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方煜:数字经济重塑都市圈

2022-11-18

数字经济重塑深圳都市圈,

可持续创新前沿。


2022年11月15日,深圳数据交易所揭牌,标志着深圳迈入数字经济发展新阶段。与工业经济时代以CBD为主体的城市形态不同,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构造深圳都市圈的动力,科技企业从全球布局转向以都市圈为核心的本地化分布式、分层式、分形式布局,塑造深圳都市圈的独特性。
-
当前,深圳已进入全球创新城市网络第一阵营,在通信、人工智能、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领域实现了突破,专利引用量位列全球前20。但深圳在科学前沿的引领能力短板明显,知识创新能力薄弱。信息时代的基础性行业发展滞后,半导体综合实力偏弱,以半导体成品二次创新为主,芯片制造缺位。在“科技脱钩”的国际背景下,深圳的创新体系难以为继,可持续创新发展面临挑战。

深圳都市圈是大湾区创新基础要素最为集中的地区,拥有全球最完整的3C产业链,PCT申请量占全国32%,手机年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可以说,深圳都市圈具备建设创新型都市圈的基础条件,是深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



构建安全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重要命题,可持续创新是深圳都市高质量一体化的时代内涵与内在动力。从结果研究转向动力机制研究,聚焦“可持续创新”,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解析深圳都市圈的“星链”创新网络。

三链契合的“星链”空间创新网络模型


-

产业圈层化梯度布局

以福田街道为中心,15公里范围内主要以金融服务以及科技创新服务(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15-30公里范围则主要分布先进制造(终端产品配套制造)企业;30-50公里范围以规模制造企业为主,是龙头企业重要供应商集中地区,同时此类型企业也进行工艺装配、精密加工等流程,与15-30公里范围内企业联系紧密;50-70公里范围同样分布大量规模制造业,但此类制造业对环境有一定影响,如造纸、石化等企业。

都市圈产业圈层化布局示意图

-
15公里圈层形成三个数字经济中心


在粤海街道-南山街道、华强北街道-香蜜湖街道(车公庙)、坂田街道-民治街道-龙华街道三个形成半径5公里的数字经济中心,其中粤海-南山街道以互联网产业为特色,华强北-香蜜湖街道以金融及金融科技为特色,坂田-民治-龙华以ICT产业为特色。三个中心成为都市圈的就业集聚地,比传统就业集聚区1-2公里半径的CBD大


三个数字经济中心示意图


-
30公里圈层形成三个硬件产业圈

硬件产业在福田-南山-宝安南形成连绵发展带,在宝安北-滨海湾新区、坂田-平湖-塘厦-凤岗形成两个15公里的簇群,以中试企业、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和为终端产品配套的先进制造为主。

三个硬件产业圈示意图


形成三条穿透传统圈层布局的发展链条。从都市圈都市核心区到60公里圈层,西部粤海-前海-滨海湾-水乡新城形成以腾讯、VIVO、OPPO为代表的互联网、手机产业链条,中部坂田-塘厦-松山湖-生态园形成以华为为典型代表的ICT产业发展链条,东部福田-罗湖-盐田-大亚湾形成以平安金融、比亚迪、华大基因为代表的科技金融、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链条。


此外,从企业的成长搬迁路径上看,也呈现穿透圈层布局的态势。如大疆,在香港科技大学孵化,初创时期在深圳中心区莲花北、车公庙,快速成长阶段总部搬至南山科技园,进入成熟阶段后于今年搬至南山西丽。同时,其生产基地布局在15-30公里的光明、松岗,30-60公里的东莞生态园等地,形成穿透圈层的企业布局格局。

穿透圈层发展示意图

大疆搬迁路径示意图

-

“空间迭代”是加速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


软件服务与硬件制造相互嵌套,科技配套企业梯度布局,在深圳都市圈西部、中部、东部三大方向上,突破都市圈传统圈层,也引发了“空间迭代”需求。产业升级的前提是产业空间的载体要升级,一方面深圳的工业用地碎片化、产权复杂,无法满足大型企业对规模化生产用地、生产线升级和设立总部研发机构等需求;另一方面,深圳原特区外工业园区大部分建设品质不高,存在产城融合程度较低、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对创新企业、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部分优质企业外流。在深圳已进入“存量”发展背景下,“空间”成为了深圳产业升级、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制约因素,“空间迭代”将是加速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


-
供应链本地化,引领多元融合的数字经济生态

过去深圳都市圈工业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生产组织以满足工业制品、原材料“大进大出”为主,高度依赖“港口-公路”。随着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当前珠三角典型ICT企业原材料(电子元器件、金属件、集成电路等)供应本地化已超过60%。随着供应链本地化,供应链韧性增强,都市圈从过去“工业集中式”布局向龙头企业为中心的“大集中”、上下游企业为“小分散”的分布式生产模式转变。

-
以企业为中心,形成60公里供应圈

根据企业公开招投标数据,对企业的供应链分析发现,仅有5%的供应商在30公里范围内,但有近一半的供应商集中在60公里范围内,也就是说30-60公里圈层是供应商的集聚高地。如华为Mate50的核心供应商有24个在大湾区,其中21个在距华为60公里范围内。


供应商与业主企业距离分析图


-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基础设施


21世纪以来,科学历史性突破、近50%诺奖依托大科学装置。知识创新是深圳都市圈的短板,目前深圳都市圈正在加速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位于深圳、东莞边界地区,距离深圳都市圈核心区30-50公里。根据规划,两大科学城将建设12个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密切相关的通用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平台、大学和科研机构,围绕巍峨山形成科学装置集群,有力补齐深圳都市圈源头创新短板。


-

“创新三角”与“产业三角”有机融合


深圳都市圈“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成为都市圈创新体系的有力后盾。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西丽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顶点的“创新三角”与以粤海-南山、华强北-香蜜湖、坂田-民治-龙华为顶点的“产业三角”有机融合,推动都市圈从基础科学研究到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后端产业培育、终端产品应用创新的全过程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

    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与其他创新平台联动发展示意图


    -
    业务交往日益“去中心化”

    先进制造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科技人员的商务流动成为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科技企业与周边50-100公里范围配套企业、口岸及机场地区形成紧密的商务往来需求。临深地区商务/业务出行增长快速,占比超过20%。

    -
    通勤往来趋于“硅谷化”(本地化+中心化)

    科技人员职住选择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初级技术人员通勤本地化(5-8公里),成长为中高技术人员后,居住和生活地的选择“趋中心化” ,形成了更广泛的职住空间需求。

    华为区域通勤分布图


    -
    快线(城际)、跨市轨道建设严重滞后

    分布式生产组织模式下,50-100公里的快速轨道诉求大。但目前,临深地区未来科创地区轨道快线服务明显不足,轨道层次结构构成有待优化。人均线路长度与国外先进地区差距较大。

    深圳都市圈与东京都市圈轨道结构对比


    -
    跨行政区布局协调不足,网络“扁平化”特征显著

    深圳、东莞城市轨道网络布局协调不足,城际和城市轨道通道错配,30-60km圈层先进制造业集群与空港、口岸、会展等高端生产性服务地区缺乏联系。外围地区高等级枢纽布局不合理,按规划目前都市圈以3线以下枢纽为主(占76%),临深地位及外围制造业板块枢纽布局和等级难以满足头部科技企业的集群化发展。

    都市圈轨道枢纽体系分布示意图


    -
    都市核心区稀缺的多元生态系统

    深圳湾为水鸟多样性热点区、两爬动物适宜分布区,惠州北部山地为哺乳类动物适宜分布区。国家级红树林湿地、大树杜鹃、黑脸琵鹭、豹猫等珍稀生物在都市核心区与市民和谐共生,全球罕见。但城镇扩张也给深圳都市圈生态系统安全带来隐患,生态空间因快速扩张的城镇建设用地挤占,生态空间呈现孤岛化,生态廊道断裂隐患点相对集中于深莞。

    -
    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应成为区域协作关注点

    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对深圳都市圈生态源地内物种迁移及保护有更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总体生态安全。目前深圳在推进生态游憩廊桥的建设,通过区域性生态廊道修复,进一步提高深圳都市圈生态系统安全性,为创新发展提供稳固的基底。

      都市圈珍稀动植物分布示意图


      深圳都市圈生态连接度分析图


      深圳都市圈生态廊道断裂隐患点分析示意图





      2021年度报告提出,深圳都市圈环深地区将形成6个融合发展的跨界组团。今年的报告聚焦创新,深入观察都市圈三条穿透式链条上的3个跨界创新“链群”。


      三大跨界创新“链群”示意图

      【西 部】
      黄金内湾 · 要素洄流

      西部环湾地区拥有“黄金内湾”、“大前海”等无以伦比的区位与政策优势,产业扩散与内聚并存。大量原先位于深圳的制造业正加速在区域布局,而大量的区域商务活动、创新科技、总部经济正通过新的通道向深圳集聚,形成湾区新的“对流”关系。

      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形成要素洄流,是西部链群发展的关键。巨大的流量优势仅靠深圳难以全面转化,更需要区域共建共享,打造面向世界级企业和创新资源的“超级岛链”,集聚湾区最优质的科创企业和人才。同时需注重制造业引进,避免传统低端产能外迁的梯度转移模式,实现高质量的再均衡。


      西部链群格局示意图


      【 中 部 】

      创新中轴 · 集合城市

      中部“链群”地处创新要素集聚的“湾区赤道”之中,具有城市服务中心中轴延伸、产业北拓南联的独特价值。制造业基础好,在以华为、富士康为代表的链主企业牵引下,集聚了珠江东岸大部分ICT上下游企业。

      未来将突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企业城市”特征,形成以“龙头企业+政府+中小企业+科研机构”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链条;构建以枢纽体系下链接重要创新资源的“集合中心”,45分钟到达湾区内主要科创平台、口岸,60分钟到达广州天河、中山翠亨、珠海唐家湾等珠江西岸地区;打造特色化、专业化的服务中心与城市综合中心,衔接港深莞创新中轴,融入区域的创新网络。

      中部链群格局示意图


      【 东部 】
      融合创新 · 定制聚落

      东部链群分布在深圳都市圈第一屏障和第二屏障之间山野与都市交织的发展地带,具有突出的山水生态优势,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在北依银屏山、碧龙岭,南靠马峦山、田头山,内部龙岗河、坪山河和淡水河穿流而过的连绵建设地带,形成了宝龙-西区、坑梓-秋长-西区、坪地-新圩等几个投资联系强度较高的跨界地区。


      东部地区作为都市圈新兴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应以“定制、个性、特色”为发展方向,以多个小而专的“定制”城市聚落,吸引各种“个性化”的产业科技人才,带动多个“特色”产业。

      · · ·



      作者 | 方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

      作者简介: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及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大湾区协同规划与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深圳先行示范区特约研究员,深圳市规划策略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持完成了住建部《“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一带一路”全球城市价值体系研究》。主编并持续发布系列《粤港澳大湾区观察蓝皮书》。首次发布了中规院全球城市指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同时,主持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规划设计项目,包括深圳罗湖口岸综合规划及技术总承包、大前海战略规划、深圳都市圈规划、广佛融合空间战略规划、四川芦山420灾后恢复重建等具有影响力的规划项目。


      中规智库《深圳都市圈2022年度报告》

      统筹策划:王凯

      领衔研究:方煜

      课题组长:周璇、徐雨璇、何斌、邱凯付

      主要参与人:胡诗齐、陈少杰、孙文勇、蔡澍瑶、李春海、蒋国翔、雷晓寒、黄浩林、周俊、王飞虎、刘雷、金鑫、胡恩鹏、黄斐玫、王方、黄诗贤、樊明捷、罗方焓、王婳、许丽娜等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华侨城创新研究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方煜 数字经济

      1948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