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文博日报】《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发布| 新疆唐朝墩考古新成果

2022-11-24



    2022年11月24日    


【综合】

■    国家文物局召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发布交流会

■    “让文物活起来:文化遗产与当代智造”文旅博览会主论坛在宁波举办

■    单霁翔:讲好文化故事,开发深度旅游,感动青年一代

■    大型考古纪录片《城子崖》将在央视和山东卫视播出


【博物馆】

■    数融时代博物馆“进阶”,更新思维比拥抱技术更重要

■    去博物馆学历史“课前预习”划重点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推出“香港故宫学生文化大使”计划

■    青岛啤酒博物馆再获殊荣

■    湖南洪商文化博物馆即将开馆迎客

■    海南省博物馆开展馆藏革命文物、华侨文物评审定级工作

■    “高原小故宫”瞿昙寺等开展文物修缮、壁画修复


【考古】

■    “中乌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成立

■    新疆唐朝墩考古取得最新成果



国家文物局召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发布交流会



11月22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发布交流会,交流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典型案例与方法经验。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遴选近年来各地18个典型案例,涉及文物建筑不同类型、不同权属和管理运行模式,为各地推进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翔实案例和实践参考。2019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印发《文物建筑开放导则》,配套编制《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各地反响热烈。本次出版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是其“姊妹篇”,侧重于推广文物建筑开放利用的具体技术方法与操作路径。


关强强调,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积极主动作为,推动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事求是做好资源盘点、技术指导、工程管理和巡护监管,统筹好开放服务和疫情防控要求,加强部门协作,继续做好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典型案例遴选推介工作。


会上,《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课题组负责人汇报了课题研究、案例遴选和编辑出版相关情况,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松阳县文物局、青岛电影博物馆、中茶安化第一茶厂、三苏祠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北京产权交易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单位代表交流了相关实践经验,专家代表进行了点评。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省级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处室和部分中央新闻媒体代表参会。会议以线上视频会议形式召开。

(国家文物局)


“让文物活起来:文化遗产与当代智造”文旅博览会主论坛在宁波举办


11月18日,在“2022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开幕式举办期间,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了以“让文物活起来:文化遗产与当代智造”为主题的主论坛。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在线发表演讲。


论坛围绕“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与“文物赋能当代智造”两大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创新,创新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加强文物博物馆领域与设计、影视、演艺以及当代制造业的对话和互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创造新国粹、生产新国货,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互鉴。


柳士发说,文物是历史的化石,传统是文化的路标。今天的博物馆关注文物藏品的保护利用,一方面要注重文物本体的保护利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蕴藏在文物背后的传统文化的挖掘复活。传承历史文化、发展当代智造本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创意设计如果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将会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实现从新国产到新国创的转型发展,舞动新国风,造就新国潮。现代工业设计与现代工业技术相互结合,早已让现代工业“旧貌换新颜”,实现有品质又有气质,有价值又有颜值的转型升级。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再度会师,生活美学融入工业设计,旧工业华丽转身新工业,现代工业产品的人性化程度、人文化含量日益提升。


安来顺认为,文化遗产是多元价值的集合体,价值认知的变化推动着博物馆寻求更加积极能动的外部关系,而围绕文化遗产和博物馆所开展的相关行动,也越来越成为广泛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独特的驱动力,重视文化遗产的利用传承与保护,将成为我国构建文化强国的有力支撑。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陈丽华,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及相关宁波企业家在论坛上进行了连线对话。

 (国家文物局 雪晓楠 钱炳彰)


单霁翔:讲好文化故事,开发深度旅游,感动青年一代


11月23日,首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正在望城区举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被聘为长沙文化旅游形象大使。单霁翔表示,长沙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也是一笔宝贵的旅游财富,同时长沙的生活气息、青春活力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另一大优势。他寄语长沙继续讲好文化故事,开发深度旅游,感动青年一代。



“故宫和长沙特别有缘。”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前院长,单霁翔说起故宫和长沙的历史渊源,如数家珍。不仅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任院长易培基、第四任院长张忠培都是长沙人,而且长沙也是故宫掌门人出差的重要目的地。单霁翔回忆了他20年来多次到长沙,参与走马楼吴简、铜官窑、汉长沙国王陵遗址保护工作的点点滴滴,感叹:“长沙是我经常来的地方。”


此次参加首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单霁翔仔细梳理了他参加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经历,这些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很多已经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回顾申报经历,单霁翔说得最多的话是:“我们行走,我们交流,我们参与。”简而言之,就是讲好故事、深度体验。这对长沙的文旅融合而言,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单霁翔表示:“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拿到国际上也有突出价值,同时媒体湘军是长沙的一张金字名片,希望长沙未来能发挥好两大优势,挖掘优质文化,创新宣传形式,吸引广大游客走进旅游目的地。”


单霁翔极力推动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长沙铜官窑考古遗址公园、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有着不解之缘。他表示,就像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给了游客亲近自然的机会,过去考古给人的感觉十分神秘,如今的考古遗址公园惠及更多民众,广大游客可以走近考古现场,感受文化魅力,长沙在这方面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美好的发展前景。


拥抱青年,这是单霁翔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思考。这方面,长沙也有独特优势。单霁翔近日走访了潮宗街、坡子街等网红老街,目之所及都是年轻人的身影。他说:“长沙是一座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面对国内外游客从容自信。旅游业的发展要观察现实生活,分析并不断满足游客的新需求,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他们向往什么。这方面,长沙带了一个好头。”

(长沙晚报 尹玮)




数融时代博物馆“进阶”,更新思维比拥抱技术更重要



不久前,国际博物馆协会官宣的“博物馆新定义”在全球博物馆界引起广泛关注。这是时隔15年、继2007年之后博物馆定义经历的修改,由来自世界各地126个国家委员会的数百名博物馆专业人士历时18个月投票产生,足以可见近年来博物馆界正在经历的变革之深刻。其中,“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等,都是第一次赋予博物馆的阐释。在这些方面,借力数字技术大有可为。


的确,今天的博物馆非但无法拒绝“数字化生存”,更在积极拥抱技术创新:一方面,数字化影像频频为实体展所应用,为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感、震撼力;另一方面,云展览异军突起,渐与实体展平分秋色,成为博物馆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


不过,眼下讨论数融时代博物馆的“进阶”之路,与其关注怎样玩转高能技术,不如琢磨如何更新策展思维。


“上云”成为标配,一套独属于云展览的“语法”正在生成

数字展示手段渐成当下博物馆实体展的“标配”。高科技展示手段的引用,给实体展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参观展览越来越有趣,与文物的距离越来越近。


最近,故宫博物院“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特展,“还原”了紫禁城中一处特殊的书房——位于养性殿西暖阁的“香雪”。其中书房意境的营造,正得益于裸眼3D、体感交互投影等技术提供的沉浸式空间感受。步入上海博物馆“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展厅,巨大的沉浸式地中海海景率先为观众开启一场心灵治愈之旅。有了裸眼3D技术的加持,只见海浪从墙面延伸至脚边,人们仿佛在海边踏浪嬉戏。前段时间亮相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展,更彻彻底底是一个数字展。提取郑州新密出土的部分精品汉代壁画、画像石内元素进行复制展示或多样化再创作,这个展览以现代科技手段将“石头上的史诗”之强大生命力以另一种形式生动呈现。


与此同时,业内越来越认同,缺乏云展览的博物馆是不完整的。眼下,不仅几乎所有的重量级实体展都已“上云”,专为虚拟世界而生的云展览还在生成一套独属于自身的“语法”,促使“云策展”成为大势所趋。


去年,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以对“云展览”概念的拓展而“出圈”。汇集32家博物馆千余件作品的这个展览,完成在物理空间内不可能达成的“相聚”之余,更努力创造基于新媒体的策展、观展模式,打通云策展、观众调研、线上互动等环节。中国丝绸博物馆今年发起的“SROM丝绸之路云上策展大赛”,更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这个大赛以中国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这一集“数字藏品”“数字展览”“数字知识”“云上策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平台作为载体,邀请人们自主选择国内外40余家丝绸之路联盟博物馆的珍贵数字藏品,形成云端展示方案,完成从搭建场馆、挑选展具到布置展台、渲染展示环境等一系列“云策展”流程。最终的获奖策展作品如《凝视东方:从另一个视角看丝路》《四时轮转:外输内融的丝路食器之道》,拓宽着人们对于丝绸之路的认知视野,也探索着博物馆数字合作的全新模式。


层出不穷的高能技术,对于博物馆的赋能可谓日新月异。诸如透明OLED、实景三维技术等一连串新技术前段时间于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的亮相,无不给作为博物馆未来的文化供给带来无边想象。



面对未来心中有“数”,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方能突破固有思维

数字技术应用于博物馆,不是目的,而是传播、利用的手段。如何拿来,怎样借力,业内应有审慎的判断与主动的思考。数字化浪潮来袭,其实更多地是在冲击博物馆的某些固有思维。而当面对未来,心中有“数”方能致远。


在实体展中,数字展示部分的出现不是单纯的加法,而意味着展览展示结构的变化,离不开顶层设计时的通盘考虑、融会贯通。它所呼唤的变化应该是乘法级别的。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祁庆国就指出,传统实体展是实物展品、说明牌和展板的组合,而引入数字手段的实体展,无论审美还是叙事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并且,数字展项往往呈现出开放式发展过程。当它被安放在展厅不是完结,而是需要观众参与,展览开幕才可谓创作的开始。这样一套全新策展逻辑,蕴含着广阔的创新空间。


思维更新,也同样适用于云展览。云展览就该与实体展拉开距离,对此,业内已达成共识。在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陈同乐看来,实体展注重视觉经验,而云展览是想象实验。后者的可能性在于,这个空间本身即具有表演性,既可以以虚实结合构建一个进行时态、随时变化的展览,也可以以写意表达构建一个一反线下常态的展览。而抛开时空限制,又在展品的选择上,令排列组合的方式呈几何级增长,并且每个人都或许能为此贡献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之所以需要拥抱数字技术,不在于技术崇拜,而在于这与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自身需求息息相关。数字展示营造的沉浸式体验,正可呼应博物馆日益注重与大众的连接这一新变化,极大地提升博物馆美育的可及性;云策展的个性化甚至独一无二性,则或将衍生出相当多元的展览视角和观点,尽展博物馆的包容性。


事实上,尽管数字技术今天之于博物馆的渗透几乎无孔不入,然其应用现状未必尽如人意。一方面,数字技术在不少博物馆中存在着过度使用、喧宾夺主的嫌疑。技术带来的炫酷够了,沉浸足了,内容却不免苍白,审美仍有待提高。对此,难怪有资深文博专家直言:“博物馆不是游乐场,活起来不等于玩起来!”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文博故事的数字讲述,停留在声音、画面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动态集合图解上,谈不上与内容深度契合,更彰显不出数字手段之所以用来这里讲述这个文博故事的独特性。


在业内看来,数字技术意味着一种新的看待世界、表达看法的方式。也因而,怎样以数字方式更好地解读文物、历史、艺术等知识,对于博物馆来说是全新的挑战。这种理念必定需要随展览实践而不断提升、完善。在此过程中,博物馆不断靠近理想中的新定义,也不断发挥社会价值,释放着美育的涟漪。

(文汇报 范昕)


去博物馆学历史“课前预习”划重点


有的放矢 有效观展时间控制在90分钟以内

这是一种类似于学生时代“课前预习”的观展方法。博物馆中藏品数量繁多,贸然进入难免会有“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错觉。幸而我们生活于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对网络形象的建设也日益重视,多数都建立有网站、微博与微信公众号,观众可以提前了解馆内现有展览与具有代表性的藏品。


在了解官方提供的基本信息之外,不妨在参观前根据自身喜好,针对一些必看的“重头戏”展品,规划好参观路径,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观看纪录片或者短视频等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预习。这样,当面对这件展品时,或能够更好地感受其展现的魅力,从而获得额外的情感体验。


在这里需要插入一个概念,即“博物馆疲劳”,是指在博物馆观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精力耗竭,注意力涣散,认识活动机能衰退和产生疲劳感的现象。一般情况下,60分钟便开始出现“博物馆疲劳”,90分钟,是多数人观展的极限。


而今许多大型博物馆,4至6个常设展厅已是标配。也有一些博物馆里还有学术性较强的大型专题特展,文本体量庞大与展品数量众多。若是一个个展厅或一件件展品全部看完,常常行程尚半,便已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此,提前明确观展重心,规划好参观路径与时间分配便显得尤为重要。


泛观展 地志综合类博物馆可设为旅行第一站

这是一种出外旅行时可以参考的观展思路。一个城市的地志综合类博物馆,对于本地观众,是加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场域。而作为初到此地的外来游人,不妨将地方志博物馆设为第一站,可以在行程之初,便对当地历史发展、自然资源、地域风俗等方面进行初步的了解。如同观看电影前先过一遍预告片,对剧情梗要和角色分工产生概略的印象,知道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有时还能够对观众的旅行规划起到意外的作用。


与此前的有的放矢不同,这是一种“规模撒网,精准捕捞”的观展方式,或称之为:泛观展。在这种思路下,参观展览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对展览内容的快速浏览中,抓取自己的兴趣点,对后续游览的行程安排提供参考。初来一地,到博物馆,看看这里的城市预告片,不失为这段旅程的打开方式之一。


另一方面,博物馆的固定展览,因为投资大、内容多,更新周期在五至十年不足为奇,对于许多本地居民反而成了一次性的观展体验。如何通过社教活动与馆校联动等辅助方式,让本地观众常看常新,也是博物馆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展览前言与展板文字 看出内行人的门道

如同书籍之序言,进入一个展厅时,对前言部分的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在参观针对某一主题的特展时。通常情况下,前言会由主要策展人撰写,并对该展览的主题重点、策展模式、参与机构等等进行一个简短而精要的阐释。可以帮助观众在寥寥数百字间,提取自身的兴趣点,在短时间内高效地组织观展思路。


一般而言,历史或事件专题类展览的展示逻辑通常较为线性,前言部分便会稍作简略,主要起到交代基本情况的功用,一般观众亦可以在参观过程中通过对展板文字的阅读,自行梳理观展逻辑。


博物馆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它的展览边界也在不断延伸,除了文物艺术品特展外,当代艺术,也逐渐地进入博物馆场域。而观看这类艺术性较强的展览,文字部分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艺术家的表达通常是含蓄、隐晦的,除了作品所展现的审美价值之外,其本身所试图表达的思想内容常常难以被理解。因此,常常有观众表示“看不懂”艺术展。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观展时应格外重视阅读展览前言与展板文字。


同时,艺术作品也是非常个人化的。艺术家根据自身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加以理性思考后,进行感性的、抽象化的创作。而策展人像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翻译,将艺术语言转化为便于理解的文字语言,在保证专业性的前提下,对展览作品进行阐释。通过前言与展板文字,引导观众进入艺术家的世界,更好地感受展览的故事性。从而为专业观众提供研究方向,令非专业观众引出思考、激发情感共鸣。最终达到通过一个展览,令观众认识熟悉一位艺术家,一种艺术风格,甚至对某些社会问题产生新认知的目的。

(海南日报 高天胤)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推出“香港故宫学生文化大使”计划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22日宣布推出首届“香港故宫学生文化大使”计划,将招募共100名香港本地大专院校学生及中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及实践活动,加深新一代对文物及博物馆专业的认识和兴趣,为香港培育未来文化艺术及博物馆专业人才。


这一计划首阶段22日起接受大专院校学生申请。该计划运用创新手法,举办一系列互动学习项目,包括故宫文化专题系列讲座、创意艺术活动、文物修复工作坊等,让参与者近距离观赏珍贵文物展品,研习其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有机会参与实习活动,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及技能,以博物馆导赏员身份向访客介绍博物馆。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自2022年7月开馆以来,推出多项青年学习项目,致力于通过教育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香港本地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愿景。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表示,“香港故宫学生文化大使”计划从青年人的视角出发,启发他们发挥创意,全方位体验中华文化艺术内涵,再以青年人的角度向大众分享自己学习到的历史文化。该计划展现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致力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

(新华社 黄茜恬)


青岛啤酒博物馆再获殊荣


近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53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名单,涉及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医药保健、食品工业、能源利用等多种类型。其中,青岛啤酒博物馆凭借极具优势的文化创新模式成功上榜。


根据相关标准,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是提供较高水准的旅游设施与服务,代表国内工业旅游发展最高水平,对全国工业旅游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坐落于市北区登州路56号的青岛啤酒博物馆,承载着青岛人百年啤酒记忆,记载着青岛啤酒发展的历史,凝聚着青岛啤酒文化发展的精华。


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又融入现代生活、彰显时代特质。这座被誉为“中国工业旅游的旗帜”的博物馆,正推动中国工业旅游步入新的高度。


匠心传承,复刻历史延续工业文明

青岛啤酒博物馆由青岛啤酒百年前的老厂房、老设备改扩而成,共分为百年历史文化、酿造工艺发展、体验啤酒魅力三个展区,以青岛啤酒的百年历程及工艺流程为主线,浓缩了中国啤酒工业及青岛啤酒的发展史,集文化历史、生产工艺流程、啤酒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融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等为一身,传递着青岛啤酒百年品牌的魅力与文化内核。


青岛啤酒博物馆保护的不仅是一段品牌记忆,更是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传承。2004年,青岛啤酒博物馆被评为首家工业旅游示范点。馆内现有藏品三万多件,建筑的一砖一瓦、一窗一棂都是中国百年工业文明的发展见证。


更为难得的是,青岛啤酒博物馆在保护基础上,充分做到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展陈互动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产品形态创新、业态规划创新,打造出一座兼具历史和现代、文化和时尚的博物馆新形态。


自开馆以来,青岛啤酒博物馆以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独特的魅力,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千万人次。


2020年,青岛啤酒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获得了行业、媒体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也让青岛啤酒博物馆站上了发展新高度。


沉浸式剧游,打造文化创意新体验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青啤博物馆以科技赋能,创意加持,沉浸式体验导入,始终打造城市文化和时尚消费的聚集地,不断给消费者带来创新体验。


今年,青岛啤酒博物馆匠心打造青岛首家博物馆实景穿越剧游《觉醒的酿酒师》,创新性融合年轻人最爱的剧本杀+密室逃脱+参观打卡,以民国末期的真实历史为故事背景,将博物馆变成谍战解密现场,开启全新的博物馆沉浸式文化体验,其独特的创意,在全国来看也是首屈一指。


自从5月份面世以来,深受游客喜爱,很多年轻游客专程为剧游前往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创意体验目的地,这也让游客以更深入、充分、全面的方式了解工业文明。


不止如此,青岛啤酒博物馆还有天上来酒、啤酒隧道、4D影院、光影秘境等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项目。尤其是在“体验啤酒魅力”展区,全息投影、动感单车、醉酒小屋、AR互动等科技创意带来的惊喜,令人叫绝。


这几年青岛博物馆还陆续打造光影展等项目,这里已不再是单纯概念的博物馆。网红博物馆、醉美博物馆、城市打卡地……青岛啤酒博物馆凭借不断涌现的创新体验,被赋予一个又一个新潮活力的标签。


创新化运营,带来文化创意新产品

青岛啤酒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早已在业内闻名多年,爆款啤酒豆,啤酒冰激凌,啤酒巧克力更是成为线上线下市场的热销货,早在数年前,就实现文创收入超过门票收入的优质发展结构。


近年来更是不断突破升级,实现从单产品到系列品牌产品的升级。2020年,青岛啤酒博物馆打造了首家1903面包坊,将青啤人世代守护的百年德国皇室珍贵啤酒酵母,用德国大师的音乐面包工艺,揉进面团烤成面包,将青岛啤酒的灵魂注入面包,转变为消费者舌尖上的美味体验,传奇新承……这是青岛啤酒的品质传承,也是对百年工艺的时代致敬,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时尚创新。


1903面包坊受到了游客和市民的喜爱,实现了口碑和效益双丰收。今年,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1903面包坊陆续开业,形象更年轻,产品更丰富,受众更多元。这样的创新化发展模式,让博物馆更好的走出去,也为行业开拓了发展新空间。


今年更将城市文化和啤酒文化完美融合,打造出1903青岛酒馆MIX·淘醉里院项目,将啤酒主题餐饮、酒吧、面包、茶饮、民宿等业态融为一体,成为首个城市主题的复合型啤酒文化空间。


眼下的青岛啤酒博物馆,凝聚着音乐餐吧、1903面包坊、麦香咖啡厅、邂逅酒吧、云闪付智慧便利店等多业态,开创博物馆时代运营新模式。


从单文化展馆发展为多业态文旅品牌,从提供文化旅游体验到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的美好生活品牌生态圈,青岛啤酒博物馆正不断打破传统边界,超越想象,重新定义博物馆内涵,不断为人们带来新的惊喜。


创新化服务,培育文化创意新业态

在第十九届世界品牌大会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发布会上,青岛啤酒博物馆品牌价值289.29亿元,品牌排名提升至第289位,实现了社会效益、品牌效益、经济效益的多重丰收,引领行业发展新高度。


品牌价值的跃起背后,是一座坚守品质向前而行的博物馆,始终秉承初心,不断跨越创新,坚持做美好生活的助力者。


时至今日,承袭青岛啤酒的基因,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品牌延伸力已经不在馆内,更联动仙居崂山主题民宿,时光海岸精酿啤酒花园等业态,共同集合成一支颇具青岛气质的文旅战队,活跃在岛城的多个辖域。“探索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青岛啤酒博物馆正不断更新消费者对于美好生活的方式的体验,拓展中国工业旅游新边界。


品牌引领,创新发展,跨界融合。青岛啤酒博物馆在创新道路上屡屡“出圈”,以“博物馆+”的强势劲头展现着中国品牌的引领力,树立起中国企业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典范。

(济南日报)


湖南洪商文化博物馆即将开馆迎客


怀化市洪江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8日透露,该区倾力打造的洪商文化博物馆,将在11月26日开馆迎客。据悉,这是我省首家以湘商为题材的博物馆。


该馆紧扣“天下洪商”主题,以商史为明线、文化为暗线串成有机整体,分为洪商源、洪商城、洪商人、洪商魂四大部分,生动展示了沅水文化及派生出的人文资源,展现洪江古商城的形成、演变发展历程及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古为今用的当代价值,全方位多角度诠释洪商精神。


洪江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梁斌说,作为沉浸式商道文化专题博物馆,馆内不仅有传统的洪油榨油机、铜钱、瓷器等700余件珍贵历史文物,还有微缩景观设计、3D全息漫游影像等新媒体技术展品,让观众身临其境领略古商城的风采神韵,触摸商道文化精髓。


洪江古商城自古是重要的驿站和繁华商埠,各地商业文化在此碰撞融合,造就了独特的洪江商道文化。今年3月,首部湘商题材电视剧《一代洪商》在央视热播,波澜壮阔的洪商传奇、有血有肉的洪商故事,让全国观众深刻领略了洪商“以义致利,经纬天下”的洪商之道与家国情怀。

(湖南日报 赵志高 袁春华 黄建平)


海南省博物馆开展馆藏革命文物、华侨文物评审定级工作


为推动馆藏文物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加强革命文物及华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近日,海南省博物馆召开了“2022年海南省博物馆革命文物、华侨文物专家评审定级会”。


此次评审定级会由三位专家成立评审组,并经专家组全体成员推荐原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地方志办公室)巡视员许达民为组长,对馆藏革命文物及华侨文物开展评审定级工作。


专家正对文物进行评审定级。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经过前期的认真梳理和准备,此次专家评审定级会中海南省博物馆从百余件相关文物中遴选出革命文物36件套、华侨文物10件套进行评审定级工作,文物类别涵盖证章、文献票据、书籍出版物、侨批、护照等;材质包括金属、纸质等;内容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解放海南岛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琼籍华侨远赴海外的生产生活史等。


经专家组反复研讨鉴别,对文物藏品中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初步认定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共计40余件套,正式评审定级结果将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后最终确定。


专家正对文物进行评审定级。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此次馆藏文物评审定级工作,为进一步摸清家底、全面推进馆藏文物保护与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对提升文物管理、保护修复、展示利用及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海南省博物馆将进一步梳理馆藏文物,拓宽征集渠道,不断完善藏品体系,提升馆藏文物质量,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南海网 陈望)


“高原小故宫”瞿昙寺等开展文物修缮、壁画修复


青海瞿昙寺被誉为“高原小故宫”,该寺回廊壁画也被赞誉为“前有敦煌,后有瞿昙”。中新网记者22日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获悉,当地对包括瞿昙寺在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文物修缮、壁画修复等工作。


青海瞿昙寺是中国西北保存完整、规模宏阔、质量精粹的明代官式建筑群,瞿昙寺隆国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前身奉天殿出自一个蓝本,朱元璋所赐“瞿昙寺”匾系该寺镇寺之宝。


据悉,乐都区针对区域内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强化安全防范措施,推动落实县级领导、包保单位、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为主体的三级责任体制,逐级传导工作压力。


目前,乐都区全面排查整治文物安全隐患67处,已整改66处,并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安装了58个电子监控,大大增强了文物的保护力度。


同时,乐都区对濒危文保单位认真勘察,积极申报争取资金。今年以来,共完成和计划实施文物保护项目9项,总投资5081万元。


其中,投资1558万元,完成了瞿昙寺瞿昙殿、回廊彩画和药草台寺消防工程建设,开展壁画修复;投资1778万元,重点对南山寺、碾线岭庙、瞿昙寺瞿昙殿进行修缮,目前已完成招投标工作,11月底开工;计划投资1745万元,重点对西来寺药王殿、石沟寺文物、瞿昙寺大小钟鼓楼彩画等4个项目的文物进行修缮,现项目设计方案已通过评审。


此外,乐都区对瞿昙寺文物建筑、古城墙和附属文物,进行了全面详细核查。目前,瞿昙寺内现存附属文物共计91项1807件套、整理保存较好的经卷263册,并逐项核实了文物的年代、材质和完好度,全部建立了信息台账,为文物保护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管理夯实了基础。

(中新网 张添福)



“中乌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成立


11月16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由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以下简称丝路大学)共同建设的“中乌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


11月15日,西北大学与丝路大学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了“中乌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双方签署了《中国西北大学 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谅解备忘录》和《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中乌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


据介绍,丝路大学于2018年创建,是“一带一路”中乌国家合作项目,在旅游管理、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着示范作用。西北大学和丝路大学将聚焦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务实科研合作,努力将联合实验室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的典范,为中乌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

(陕西日报 张梅)


新疆唐朝墩考古取得最新成果


“今年,我们在唐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主要围绕前两年发掘出的景教寺院和佛寺遗址展开,取得了重要成果,实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多种宗教并存的历史。”11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讲师任冠告诉记者。


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奇台县城东北角,现存面积约16万平方米。1962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摸清唐朝墩古城遗址的整体面貌、形制规模、年代序列和文化内涵,响应丝绸之路沿线遗址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与利用的号召,自2018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连续5年对唐朝墩古城遗址展开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基本确认唐朝墩古城遗址就是唐代庭州蒲类县县城,始建于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沿用于高昌回鹘、西辽和元代,至14世纪中叶废弃。


2020年发掘清理的佛寺位于古城遗址中心位置。“此前,我们认为它可能始建于高昌回鹘时期,今年根据佛寺建造的层位关系和结构,基本可以确定它始建于唐代,是和唐朝墩古城同一时期的建筑。”任冠说,“这座前殿后塔的回廊式佛寺,规模宏大,反映出当时佛教在天山北麓的盛行。


位于古城遗址北部的景教寺院是2021年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考古队去年主要清理了寺院的主体建筑,今年对整个景教寺院布局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搞清楚了其外围结构和周边配套设施,在寺院西侧、南侧、北侧发现了围墙,在东侧发现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院落。


“景教寺院整体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我们还没有完全挖掘完。本年度发掘的区域可能是生活区,我们发现了居址、储藏室、厨房等不同功能的生活设施,还出土了不少陶罐、陶瓮、瓷器、骨器等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丰富的遗物生动展现了景教寺院的烟火气息。”任冠说。


佛寺坐西朝东,居古城中心;景教寺院坐东朝西,位于北部中心位置。两者恰好都在古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魏坚介绍:“初步确定,这两座寺院都始建于唐代,经高昌回鹘,历经重修、扩建,沿用到元代。说明在五六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们一直是共存的。”


奇台县位于天山北麓的交通要道。唐朝墩古城是当时北庭都护府东路的咽喉重镇、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必经之地。2018年,考古队曾在唐朝墩古城遗址发掘出一座具有浓郁罗马风格的浴场。魏坚曾推测,浴场遗址可能与宗教活动存在一定的关联。此后佛寺与景教寺院的发掘证实了他的推断。


魏坚说:“唐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再次证明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唐朝墩古城遗址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为研究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考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图片均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提供)

(新疆日报 张海峰)



编辑:少侠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案例解读

1823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