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金巍、杨涛: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情况和政策建议

2022-12-27

第3744期文化产业评论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2)》为“文化金融蓝皮书”的第六部,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及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作为编写单位联合研创。本报告是对2021年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专业观察研究的成果,从市场、行业、区域、专题四个主要角度解析了我国文化金融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是本报告关注的最重要的背景。同时本报告还关注了两个重要背景: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形势;二是数字经济国家战略和数字文化经济发展趋势。本文系《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2)》中的总报告。报告包含三部分内容——“2021年文化金融发展的宏观环境”“ 2021年文化金融发展基本情况”和“政策建议”。


作者 | 金巍(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杨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



2021年,我国经济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文化产业也实现了复苏。“十四五”开局之年的一系列与文化发展及文化金融相关的政策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战略实施指明了方向。在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文化金融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文化金融服务和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总体上呈现反弹趋势。作为文化金融市场主要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银行信贷、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私募股权融资市场等整体上保持良好态势,但文化产业债券市场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本报告提出,应结合数字文化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制定数字文化金融相关政策,探索数字文化金融创新试点;进一步推动版权金融发展,寻求突破;进一步推动文化金融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以及自贸区金融协同发展;进一步发挥文化金融助力公共文化服务的潜能,积极参与共同富裕国家战略实施。



2021年文化金融发展的宏观环境


一、经济与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在第一季度一度跌入谷底,但在第二季度迅速开始反弹,大多数社会生产行业得到了恢复。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我国延续了复苏的势头,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稳定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三次产业增长较为平均,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增长8.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9.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53.3%。数据显示,消费支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个百分点。202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比上年增长8.0%;国民总收入113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全员劳动生产率146380元/人,比上年提高8.7%。

2021年,我国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为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中央银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极大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38.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0%;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64.7万亿元,增长3.5%;流通中货币(M0)余额9.1万亿元,增长7.7%。2021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相比2020年有所减少,为31.4万亿元,比2020年减少3.4万亿元;但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14.1万亿元,仍比2020年末增长了10.3%。2021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191.5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11.6%。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8.5万亿元,同比增加20.1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2.7万亿元,同比增加19.9万亿元。人民币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6.5万亿元,同比增加5.0万亿元。

2021年,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并开市,债券“南向通”正式上线。2021年11月15日,我国内地第三个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交易。北京证券交易所由新三板精选层平移而成,第一批上市公司由81家公司所组成。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有利于促进市场创新和竞争,同时也为众多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获得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2021年,我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取得突破性进展,11单基础设施公募REITs正式上市交易;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的通知》。2021年,全面注册制实施条件逐步成熟,12月在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资本市场改革进入新阶段。

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仅为1.3%,增长率下降且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但在2020年第四季度,文化产业已经开始有所反弹。

国家统计局2021年12月29日发布数据显示,经核算,2020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未扣除价格因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3%,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行业下降最多。但也有取得增长的部分,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内容创作生产行业,比上年增长11.1%。2020年是自2004年以来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最低的1年(见图1)。

△图1  2004~2020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速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整理。


国家统计局随后发布的关于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的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全国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8514亿元,前三季度下降0.6%,但第四季度已经反弹为正数,这是文化产业复苏的前奏。

果然,文化产业在2021年迎来了转变。国家统计局2022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对全国6.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的调查,2021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06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20年增长16.0%。分业态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9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20.5%,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平均增长水平11.6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的解读,2021年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情况是:文化产业逐步恢复,行业整体恢复情况良好,新业态发展动力强劲,区域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在2021年发展的基础上,2022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将继续显现,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将不断健全,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将稳步提升,文化消费市场总体将趋向活跃,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规模有望持续发展扩大。

三、文化金融相关政策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和政府及其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性、规划性政策。在文化发展及文化金融相关政策方面,在延续和深化支持文化产业复苏的导向基础上,重点对“十四五”时期发展做了总体规划,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文化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

继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出台之后,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该纲要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指南和行动纲领。

根据中央的战略规划,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文化相关“十四五”规划。中央各部门出台的规划主要有: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及三个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印刷业“十四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国家版权局印发的《版权工作“十四五”规划》;等等。其他相关政策文件还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等。以上文化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均有与文化经济、文化金融相关的政策内容,这些政策内容是未来推动文化经济和文化金融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依据。

《“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专门用一章(第八章)对“深化文化与金融合作”提出了较详尽的要求,提出“推动文化与金融合作不断深化,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相结合,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切实提高文化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具体内容包括三项:一是完善支持政策体系,重点是创新产品与服务,完善文化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融资风险补偿机制与融资担保体系、无形资产评估体系,支持直接融资以及开发保险产品等;二是推动服务机制创新,重点是完善政企银沟通对接机制、推动银行文化金融服务组织创新、建设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推广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模式、推进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建设等;三是引导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是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优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用好中央及地方各级投资工具,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纳入REITs试点范围等。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关于文化金融的内容主要在两个部分,一是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部分“专栏4 文化产业培育和消费促进”中提出“文化产业投融资促进”,内容为在“十四五”时期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提质扩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达到10个,推广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模式,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达到20个。二是在“保障措施”部分提出“完善投融资服务”,包括重点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及完善信用体系、健全融资担保机制、开展REITs试点相关内容等。

2021年出台的文化金融专门政策文件是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开发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主要任务:一是支持重点重大项目建设,包括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落实“十四五”规划各项部署等;二是支持试点示范工作推进,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试点城市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及设施,以及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等;三是支持产业创新发展,主要是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以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四是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重点是中小微企业和纾困复产系列政策支持的文化和旅游企业;五是支持产业国际合作,重点是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走出去”。

REITs是2020年以来备受关注的领域。2020年4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试点项目申报工作开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陆续出台业务办法和业务指引。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都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纳入REITs试点范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要“支持园区运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文化金融相关政策也体现在新出台的文化相关“十四五”规划中。如《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银行文创专营分支机构、文化证券、文化产业相关保险、文化企业股权转让平台等试点开展文化金融项目。”同时又提出:“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文化和旅游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企业积极探索利用权利质押等担保方式获得融资。”

一些地方积极与自身经济发展及区域金融发展实际相结合,深化文化金融变革。如2021年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省财政厅等研究制定并发布了《普惠金融支持重点县(市、区)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将文化金融与普惠金融有机结合,开展产品创新、政策措施支持、服务全面提升三大行动,是一次有益的创新。


2021年文化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2021年文化金融发展基本面超出预期。作为文化金融市场主要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银行信贷、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私募股权融资市场等整体向好,但文化产业债券市场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行业分类中有代表性的电影金融和艺术金融领域出现反弹向好的趋势,数字文化产业投融资表现强劲,数字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文化产业投融资领域的主力军。北京、深圳等城市的区域性文化金融稳定发展,更加融入区域经济,影响力持续扩大。


一、重点市场的文化金融发展情况


·文化信贷


2021年,金融主管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合作,积极推动银行业纾解文化产业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如在政策方面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开发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银行业继续优化文化产业信贷支持,取得了很大成效,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较上年增长8.34%,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对30家银行进行的一项调研,截至2021年底,30家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16499.23亿元,与2020年基本持平;30家银行中发行了文化产业信贷产品的银行占比为76.67%,但新发的文化产业信贷产品数量明显下降。在全部贷款余额中,文化产业信贷产品贷款余额为748.83亿元。文化产业在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57%,低于同期全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


·文化债券


2021年,文化产业发行了定向工具、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券、可交换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等多种类型的债券。根据Wind数据库及课题组整理的数据,2021年我国文化产业债券市场无论是从发行只数还是从融资规模来说,相比于2020年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共发行76只债券,发行总额541.70亿元,较2020年的894.50亿元下降了39.44%。相比于2020年,2021年文化产业债券平均发行金额更低,加权平均期限更短。2021年文化产业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占债券市场融资总规模的比重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仅为0.09%。


从结构上看,电信、广播电视与卫星传输服务业等行业的债券发行规模均下降,而娱乐业成为2021年文化产业中唯一债券融资规模上升的行业。与2020年相同,2021年电信、广播电视与卫星传输服务业依然是发行文化产业债券的主力,共发行14只债券,发行总额224.0亿元,占文化产业债券市场的比重达到41.4%;其次是新闻和出版业,共发行19只债券,发行总额123.7亿元;娱乐业共发行18只债券,发行总额67.0亿元,较2020年的46.9亿元大幅上升42.9%。


2021年,文化产业债券市场仍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文化产业债券市场中的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扶贫专项公司债券等债券产品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脱贫攻坚等战略目标。


·上市公司


2021年,全国新增上市首次募资(IPO)文化企业数量再创历史新高,IPO融资规模也出现大幅增长。根据中国文化金融数据库(CCFD)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IPO文化企业数量累计达408家,IPO融资规模累计达4240.82亿元。其中,2021年共新增IPO文化企业43家,较2020年增长13.16%,再创新增IPO文化企业数量历史新高;IPO融资规模新增1201.46亿元,同比增幅达134.96%。快手、哔哩哔哩等文化传播渠道类头部企业成功登陆港股市场并纷纷融资超百亿元,头部企业融资带动效应明显。


我国IPO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等文化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文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截至2021年底,广东、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区IPO文化企业数量分别累计达到110家、94家、43家、38家、26家,合计占全国IPO文化企业总数的76.23%。


2021年我国IPO文化企业再融资频率及再融资规模均实现进一步增长,再融资市场整体发展向好。根据CCFD数据,我国IPO文化企业全年共发生再融资事件89起,再融资规模达1295.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27%、10.46%,市场整体表现良好。


·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市场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2年2月,在该协会系统中备案的文化类专业基金约1500只,其中影视和电影类专业基金317只,文化和旅游类专业基金321只。根据CCFD数据,2021年,文化产业整体私募股权融资情况明显好转,融资事件数量为565起,同比上涨81.67%;融资总金额为444.80亿元,同比上涨114.89%;单起融资事件的平均融资金额也从6655.00万元上涨到7872.00万元。


互联网相关行业依旧最受资本关注,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服务等与数字经济相关的细分行业融资规模最大,占总融资事件数量的56.46%,占融资总金额的57.33%。与2020年相比,2021年各行业融资金额都有明显上涨,互联网信息服务从44.49亿元上涨到97.09亿元,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从33.70亿元上涨到85.01亿元,数字内容服务从43.67亿元上涨到72.93亿元。在地区分布上,上海的文化产业融资规模排在第1位,融资总金额占比为27.61%,融资事件数量占比为24.78%;北京、广东和浙江紧随其后。与2020年相比,2021年各地区的融资金额都有显著回升,上海、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区的融资金额同比上涨均超过100%,北京、浙江的融资金额也分别同比上涨了33%、98%。


·文化信托


根据CCFD数据,2021年文化信托产品共发行100余期,均为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资金流入文化产业的规模超过200亿元。虽然受到疫情以及信托行业转型的影响,文化信托产品在总规模上没有太大的增长,但其在投向上更为多元,涵盖了会展服务、电影、文旅项目管理等诸多文化产业领域,典型案例有: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陕国投·汉锦70号大西安文体区应收债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安徽国元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江苏省宿迁市众安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债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股权投资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发行的“文化发展投资00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五矿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发行的“艺享世家3号—艺术品消费选择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信托业在压降通道业务、积极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更加广泛地参与到文化产业投融资中。


二、重点行业的文化金融发展情况


·电影金融与影视产业投融资


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国内电影市场也逐渐回暖,电影票房实现强势反弹,虽未达到2019年水平,但472.58亿元的票房收入相较2020年仍增长131%。以《长津湖》为代表的优质电影仍然能够得到银行信贷资本的强力支持,《长津湖》获得了北京银行1.4亿元专项信用贷款资金。私募股权投融资领域形势有所好转,根据CCFD数据,从投融资次数看,2021年电影行业发生私募股权投融资事件110起,略高于2019年水平。从资本流向看,资本主要流向核心业务的拓展、前沿技术的开发与平台的搭建,其中,前沿技术成为投融资低潮中的热门。从投融资方构成看,互联网产业资本与专业投融资机构是投融资主力,其他资本入局较为谨慎。


2021年的影视产业依旧经历着洗牌,“影视借壳第一股”长城影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摘牌退市,上市公司寥寥无几,仅有稻草熊娱乐等。部分影视公司开始实现扭亏转盈或亏损收窄,但总体上仍处于“寒冬”。影视产业上市公司更加注重培育抗风险能力,头部影视企业减少主控作品数量、采用多家联合出品方式、投资更加分散,以整体降低风险,稳固行业格局。


·艺术品市场与艺术金融


受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线上艺术平台深度发展的影响,2021年我国艺术领域出现了更多的变化和新尝试。非同质化代币(NFT)和数字藏品受到了科技巨头、拍卖公司和众多消费类品牌的高度关注。艺术博览会热度升高,展现了更多的国内外艺术家新面孔。画廊与美术馆的专业性有所提升,社会大众对展览的关注度提高。从2021年我国艺术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艺术品一级、二级市场联动性逐步增强、科技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增加、艺术品市场与艺术家的跨界与“抱团”事件获得超预期的关注。另外,我国艺术博览会、青年艺术家群体的热度在2021年显著提升。我国艺术品市场正处于自我规范的上升期。在国内外经济波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艺术品市场的结构和主体也在进行整合。从政策角度来看,艺术品交易中心和艺术品数据库的建设将成为近几年的发展重点,这将有利于艺术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从收藏角度来看,科技与艺术融合以及数字艺术的发展将成为近几年新兴艺术家的主要关注点。


·数字文化产业投融资


在数字经济国家战略推动下,2021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资本市场表现强势。根据CCFD消息,《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于2021年5月出台,按照新的统计口径,数字文化产业融资规模达2344.64亿元,同比增长54.59%,占文化产业融资规模的62.45%,比2020年增加6.64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融资规模1516.65亿元,占文化产业融资规模的55.81%)。其中,IPO贡献了数字文化产业融资规模的42.30%。


同时,在并购市场、新三板市场及上市企业投资市场,数字文化产业在并购方面也有好的表现。2020~2021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共发生111起并购事件,占文化产业并购事件总数的64.91%;并购规模达1064.10亿元,占文化产业并购总规模的90.85%。与2020年相比,2021年并购市场升温,数字文化产业发生61起并购事件,占比70.93%,同比增长22.00%;并购规模达547.32亿元,占比87.21%,同比增长5.91%。


三、重点区域的文化金融发展情况


·北京市


2021年,北京市继续加大对文化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和促进文化与金融更加紧密融合,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推动文化产业繁荣、高质量发展。文化金融市场呈现较强活力,发展态势良好。2021年,北京市文化产业融资表现活跃,北京银行等信贷机构继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IPO融资、上市再融资、债券、私募股权融资、信托、新三板融资等渠道共计发生531起融资事件,同比增长40.48%,占全国总数的22.12%。产业融资规模达999.66亿元,同比增长62.07%,发展势头强劲。


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集中于互联网和数字文化相关领域,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融资471.20亿元,融资规模居于首位,占全市文化产业融资总规模的47.14%;互联网信息服务次之,融资366.03亿元,同比增长44.52%,占全市文化产业融资总规模的36.62%。


·深圳市


深圳市文化产业规模和产值均实现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含量高;同时深圳市具有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其文化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21年,深圳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文化金融快速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丰富文化金融产品与渠道,加强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并针对艺术金融、数字文化金融等特色领域合作有的放矢地提供支持。深圳市现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24家,实力雄厚。


2021年,深圳市通过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帮助文化企业对接金融资源,开展了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专项债券及投资基金融资”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专项债券、投资基金融资对接交流活动,通过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创新性地为全国各地搭建了文化产业招商推介和投融资服务平台,在国家文化大数据工程建设和文化数据资产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有效的工作。深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等机构成为促进文化金融发展的重要服务平台。


·南京市


2021年,南京市推进文化金融工作深入开展,重点工作包括编织文化金融服务多重网络、深入一线探索服务模式创新、优化迭代首贷中心和续贷中心、推动完善金融机构专业化服务体系、“靶向”培育数字文旅企业。南京市成立了包含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股权投资、文化小贷、融资租赁等多业态在内的南京文化金融服务集团,聚集“平台+基金+小贷+租赁+典当”金融要素,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链条。依托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实施了“三送三进”(送政策、送服务、送产品;进行业、进园区、进企业)品牌服务计划。


南京市10家文化银行已有文旅企业专属产品近20个,南京银行已成立了13家科技文化支行、配备了21支专业团队。截至2021年底,南京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余额185.68亿元,同比增速8.77%。南京市10家文化银行及文化小贷公司共对文化企业发放贷款567批次,贷款金额17.71亿元。截至2021年底,南京市共有上市企业1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四板挂牌企业18家。


·宁波市


2021年,宁波市高度重视文化金融发展,通过制定“十四五”专项规划,凝心聚力,继续围绕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推进文化金融专营机构创设、推动文化信贷产品升级、促进文化产业直接融资、增强文旅企业抗风险能力,为宁波市“十四五”时期的文化金融工作开了个好头。


截至2021年底,宁波市文旅产业贷款余额1158.6亿元,比2020年的1037.4亿元新增121.2亿元,同比增长11.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7个百分点,文旅产业贷款余额连续两年超千亿元。截至2021年底,宁波市共有各类文化金融专营机构14家,其中2021年新增5家。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宁波市文创企业共有39家,在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的文创企业累计超过290家,宁波市文化金融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稳固。


·成都市


成都市已经成为极具特色的文化金融中心城市,金融助力文创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成都市积极拓展文创企业融资渠道,正在逐步构建以“债权融资+股权投资+路演孵化+金融科技”四大路径为支撑的文创金融生态体系,打造文创金融服务的“成都模式”。


2019~2021年,成都市文创产业融资活跃,在私募股权融资、上市再融资、债券、IPO融资、信托、新三板融资、众筹渠道共发生191起融资事件,融资规模196.51亿元。2021年,成都市文创产业融资事件数量达到74起,同比增长57.45%;融资规模100.52亿元,同比增长137.76%。从融资渠道看,私募股权融资表现强劲,为文创产业融资36.94亿元;上市再融资34.58亿元;IPO融资18.97亿元。



文化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2021年,我国文化金融发展总体上有了好转,为“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文化金融发展在政策上仍需要体现战略性和融合性,需要强化政策自身的体系化、系统化建设。


一、进一步推动制定数字文化金融相关政策,探索数字文化金融创新试点


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战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内在需求被激发出来,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国家战略,其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提出了“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在发展数字经济国家战略背景下,文化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正在加速,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正在成为文化经济主流,也正在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金融如何支持数字文化经济和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是当下很多部门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建议推动制定数字文化金融相关政策,根据数字文化产业的特点,就数字文化金融产品创新、数字文化企业资本市场股权融资等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探索以金融机构、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的数字文化金融创新试点。


二、进一步推动版权金融发展,寻求突破


版权产业与文化产业关系密切,版权金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金融形态。我国政府一直在鼓励资本投资版权产业相关领域,对发展版权金融也持支持态度,我国版权金融工作多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版权工作“十四五”规划》对新时期版权金融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结合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区域发展战略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开展版权金融试点,完善版权质押融资相关体制机制,引导版权社会组织在资产管理、版权运营、鉴定评估、版权金融等方面发挥专业性优势。


版权金融服务是围绕版权这一无形资产和版权产业这一产业形态提供的金融服务,版权金融服务体系是因此而形成的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体系。建议继续推动版权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版权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重点推动版权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设计创新,推动版权信托业务创新,推动数字版权资产交易机制创新;鼓励版权金融机制和组织创新,建立版权金融专营机构。


三、进一步推动文化金融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以及自贸区金融协同发展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以及自贸区金融既是我国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的四个主要方向,也是各地方金融业发展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特色金融。科技金融重在服务技术创新,绿色金融重在服务环保低碳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普惠金融重在推动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发展,而自贸区金融则重在立足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开展金融创新。


科技金融与文化金融的交叉点是无形资产和文化科技领域,借助科技金融体系服务文化科技企业是重要方向;绿色金融和文化金融的交叉点是环保型文化制造业和文化类公共服务设施,可探索环保型文化制造业和文化类公共服务设施领域的绿色金融工具应用;中小微文化企业比重高是文化产业的特点,积极利用普惠金融发展中小微文化企业已经在湖北省有所示范,应向全国推广;文化贸易是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的重要领域,所以应积极探索文化金融与自贸区金融的协同发展。下一步应在政策设计上将上述金融服务内容纳入文化金融政策体系,或以上述金融服务内容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专题进行政策设计。


四、进一步发挥文化金融助力公共文化服务的潜能,积极参与共同富裕国家战略实施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国家战略,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中央已经部署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文化金融领域也在积极探讨文化金融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的问题。文化产业是精神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中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重大课题。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实现物质生活上的共同富裕,还要实现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机统一,所以必须关注到如何通过文化金融助力共同富裕这个命题。建议积极推动金融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供给均等化;积极破解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题,培育中小微文化企业健康融资环境;鼓励金融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文化金融促进中西部文化协调发展。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2)》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三川汇文化科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中国文化金融

1313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