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考古解密:被火烧的阿房宫,究竟有多奢华?

2022-12-03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王朝,书同文、车同轨,建长城、修直道、设郡县,许多措施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阿房宫、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阿房宫是秦朝统一后修建的天下朝宫,是中国国家第一次大统一和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志,历经 2230 年的沧桑,如今看来依然令人震撼和感动。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全国近十年后,越来越觉得秦孝公时修建的都城咸阳已经因人多而显得宫廷小,于是在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在渭南上林苑中选址建造一座作为帝国中心的宫殿——阿房宫
图|阿房宫遗址与汉唐长安关系图

不过遗憾的是,这座秦始皇心目中恢宏的建筑并没有建成

秦始皇去世后,修建阿房宫的工人被命令去进行秦始皇帝陵工程的收尾工作;秦始皇帝陵基本完工后,虽然工人又回来继续营建阿房宫,但很快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劳工们被少府章邯整编入军去东方镇压起义,阿房宫修建再次告停。

直至秦亡,也再没有得到重启的机会,因此告终。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杜牧一首《阿房宫赋》使阿房宫众人皆知,其留下的种种谜团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阿房宫到底建在哪里?项羽真的火烧了阿房宫吗?阿房宫的规划有多么宏伟……

随着不断地考古勘探和发掘,关于阿房宫的迷雾也在逐渐消散,展露出这座宏伟建筑最真实的模样,而这一切,都被记录进了《考古中国》一书中。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01

在文献中寻找阿房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司马迁告诉我们,秦始皇是在渭南上林苑一处名为“阿房”的地点,营建统一帝国的朝宫——殿建于阿房,故暂名为阿房宫。

那么,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阿房何在?阿房宫何在?

图|阿房宫复原想象图


阿房宫的位置,除《史记·秦始皇本纪》提到的“渭南上林苑中”外,以下文献的记载则较为详细。

《水经注》卷一九载“池水北迳镐京东,秦阿房宫西”,表明阿房宫地处镐京东北。《魏书·高祖记》载“幸未央殿、阿房宫,遂幸昆明池”,从前后顺序看,阿房宫位于未央宫与昆明池之间。

也就是说,从传世文献看,阿房宫应位于汉长安城的西南、昆明池以北之间,对此历来学者均无异议

从文献看,阿房宫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1. 长条形建筑。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条形建筑。

2. 三面有墙。文献中,阿房宫亦名阿城,《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谓“秦阿房宫亦曰阿城”。根据文献记载“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则阿房宫墙周长 3062.69米、墙体上阔1.420 米、下阔 4.7355 米、高 2.525 米。

综合文献描述,关于阿房宫,可得出以下结论:

1. 营于渭南上林苑中
2. 前殿建于阿房,暂名阿房宫。
3. 宫周仅完成了三面墙的建设。
4. 是一座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条形建筑,与汉未央宫、建章宫前殿南北长东西窄明显不同。

因此,在长安城南、昆明池北的地域内,若能找到一处东西长南北窄、三面有墙且时代为秦的建筑遗址,那它为秦阿房宫的可能性无疑就最大。

02

在考古中发现阿房宫

1933 年春,“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开始了在陕西地区的考古工作,当年的工作集中于渭河两岸,进行以探寻“周民族与秦民族初期的文化”为目的的区域考古调查,由徐炳旭、常惠先生负责。

1949 年后,关于阿房宫遗址的调查和保护逐渐展开。

1994 年,西安市文物局对阿房宫开展大面积勘探调查,这是自阿房宫被焚弃以来,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勘探。


这次勘探为研究阿房宫基本布局,及对后代宫殿建筑设计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物资料。
 
图|阿房宫前殿北墙遗址发掘

2002—2004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对秦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

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古勘探和发掘之后,在前殿上没有发现红烧土的任何迹象,只是在台基北侧边缘发现了宽厚的夯土墙体。

在经过一系列综合分析之后,“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确认“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就是秦阿房宫前殿遗址之夯土台基”,并判定“阿房宫前殿遗址没有遭到大火焚烧”。

同时,确认“阿房宫前殿并没有最终建成,只建成了夯土台基及其北墙、东墙和西墙(墙顶部有建筑)”。
 

图|阿房宫测绘图(1933)

图|阿房宫考古遗存分布图(1994)

图|阿房宫遗址前殿台基平面图(2005)


2004—2007 年,为进一步在更大空间内寻找、确定阿房宫遗址的范围,阿房宫考古队以前殿为中心,对西至沣河、北至渭河、东至皂河、南至汉昆明池北岸的 135 平方千米内的现存夯土台基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和试掘。

先后发现了上林苑一号至六号建筑,并在上林苑四号、五号等建筑中发现保存较好的地下排水管道等遗存,收获颇丰。

201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阿房宫考古工作队的基础上组成了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03

在选址中解密阿房宫

选址与布局,是阿房宫研究中两个有着密切关联的关键性问题

在秦始皇看来,位于渭河北侧的咸阳宫与位于渭河南侧的丰镐二京之间的上林苑内空间,是“帝王之都”。

但究竟为何把统一秦帝国的朝宫,建设在咸阳宫与丰镐之间的上林苑内的“阿房”一带,在文献中却没有任何记载。

因为阿房宫没有建成,因此《史记》中记载的内容,就普遍被判定为是秦始皇设计的阿房宫布局。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通过现代绘制的等高线图观测,阿房宫是渭河向南望去视线中最高的建筑,北侧地势均低于阿房宫。

从更大范围看,阿房宫南边存在一个东西宽约2500 米、南北长约 4000 米宽阔平坦的“广场”。

再向南到南山,有条宽约1000 米、通畅的视觉廊道。也就是说,从阿房宫向南的视线非常开阔。这样的数据让人想到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提到的“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因此,考古人员推测阿房宫的布局有可能存在一条南向轴线。

为了进一步确定阿房宫营建之前的地貌,解决阿房宫选址及相关问题,2016 年考古队在阿房宫台基上,以 15—20 米的间距进行了直接将阿房宫夯土台基打穿的穿透性的深孔勘探。

正是这一措施,使得我们彻底改变了之前阿房宫建于高地上的认识。
 
图|阿房宫深孔钻探探孔土样

事实上,该区域在建造阿房宫之前,为河流和河流边的水湿环境。

要解决阿房宫为什么在“水坑”修建,需要更多的证据。

《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云:“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有东西门,也就表明秦人可能有一条东西轴线

经测量,南北向的“南山—阿房宫—嵯峨山”轴线,向西至“汧河入渭口—渭河入黄口”轴线的西端汧河入渭口约 137 千米,至东端渭河入黄口约 135.6 千米,两者几乎相等。也就是说,阿房宫处于关中平原最宽阔之处
 
图|“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秦始皇咸阳轴线示意

同时,这条东西向轴线与阿房宫将南北向轴线几乎三分!而秦人恰好以六为纪,从这些近乎巧合的数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秦始皇统一后进行首都咸阳布局设计的宏大理想。

因此,秦始皇之所以选择一个河流、湿地、湖泊等的水湿环境,在此地营建朝宫,是因为这是唯一的“帝国之心”

横向东西乃关中之中,纵向南北乃近乎黄金分割之地

到了汉朝,无论负责营建未央宫的萧何,还是汉王朝创立者的刘邦,对在长安城未央宫前殿“近在咫尺”的阿房宫,都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丝毫不敢把未央宫前殿与阿房宫进行比较。

当然,之后的帝王也同样没有秦始皇的气魄,来“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建设一座更加宏大的建筑。

刘邦在建都长安之后,其周围含阿房宫在内原属秦上林苑的庞大空间,部分延续着上林苑的功能,部分则被赏赐给百姓耕种。

70 多年后,汉武帝即位,经过长时间休养生息的汉王朝,早已摆脱了汉初“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经济窘境,各方面得到巨大发展。

于是“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在自己南郊游猎遇阻后,决定扩修上林苑,他所扩上林苑的北界,就是阿房宫。

他将阿房宫向南直至南山、东至蓝田、西起周至的庞大空间,建成了统一的上林苑。此后,阿房宫就成为宏大上林苑中一个“不起眼”的土台子,在“门禁森严”的上林苑中慢慢地自生自灭。

04

考古中国,唤回我们的文化记忆

考古是一门研究时空的学问。百年探索,我们已可以初步把握中国古代文明的时空分布和谱系脉络。

本书撷取了 15 处大遗址,请 14 位亲身参与考古工作的考古学家来细致讲解,这是一场饕餮盛宴。这里的“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

图|《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部分遗址场景

有学者对这些“大遗址”的重大意义做了提炼:
  • 第一是认知中国文化之源的地位
  • 第二是拥有探索中国国家文明起源的意义
  • 第三是展现中华文明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最佳例证
  • 第四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诠释
  • 第五是对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国土大国与文化大国的空间表达
  • 第六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相互辉映的典型例证

本书推出的 15 处大遗址就从各个方面对上述历史意义做了生动的阐释。

英国艺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爵士,是在童恩正教授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特殊的人文地理学概念,她称之为美丽的“中国弧”。

她认为,古代中国的版图可以从自然和文化的角度分为3个区域:一是东南的中原地带;二是西北方的草原地带;三是在这两个气候、经济、文化颇为不同的地理区域中间的那个弯弯的、像半月形的区域,就是“中国弧”。

罗森教授认为,在“中国弧”的西侧,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步伐和整个欧亚大陆中心地区同步;在“中国弧”的东侧,古代中国则是另一种独特的面貌,与欧亚草原的发展步伐并不一致。正是这个美丽的“中国弧”,成为东西方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中国弧”是理解欧亚历史长时段效应的一把钥匙,是一个“超稳定结构”。

是的,中国从来就不是自外于世界的,它一直是在汲取其他文明体先进要素的基础上扬弃、创新,生发出自身特色的。

本文摘自:《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序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许宏



15位考古学家讲述
15个影响中国历史的大遗址
收藏100年中国考古的重要时刻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一 END 一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考古解密

1356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