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AI+艺术】博物馆展品导览与人工智能
-
原创 2022-12-08
栏目导读
博物馆承担着传播文化的功能。
传统博物馆展示展品一般通过玻璃柜+说明牌的方式,该方法仅能对有限的内容进行解说,导致参观者缺乏对展品的深入了解,尤其是缺乏与展品的互动。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的技术环境,使得博物馆的数字化步伐呈现出巨大的突破。将AI+AR(Augmented Reality是指计算机在影像指定位置和角度,进行的辅助对应图像的技术)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展品导览中,不仅使展示内容得到拓展,还让参观人员能够和展品进行互动,使参观人员能够更加沉浸、深入地了解展品,以此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承、教育大众等功能作用。
第九部分
PART 1
✦
AR智能眼镜Rokid Air
PART 2
走进博物馆后,戴上AR眼镜,对准文物就可以智能识别。再现现实中的物品,复原远古的文物,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修复”破损文物、“触摸”不宜展示的珍贵文物……人工智能的进步让这一切在过去的两年成为了现实。围绕让文物“活”起来的主旋律,“AI+AR+博物馆”赋能数字化建设的新变革正在席卷全国。
✦ AI“复活”古生物
在武汉自然博物馆正式上线的AR导览服务,游客们在Rokid的AR眼镜里看到了“活”的古生物。
✦
✦ 还原文物背后的历史
在相隔约30公里的湖北省博物馆,游客们正戴着AR眼镜看越王勾践剑。残损的文物也通过AR眼镜,实现了动态修复,呈现出了文物的原貌。历来博物馆都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的竞技场,AR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并不是巧合,恰恰书写了时代的印记。
✦
✦ 解决亲近感和沉浸感问题
过去,电子导览讲解、触摸屏是博物馆主流的文物数字化呈现形式,是展陈纯文字时代到动态图文结合时代的转变;这种二维的动态呈现,实现了“静态展品”到“动态展品”的跨越,解决了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的信息问题。
但在亲近感和沉浸感的打造上,还有较大空间。而AR通过光学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去介质化的空中三维成像”。
✦
AR眼镜效果丨来源:文博圈
由于影像清晰可见,色彩还原度高,逼真度高,可以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置身其中;游客还能通过语音指令和手势与文物互动。开启了博物馆从“二维固定式展现”到“三维动态互动”的时代。
✦ AI促进文化+娱乐的双向驱动
一座综合性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多达几百件,这些看似静态的物体往往都隐藏着或壮丽辉煌、或婉约优雅、或拍案惊奇的事件、人物。仅仅以视觉方式难以全面传递这些展品、事件、人物所蕴含的信息。游客在单次的参观中也往往只能走马观花,无法沉浸其中。
Rokid通过AR技术,在遵循史实基础上通过“实物+三维内容”结合的模式,把历史演进模式构建出来,并增加互动成分。
✦
未来,游客或许还可以在眼镜中玩“穿越”,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一员,参与到人类历史进程、亲历变化,比如战争、某次重大变革。此时的文化不再是灌输,而是一种体验。
我们可以想象,未来游客或许可以戴着AR眼镜欣赏汉代的建筑、品汉代的美食、穿汉代的服装,参与汉代的游戏等,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应用中一幕激动人心的前景。
PART 3
✦ “即插即用”弥补全息的高造价
全息投影作为三维成像技术的一种,因造价较高,不少中小型博物馆因为建设成本局限,无法引进。而Rokid采用S2B2C模式,只需一副小小的眼镜、一根线、一个主机,即可完成全程导览,大大降低了对展馆硬件建设的依赖性,即使是场地和预算有限的中小型博物馆也能配备。
✦ “多模态交互”突破语音导览的单向传输
✦
✦ 虚实结合弥补VR的纯线上导览
疫情对博物馆的影响不言而喻。在疫情期间,不少博物馆通过3D扫描、VR等技术,采用线上数字博物馆的形式,让游客实现了虚拟逛馆,弥补了闭馆带来的场景限制。
结语 ✦
PART 4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先进技术、概念、模式的创新,高技术与高情感紧密融合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促使博物馆传统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向着更加个性化、情感化、多元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让文化沉浸体验更具深度和广度。
博物馆的AI智能化一方面活化了藏品,另一方面对博物馆中参观者的角色地位给予了重视。AI+AR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展品导览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参观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用户获取相关文物展品信息的效率,使用户的认知更加清晰。
参考文献:
[1]胡昊玥.从智慧博物馆到AI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05):89-91.
[2]数实融合:“AI+AR+博物馆”模式沉浸赋能文博焕活 https://mp.weixin.qq.com/s/6SYbpItWtSM7WtHs8GlgXA
[3] AI,带你在博物馆穿越千年https://mp.weixin.qq.com/s/goymeDXn7L7HprVwFa-n1Q
✦ 本栏目由清华大学学生创客空间协会合作建设 ✦
撰文 | 熊丽琦
编辑 | 毕文立
审核 | 王旭东
中意设计创新基地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AI+艺术 人工智能 博物馆展品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