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上海·世界·当代·未来|2022首届上海当代音乐节精彩继续

原创 2022-11-19


推动中国现代音乐发展

促进中外音乐文化艺术交流





金风细拂,梧桐叶飘,作曲界老、中、青三代云集申城。“2022首届上海当代音乐节”持续进行中,11月16日,音乐节的第二天,举办了驻节作曲家讲座、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和管弦乐作品音乐会。



一、驻节作曲家何训田:

《船与岸及南辕北辙》

上午10点,驻节作曲家何训田教授作题为《船与岸及南辕北辙》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在项目总监、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周湘林教授主持下,何教授围绕“船与岸”及“南辕北辙”两个关键词娓娓道来。



讲座伊始,何教授指出,现今我们处于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我们有时难以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其间,我们应该追求自我,保持自我的认知以及原本内心最本真的东西是极为重要的。何教授的讲述精辟地阐释了“舍执、观空,达到澄澈、无念,直至获取真如”的思想。


关于“船与岸”,“船”是我们行进中所采用的“工具”,“岸”是我们达成的结果。试想我们骑马或驱车前进,若行进的方向出现偏差,则马儿、车子就算再好,我们仍会离岸愈远,从而形成第二个关键词的结果——“南辕北辙”。何教授在其后的讲座中贯穿着几个观念。


其一,我们要找对自己的前进方向,否则会南辕北辙。

其二,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本真自我,否则会一事无成。

其三,我们要建立独特的思维方式,否则会迷失自我。

其四,西方音乐文化与其他地域都是彼此平等的,并无优劣之分、只有类型之别。

其五,音乐学院的作曲课、理论课只是音乐的历史课、是对已有信息的了解,不是创新型作曲家的理论和技术实施方法,但可作为拿来、继承、借鉴型的作曲家的作曲实施方案和效仿模板。

其六,作曲之道或继承、或创新、或当今占据多数的继承与创新相融,关键是要自主学习,每个作曲者都应遵循内心、坚持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直至到达正确的彼“岸”,从而规避“南辕北辙”。



之后,上海音乐学院作指系教师徐坚强、姜之国,作指系学生王婷、杨庆承、胡宝帅、王妤葳,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陈伶俐等与会作曲者、学者纷纷向何教授提问求教,对话中既包括关于何训田之创作风格、技术与态度,也涵盖作曲技术历史与当今创作的关系,期间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作为一位极富个性与创作特色的作曲家,何教授创作风格独特,现场亦是金句频发,如“只好创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香型”与“所有的声音对我来说都是图案”等。






二、上音九位青年作曲家

室内乐作品音乐会

当日下午,九位上音青年教师携其近作于上音歌剧院管弦排演厅演出,音乐会由上音作指系本科生、青年指挥家金郁矿领衔新古典室内乐团倾情奏响,以飨听者。



音乐会曲目包括王瑞奇的《当二一零零来临》(室内乐队版,2022)、徐可的《太极》——弦乐四重奏(2013)、李博禅的《丝路拾光》——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版(2020)、梁楠的《画壁》——为四把大提琴而作(2015)、刘欢的《吟唱的云歌》——为大型室内乐而作(2022)、朱一清的《DeepVoid》——“弦乐四重奏”节选(2022)、李博的《空上大风II》——为长笛和钢琴而作(2019)、王甜甜的《素履之往》——为弦乐四重奏与单簧管而作(2017/2022)与钱慎瀛《弦歌II·声赋》——为中提琴与室内乐队而作(2022)等九部作品。


音乐会中的九位青年作曲家均为上海音乐学院乃至中国作曲界的后起之秀,他们的九部作品展现出上音新时代青年作曲家各具特色的创作旨趣,尤其是他们创作中对于声音元素的探索,极具独特的个人风格。《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记述,“作为在中国推广国际现代音乐作品与技术的关键人物,杨立青先生一直支持和鼓励中国青年作曲家”,本场音乐会的九位作曲家正是在杨先生那一代人的教诲与感召下成长起来的新青年。今年适逢杨先生八十诞辰,九位青年作曲家正是用自己的创作向杨先生致敬!






三、中外五部现当代经典

管弦乐作品音乐会

19点30分,经典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主厅上演,音乐会由指挥家、上音作指系副主任林大叶携上海爱乐乐团,与顾聪、张佳婧、郑杨与王之炅等演奏家倾力呈现。本场音乐会选取德国作曲家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俄罗斯作曲家索菲亚·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以及中国作曲家陈其钢、贾达群与秦文琛等五位中外作曲家的管弦乐作品。除了陈其钢的《走西口》为“弦乐队”编制外,其余四部作品均为协奏曲体裁。



何谓“经典(Classic)”,一般指“典范书籍,权威专书或宗教典籍”(《古代汉语词典》语),而本场音乐会标题中的“经典”意涵与此相似,指具有典范意味的音乐佳作。本场音乐会中五位作曲家之作品在海内外都极具代表性,奉为“经典”名副其实。音乐会中的五位作曲家创作旨趣各异、作曲之道迥然,其创作出的作品风格皆独树一帜,如一幅幅声音图景般,逐步铺陈开来。


音乐会以作曲家陈其钢的《走西口》(为弦乐队而作,2004)开场,也可将其视为本场音乐会之序曲篇章。作品的法文标题:L’Eloignement意为远离,而中文标题“走西口”一语双关,一则描绘原民歌“走西口”中所暗含的民间意境,二则表达作曲家离乡求学时的游子之感,其景其情,令众人动容。作品采用10-8-8-6-2的弦乐队编制,34位演奏家将作品中繁多的声部在弦乐器宽广的音域跨度中分层的展开,时而热烈、时而微弱,时而直叙、时而逶迤。



第二部作品为现代音乐大师欣德米特的《圆号协奏曲》(1949),作品由圆号演奏家、上音副教授顾聪担任独奏。该作是作曲家美学观念极为抽象与音乐语汇愈发不协和的综合性风格创作时期(1933—1963)之代表作,作品由三个乐章构成,其音响对位特性鲜明、演奏技术极富挑战性。



第三部作品《融II》(为独奏中国打击乐与交响乐队而作的协奏曲,2002)是作曲家、上音教授贾达群的《融》系列三部曲之二,音乐会中由青年打击乐演奏家、上音硕士生张佳婧担任独奏,音乐会选取该作品的第二乐章。作品以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为独奏声部,并与西洋交响乐队进行独奏,继而达成东、西,乃至世界音乐文化的交融。



第四部作品是作曲家、上音校友、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秦文琛的《云川》(为笙与管弦乐队而作,2017),该作由青年笙演奏家郑杨担任独奏。秦文琛曾谈到,《云川》“使用音响展开的写法,更像是一幅山水画,它遵循着声音自身的逻辑关系,趋向自然……”,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更强调声音的概念,用声音去塑造流光溢彩的云朵。



音乐会以俄罗斯当代音乐大师古拜杜丽娜的《奉献》(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1980)压轴,作品由小提琴演奏家、上音教授王之炅担任独奏声部。该作选取巴赫《音乐的奉献》中腓特烈大帝赐予的主题旋律作为其核心素材,并将其在小提琴独奏与乐队的各个声部以或点状、或线状、或独奏、或合奏的方式接续呈现。


本场音乐会中的五部中外作品所呈现的古今贯通、连接东西,包括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作曲思维与音乐语言特征,皆展现出东西方有机交融的艺术思想特征。演出终了,听众席不禁爆发了热烈的掌声与“好!”“Bravo……”的赞誉欢呼。



业内外翘首以盼的上海当代音乐节以全新的面貌升级回归,代表着一个崭新的开端。当日“50后”的作曲家何训田教授讲座显示出“传帮带”式的接力;“80后”“90后”的“上音青年作曲家作品音乐会”呈现出上音作曲学科的“新锐力量”;“经典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展现出首届上海当代音乐节海纳百川的胸怀,践行着“上海·世界·当代·未来”的音乐节宗旨与上海音乐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教·创·演·研”一体化的不断实践创新。




来源:上海当代音乐节组委会、作指系

撰稿:胡宝帅、向知仪

设计:leisurelyzs

编辑:郑荧馨


小音征稿啦


下一个登上

官微、官博、官方B站、官方抖音的

可能就是你!

快来投稿吧~


征稿类型

人物|身边的优秀师生榜样或校友故事

图片|记录上音两校区的摄影设计

视频|师生才艺展示及编曲创作

创意 | 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作品


投稿方式

发邮件:shcmxcb@shcmusic.edu.cn

标题:投稿-类型-姓名-年级-学院


投稿要求

作品确为作者本人原创成果


小音家族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上海音乐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上海当代音乐节

1144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