新的技巧,从材料、装饰、技巧上向更高的要求发展,民族传统不能丢。现在建国六十周年庆,他依然强调这个观点:高科技可以要,但中国文化思想的体现要很明确。


陈汉民邮票设计作品


在平面设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上,陈汉民先生指出:既要是中国的,又要是世界的。要把中国的情感、思想、主张体现出来,在形式表现上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理念性标志一定要有内涵,这种内涵要符合中国人的民族习惯和民族爱好,外国人则用一种转换的思维可以看懂。特别是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简洁实用,不能单纯突出中国民族化而失去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本质。对物的理解和赋予它的内涵,不同民族是不同的。比如猫头鹰我们认为是不吉祥的,而欧洲把它看作智慧的象征,这样的例子很多。


他总结,标志设计原则:易解、新颖、美感、适用,通俗地说就是:好懂、好看、好记、好用;招贴的标准:醒目、识别、动情;包装的标准:我是谁、是什么、卖给谁。这些都是在弘扬国家形象的基础上,同时有着设计国际通用的标准。


《视记50-陈汉民艺术设计作品集》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一些不适合我们国情的东西,关键是我们怎么站在自己本国的立场上正确地、有选择地向国外学习借鉴。作为一名老设计工作者,陈汉民特别强调设计人员把设计走中国的道路提得再高一点,把为中国设计,铸造国家形象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陈汉民先生在《好样——平面设计十四人》一书中写下了这样的感言:“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外来与本土方面要摆正关系。学习传统为现在,继承历史求发展,引进外来促本土,坚守民族融世界,妄自菲薄不可取,也莫夜郎自大不思进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是因果关系,果是融合而来,绝非凑合,设计运用民族形象元素,不应该是标签式的附加,而是结合内涵的理念表达,是形象背后的思想体现。平面设计的民族化从根本上讲是体现民族精神,包括伦理观、道德观、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等等,是从物质里渗出的精神。我并不认同设计要与国际接轨的提法,这是太笼统的提法。设计是文化,没文化怎么和国际接轨,放眼平面设计这个大千世界,绚丽多彩,是由于各民族、各国家运用他们特有的文化融入其中,中国的设计是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去不断探索一条中国式的设计之路。”


来源:《装饰》2009年第9期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装饰杂志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平面设计

1977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