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首日票房56元,但还能盈利!可不全是疫情的锅!

原创 2022-12-09

第3726期文化产业评论



之前这些烂片“对点投放”网络平台,卖个“烂片价”,现在因为疫情,纷纷在院线滚上一层“金”,混出个“黄金白菜价”,并想方设法产业化,还没人阻止,细细想来,片方要多赚钱、院线要生存、平台要片源,似乎一场疫情让大家变得“更宽容”了。这些影片悄无声息的行动,收获惨淡的票房,看起来它们好像只是给疫情下萧条的院线增加了一碗寡淡的白开水,但这白水变多了,是会冲去整体的味道的,当观众形成烂片当道的认知,不愿再去看院线电影的时候,将会无可避免的掉入“塔西佗陷阱”,伤害的将是整个电影行业。


作者 菜包只吃肉(文化产业评论作者、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前段时间有一个叫《林深时见麓》的影片接连几天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烈讨论。但这热闹可不是基于其“过硬”的质量、“精彩”的剧情,反倒是其“凄惨”的票房,任人听过之后都忍不住惊掉下巴,咋舌不已。




低票房电影瞅准时机“抢上”院线


事件起因是一个用户在该电影的点评中指出:票房75元,自己就花了70元,问另一个人5元电影票使用了什么优惠券。70元的电影票?5元买到!谁会花70元看这种片子?这就大大引起网友兴趣。在讨论热度居高不下的第二天,另一位观众出来“认亲”,说自己那5元是买了电影票又退订产生的手续费。



后有人通过猫眼数据指出,该电影的单张票价是28元,当日的票房是56元,确实是有2个观众。而之前两位“观众”也出来说自己并没有看电影,只是玩笑,逗大家一乐的。有网友笑称,还不如不澄清,更惨了,票房都没有演员的血压高。



无独有偶,同期上映的几部电影的首日票房都很低。



最终数据显示,11月份上映的这6部影片中,有5部影片票房低于10万元。从剧情到海报都透着浓浓的“劣质”气息,最终的低票房也是能预见的。只是热闹戏谑之余,全是无奈和心酸。我们在感慨影片质量之差、创作者之敷衍、从业者敬畏心之缺乏、行业生态之畸形外,也要去思考为什么在大片都因疫情等各种原因不敢上映的档口,这些影片敢上映、能上映。



疫情之下,影院的无奈之举


疫情三年来,影院受到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双重“夹击”。


一方面能上映的影片变少,实在是无片可播,很多积压几年的影片都拿出来播放了,就上文说的到《林深时见麓》就是积压两年的“老片”了。从前是电影片方“跪求”排片,而今年很多影片撤档,据统计今年撤档的电影就差不多有40部。影片撤档,电影院线却没有其他电影进行填补,使得这种“跪求”发生了转向,变成影院“求”片了。



另一方面,因为疫情,人们收入受到影响,加上安全方面的考虑,观影欲望有所降低。截至12月4日,2022年电影总票房才285亿元。越来越多影院关门,据灯塔专业版影院营业地图最新数据显示,11月30日,全国营业影院仅有4377家,创年内最低。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影院寻求发展,甚至有的影院推出午休服务。


(相关内容文章链接谁在痴等《阿凡达2》救市?



还有的影院摸索多元化经营,提升影院收入,比如中影泰得已经探索出了电影+咖啡、电影+酒吧、电影+剧场、电影+书店等模式。



此外还有点播影院、沉浸剧本杀、电影党课等不同的多元化业务。从这个角度来看,上线这些质量一看就不行,成本也很低的电影实属无奈,总不至于“开天窗”,能得一分是一分。



院线电影转网播出的生意经


前面谈到的《林深时见麓》,最终票房2.4万,大头给了影院,片方只有9159元,按理说片方肯定亏惨了,但片方自己却说已实现盈利。



该影片出品人马红雷在与封面新闻的采访中曾透露,“这部影片两年前就已经拍好了,要入电影院公映只是因为公映之后,网络版权可以卖高一点。”这个电影最早的定位就很明确,它不是商业电影,不具有商业性,进了影院也没有商业价值,现在通过出售网络版权,已经实现回本,甚至略有盈余。并指出这是电影行业里的一个运行规则。


一部积压两年的电影终于上了院线,声称自己不是商业电影,却能以此为筹码卖出更高的网络版权费,以此盈利,这是何道理?疫情在其中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让我们来一一拆解。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院线电影的收入来源包括电影票房、网络平台版权收入、电视平台播放收入、广告收入、周边衍生品收入等。在这些收益中,最重要的是影院的票房收益和网络版权收益。


影院票房收入大家都明白,其中涉及到的一点就是票房分账,票房分账比例通常按照51%~53%(院线)、36%~40%(发行方)计算。笔者通过查看2022年影片分账情况,发现影院的分成比例固定在了52.27%,片方分成比例则呈现一定的按票房逐次下降的情况,最高的《长津湖之水门桥》片方分账比例为39.18%,到票房排名为33的《世间有她》片方分成比例固定到了36.68%。在这一点上体现出片方在分账中的重要性。



疫情导致大量影院关门,线下观看影片受阻,但观众的观影需求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更多的转向线上,为承接用户需求,各大视频平台都在积极扩大片库储备,为出售网络版权的影片提供市场。


那么网络版权收入是怎么计算的呢?


对于网络版权收入,有三种签约模式。第一种模式根据播放量计算。一般来说,按照规定,看6分钟以上算有效点击量,对应的价格分别为2-3元/次。值得注意的是之前腾讯视频都是可以看影片播放量的,现在已经被其“热度系统”取代了。



第二种模式是单片购买。一部电影在影院下架后,在各大网络媒体上放映时,即使是会员也需要花钱才能看。



第三种模式是直接买断版权,也就是一次性买断电影版权,该影片的播放等收入与片方无关了。



除了版权模式以外,版权购买方主要以成本价、收益价和市场价来确定版权价格。每家版权购买方都有自己内部的一套评估体系,定价通常与电影的班底阵容、出品方、制片方、题材类型、市场影响力以及市场预期等相关。


一般视频平台都有自己的影片采购部门,根据影片投入成本、市场的反响、合作程度等进行商务谈判,以此确定采购价格。一般而言,在国内,院线电影的版权价格较高,那些没有上院线的进口片及国产片价格很低,这里面或许存在我国电影市场根深蒂固的鄙视链,但却能很好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烂片”争抢着上院线。这里面有片方的趋利性、院线的无奈“纵容”、网络视频平台的发展需要等多重因素助推。


那这种现象是疫情后才出现,还是早就有之呢?


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笔者从猫眼专业版App上,根据App上的排期日历,一个个记录数据,整理出19、20、21、22四年的上映影片情况,并记录这些影片中,上映但是没有票房数据、票房数据小于等于1万、票房数据大于1万但小于3万、以及重映影片的数量,了解疫情前后上映影片的情况,制作出下表:



虽然说票房不是反映影片质量的唯一标准,但也是极其重要的标准,作为一个上院线的影片,最终票房低于3万怎么都说不过去,就更不谈票房1万以下的影片,实在属于烂片中的烂片,这些影片的上映时间都很短,短则一天,长则三到五天,票房对他们来说似乎已是无所谓了。


从上表可以看出疫情对电影市场的影响:除影片数量随疫情情况波动以外,票房小于等于3万的影片占比逐年上升,这也反映出疫情下,院线上映的烂片数量增加,而这里面绝大多数的影片都是要上线网络平台的。


之前这些烂片“对点投放”网络平台,卖个“烂片价”,现在因为疫情,纷纷在院线滚上一层“金”,混出个“黄金白菜价”,并想方设法产业化,还没人阻止,细细想来,片方要多赚钱、院线要生存、平台要片源,似乎一场疫情让大家变得“更宽容”了。



电影“院转网”的风气由来已久


从电影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疫情只是院线电影转网的一个催化剂,院线电影尝试单片付费、网端发行已有先例。只是最开始都是些制作班底还不错的诚意之作,毕竟那时是院线的“买方市场”,不是什么电影都能上院线的,都要严格审核,质量关是重点。


19年影片就有600多部,真正能掀起水花的就那几十部,大部分影片票房惨淡。而那些投入比较多,且票房没有达到预期的影片大部分会选择在视频网站上同步上映。此前,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在院线仅获得6.27亿的票房,不及预期。随后该片便以单片付费的形式登陆爱优腾和芒果TV,单平台播放量就达到1亿次以上;



从20年《囧妈》直接线上公映,再到美国华纳兄弟刚刚宣布取消院线窗口期,同步上映2021年出品的所有影片。院线电影转网播出的进程轰轰烈烈向前推进,为文艺片探索了一条新的盈利路径,同时又提升了网络电影的整体质感,这种方式提高了行业的抗风险能力。



但是细数院转网的影片,口碑崩坏的居多数,基本豆瓣评分不到7.0,如此一来,线上平台似乎成了一个变相圈钱的渠道。




疫情结束,开了“花”可就收不回去了


随着现在疫情政策的变化,各地管控放开,人们又可以自由去往电影院观看电影,给处于生死边缘的影院以生机,但是疫情带来的变化短时间不会消退,甚至有的变化将长久留下来,影响深远。


10月4日,由郭涛、小沈阳、修睿、张艺上、范明和喻恩泰主演的电影《一盘大棋》选择了网络上映,“云影院”模式。要是几年前肯定是要院线上映的,现在直接选择线上渠道发行了。



此外,观众在疫情中也逐步养成线上观看影片的习惯,年轻化的流量影片也失效,观众对影片的质量要求更高,更多选择观看口碑好剧,倒逼影片质量的提升。而且当疫情恢复后,影片正常制作,待上映影片变多,院线电影的质量将会提升,而这些烂片也将回归原来的发行渠道。相信在未来,在线平台除了接收院转网影片,也会制作更多优质的自制影片,提升平台吸引力和话语权,压缩烂片生存空间,为产业发展增添活力。



结语


疫情发生,影片数量锐减,积压的影片反倒获得“生机”,助推烂片上演院线“一日游”戏码,这些影片悄无声息的行动,收获惨淡的票房,看起来它们好像只是给疫情下萧条的院线增加了一碗寡淡的白开水,但这白水变多了,是会冲去整体的味道的,当观众形成烂片当道的认知,不愿再去看院线电影的时候,将会无可避免的掉入“塔西佗陷阱”,伤害的将是整个电影行业。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三川汇文化科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文化产业评论

1233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