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周|创造更好的世界——“跨界·叙述性环境设计”国际论坛回顾

原创 2022-12-09





2022年11月22日-23日,“创造更好的世界——跨界·叙述性环境设计”国际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会议室如期举行。此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各国24位在国际领先的设计理论家、实践者做主旨发言,包括设计理论研究、城市发展、博物馆、时尚行业、戏剧等各领域的专家。本论坛于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线下会场吸引了杭州各高校教师、中国美院的各院系学生的参与,线上直播单日点击量近八千,同时Zoom会议室直播参与的国际嘉宾和听众近300人,各行各业皆在此共同探讨“叙述性环境设计”的可能性。


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毕学锋教授的开场发言中拉开帷幕。他立足设计学科当下现状分析展望了设计未来发展的动向,提出在变化已经成为常态的现在如何应时应地思考设计与科技、社会等等的关系;他就设计学科发展的新思考和新构想表达了建设性的想法,同时也对叙述性环境设计提出建设性意见。中国美术学院高世名院长用20分钟的重要主旨演讲,开启了整个论坛。他高屋建瓴,就设计与艺术未来的思考给予了开放式的启示和思考。他以人文、社会、科技和哲学的角度予其以诗性的剖析与解读,为我们思考设计与艺术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启发。接下来的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姚之洁副教授和英国中央圣马丁设计艺术学院叙述性环境设计专业创始人Tricia Austin 教授的学术主持下进行。


此次论坛在“跨界”语境下探讨“叙述性环境设计”的多元性,旨在推动各界共同研讨未来设计,尤其是“跨界叙述性环境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可能性。论坛围绕“设计理论”“设计实践”“设计研究”“跨界别设计”“设计未来”五大板块进行探讨:从阐述“设计”的含义,到共享“叙述性环境设计”实践项目,再到跨界专家对“叙述”设计手法的思考与行动,以及“叙述性环境设计”专业博士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最后到对设计未来的展望及回应。




高世名:未来的艺术与设计


高世名院长对未来设计做出了诗性和理性并存的思考:他从中国美院毕业展的一件作品谈起,论及技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改变,从而引出人的危机——现阶段的社会正处于一场时代大变革,世界万物都在被重新定义。在这次科技“创世纪”中,艺术、设计、科学、哲学、政治、伦理还有教育都将被重估价值。在科学和技术的新碰撞中,人类需要重新找到艺术和设计的位置,为人的保存和发展开启一段新航程。



毕学锋:论坛开幕致辞


面对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设计”一词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我们深知当下设计学科的发展的不确定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变化已经成为常态,毕学锋教授认为有必要审视介于现实与非现实间的创造性设计价值。社会需要用一种整合性跨界设计方法,来面对设计学科不断被定义的现状。他希望,作为拥有多学科合作实践特点的叙述性环境设计能为设计学科更跨界融合地发展提供启发与借鉴作用。



Tricia Austin:叙述性环境设计


Tricia Austin是“叙述性环境设计”专业的创办人,于2003年在英国中央圣马丁创设该专业,她的演讲全面阐释了该理论。Tricia首先阐述了叙述性环境设计的涵义、原则、实践范围:叙述性环境设计是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它跨越空间、传媒、产品、性能等多领域,纳入了互动设计、人种学、心理学、哲学、道德、思辨设计等方面的原则。她提出集人、叙述内容、环境三者合一的叙述性环境设计模型,并认为叙述是人们想象和创造力的源泉,可以增进人们的认同感、身份感。



姚之洁:设计未来与叙述性环境设计


作为“叙述性环境设计”专业在国内的首位倡导者和推广者,姚之洁对该理论有自己的认识。她从设计本质出发,认为现今的世界问题错综复杂,已不能用线性或点对点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要运用系统整合的方式面对复杂问题。她从“元设计”的六个重心出发,谈及其与叙述性环境设计的关系。她主张用叙述性环境设计的方法论来整合、跨界手段,创造自己故事和游戏规则,最终形成一种公众体验,以解决社会问题。



/ 板块一:设计理论


方晓风:空间叙事的底层逻辑比较


方晓风认为:现阶段,叙述性空间或空间叙事作为一种设计手法已得到广泛应用。叙事手法或叙事性空间的实践源远流长——早期现代主义运动带来的思潮更多关注形式和功能间的对应关系。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很多设计实践都带有理论先导的特点,该时期的建筑师或理论家试图把建筑作为一种符号,把建筑跟语言连接,使得空间叙事成为可能。



Lucy Kimbell:设计,政策,未来


Lucy Kimbell结合研究文献、实例、阐述设计、政策设计,讨论设计政策对公众的意义。她提出“政策设计师为政府行为来设计政策以解决相应问题时,有其目的、宗旨和方法工具”的观点,并总结了不同公共政策的设计方法。Lucy提出: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可见化和显现化,但也希望容纳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行开放性的设计。



Allan Parsons:理论何为


Allan提出两个问题:叙述性环境设计的理论何为、其方向是什么。他强调“好的理论具有实践性”,并提出设计实践专业、社会维度、组织性和机制性。他认为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不同设计,每种社会经济结构通过规则、法律、政策形成自身体系。设计主导社会价值观,但在设计教育中道德被边缘化。社会需要好理论,也需要好设计实践——它能创造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更美好的未来。



周子书:社会设计在中国


周子书用地瓜社区案例表明居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社会设计中的重要性,并阐明社区幸福经济体区别于传统社区商业,即它可激活社区邻里间的连接和交换。社会设计应立足于社会,从关注具体人群开始,从社会生活基本事实说起,处理国家、市场以及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它应该基于某个具体地方,寻找三者内在张力。社会设计叙事的任务之一就是把“系统性的空间想象”转化成对大众能理解的“价值话语体系”。



/ 板块二:设计实践


Melissa Mongiat:陌生人间的陌生时刻


Melissa  Mongiat分享了几个设计实践的例子:讲述她和她的实验团队如何在疫情时代保持设计距离的需求下,在城市空间中用音乐装置给人们提供面对面的社会溶洞和交互,以此在陌生人之间,打造一个街头时刻的实验故事。而民众也对其实验室所做的实验表示赞同,她和她的团队甚至希望后续将它们变为永久性装置。



Marina Pestana:

制定可能的世界:小说作为一种协作设计方法


Mariana Pestana对小说写作中“虚构”的叙述方式进行阐释,认为虚构是一种方式:它把世界重心进行错移,围绕这个重心重新想象世界,她以此说明小说中“虚构”的写作方法与叙述性环境设计的相似性。为进一步阐明自己对叙事性环境的理解,Mariana Pestana分享了自己策划的展览、参与的项目,阐释叙述性环境设计是在虚构空间中进行的集体创造。



Leticia Lozano:游戏,包容与公平的催化剂


Leticia Lozano讲述了自己所在的MACIA Estudio是如何通过研究、实验、规划,将墨西哥城转变为适于玩乐的城市儿童场所。在分享中,她进一步提出城市应该把趣味性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广场、市场、人行横道中。她认为要重新思考和定义空间场所,概述了“游戏、玩乐的设计实践也是包容与公平的催化剂”的新颖观点。



吴明融:中国购物中心的新时代


吴明融通过分享其团队对虹桥天地、长风大悦城空间改造的成功设计实践,阐明购物中心不仅仅是购物的,所以设计师一定要用不同方式进行思考和设计。她强调叙述性空间营造对城市生活的引领作用,认为购物中心的空间改造能给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带来新变化。最后,她提出了“未来的购物中心是低碳”的期待与设想。



/ 板块三:设计研究


Ryo Terui:为公众参与和空间公正的可视化实践


Ryo Terui首先提出了他的研究问题——“在一个城市振兴项目中,怎样让流程决策更加民主,设计师角色在民主过程中应是怎么样的”。此后他谈到了叙述环境的相关性,认为在叙述性环境设计中设计师要意识到对环境或文化的干预在最后必定会影响到人这个元素。另外,Ryo Terui还介绍了“Oshamambe”的案例以及相关研究方法论。最后,Ryo Terui阐释了知识性贡献,在团队开发的新方法论框架下,可实现用尽可能灵活的方法促进民主参与和参与性设计。



Katrin Ho:从当地社区中倾听与学习


Katrin Ho是一名跨专业设计师,其实践主要为交互性作品,探索物理——数字人工制品促进公民参与的潜力。Katrin Ho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探索:一是社会创新设计,特别是通过参与性设计实践,让居民能参与社区转变;二是利用公共空间,通过参与性人造物,促进公民参与;三是人机交互的原则和洞察,在城市空间中利用包容性技术促进公民意识和社区行动。这三个方面让她更好地研究:如何通过设计交互性物体,让公民通过新方式和城市空间进行互动。



Matthew Haycocks:

我们现在在哪里?地方意象与遗产小说


Matthew Haycocks分享了“如何把历史进行传承、传承政治学、把过去老照片激活起来”。他希望能打破常规,寻找遗失记忆,以此试图解释过往。在实验性设计过程中,要打破常规,把现有设计实践进行颠覆和挑战,用过去的老照片传达一个关于历史叙述性的故事。他通过虚构历史和虚构建筑的恢复重叠的研究方法来恢复地方意识。



/ 板块四:跨界别设计


成朝晖:境心相遇,意境再造


根生于“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的诗词意境,成朝晖谈及中国造景的根本趣味所在,反思当下设计在不断破界过程中,情境与心灵的相遇过程是否仍有迹可循。境心相遇既是一种内实哲理,亦是一种生命真谛。设计唯有通过设计意境再造,实现景物之境与匠人之心的心意联通,达到触动心灵的“境心相遇”,方成“大景观”之胜概。



牟森:跨媒介巨构


牟森从跨媒介展现的实践经验出发,通过分享积累十年的教学案例,讲述跨媒介巨构实践品类的形成与生长。空间作为第一媒介,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和未知性,而人对空间的诉求总是具体化的。跨媒介巨构的设计正是从具体诉求中生发主题,并运用创意媒介手段,呈现出特定的叙事结构,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有机整体。



向勇:创意资本与设计赋能


向勇以乡村营建视角切入,将“创意资本”看作一套思考城乡发展的创意框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构成乡村内在资源的活化诉求。“设计赋能”强调以农为本、以人为本、以土为本地去关照乡村资源,用实践活动团结利益多元体,从而构建出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新乡村秩序,真正实现设计治理对乡村振兴的赋智、赋能、赋权、赋值。



/ 板块五:设计未来


Radha Mistry:

创造未来的小行动:探索设计师作为未来环境调解者的角色


Radha Mistry自称一个讲故事的设计师,她从自身真实体验思考设计,思考设计师在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可做些什么。她分享了很多实际项目案例,以设计视角思考前瞻问题,思考关于未来的问题。她提出:设计师有重大责任,设计是走向未来现实的推动力;设计师应是人们的先导,引导人们思考对未来可以留下什么,为谁留下什么。



付志勇:叙事性未来图景的设计预见


付志勇分享了他在未来途径、设计预见、空间叙事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他将对未来设计的图景构想融入人类社会、人和自然三个共同体中,提出将设计和预见结合是描绘未来的可能性。他以人工智能城市项目为例,介绍了如何开展和空间叙事有关的研究。



Brendan McGetrick:迪拜未来博物馆策展经历


Brendan McGetric介绍了迪拜未来博物馆的策展经历,分享了关于人人参与互动的体验式未来设计方略以及如何使用设计手段、语言讲好叙述性环境中设计师想表达的故事。最后他强调设计师所做的每件事情是为了人类能够变得更好,这也是来自迪拜未来博物馆的一个标志性引述。



Carioline Till:材料研究与创新


Carioline Till首先分享了自己创立的未来研究机构所从事的关于探索和实施设计、材料和颜色创新的经验。她提到,在机构与品牌合作的过程中,要使用研发的创新材料进行为未来更好地服务。她介绍了一系列跨国合作未来材料叙事的展览项目,并在最后呼吁大家思考材料未来的叙事方向。



总结


此次“创造美好的世界——跨界·叙述性环境设计”国际论坛,在学者们的交谈声中落下帷幕,但关于“设计未来”的讨论仍在继续。同时也在此欢迎各界人士共商“叙述”,最终缔造一个合理且动态多元的方式,去实现以“设计”改变世界运营“语法”的目标。




编辑 :胥雅涵

责编 :郭   星 林书米

审核 :成朝晖 王   侃 姚之洁

投稿邮箱 :sjnews@caa.edu.cn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设计艺术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跨界·叙述性环境设计 国际论坛回顾

2746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