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2022深圳光影艺术季总策展人赵力专访:要警惕公共艺术的侵略性

2022-12-08


赵力 ZHAOLI

     Glow    Shenzhen     

2022深圳光影艺术季总策展人/福田主展区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台湾实践大学创意设计管理博士班客座教授,在全球各地策展了韩美林系列艺术展览,曾担任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联合策展人。


打边炉(ARTDBL)

      Glow    Shenzhen     

于2015年3月创立于深圳华侨城。作为艺术自媒体,《打边炉》坚持“立足地方、独立发声”的编辑方针,聚焦艺术的现场及其文本,迄今已推出“吹水史”、“空间论”、“村角亭”(与UABB合作)、“三个问题”、“DBL评论”、“做展览”等多个持续性的、具有传播口碑的线上栏目。《打边炉》是2017年珠三角地区两大展览(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和广州影像三年展)唯一共同的“特约新媒体合作伙伴”。


[打边炉]作为一个充分强调在地性的艺术自媒体,自深圳光影艺术季创办以来,一直关注着光影艺术季在深圳这座城市的深耕与成长。


第三届深圳光影艺术季筹备开幕之际,[打边炉]创始人兼主编钟刚,与本届光影艺术季总策展人[赵力]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探讨光影艺术乃至公共艺术应该以何种姿态进入城市空间,以及光影艺术季将如何从城市中人的角度出发,关联至深圳的文化景观与产业发展。


借此机会,我们也将对2022深圳光影艺术季的全市策展理念一探究竟。


香蜜公园实景图

展区分布




 先定负面清单 


ARTDBL:深圳光影艺术季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作为这一届的总策展人,你是怎样开始今年的工作的?


赵力:前两届的光影艺术季奠定了一种基调,我感受到的,是这座城市的快速成长带来的拓展和多元的气质。深圳的每个地方好像都可以成为一个展览现场,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广场,每年可以变换不同的场所,就像在这个城市打游击;并且每一年创作主题的选择也有比较大的开放性,不仅仅是聚焦于某个话题,而是在城市的特质上,让艺术家自己去创作和生产。


今年的光影艺术季,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光影”本身的反思。从艺术角度来看,城市公共艺术应该首先要有公共意识,需要结合空间和人,而不是标榜和彰显策展人或艺术家的观点;也要注意光可能带来的侵略性,不能把光影艺术变成光污染,和所处的空间应该是合作、相洽的关系。


对于这次作品的选择,我们更多的是考虑哪些事情不能做,需要审时度势先明确“负面清单”来事先决定不能做的事情。我们需要立场,但不是去硬磨,当然其中会有谈判和妥协,我们会注重在软的摩擦中来推动事情的落地,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实践方式。作为总策展人,深圳光影艺术季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大的考验和提升,我希望我作为这其中的一份子,能够起到一种齿轮的作用。



ARTDBL:这次光影艺术季福田主展区选在了公园,相比于其他场所,公园有什么样的特质?


赵力:和前两届定位在广场、商业街区不同,这次光影艺术季的福田主展区选在了香蜜公园。相对来说,深圳街区和广场的紧张度会比较高,在广场上,艺术作品会容易呈现一种“相互竞争”的状态,公园的氛围会比较放松。我们在现场对公园里的人群作了一些研究,这个公园和周边社区居民是密切结合的,它和深圳整体呈现出的年轻人忙碌工作的状态保持了一些距离,显得更加松弛和生活化,是完全不一样的、也许会让很多外地人感到陌生的“深圳”味道。




 打游击,还是做积淀? 


ARTDBL:作为一个城市级的艺术季,你如何通过这届光影艺术季,来回应深圳这个城市的地方性?


赵力:在城市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一个艺术活动的长期举办,我会去判断它怎样才能发展成为一个品牌?我想这和城市性是有关系的。深圳是一个知识密集度和技术更新力都比较强的地方,未来光影艺术要在深圳扎根,最终还是要和产业结合,和技术能力、知识人群结合,如果只是追求“亮”,是没有生命力的。


深圳的光影艺术也不能只是“灯光表演”,我们也不能只做过眼云烟的季节性展览。深圳是一个文化慢慢发展起来的城市,它需要大量的文化项目,也需要有一个美育建构的过程。深圳光影艺术季从平地而起,到慢慢能够承载深圳城市公共文化的意义,我觉得走向社区是很重要的,从广场、街区到不同的社区空间,都参与进来,艺术才会真正进入到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和毛细血管里面,这才是有意义、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硬起飞,更要软着陆。



ARTDBL:深圳光影艺术季每一届都变换不同的场地,这好像也是在深圳做展览有意思的地方,这种打游击式的策略会给展览带来什么?


赵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游击的方式适合做项目性的活动,每一次都是新的挑战,可以不去顾及传统的部分,完全是新盘端新菜。但如果要积累和形成一种模式,打游击的方式可能有些困难。从文化角度来看,形成模式需要堆积,可能要重复做好多遍,才能在平地上堆起一点高度,才会有稳定的沉淀;或者另一种方式,也可以选择原有的位置或方向,在一个已有的高度上去做累加,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在城市文化的不同基面去做搭建,就容易超越,也更容易被人看见。


要怎么让一个项目形态的公共艺术展览最终能有所积累?还需要在合作机制中确定一个基盘。活动项目的组委会每年都有不同的合作方,这可以是一种不错的形式,每年都会有一个阶段性的积累。但这种阶段性就容易产生大小年,没有一个稳定的机制或者标准,波动性就会比较强。策展人也是流水的兵,我觉得相比于找头牌策展人,找到能够专心在这个项目上花时间的策展人更重要。


即使是打游击式的阶段性展览,也还是要回到艺术的本原和核心去思考,这是一个展览生命力的体现。如果能够把策展过程之间的观察、讨论和修改记录下来,提炼出理论性的内容,形成一些关于光影艺术季的阐释和评论的文本;或是抛出一种反向的思考,比如,光影是不是一定是夜间的灯光,能不能是自然光下的光影效果,光影作品在白天如何呈现?这些记录延续下来也会是一种沉淀,既能够为之后每年的光影艺术展提供借鉴,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一起来思考,未来深圳光影艺术季还有哪些新的可能和方向。




 重在开源 


ARTDBL:深圳作为一个科技产业聚集的城市,光影艺术如何与在地的产业发展相结合?


赵力:为什么光影艺术可以在深圳做?相对来说,这次团队式的策展方式是比较开放的结构,可以有很多共创的形式,光科技涉及到的编程、数据整理的问题,可以和在地的科技公司一起合作,来让作品最终得到更好的呈现。在作品的创作前期,艺术家要有大量的思考和研究,即在前期要完成对作品的阐释,进而再和科技企业或团队形成共创,最终的展览,也是一个展现共创成果的舞台。


当然,要让光影艺术季这个公共艺术项目能够扎根落地,如何开源,如何找到共创的接口,那还需要做很多的实验,采用实验室lab的形式,去和深圳的高科技产业产生对话和协作,可以在技术上得到比较有力的支撑。


科学和艺术其实是相互激发的关系。对于科学家来说,艺术家的创造力就像是在编一个世界上不存在的代码一样,是天马行空的,他们会对艺术家的创造力来源非常感兴趣。艺术家有创造力,但是缺乏工具,如果直接把创作出来的作品放在公共空间,观众可能很难理解,会产生误读。这时候我们艺术界的从业者要勇敢地走向科技企业或团队,而不是被选择,要在主动的过程中打开自己的思路和想象力,来找到更契合作品的呈现方式。



ARTDBL:你怎么看待现在非常普遍的“打卡”的潮流?


赵力:这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以及快餐文化的一种表现,我们打卡拍照更多地是为了传播,然后得到他人的反馈。从展览的角度来看,这种传播方式确实有效,大家会想要跟风效仿。在这其中艺术家的作品可能会被误读,被消耗,但这也可以看作是作品的一部分,是艺术作品的话题性。


但我们也要看到打卡背后的诉求,点赞也好,评论也好,是公众对于互动和建立链接的需求,也是每个打卡的人渴望的一点温暖吧。所以我觉得“打卡”也不仅仅是打卡,而是能够找到一种情感性的连接,通过分享来形成一个社群性的网络。



ARTDBL:光影艺术季如何处理专业品质与大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


赵力:光影艺术季的诉求就是要和人民在一起,它占领的就是公共的资源和公共空间,自然就是要和观众在一起,要为大众服务的。参与这届深圳光影艺术季,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机会,去真正走进这座城市。深圳确实是一座以工作为大的城市,我们通常也只看到深圳人非常单一的群像——一群忙于工作的人,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从这个点到那个点,是比较单调和紧绷的状态。我还是希望通过艺术季为这座城市的人搭建一个链接,或者说,以光影艺术的形式来接触这个城市中的不同人群,释放出一点比较轻松、自由的气息。


我们也要改变一下传统旧有的策展定式思维,要卸下传统策展的包袱。相比于美术馆内的策展,公共艺术的策展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是不一样的。看到公共艺术的社会性很重要,展览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文化场域,我们要让更多身份的人能够参与进来,不完全是艺术家,也可以是社会学者,或是链接诗歌、文学等等不同领域的共创形式。在光影艺术上,大众和专业自然不是对立的,我们应该有更多关于跨界和共创的想象力。



ARTDBL:在深圳的城市氛围下,艺术家和策展人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创作的热情,又如何通过作品来传达自身的观念和态度?


赵力:公共艺术要以城市空间作为创作的背景,自然不能生搬硬套,要留意这个空间每天都在发生什么。比如我们几次到香蜜公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婚姻登记处,有一波人是早晨登记结婚,还有另一波人可能是白天工作没时间,晚上才来湖边拍婚纱照。我们邀请艺术家景育民围绕这个场景进行创作,很快激发出他的创作热情,他特别关注这个环境中的语境,就会去深入思考,要创作什么样的作品,来回应这个环境,并能够和这个场域中的人群建立联系。


公园里原有的灯光作品大多是弥散的点状分布,或者是纪念碑似的大立屏,其实和环境本身并不太融合。要在公园这个场域中呈现什么样的作品,这次我们和艺术家们反复斟酌讨论,又再作修改。好几个艺术家最后决定下来的作品都和地面有关,可能没有那么显眼,人必须走过去才能发现这个作品的存在,就像平时逛公园,看到一颗树,走近了又发现树后面还有树,甚至还发现了一个小山坡,我们希望这次光影作品的介入,不会凌驾于公众熟悉的公园环境之上,是比较自然、柔和的,但又能给公众带来探索的乐趣和想象力。


我觉得这种有针对性的创作,才是真正意义上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态度。没有限定,没有难度,所谓的艺术创作上的自由,实际上都没有什么价值。我们自己在这样一个公园场域的“限定”创作中,对公园中的水和树,对整个公园的场景,也会有一些新的理解。




 公共艺术的“消失” 


ARTDBL:我们也会看到有些以公共之名的艺术,就像一个突兀的飞来之物,对公共空间反而是一种侵略性的存在。


赵力:其实国内外公共艺术都会出现这种问题,像塞拉的作品就是在群众的欢呼声中被拆卸下来。在国外做公共艺术,会特别强调过程,有些项目需要反复论证,要相互PK,到最后决定落地,甚至可能需要长达10年的时间,“公共性”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是由公众共同赋予的,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在反复的论证和研究中,重新塑造一个城市的公共性。


这次我们在深圳做光影艺术展,其实是一个阶段性的活动,最终所有的场景都会恢复成原来的环境。我们要尽力保证作品的完成度,首先要强调语境,作品要满足本地公共空间的语境,同时要避免作品移植的问题,一定要和这个空间和这里的人发生关联。



ARTDBL:深圳的晚上,灯火通明,和白天的生活节奏,甚至也没有多大差别,你怎么看待深圳的夜晚,以及这个城市的人在其中的处境?


赵力:深圳是一座呼吸比较急促的从城市,好像没有歇息下来的时候,你晚上乘飞机往下看深圳,就是一座被灯光覆盖的城市。这其实是人为的强势叠加,最终导致“亮度”的强化和生活节奏的加速。生活在其中的人慢慢会在这种强光中失去自己的辨识能力,最终是“我”失去了,也被物化了。


其实我们没办法准确定义“光”,光和影需要依靠场域来进行阐释。只是用光来把城市打亮,其实没什么意义,这个“亮”可能是空洞的。如果不是以生活在其中的人为尺度,只是打亮城市的天际线,也是很物化的。所以我们做光影艺术展,强调的是一种场域性的氛围、光在空间中的语境,以及人在其中的处境。一个展览可能无法涵盖所有,但我们也希望能够抛出一些社会性的问题,让大家能够对所处的环境有一点感受和体会。



ARTDBL:你对这次深圳光影艺术季还有什么期待?


赵力:其实个人的能力非常渺小,很多公共艺术作品的最终结果,可能就是“消失”。一种是自我拆解的消失,另一种“消失”是和自然融为一体,消弭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边界,变成了另外一种效果。我们说的关于场域的特定艺术,它和整个环境是共同建构的关系,最后能够生长在一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完成的结果。


深圳光影艺术季,也是一个实验性的平台,我们就把它看作一个能够产生、但最终也会消解的过程,能释放出一点自由的气息,有一点歇息感,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中,给大家松松绑,我觉得就是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光影艺术季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赵力 专访 公共艺术

1789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