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UCCA对话丨“复杂艺术”与“开关星球”,本周活动预告

2022-12-15

2022.12.17(周六)

对话

复杂美学、生成式AI与演化艺术

14:00-17:00

UCCA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线上直播


对话

“溢流地”系列

开关星球:生态设计、阀控媒介和流程图考古

20:30-21:30

UCCA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线上直播



自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复杂系统和混沌革命,以及控制论和数字媒介兴起,艺术创作开始打破单一媒介和创作者主体,呈现出更大的系统规模和更高的复杂性样貌。从工具到系统,从被动到自主性,从可控到失控,从模仿、表现到生成、共现。艺术,在这些不同于传统艺术特征下,涌现出了装置艺术、跨媒介艺术、数字艺术、生成艺术、生物艺术、AI艺术、演化艺术、加密艺术等一大批新兴的先锋艺术。而从它们的构成上来说,这些类型的艺术都可以用“复杂艺术”的概念加以概括。


为了探讨复杂性与这些跨越不同系统层级艺术之间的关系,UCCA、集智俱乐部、Conversazione特联合发起“复杂艺术”系列活动。该系列的第一期主题为:“复杂美学、生成式AI与演化艺术”,由心识宇宙研究院的十三维主理。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为“生命、生态、城市系统”与“新物质主义"。每期主题将包含一场对话与工作坊/特别活动。


在系列第一期的对话中,我们邀请四位嘉宾共同探讨复杂美学与生成——与直接使用物理媒介或自然语言创作的艺术不同,生成艺术以数字媒介和信息交互为枢纽,通过使用代码语言和自动算法进行作品创作。无论是基于规则、基于随机、基于各类自然、生物的启发算法的创造,如广泛利用集群系统、蚁群算法、遗传算法、遗传编程、自组织与涌现等方法的演化艺术和人工生命,还是基于脑启发神经网络算法,如 RNN/LTSM/GAN/Diffusion的人工智能,乃至发展到亿级参数预训练大模型的AIGC,如 Dall·E 或 ChatGPT,生成艺术在不同算法下通过一套创造系统创造出了各种媲美自然系统、具有高有效熵复杂度的艺术。


UCCA对话

复杂美学、生成式AI

与演化艺术


活动时间

2022.12.17(周六)

14:00-17:00


活动安排

14:00-16:00

嘉宾分享


贾鹏森:数字艺术之人机共谋


任远:基于数据驱动的生成艺术


吴子薇:人工生命之演化艺术


十方(肖幸):机器是否具有想象力?超越机器和自主之间的对立

 

16:00-17:00

圆桌讨论



活动形式

UCCA微信视频号直播

哔哩哔哩线上直播





关于嘉宾



十方(肖幸)

In Vitro艺术实验室发起人


出生于四川,研究生毕业于波尔多美术学院并获得评审团最高评价。现居住生活在法国,In Vitro艺术实验室发起人,该小组从事数码艺术创作以及独立游戏开发。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史前艺术、虚拟生物/生态模拟以及复杂系统。





任远

艺术家、设计师、程序员


热衷于生成艺术、数据可视化、计算机图形学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探索和研究。曾任财新传媒数据可视化实验室执行总监,现为任远工作室创始人。《Processing创意编程》《Processing互动编程》作者。c2.js创意编程开源库作者。





贾鹏森

艺术家


毕业于吉林大学艺术学院,获得公共艺术设计与研究专业硕士学位,专注数字艺术及公共艺术的创作与研究。数字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是人类理性思维与艺术感觉巧妙融合一体的艺术,所以她也经常探讨人机交互,以及人与计算机之间的情感关系。贾鹏森的艺术关注“数字时代中宇宙、神、人以及人造物的关系”,围绕“认知、生命、造物、智能”主题,以科技哲学、传播学等人文学科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3D打印技术、印刷技术、数字成像等手段,通过数字艺术的方式呈现独特的宇宙观和对所处世界的思考。





吴子薇

媒体艺术家和研究员


1996年出生于深圳,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计算机艺术系,现为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媒体与艺术系的在读博士。她的研究主要关注科技,生物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使用一系列新媒介进行艺术创作。进行生物学作为作品概念,生物信息作为数据,生物材料作为媒介的跨学科研究创作。吴子薇的作品曾获得Lumen奖,Bastsford奖。研究发布在SIGGRAPH和EVA London等学术会议中。作品曾在国际众多艺术机构展览及汇报,包括俄罗斯 CYFEST媒体艺术节、挪威生物艺术中心NOBA-Vitenparken、伦敦Watermans美术馆、Cello factory、NeurIPS AI Art Gallery、香港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和北京嘉德艺术中心等。




合作方



成立于2003年,是一个从事学术研究、享受科学乐趣的探索者的团体。它倡导以平等开放的态度、科学实证的精神,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力图搭建一个中国的“没有围墙的研究所”。





2018年1月30日,亚马逊公司创始人贝索斯(Jeff Bezos)站在亚马逊球体的室内平台上,对这座几乎要被热带植物淹没的办公建筑说道:“Alexa, 打开球体。”“好的,Jeff,”一个不知从哪儿传出的女声回答。室内的电灯,空调和加湿器应声打开,几秒之内就在球的腔体内充满适宜植物生长,员工工作的空气。在人造的云雾森林生态系统(Cloud Forest)中,亚马逊球体正式投入使用。贝索斯和Alexa(亚马逊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向我们展示的是像机器一样可开关的室内环境。这里,室内空间不再由建筑表皮分隔(articulate)而成,而是通过管道以及管道上遍布的信息装置对物质流进行调制(modulate)的结果。借用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的说法,室内与庇护变成一种波动现象(Wave Phenomenon)。


“溢流地”展览现场,UCCA沙丘美术馆,2022。摄影:孙诗。


不论从形式还是环境系统的角度,亚马逊球体都可以被看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涌现的生态设计的复兴。由富勒和约翰·麦克海尔(John McHale)主导的生态重塑计划,受到宇宙飞船系统设计的影响,试图通过管道和信息装置在建筑内部制造另一个地球。富勒的曼哈顿穹顶(Manhattan Dome)成为了星球室内的图腾。在想象一个个由建筑表皮包裹的生态系统的同时,麦克海尔在生态学家奥德姆兄弟(Odum)的影响下,也创造出了一种把生态系统信息化的图像分析语言(Energy Circuit Language),这里的能量与物质流被描绘成一个个长短不等,宽窄各异的向量,等待被改善。


约翰·麦克海尔,《生态环境》,1970年版,第20页。


由向量构成的图面语言不仅指导了亚马逊球体的设计,也早已成为当下生态学与建筑学中描绘自然不可或缺的表征方式。这些我们下意识中不断使用的向量图示从何而来?它们通过什么样的技术物件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控制与创造,使得室内的小星球可以像电器一样被打开和关闭?这些看似自给自足的室内星球与冷战中开始萌芽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又有什么联系?


12月17日,UCCA邀请青年学者、耶鲁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候选人翁佳为观众解答以上问题。本次对话将以亚马逊球体为起点,以通用电气公司的太空生存系统、密苏里植物园人工气候室和生态圈2号为案例,结合富勒与麦克海尔的《世界设计科学》(World Design Science Decades)系列研究报告以及奥德姆兄弟的生态学研究,从生态设计、管道媒介和流程图考古三个角度探讨遍布全球的室内空气殖民与资本全球化的内在关联。



UCCA对话

“溢流地”系列


开关星球:生态设计、

阀控媒介和流程图考古


活动时间

2022.12.17(周六)

20:00-21:30


语言

中文


活动形式

UCCA微信视频号直播

哔哩哔哩线上直播




主讲人



翁佳

耶鲁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候选人


青年学者,持有耶鲁大学媒介与电影研究认证证书,她目前也是“哲学与技术研究网络“的附属研究员。她的理论设计作品曾获Jacques Rougerie设计竞赛一等奖,有机摩天楼设计竞赛(Organic Skyscraper Competition)优胜奖,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YAC)优胜奖,以及城市视野设计竞赛优胜奖;她的设计研究关注城市对于空气、海洋、沙漠、石油、河流和垃圾的控制,与设计地球(Design Earth)合作的作品曾出现在奥斯陆三年展、里斯本双年展,以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论文《水之机器中的垃圾》(Waste in the Water Machine)曾获耶鲁大学建筑学院David Taylor建筑评论奖。她的博士论文从管道的技术史出发,结合建筑技术史、环境史与媒介研究中的相关议题,讨论信息技术如何通过建筑调控能量与热。其研究受弗兰克人文与科学项目(Frank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ellowship)的资助。学术研究成果曾在SHOT(技术史学会年会)、Stanford-Leuphana Summer Academy、ACSA(美国建筑学院协会)年会、MEA(媒介生态协会)年会等处汇报。她的学术论文见于Thresholds (Forthcoming)、 美国建筑学院联盟(ASCA)的年度会刊以及广州影像三年展读本中。





回应人



卞雨佳

艺术家、写作者


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建筑批评、策展与概念实践方向,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建筑设计和建筑历史理论。其写作与艺术创作集中于讨论对“自然”观念的理解,以及自然和媒介研究中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曾任职于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等机构,并于Spike Art Magazine、The Museum Review等刊物及一系列艺术论坛上发表评论或报告。2017年获得Temple Hoyne Buell Center奖学金,2018年与葛蕊诗一同获得香港信言设计大使种子奖。其作品曾展出于奥斯陆建筑三年展、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纽约科技博物馆等地。






冯骏原

艺术家、写作者


生活在上海,曾获复旦大学物理学士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硕士,并于2018年入围华宇青年奖。他近期参加的展览与项目包括“忍不住转身”(中间美术馆,北京,2020年)、“此地有狮”(798艺术中心,北京,2019年)、“长征计划:违章建筑III——特区”(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18年)、“Parentheses”(David Nolan 画廊,纽约,2018年)等。作为策展人,他于2019年在北京歌德学院德国文化中心与张植蕙共同策划展览“还要什么自行车”,于2021年在香港Para Site与李佳桓合作策划展览“溢流地”(2022年巡展至UCCA沙丘美术馆)。其写作亦可见于e-flux architecture、frieze、Artforum、Flash Art、《黑齿杂志》和《艺术界》(LEAP)。他于2022年与策展人袁佳维在上海共同创立了拥有独立空间的策展事务所totalab。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UCCA公共项目社群

获取更多活动信息




如何成为UCCA会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UCCA会员,

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或致电垂询UCCA会员部
 UCCA北京 :+86 10 5780 0200

UCCA Edge :+86 21 6628 6861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UCCA对话 复杂艺术 开关星球 活动预告

1578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