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新时代博物馆主题宣传丨用心传承文化根脉 踔厉奋进再谱新篇——河北博物院十年工作纪实
-
原创 2022-12-08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博物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时代赋予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深入挖掘河北地域特色,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持续推进创新型博物馆建设,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奋力谱写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的华彩新篇。河北博物院勇担当敢作为,强化风险防范筑牢安全防线,不断提升开放服务质量,十年来累计接待观众770多万人次,荣膺“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河北博物院
优化体系建设,提升博物馆治理能力
河北博物院前身为河北省博物馆,2012年经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整合多家机构组建河北博物院,2014年正式挂牌并对外开放。多年来,院党委始终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探索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思想根基更加牢固。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做到全面覆盖、系统深入、效果扎实,不断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文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
坚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机构职能更加优化。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批准河北博物院增加班子成员、增设内设机构、增加中层职数、增加编制数量。通过优化班子结构、完成处级干部选拔任用、核定事业编制220名、科学规范进行岗位设置,为全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坚持高标准选贤任能,人才保障更加有力。注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选聘和选调等方式持续壮大青年干部人才队伍;不断加强专家人才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名工作人员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多名工作人员取得省级荣誉。
成立河北博物院理事会,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理事会由院内理事、主管部门代表、其他政府部门代表、社会代表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有利于博物馆决策管理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助推博物馆各项工作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公益职能。
着眼文化服务,推动博物馆跨越发展
河北博物院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陈列展示、社教活动等方面多措并举,逐步建立了涵盖线上线下、院内院外的立体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
创新策办展览,文化供给更丰富
河北博物院坚持突出河北特色、贴近群众需求、捕捉社会热点的办展原则,举办文物、历史、艺术、自然等主题展览,彰显和壮大了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让更多人体验文化的魅力,感受文化的力量。
基本陈列方面,立足本省文物资源特色,撷取河北历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推出十大专题展览组成新的陈列体系,以5000多件精品文物集中展现燕赵大地璀璨的文明,得到了业内专家和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其中“大汉绝唱——满城汉墓”获第十二届(201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战国雄风——燕赵中山”获第十三届(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
临时展览方面,把反映时代特点、增色基本陈列、丰富展示内容、增强文化交流作为着眼点,与意大利、俄罗斯、黎巴嫩、日本等多国博物馆合作举办国际性展览,联合国内各博物馆举办别具一格的原创展览,形成了“世界故事”“中国故事”“河北故事”“自然故事”四大展览体系,先后举办各类展览近200个。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荣获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金银曜烁 美熠四方——京冀晋豫陕五省市金银器展”荣获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推介项目。
展览交流方面,依托河北丰富优秀的文化文物资源,策办彰显燕赵特色、突出地域文明的外推展,将“战国中山文物展”“汉代王室文物展”“河北曲阳石造像艺术展”“河北民间艺术三宝展”等原创展览推广到世界多地,通过文化交流互鉴不断提升燕赵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展览数字化方面,加大数字展览策办力度,构建“云”上博物馆,目前制作发布的“360°全景展厅”达32个。持续推进设施升级改造之余,引入VR、AR等技术设备,在展陈中应用互动体验、原创动漫、高清互动三维藏品等多媒体展示手段,为广大公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展、欣赏体验。
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为主题的临时展览
纵横有象——侯马盟书与中山三器文字艺术展
“彩绘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与幻想”展览实景
长信宫灯亮相“何以中国”展
战国中山国服饰复原设计项目成果展示
打造精品活动,服务范围更广泛
社会教育活动以院内展览和河北省特色文物、文化资源为立足点,积极探索博物馆教育创新性发展之路,打造出系列品牌化教育项目,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新颖鲜活的河博力量。
开发教育品牌,赋活文化遗产。根植于河北博物院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河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充分考量观众的需求和体验,开发了历史、文物、艺术、民俗、科学等10多个大项、上百种教育活动,通过“河博学堂”“文博讲坛”构建全年龄段课程体系,通过“河博美育”“河博之旅”拓展博物馆的教育空间,借助“河博剧场”“河博工坊”传习鲜活传统技艺,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培根铸魂。
拓展服务范围,扩大文化影响。以惠及更多公众为目标,在持续深化馆校合作、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同时,不断向云端呈现,已形成 “国宝·云约会”“特展·云约会”“民俗·云课堂”“文物·云课堂”“展览·云导览”等5项系列化云端教育体系。志愿服务项目“传统文化惠万民”走进企事业单位、社区景点、学校部队,开展文化服务1200余场,广受好评,社会反响热烈。
河北博物院创新传播、拓展服务,平均每年推出社教活动近400场,以高品质、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增强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社会教育活动赢得了多项荣誉,志愿者团队荣获“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称号;“经典电影中的河北抗战故事”教育项目荣获“2015-2017年度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十佳’教学设计”;第十届“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推介活动中,教育项目“小小美术家 快乐临壁画”荣获“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快乐学堂”荣获“2021年度优秀文博社教案例”;“印象 中山”项目荣获第八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
学员在“快乐手工坊”体验陶艺课程
开学第一课——“河博之旅”特别活动
“传统文化惠万民”活动走进宣化
“向祖国致敬”活动
开展多场主题宣传活动
促进文化传播,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
河北博物院主动拥抱新技术,开拓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多样化途径,于润物细无声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博物馆文化“破壁”出圈,影响辐射范围更广阔。
文创工作发轫,文化传播更亲民
河北博物院兼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设计创新发展,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开发整合独具特色、雅俗共赏的文化创意产品。
从无到有,聚力打造“最后一个展厅”。文创团队立足河北特色文物,围绕原创陈列展览,自主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产品,筹备成立文创产品商店,使观众延续参观体验,将文化之韵、艺术之美带回家。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确认为“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截至目前,自主研发文创产品千余种,注册商标134件,原创作品登记版权16件。在“让文物活起来——全国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联展”中,孩儿垂钓香器荣获“最佳创意产品奖”,长信宫灯温暖系列产品、车较纹系列产品荣获第三届河北省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金奖。
从有到优,构建特色文创服务体系。打造“中心店+品牌店”服务模式,开设“河博茶咖”“香约河博”“和玉缘”3个文创品牌店及“冀驿”主题邮局,文创载体不断丰富,品牌形象稳步提升。此外,河北博物院持续推进文创进景区,文创产品已覆盖106个4A级以上景区。积极与全国博物馆及文化创意相关领域对接交流,组织文创产品参加多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河北省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等重要展会及设计大赛,有效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广度。
长信宫灯温暖系列文创
车较纹系列文创
数字技术赋能,交互体验更新颖
河北博物院积极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努力探索跨领域、跨行业与文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坚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渠道创新,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应用,日益注重与大众连接的需求,打造更广阔的体验空间。
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设施建设,构建网络安全体系。完成馆区有线网络、移动网络和无线网络改造,建设和完善票务预约系统,为观众提供更自动更便利的参观预约渠道;建设完成信息发布系统、公共广播系统、观众留言等系统,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建设更新展陈多媒体设备、全景展厅展示设备、高清三维互动设备、AR眼镜等多媒体交互设施设备,为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交互体验。
院藏图书资源不断扩充完善和优化结构,完成院藏35185册古籍及民国图书的普查,采集加工文物三维数据1194件,逐步形成图书期刊报纸、电子论文及地方志、二维三维藏品图像等立体多元的数字资源体系。
院藏文物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实施了博物馆藏品数据信息公开共享计划,公开院藏文物清单目录,提供67650件文物藏品的名称、类别、年代等信息查询检索;开发建设三维虚拟展示系统,让观众与130件文物近距离互动,指尖轻轻触碰,即可对文物放大、缩小、拆解,为观众提供“可听”“可看”“可玩”的互动新体验。“长信宫灯三维互动应用App”荣获2019年京都国际视听多媒体艺术节铜奖。
宣传矩阵联动,品牌传播更多维
深度与新闻媒体开展合作。在重要的节假日及特殊时间,如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展览开幕等节点开展专题宣传报道;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参演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系列专题片,充分发挥文物的文化意义,主动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去;合作开展直播讲解活动,近年来开展“静物无言 坐忘千年——走近汉代美物”“走进河北博物院 探访国宝背后的黑科技”“故梦·新生”等多个线上主题直播,有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聚力构建新媒体宣传平台。畅通“三微一抖一站”分发运营模式,针对不同内容特点、不同载体的受众需求和传播规律,综合运用高清图、音视频、三维互动、虚拟现实等展示手段,讲好“河博故事”,持续提升河北博物院影响力和美誉度,近三年全网浏览量连续破亿,先后荣获“政务影响力·十佳账号(微博)”“文博十大影响力官微”等称号。
在重要场域开展立体宣传。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日常推广与专题宣传相结合、媒体宣传与场域推广相结合,在机场、重要涉外酒店、知名旅游景点等放置河博对外宣传册,扩大对外宣传,地铁、高铁、公交车、出租车车体、社区广告栏等户外媒介更成为公众了解博物馆动态信息的全新途径。
加强研究保护,夯实博物馆发展基础
河北博物院围绕可移动文物资源,优化文物保护管理,提升文物利用水平,以学术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断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优化文物保管,安全屏障更牢固
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资源,十年来,河北博物院的藏品保管管理工作日益优化,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做好展厅与库房日常管理,确保藏品安全零事故。加强库房建设,提升保管环境的同时,重点推进育才院区文物库房改扩建项目、积极实施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对所有文物库房、展厅的保存环境实施质量监测与调控,建立比较完善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对文物保存微环境实施有效的“稳定、洁净”调控,形成预防性风险管理机制,全面提升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力。
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整理好“家底”。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合作搭建河北博物院藏品管理系统,推进藏品数字化管理。完成馆藏珍贵文物保存现状调查,全力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建设,将馆藏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满足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的实际需求,为后续的文物修复、文物复仿制、文物数字化宣传利用等工作奠定数据基础。累计申请申报6个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完成“河北博物院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等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形成了高精度、可视化的3D文物资源数据库。
强化学术建构,业务根基更扎实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河北博物院在学会建设、科研课题、期刊出版、征集鉴定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硕果累累。
发起并成立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图文典籍与金石拓片专业委员会,召开了“文字、文物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学术研讨会”“新时代图文典拓专委会的使命与担当座谈会”“从传统走向未来学术研讨会”等,成功举办“博物馆图文典籍保护利用及人才成长计划培训班”“第一期全国典籍保护与利用线上培训班”等多项业务培训,有力推动了博物馆图形文字类、典籍类、拓片类藏品的保护管理、研究利用。
积极发挥龙头馆作用,依托河北省博物馆学会,努力搭建起全河北省博物馆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持续帮扶河北省内多家兄弟单位开展工作。推进博物馆主题的学术探索,组织举办“中国传统草木灰釉的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合作协办“国际视域下中山国文字的创作与艺术推广暨中山国文化国际研讨会”,联合召开“让文物活起来——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展览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博物馆的使命与担当——新形势下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与有效利用”等多场学术研讨会。
成立河北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规范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院刊《文物春秋》业界影响力持续扩大,与科学出版社、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合办《博物院》杂志,促进区域文化基础性课题研究。实施院校合作,加强学术管理和支持,推进课题管理和成果转化,近年出版的《王厝时代》《文物审美概论》等多项学术专著荣获省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强化“为明天收藏今天”的收藏理念,征集文物3121件,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及人们生产、生活历史风貌,尤其是征集了反映当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实物资料,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等相关见证物,使馆藏文物数量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优化、体系更加完善。此外,依法鉴定涉案文物35485件,严格审核进出境文物3256件;协助兄弟馆鉴定馆藏文物14045件,面向社会多次进行公益鉴定咨询。
“博物馆的使命与担当”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
新征程新起点,河北博物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馆舍提升为基础,持续推进绿色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以文化引领为主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效能再升级,以更前瞻的视角和更创新的理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为发展文博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刊于《中国文物报》12月6日7版
编辑:翟如月
审核:卢 阳
复审:崔 波
本号刊载的作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