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显示企业抢占“芯”高地

原创 2022-12-13

高科技领域“卡脖子”难题的变迁里,藏着中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

君不见,二十余年前,“缺芯少屏”甚嚣尘上,是中国科技圈的痛,也是全体中国人的痛;

而今,屏不少了,芯也有所缓解了,中国的科技产业正在高速崛起。但那段奋斗的历史,依然深刻。


从一穷二白,到全球第一

显示技术经历了CRT向LCD的巨变,现正处于LCD、OLED、Mini/Micro LED共存的阶段。而这万千“睛”彩“视”界的到来,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血。

新中国建国之初,中国工业产业处在近乎于无的状态,但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工业的支撑,于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便将重工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一五”是中国工业从0到1的起步阶段。

回归显示领域,电视作为一大显示终端产品,发达国家大约在1960年代后半期实现电视机的普及,而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诞生于1958年,第一台彩色电视诞生于1970年12月——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电视工业的起步并不算晚,但在起步后的最初几年却发展得极为缓慢,并因此而拉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直到1977年,“文革”结束,彩电工业方在中国迎来发展的“第二春”。由于技术基础过于薄弱,国家将“技术引进”作为发展彩电业的一条路径。于是,1980-1985年间,全国各地迅速引进了112条彩电整机生产线。

但这些生产线引进的并非技术,而是引进全套零部件和关键件,随后在中国进行组装。这种方式导致中国对散件没有议价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电子工业部于1985年6月提出“引进、消化、开发、创新”的方针,要求电视从整机、配套件、元器件到原材料都要逐步实现国产化。

事实上,引进策略有其积极的一面。在工业基础匮乏的年代,这个策略帮助中国迅速建立起“彩电整机-彩管-玻壳”的完整产业链;而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又帮助彩电企业扩大了规模,中国彩电以价格优势占据了国内市场,并抢占国际市场。

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引进、消化、开发、创新”方针最终却只停留在理想,这些生产线的核心技术仍牢牢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中,中国企业根本得不到“消化、开发、创新”的机会。

以北京·松下彩管厂为例,该公司成立于1987年,由松下与四家中国企业(包括京东方的前身: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其中,日本松下独占50%的股权。这样的股权结构让中方的话语权十分低。从最重要的技术来看,北京·松下彩管厂只负责生产环节,所有技术端的问题均由松下牢牢掌握,中方得不到学习的机会,甚至连着手研发也不被松下允许。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或许很难理解当时中国彩电业的选择,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技术上巨大的差距、巨额的研发资金让多数中国企业望而却步。况且,引进虽然无法掌握技术,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低风险”:复制已成体系、经过市场验证的生产流程,不需要研发,便没有失败。

但这一方式最大的风险便来自于技术的迭代。

当LCD技术吹响了向CRT技术总攻的号角,身在局中的中国显示企业一来无法准确预判显示技术的走向,二来也不相信LCD能在短时间内取代CRT技术,三来更是缺乏向LCD技术转型的实力和底气。于是乎,在2005年,红极一时的中国CRT产业逐渐衰退,直至2007年,LCD替代CRT的风暴迅速摧毁了中国的CRT产业,中国靠引进、合资建立起来的庞大的CRT帝国,一瞬间被技术前进的车轮碾碎。

中国CRT工业的辉煌与落幕

新显示技术的出现将带来行业的洗牌,这势必打乱原有的市场格局,企业若想扩大或保住原有的市场地位,就需要加入这场战争。LCD时代,中国不愿再被甩在身后了。可尽管有着CRT时代的教训,但中国在进入LCD时代之初,政府及大多数企业仍倾向于沿袭CRT时代的引进、合资的路线——原因无他,自研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了呀!做成了是先行者,失败了便是“先烈”,风险太大了。

京东方不是第一家尝试自研面板技术的企业,但它是第一家获得成功的企业。2003年,京东方收购了韩国现代的面板线,且在随后的时间里将收购得来的技术加以研究,消化而形成自己的技术,并培育国产供应链;2005年,京东方利用自研技术在北京建立的5代线正式量产,中国无屏时代正式结束。

可雏鸟如何才能变成雄鹰、搏击长空呢?这显然很难。日韩的围追堵截、经济周期与面板周期的共振、持续低迷的业绩表现,让京东方成为一艘在暴风雨中飘零的小船。

顶着压力前行的京东方,在吃透了5代线的技术后,选择挑战高世代线。2008-2009年,京东方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接连在合肥上了一条6代线、在北京上了一条8.5代线,打破了技术领先者对高世代线的封锁,也让中国看到了希望,中国政府在引进和自研之间不再摇摆。于是,由京东方而起、最后席卷全产业链的技术自研开始兴起,TCL华星、维信诺、深天马等面板企业先后涌现,中国在面板领域逐渐逆袭——2017年,我国大陆地区的LCD在全球产值占比(33%)以及大尺寸LCD面板(60英寸以上)产值全球占比(35%)双双超越韩国,成为全球第一。

京东方LCD面板发展简史


Mini/Micro LED时代,不“芯”慌

中国面板产业的崛起,折射着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于是乎,当Mini/Micro LED技术到来,显示企业纷纷将技术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Mini/Micro LED的起步,建立在LCD技术和LED技术都较为成熟的档口,中国的技术发展水平不比其他国家弱,甚至还有所超出,而“卡脖子”的难题是技术性难题,不存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垄断市场的情况。

但技术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Mini/Micro LED作为一项确定的显示技术前进方向,中国企业不会错过这一市场,而日韩欧美企业也同样虎视眈眈。如何在强敌环伺的Mini/Micro LED时代,保证技术的领先呢?显然,芯片作为显示领域的技术“高地”,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合作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于是,京东方拟控股华灿光电。2022年11月7日下午,根据京东方与华灿光电的公告,双方签署了《附生效条件的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之股份认购协议》,京东方拟以20.84亿元现金认购华灿光电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37,207万股股份,不超过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30%。

同时,京东方还与华灿光电股东New Sure Limited(以下简称“NSL”)签署《股份表决权管理协议》,NSL拟将所持有的华灿光电全部股份56,817,391股的表决权、提名权及其附属权利,不可撤销地委托给京东方行使及管理。

如此一来,在华灿光电20.84亿元的发行完成后,京东方将持有华灿光电23.08%的股份,控制26.60%的表决权。而华灿光电20.84亿元的募资,所投项目便是Micro LED晶圆制造及封装测试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京东方指出,华灿光电Mini LED直显芯片已应用于主流终端厂商多个重点项目中,Mini LED背光芯片已覆盖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车载等全尺寸全系列终端产品,合作伙伴涵盖业内多数龙头企业,积累了深厚的客户和供应链资源。通过此次交易,公司可获得优质的Mini/Micro LED生态资源。

事实上,这并非京东方首次向Mini/Micro LED芯片端出手。同年年3月,京东方全资持有的天津京东方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拟以4.68亿参与乾照光电的定向增发申购,但最终未能成功。

而乾照光电的定向增发最终由海信视像成功申购。值得注意的是,海信视像在此后仍不断增加对乾照光电的持股。2022年11月17日,根据乾照光电发布的《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增持公司股份超过1%的提示性公告》,海信视像再次增持了公司股份,截至该公告日,海信视像已累计持有乾照光电19.54%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海信视像并不排除在未来继续增持乾照光电股份的可能。

另一边,三安光电则成了TCL和维信诺这两大巨头的共同选择。早在2020年6月,TCL华星便与三安光电全资子公司泉州三安半导体签署了《联合开发协议》和《股东协议》,双方将共同成立联合实验室,研究方向涵盖Mini/Micro LED;到了2022年1月,由双方合资创建的厦门市芯颖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投建的Micro LED技术研发项目正式开工。

而维信诺旗下的辰显光电则在2021年3月宣布与三安光电全资子公司厦门三安半导体达成战略合作,在Micro LED芯片开发、巨量转移、产线自动化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目标是共同开发首款面向终端客户的Micro LED量产产品。

将目光从中国大陆投向台湾地区,富采、錼创、友达与群创也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道路。

据悉,富采控股集团分为三大事业领域:晶电专注于LED磊晶与芯片、隆达则专注于封装与模组、旗下晶成半导体则发展先进化合物半导体晶圆制造。11月10日,富采宣布旗下晶电将斥资新台币6亿元(约2.6亿元人民币)向錼创采购设备,由錼创协助晶电建置6英寸Micro LED厂。

在这个链条中,富采、晶电负责高阶芯片,錼创负责巨量转移,友达、群创负责面板,多方紧密串联,台湾新型显示产业阵营更加完善。

在合作之外,康佳则选择了一条自研芯片的道路。2018年,康佳第一次确立了自研芯片和半导体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同年正式成立半导体科技事业部,并快速在存储、光电等领域进行了布局。

目前,康佳陆续实现巨量转移产业化、Mini/Micro LED芯片产业化、Mini/Micro LED直显产业化、Mini LED背光产业化、COB模块封装产业化。从外延、芯片、巨转再到小间距,康佳在Mini/Micro LED上具备了全产业链技术和全制程能力。9月30日,重庆康佳半导体光电科技产业园顺利投产,康佳的Mini/Micro LED产业化路径顺利往纵深发展。


结语

对于显示产业而言,芯片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对终端产品的成本、良率、显示效果有直接的影响。随着龙头们纷纷向上游发力,产业链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发紧密,曾经的“缺芯”在Mini/Micro LED时代不会重演。

曾经“缺芯少屏”又如何呢?“卡脖子”没关系,这又不是卡断了路。

最重要的是,“卡”不断一颗颗中国心啊!期待“中国芯”的全面崛起!


  文:LEDinside Lynn

关于我们

集邦咨询(TrendForce)是一家横跨存储、集成电路与半导体、光电显示、LED、新能源、智能终端、5G与通讯网络、汽车电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全球高科技产业研究机构。公司在行业研究、政府产业发展规划、项目评估与可行性分析、企业咨询与战略规划、品牌营销等方面积累了多年的丰富经验,是政企客户在高科技领域进行产业分析、规划评估、顾问咨询、品牌宣传的优质合作伙伴。

上下滑动查看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LEDinside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显示企业

998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