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惟新才榜 | 揽获一等奖与最佳个人!我院学子在第七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中再创佳绩
-
2022-12-08
• 2022年11月26日,第七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决赛暨“智能时代的全媒体传播”学术论坛在线上举办。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旨在搭建新闻传播教育学界、业界作品创作、展示与交流的桥梁,走文、理、艺交叉的新闻传播教育之路,为国家融媒体建设培养优秀的内容制作人才。
• 作为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广泛认可的赛事品牌,本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规模空前,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三百余所国内外高校以及数十家媒体机构参与。共1000余支队伍参赛,报名人数高达5000 余人,复赛投票网络总热度达300 余万人次。本次大赛参赛作品数量、质量再创历史新高。最终共有99支队伍在线上6个分赛场同步展开角逐,大赛决赛向全球直播开放,在线点击热度达到4.5万。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已连续四年有作品入围决赛,在今年愈发激烈的角逐中,更是一展风采,获得突破性好成绩。由2019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周静、陈柯榕、许飞扬联合创作的数据新闻作品《“寿”后服务:去世后我的社交账号何去何从?》在多轮激烈比拼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位列全国前10,是我院学生参与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其中队长周静还凭借其出色的赛场表现荣获全场唯二的“最佳个人奖”之一。
此外,由2021级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夏仕欣、许芯蕾共同创作的数据新闻作品《候鸟迁归:小镇青年“回”到小城镇》获得优秀奖,跻身全国前100。
我院卞清副教授获得“最佳指导老师奖”,我院徐翔副院长受邀担任本届比赛评委,并获“最佳评委奖”,我院李麟学院长获得“突出贡献个人奖”,我院获得“突出贡献组织奖”。
z
获奖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
《“寿”后服务:去世后我的社交账号何去何从?》
作者:周静、陈柯榕、许飞扬
指导老师:卞清
作品封面:
作品链接: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8929665
作品简介:人的生命有限,但数字遗产的存在为生命带来新的延长。如何处理数字遗产,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尽管目前为止数字遗产的处理方式比较模糊,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一个更健全的方案帮助我们与死后的自己达成和解。
获奖情况:
第七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第七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最佳个人奖
作品名称:
《候鸟迁归:小镇青年“回”到小城镇》
作者:夏仕欣、许芯蕾
指导老师:卞清、徐笛
作品封面:
作品链接:
https://heyxin712.wixsite.com/little-town-youth
作品简介:关注到今年刚刚过去的秋招季节,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正在涌入县城,他们下街道、入乡镇,进银行,做中小学教师,自己当老板。我们认为关注年轻人的求职选择就是关注一个社会系统的未来。这群青年人真的在离开吗?她们回到小县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青年人作为“社会最活跃的细胞”如何与国家大政方针和时代浪潮彼此碰撞?我们的媒体展现出怎样的社会动员?带着这些问题与好奇心初衷,展开该文的撰写。
获奖情况:第七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优秀奖
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三百余所国内外高校以及数十家媒体机构共1000余支队伍参赛。最终共有99支队伍在线上6个分赛场同步展开角逐。
主创人员心得
周静:2019级同济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
我们的作品诞生于《融合媒体报道》的课程,但过程其实十分坎坷。由于缺乏数据新闻的制作经验,大家一开始的工作效率很低,比如修改文章中的一个措辞就要讨论很久很久。同时,由于上海疫情,课程转为线上,大家离开校园,我们无法进行线下交流,所以常常要克服线上沟通与团队合作中会出现的分歧和困难。不过,可能也正是不同想法的碰撞,我们才能将作品一点点地打磨成熟。在文本撰写的过程中,我们从十几篇中英文文献和报告中进行资料分析和数据选取,利用编程软件挖掘、清洗并分析数据,对文科生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最后我们还逐字对作品进行了修改润色。在可视化上,从配色、图表类型、插画元素选择和平面设计也经过了反复斟酌,这让电脑制图软件一度崩溃。最后十分感谢卞清老师在作品创作的全过程中为我们提供建议和指导,帮助我们拨开云雾、理清头绪。
说实话,能在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也让我们全组成员都觉得很意外,也备受鼓舞。最后我想说,沿着兴趣前进,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也许还有惊喜!
陈柯榕:2019级同济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
首先要感谢队长周静的奇思妙想为我们团队提供了一个有趣又新奇的的方向。因为“数字遗产”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所以资料并不多,相关文章也大同小异。我们在制作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掌握有限资料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讲好“数字遗产”话题,让它通俗易懂又不沉重。我们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身边人对数字遗产的看法,丰富新闻的角度和内容,还通过“尤牵挂“角色,以及活泼的图片风格,增加文章趣味性。完成这个作品时,我们小组成员都在家里,所有的沟通都需要借助线上会议进行,经常一开会就要几个小时,当时内心非常痛苦。好在,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最后能够脱颖而出拿到一等奖的成绩,真得很开心。
许飞扬:2019级同济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
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怀疑过选题,也为文章的内容讨论过很久,付出了大量时间。经此,我对团队作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学会了分析、整合观点,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的落脚点。在上学期疫情封控时期,能静下心,和队友一起打磨这份作品,是非常珍贵的经历。大家都很棒!
从初赛,复赛,再到决赛,最后获奖,有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尝试才有可能,这次获奖对我们团队里的人鼓舞都很大。在比赛的整个过程里中,我们欣赏到了很多其他人的优秀作品,看到了全新的创作思路,也学会了一些新的数据处理与呈现方法。我们会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夏仕欣:2021级同济大学新闻传播学研究生,2017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
在这次双人合作中,我们小组成员少,遇到许多操作上的困难:数据多且繁杂,清洗、处理有一定难度;从不同平台得到的数据有一定割裂,整合困难;图表类型分散、容易出现表意单一的情况。在时间紧迫情况下,我们几乎每天都线上聚在一起“头脑风暴”,在最后收尾阶段更是天天写作到深夜,写文章、对数据、做交互。好在我们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小切口,共同义无反顾地踏上这个不断思考、发现和突破的旅程。
这已经是我连续第四年参加数据新闻比赛,跟这个比赛以及数据新闻这种形式其实已经很熟悉了,但是每次参赛,许多极具思辨魅力的成熟之作都会令我耳目一新,深感自己的无知和水平的浅薄,跟那么多优秀作品同台竞技是我们的荣幸,也再次坚定了我坚持参与数据新闻比赛的初衷:保持写作手感,不停止思考,与身边小世界以外的广大同侪保持交流。
许芯蕾:同济大学17级广播电视学本科毕业生,现为复旦大学广播电视学硕士研究生
此次数据新闻大赛相较于往年的经历我会遇上更多时间安排上的捉襟见肘,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企图从某些出发点来寻求创新。比如我们寻找了一位亲自回到自己家乡工作的学姐进行采访,并将采访融入了首尾,在全篇撰写,无论是标题还是措辞都作了融入非虚构写作的笔触,以达到和读者的共情,作一个较软的“数据新闻”。同时我们更加关注选题的新闻价值和社会问题导向,将更加明显更加急切更加被大多数人所关注的选题放在了首位,哪怕在执行的时候有一些困难,依然理出了清晰的逻辑并从数据中挖掘了价值,之后会在一手数据的收集和可视化、完整性上面进行更好的完善。
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积银于2015年创立。作为全国新闻教育学界唯一持续举办的专业性比赛,大赛在学界和业界的影响力正在逐年扩大。“智能时代的全媒体传播”学术论坛与第七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同期举办。论坛上,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学术期刊、艾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共11位新闻传播领域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就当前新闻传播学的数据分析、数据新闻的能力培养、新闻学产研结合新模式等课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交流。
在往届比赛中,我院学子以实力过硬的作品以及沉着的临场发挥,获得评委的一众好评,曾多次获得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二等奖、三等经、优秀奖等好成绩。本届比赛更是突破一等奖,取得了参与该赛以来学院的最佳成绩,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在数据挖掘、可视化制作、新闻采写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水平。
编辑 | 李天悦
责编 | 毛苒玉焯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