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方煜:数字经济重塑都市圈
-
2022-11-18
数字经济重塑深圳都市圈,
可持续创新前沿。
深圳都市圈是大湾区创新基础要素最为集中的地区,拥有全球最完整的3C产业链,PCT申请量占全国32%,手机年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可以说,深圳都市圈具备建设创新型都市圈的基础条件,是深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
三链契合的“星链”空间创新网络模型
-
在粤海街道-南山街道、华强北街道-香蜜湖街道(车公庙)、坂田街道-民治街道-龙华街道三个形成半径5公里的数字经济中心,其中粤海-南山街道以互联网产业为特色,华强北-香蜜湖街道以金融及金融科技为特色,坂田-民治-龙华以ICT产业为特色。三个中心成为都市圈的就业集聚地,比传统就业集聚区1-2公里半径的CBD大。
三个数字经济中心示意图
三个硬件产业圈示意图
形成三条穿透传统圈层布局的发展链条。从都市圈都市核心区到60公里圈层,西部粤海-前海-滨海湾-水乡新城形成以腾讯、VIVO、OPPO为代表的互联网、手机产业链条,中部坂田-塘厦-松山湖-生态园形成以华为为典型代表的ICT产业发展链条,东部福田-罗湖-盐田-大亚湾形成以平安金融、比亚迪、华大基因为代表的科技金融、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链条。
-
“空间迭代”是加速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
软件服务与硬件制造相互嵌套,科技配套企业梯度布局,在深圳都市圈西部、中部、东部三大方向上,突破都市圈传统圈层,也引发了“空间迭代”需求。产业升级的前提是产业空间的载体要升级,一方面深圳的工业用地碎片化、产权复杂,无法满足大型企业对规模化生产用地、生产线升级和设立总部研发机构等需求;另一方面,深圳原特区外工业园区大部分建设品质不高,存在产城融合程度较低、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对创新企业、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部分优质企业外流。在深圳已进入“存量”发展背景下,“空间”成为了深圳产业升级、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制约因素,“空间迭代”将是加速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
根据企业公开招投标数据,对企业的供应链分析发现,仅有5%的供应商在30公里范围内,但有近一半的供应商集中在60公里范围内,也就是说30-60公里圈层是供应商的集聚高地。如华为Mate50的核心供应商有24个在大湾区,其中21个在距华为60公里范围内。
供应商与业主企业距离分析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基础设施
21世纪以来,科学历史性突破、近50%诺奖依托大科学装置。知识创新是深圳都市圈的短板,目前深圳都市圈正在加速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位于深圳、东莞边界地区,距离深圳都市圈核心区30-50公里。根据规划,两大科学城将建设12个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密切相关的通用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平台、大学和科研机构,围绕巍峨山形成科学装置集群,有力补齐深圳都市圈源头创新短板。
-
“创新三角”与“产业三角”有机融合
深圳都市圈“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成为都市圈创新体系的有力后盾。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西丽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顶点的“创新三角”与以粤海-南山、华强北-香蜜湖、坂田-民治-龙华为顶点的“产业三角”有机融合,推动都市圈从基础科学研究到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后端产业培育、终端产品应用创新的全过程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
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与其他创新平台联动发展示意图
华为区域通勤分布图
深圳都市圈与东京都市圈轨道结构对比
都市圈轨道枢纽体系分布示意图
都市圈珍稀动植物分布示意图
深圳都市圈生态连接度分析图
深圳都市圈生态廊道断裂隐患点分析示意图
2021年度报告提出,深圳都市圈环深地区将形成6个融合发展的跨界组团。今年的报告聚焦创新,深入观察都市圈三条穿透式链条上的3个跨界创新“链群”。
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形成要素洄流,是西部链群发展的关键。巨大的流量优势仅靠深圳难以全面转化,更需要区域共建共享,打造面向世界级企业和创新资源的“超级岛链”,集聚湾区最优质的科创企业和人才。同时需注重制造业引进,避免传统低端产能外迁的梯度转移模式,实现高质量的再均衡。
西部链群格局示意图
【 中 部 】
中部链群格局示意图
东部链群分布在深圳都市圈第一屏障和第二屏障之间山野与都市交织的发展地带,具有突出的山水生态优势,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在北依银屏山、碧龙岭,南靠马峦山、田头山,内部龙岗河、坪山河和淡水河穿流而过的连绵建设地带,形成了宝龙-西区、坑梓-秋长-西区、坪地-新圩等几个投资联系强度较高的跨界地区。
作者 | 方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
作者简介: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及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大湾区协同规划与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深圳先行示范区特约研究员,深圳市规划策略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持完成了住建部《“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一带一路”全球城市价值体系研究》。主编并持续发布系列《粤港澳大湾区观察蓝皮书》。首次发布了中规院全球城市指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同时,主持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规划设计项目,包括深圳罗湖口岸综合规划及技术总承包、大前海战略规划、深圳都市圈规划、广佛融合空间战略规划、四川芦山420灾后恢复重建等具有影响力的规划项目。
中规智库《深圳都市圈2022年度报告》
统筹策划:王凯
领衔研究:方煜
课题组长:周璇、徐雨璇、何斌、邱凯付
主要参与人:胡诗齐、陈少杰、孙文勇、蔡澍瑶、李春海、蒋国翔、雷晓寒、黄浩林、周俊、王飞虎、刘雷、金鑫、胡恩鹏、黄斐玫、王方、黄诗贤、樊明捷、罗方焓、王婳、许丽娜等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华侨城创新研究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