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划重点|想了解纤维艺术,看这里!

2022-12-09

划重点
想了解纤维艺术,看这里!

编辑整理|EveryArt
图文来源|收藏拍卖杂志


纤维艺术是古老的,它由编织技术发展而来。早在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的亚麻壁毯就在纤维艺术史上划下了人类最早的一笔。

纤维艺术又是年轻的。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为“纤维艺术”注入了艺术与技术融合的新理念,就此赋予了纤维艺术新生。

纤维艺术走过了漫漫的历史长河,至今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门古老又年轻的艺术。

《贵妇人与独角兽:味觉》,羊毛与丝绸,约1500年,巴黎国立中世纪博物馆藏,图源:每日美术馆

盐田千春,《未知的旅程》,金属框架、红色线,2021,图源:龙美术馆(西岸馆)



01
 


纤维艺术如何界定?


“纤维艺术”(Fiber Art)一词首先是美国艺术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至80年代才被广泛使用。

关于“纤维艺术”,目前在我国的学术界和辞典、教材中并没有准确的界定。一般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狭义的,泛指编织艺术的延伸,侧重欣赏型艺术;另一种是广义的,既有欣赏型也有应用型,既有服饰型也有装饰型,既有织,也有印、绣,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

在此基础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乐成提出:“所谓‘纤维艺术’,是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

兰诺·陶尼,《Drawing in Air VIII》,亚麻编织,1997,图源:时尚芭莎艺术 

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发展到现在,这一古老的艺术门类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织物的模式。塑料、金属、玻璃以及一些新型的材料都被艺术家们广泛应用到创作中,制作手法也是日新月异,不仅出现了像焊接、熔化合成、化学粘合等现代化手段,还吸收了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即使是传统编、织、缠、绣、裹等技术也被发掘出更丰富的内涵。

菲利普·比斯利,《附生植物的春天》,混合丙烯酸树脂、聚酯薄膜,2018,图源: CAFA 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

从欧洲的“壁毯艺术(tapestry art)”,到日本“纺织艺术(textile art)”,再到美国和中国的“纤维艺术(fiber art)”,一代又一代的纤维艺术家们努力探索着纤维艺术语言的边界,向伟大的手工文化致敬。

玛丽亚·托雷格罗萨,《手中的线》,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林乐成、李广忠、林月红,《光之亭》,竹子、金属、LED线,2020,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梁绍基,《床-自然系列 No.10》,烧焦铜丝、丝、茧,1993,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2
 


那些国际知名的
纤维艺术家们


“软雕塑”之母
玛格达莱娜·阿巴卡诺维奇

玛格达莱娜·阿巴卡诺维奇,图源:大众艺术网

玛格达莱娜·阿巴卡诺维奇(Magdalena Abakanowicz)是一位波兰当代艺术家,以生物形态的纺织雕塑而闻名。1971年,在第五届洛桑双年展上,她的参展作品——一件巨大的红色阿巴康,像是一个空降的异域神兽打破了“壁挂艺术”的桎梏,自此开启了纤维艺术从平面走向立体的“软雕塑”时代。

玛格达莱娜·阿巴卡诺维奇,《Abakan Red》(阿巴坎红) ,1969,图源:小红书用户 Sìsì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亲历者,阿巴卡诺维奇在作品中注入了许多对战争的思考。自1970年以后,她开始转向具象的纺织作品创作,并创造了她最知名的“无头形人”。

玛格达莱娜·阿巴卡诺维奇,《The Crowd》(人群),1988,图源:小红书用户 Sìsì

这些被剖断掏空的无头身躯,聚合成群,凝聚成一片令人肃穆敛容的静定磁场,唤起了人们在集体面前个人身份丧失的思考。她说:“艺术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让我们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开拓者”
万曼


万曼正在指导学生创作,图源: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万曼(Maryn Varbanov),保加利亚人,被誉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开拓者”。1986年,万曼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万曼壁挂研究所”——现代中国纤维艺术的萌芽之地,培养了谷文达、梁绍基、徐进、施慧等一大批中国杰出的当代艺术家。


万曼,《未完成2017》,2017,图源:SEEYOO ART

万曼善于发挥纤维材料的天然特性,以自由灵活的编织手法,创作出肌理丰富、造型粗犷却又传递着纤维柔软特质的立体结构作品。他的作品在美术馆展出时所呈现的宏大气氛,极大地冲击了以架上和平面创作为主的中国艺术家们。

万曼,《丝绸之路遐想》,羊毛,1987,325cm×700cm,图源: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

万曼,《100个风笛》,羊毛,130×130cm,1978,图源: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

万曼的作品风格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方向——起源于传统的编织工艺,是以“软雕塑”的形式,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中解放出来的一种现代艺术。


“颤动的灵魂”
盐田千春

盐田千春,图源:库艺术

盐田千春(Chiharu Shiota),日本国宝级当代艺术家。线是盐田装置作品中极富象征意味的材料。“在我的作品中,红线联系血液和生命,黑线牵动夜空和宇宙。”鲜红或漆黑的交缠线条铺天盖地贯穿整个空间,艺术家个人的情绪与思想被无限放大,为观众带来极大的震撼。

盐田千春,《我希望……》 ,2021,摄影:Sunhi Mang

盐田千春,《我们将去往何方?》,2017/2021,白色羊毛、金属线、绳,摄影:Shaunley

2015年,盐田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参展作品为《手中的钥匙》。她从全球各地募集了5万把钥匙,用丝线将其串联起来,属于5万人的个人生活与记忆被红色丝线联结在一个全新空间内。“当你手中握有钥匙,你就能打开那扇门。”


盐田千春,《手中的钥匙》,2015,日本馆,第56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图源:库艺术

1999年,她的作品中出现了鞋子;2010年,她作品中第一次出现了行李箱;2013年作品中有了门;2015年作品中出现了船和钥匙……盐田以手中的线为灵魂塑形,用一件件作品考问着生存的意义:我们的生命究竟要追求什么,又将去往何处?

盐田千春,《对话DNA》,1999,摄影:Sunhi Mang

盐田千春,《上锁的房间》,摄影:Masanobu Nishino

盐田千春,《在沉睡中》,图源:库艺术


“可穿戴的软雕塑”
楠本真理子

楠本真理子,图源:艺术家个人官网

楠本真理子(Mariko Kusumoto)出生于日本,现居于美国。她擅长通过不同面料的设计、演绎,使作品呈现出梦幻、优雅、神秘、超现实的感官体验。柔软的面料在她手中变成了可穿戴的艺术,模糊了时尚与雕塑之间的界限。

Mariko与AWAYLEE以“色彩斑斓”的海洋生物为主题,合作拍摄的一组艺术作品,图源:艺术家个人官网

楠本的作品灵感来源于海洋世界,一系列空灵非凡的纤维雕塑,共同还原了栩栩如生的海底世界。珊瑚礁、水母、鱼群等海洋生物以一种轻盈、空灵的姿态现身,飘飘渺渺,并幻化成三维可穿戴的首饰。

可穿戴饰品系列,图源:艺术家个人官网

艺术家确信,可穿戴艺术是佩戴者、艺术家和观众之间交流、对话的工具。她的设计被融入珠宝和雕塑作品中,并与时装设计师合作。2019年1月,她的作品还出现在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展Jean Paul Gaultier的T台上,带给观众无限的震撼。

Jean Paul Gaultier,2019春夏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展,图源:艺术家个人官网


“永不消逝的彩虹”
加布里埃尔· 达维

加布里埃尔· 达维,图源:艺术家个人官网

加布里埃尔· 达维(Gabriel Dawe)是位墨西哥艺术家,擅长运用五彩缤纷的纤维线,创作出飘逸空灵的人工彩虹杰作,将稍纵即逝的美驻存于空间内。他说:“彩虹代表着光明,而不是黑暗。”

加布里埃尔· 达维,《Plexus C14》,2015,图源:艺术家个人官网

加布里埃尔· 达维,《Plexus A1》,图源:艺术家个人官网

达维热衷于创作特定地点的装置,探索时尚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德国、英国、美国、比利时、中国……他把一道道缤纷梦幻的彩虹带到世界各地,并将这些彩虹作品统称为“Plexus”(“解剖学”血管、淋巴管、神经等)系列,形象地具化了这些棉线如同人体内神经丛般错综复杂的形态。



加布里埃尔· 达维,《Plexus No.19》,2012,图源:艺术家个人官网

放眼望去,棉线或焦点放射,或参差交错,或平铺直射,如丝如雾,移步异景,随着观者转动身体的瞬间带来浓淡虚实的视觉变化。正如达维所说:“它们不仅仅是静物,当你移动的同时它们也开始移动。或许你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但是你永远无法表达出你亲自面对它们时的那种感受。”


加布里埃尔· 达维,《Plexus no. 35》,2016,图源:艺术家个人官网



03
 


纤维艺术在中国


我国的纤维艺术起步较晚,现代纤维艺术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

1985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首先在学校开设了编织壁挂设计制作课;1986年,中国美术学院开设了国内首个现代纤维艺术教学和创作平台——万曼壁挂研究所;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纤维艺术工作室正式成立。

1986年,万曼与工作室成员在万曼壁挂研究所门前合影,图源: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

1987年5月,万曼和他的同事及学生在上海展览馆“中国壁挂艺术展览1987”横幅前合影,图源: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

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在万曼的培养和推荐下,施慧、朱伟、谷文达、梁绍基四位中国艺术家的纤维作品入选了第十届洛桑双年展,实现了中国艺术家在这一重要国际展览中零的突破,而这四位艺术家也成为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中流砥柱。

1987年,第13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开幕式前合影,左起:王子凡、梁绍基、万曼、施慧、冉娜•班尼尔 ,图源: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

谷文达,《静、则、生、灵》,1987年“洛桑第十三届国际现代壁挂双年展”,图源: 西安公共艺术研究院

施慧、朱伟,《寿》,1987年“洛桑第十三届国际现代壁挂双年展”,图源: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纤维艺术日益发展壮大。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当代纤维艺术教育的发展、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学术与文化品牌的建立。另一方面,以“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为代表的一些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在国内陆续开展起来,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2019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海报,图源: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2020中美纤维艺术与科技创新交流展海报,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22“从洛桑到北京”第十二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海报,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现代纤维艺术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织物的模式,各种技巧、各种手法、各种材质构成了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及表现手段。与此同时,与空间结合的纤维艺术开始快速发展起来。

纤维艺术被建筑师们称为“现代建筑空间中最温暖人心的艺术”,它充满自然气息的材料质地和手工制作的韵味情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现代生活中因大量使用硬质材料制品所带来的冷漠感、单调感,让“人情味”回归人间。

蒋昀格,《镜》,2019,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李薇,《青绿山水》,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王建,《相非像》,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没有一种材料既如此古老,又如此现代;没有一种艺术语言是这样地丰富多彩,且语意表露得又如此亲切近人”,古典与现代、浪漫与沉稳、工业文明与传统手工在此碰撞交融、生动演绎,这就是纤维艺术。



—END—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归属原创作者
如有问题可在文末留言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EveryArt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纤维艺术

6689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