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学生主演!同济这场沉浸式“大课”,震撼直抵人心!
-
2022-12-14
为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第四季“伟大工程”系列示范党课——原创大师剧《国之英豪》在12月13日14:00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大礼堂再次隆重献演。校党委书记方守恩出席并致辞,全校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线上线下观看了本次演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风启学林、科技工作者之家,人民日报的有数青年,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的创先泰克教育云,以及学校的各直播平台对演出进行了同步直播。
《国之英豪》根据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同济大学老校长李国豪的生平创作而成,于2019年末成功首演,在校内外广受好评,是一部弘扬科学家精神、体现优良学风传承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该剧被列入上海市教委“名校大师剧创编巡演计划”。不久前,入选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五部委联合开展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
观看感想
学生第一党支部
牛灏宇
纵观李国豪老先生92年人生旅程,有两个关键词如影随形:桥梁和同济大学。李国豪的造桥业绩世人有目共睹,而他一手打造百年名校的教育家风范,同样令后人景仰不已。作为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李国豪是上海同济大学近百年历史中最具知名度的校长,也是对同济大学影响最深远的校长。某种意义上说,他正是同济大学的精神支柱。中国桥梁第一人的位置由此奠定,此后,几乎中国所有的重点桥梁:上海南浦大桥、江阴长江大桥、虎门珠江大桥、汕头海湾大桥、长江口交通通道、杭州湾交通通道、琼州海峡交通通道等,无不与这位大师的名字紧密联结在一起。李国豪铸就了中国现代桥梁的灵魂,他的努力让中国桥梁人再也不必受制于桥梁震动问题,他的担当让中国桥梁人敢于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一个个奇迹。
李国豪老校长将光阴和深情献给了祖国,献给了科学。这场话剧让我回到1937年的同济校园,见证了战火纷乱中李国豪老校长的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他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和艰苦年代的报国之志,无愧国之英豪,校之师魂,也铸就了中国现代桥梁之魂。
学生第二党支部
夏怡迪
《国之英豪》根据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先生的生平创作而成,看完整部话剧,每一幕都深深震撼到了我。无论是李国豪校长站在被日寇炸毁的同济大学废墟上苦苦探寻人生道路,还是立下“不建新桥非国豪”的壮志,抑或是在动荡岁月中仍旧坚持科研和教学,毕生心系祖国和人民、为祖国科教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形象跃然于舞台之上。
虽然国豪校长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始终鼓舞着每一位同济学子,引领着每一位同济人奋发图强,矢志爱国报国!
学生第三党支部
薛紫嫣
这是我第二次观看《国之英豪》,但即使是第二遍,仍有许多不一样的感受,依然会被里面人物的表现、话语打动,尤其是在见证到面临战火纷乱,我们李国豪老校长身上承载体现出的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国豪老校长在学校面临院系调整的关键时刻,他作为教务长承担起了执行调整院系的责任,当时因为许多高校的建筑专业要并入同济大学,需要统筹纷繁的人事调配和专业整合以及大量多样的设备搬迁,李国豪老校长为此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功不唐捐,在他的辛勤操持下,同济大学成为了一所全国最大规模以土木建筑为专攻的高等学府。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润身淑世精神的生动彰显。我们中国青年,就需要像李国豪老校长那样,既能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又具有“望尽天涯路”的胆识和勇气,才能在最终拥有”蓦然回首,望尽天涯路“的领悟。
学生第四党支部
邹冀京
作为同济大学的研一新生,这是我首次观看《国之英豪》演出。在剧中,表演专业同学们的演出将剧中人物演绎得生动鲜活。七场剧情,再现了李国豪老校长毕生心怀爱国报国赤诚和为国奋斗不息的辉煌业绩,我深深震撼。李国豪校长将光阴和深情献给了祖国,献给了科学,我相信,我们都深深被李国豪与民族复兴道路同行的精神所感动。老校长青年时立志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脉紧密相连。同作为青年的我们,更应以李国豪老校长为榜样,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我始终心系祖国,未来,我们也将用自己所学为祖国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生第五党支部
沈韵琪
本科生期间我曾在现场观看过关于同济大学校史剧《同舟共济》,当时就被其热血的内容与积极的教育意义所深深震撼。此次在研究生期间线上观看《国之英豪》,让我能够再次完整地回顾一遍校史,为老校长李国豪的事迹深深感动,也为自己在研究生期间能够继续在同济学习而倍感幸运。《国之英豪》以创新的艺术舞台剧形式倡导自主创新、努力奋斗、科技报国,再现了前辈们为国奉献的伟大精神。我要向母校的前辈们学习,要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转自同济大学公众号
编辑|陈博
责编|王智丽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