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文博日报】中国申遗成功 | 中华文物交流协会签新协议 | 河南考古新收获
-
2022-12-01
2022年12月1日
■ 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与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签署《关于文物交流合作的框架协议》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 人民日报:精美灵动的文创产品这样产生
■ 英国博物馆归还72件尼日利亚被掠文物
■ 安阳市中国文字博物馆全面建成开放
■ 阿勒泰博物馆:打造更生动的历史文化课堂
■ 运城博物馆推出首期“文博云课堂”
【考古】
■ 浙江近20年间发现上百处旧石器文化遗址
■ 甲午海战沉舰水下考古有新进展
■ 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又有重要收获
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与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签署《关于文物交流合作的框架协议》
11月29日,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会长李群与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代表佛光山宗委会主席、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以视频连线方式,共同签署《关于文物交流合作的框架协议》。
李群在签署仪式上表示,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与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携手致力于两岸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期待未来继续与佛光山及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的有识之士携手,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遗产合作不停不断、走深走实,并在合作中融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技术、新内容和新思想,帮助民众认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重大意义,汲取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李群同时表示,将通过文化遗产合作为台湾同胞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让两岸民众携手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福祉和两岸关系走向美好未来而努力。
心保住持表示,在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与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既往合作协议框架下,已有很多文物大展到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展出,让台湾同胞和旅台的各国人士饱览中华文化艺术,期待在未来继续携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融合当代思潮与元素,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与历史正确的节点再现中华文明的风采。
2012年至2022年,在双方合作协议框架下,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与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密切合作,已组织10次展览赴台湾佛光山展出,内容覆盖各时期、各地区的佛教艺术、石窟寺、水陆画、贸易路线等,观众累计参观总量超1000万人次,在台湾引起强烈反响,促进了两岸民众的文化和情感交流。本次签署的协议将文物展览合作扩展为文物交流合作,以更为灵活、创新、全面的方式推动两岸文物交流深入开展。
签署仪式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副会长解冰主持,中华文物交流协会部分理事在北京会场参加仪式。台湾佛光山长老院、宗委会、佛陀纪念馆及文教基金会代表等在高雄会场参加仪式。(文宣)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王晨阳:“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再次体现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王晨阳:我国茶叶的种植面积、从业人群、茶产量及产值均居世界前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有着系统的知识体系、广泛的社会实践、成熟的传统技艺、丰富的手工制品,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中国人通过制茶、泡茶、品茶,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在茶文化的带动和促进下,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茶科技水平稳步提高。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在提供可持续生计,增进性别平等,促进乡村振兴,保护陆地生态系统,以及推动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相关44个项目已先后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确保该遗产项目的存续力,增强传承活力,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于2020年12月成立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五年保护计划(2021—2025)》,将鼓励传承人按照传统方式授徒传艺,依托中职院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巩固代际传承;举办保护传承培训班,加强能力建设;建立研学基地,编写普及读本,开展相关巡展活动,提高青少年的保护意识。同时,通过加强确认和管理、提升建档水平、开展学术研究、完善保护协作机制、维护实践场所、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等措施,实施协同保护行动。文化和旅游部和相关地方政府将积极支持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组织实施系列保护措施,做好该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实践。(央视新闻 曹岩 单既明 洪丽 马姗)
人民日报:精美灵动的文创产品这样产生
英国博物馆归还72件尼日利亚被掠文物
据“巴拉特快报”网站29日报道,英国伦敦霍尼曼博物馆当日与尼日利亚国家博物馆和纪念碑委员会签署协议,同意将该馆收藏的由英军劫掠而来的72件青铜器文物归还尼方。
资料图
根据双方协议,这批文物有6件将运返尼日利亚,其余将以租借的形式继续在伦敦展出。尼方在称赞霍尼曼博物馆此举的同时,明确指出“抓着劫掠来的东西不放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还呼吁英国大英博物馆“认真研究”归还劫掠文物的问题,可参考归还后以租借文物的模式继续展览。
(环球时报 汪品植)
安阳市中国文字博物馆全面建成开放
近日,位于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面向公众开放,标志着我国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全面建成开放。依据场馆功能属性和发展定位,一期工程主体馆被命名为“宣文馆”,续建工程东馆为“徽文馆”,续建工程西馆为“博文馆”。
据介绍,中国文字博物馆一期工程主要是满足“中国文字发展史”的展陈和文物收藏功能,以及汉字与人们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汉字民俗”“字书琼林”“书苑英华”“字里乾坤” 四个专题展览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展览形式进行展陈设计。
走进徽文馆,展厅内,趣味十足的猜字谜数字墙吸引游客驻足。“用手指一点,就能从福袋里抽到一个字谜,猜中之后还有详细解释,这样猜字谜很有趣。”市民张慧芳带着孩子一起体验。一盏盏红灯投射到地板上,清晰可见的字谜文字印在地面上,打造成创意十足的互动投影。
“字书琼林”展示历代字书与各时代著名的文字学家,位于二楼的“书苑英华”展示历代书法名家精品,“字里乾坤”则位于博文馆的一楼和二楼。展览分为九个单元,分别为人与人体、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田猎农耕、衣食住行、和谐家园、占卜祭祀、武器战争、数字时空,渐次介绍造字来源、发展演变,生动形象地讲解汉字故事。
“续建工程四个专题展览与主体馆基本陈列相得益彰,‘字书琼林’的知识性,‘书苑英华’的审美性,‘汉字民俗’的亲民性,‘字里乾坤’的互动性,更加全面地展示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刘纪献介绍。
汉字公园位于中国文字博物馆东西两侧。园内有刻着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石壁,有历代书法家笔下的“字”“之”作品,有写在“竹简”中的历朝历代诗歌汇总,还有《诗经》系列雕塑墙等。“汉字公园将生态、自然、人文有机融合,形成汉字之源、汉字之变、汉字之趣、汉字之美、汉字之韵、汉字力量六个园地,群众一边游园一边感受文化文字魅力。”刘纪献介绍。
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项目开放,必将为安阳打造中华字都、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河南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发展,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品牌助力添彩。
(央广网 杨之甜 )
阿勒泰博物馆:打造更生动的历史文化课堂
“为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这些天来,我们一直在进行全员业务培训,请疆内外的专家学者线上授课。”11月28日,阿勒泰地区文博院院长何会来告诉记者。
阿勒泰博物馆新馆。图片由阿勒泰博物馆提供
阿勒泰地区文物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697处。2021年5月,阿勒泰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新馆有2300多平方米的展陈区,馆藏文物540多件(套)。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精心打造了‘金山史韵’和‘金山岩画’两个大展,让它们成为人们了解阿勒泰地区历史文化的鲜活教科书。”何会来说。
阿尔泰山因为盛产黄金,被称为“金山”。“金山史韵”展示了自旧石器时期到民国时代,阿勒泰地区历史文化的基本脉络;“金山岩画”展示了阿勒泰“千里岩画长廊”中的代表岩画,充分展示了阿勒泰古代草原文化的多姿多彩。
何会来介绍,为了提升展陈吸引力,阿勒泰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在“金山史韵”展陈中,打造了“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互动平台”,观众可以“亲临”现场,“参与”通天洞遗址考古,认识和了解出土遗物。“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观众不仅可以了解通天洞遗址考古的重要成果,还学到了考古知识。这个项目一经推出,就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阿勒泰文博院文物保护科负责人卓娅·巴合提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博物馆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努力把博物馆打造成更生动有趣的历史文化课堂。”何会来说。阿勒泰博物馆已经着手在馆内开辟一个独立的空间,打造青少年学习历史文化的第二课堂。卓娅介绍:“设计上更适合青少年的特点,寓教于乐。敦德布拉克岩画是洞穴彩绘岩画的代表,最广为人知的1号洞穴古代先民滑雪图案,是阿勒泰作为人类滑雪起源地的重要印证。我们计划通过AI设备,让孩子们‘穿越’到岩画时代,去体验古老毛皮滑雪板,感受阿勒泰万年前的冰雪世界。就是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更多孩子经常来博物馆,在快乐中学有所获。”
阿勒泰博物馆“金山史韵”展厅(局部)。图片由阿勒泰博物馆提供
眼下,阿勒泰博物馆不仅推出了“云端博物馆”,还在加快对馆内临展设施的提升,计划和全疆兄弟博物馆加强合作互动,引进更丰富多彩的展陈,满足百姓的文化需求。“用文物讲好新疆故事阿勒泰篇章,让各族百姓了解历史、热爱家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美好家园共同奋斗。”何会来说。
(新疆日报 张海峰)
运城博物馆推出首期“文博云课堂”
11月25日,运城博物馆在其官方公众号推出“文博云课堂”首讲,述说“唐王夜游月宫镜”内含的浪漫故事,再现该文物的前世今生。该系列预计每月推出一期。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活化利用文物资源,运博社交部甄选珍贵馆藏,深挖文物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线上“云课堂”的方式,以视频形式与社会公众见面。“唐王夜游月宫镜”作为运博“文博云课堂”系列线上教育活动首讲,该馆社会教育部工作人员燕晓静通过讲述圆形铜镜的历史渊源,馆藏文物“唐王夜游月宫镜”的外观纹饰、图案细节、传说故事带领观众了解文物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高度。
“印象最深刻的是捣药玉兔,就刻在镜子上,视频里细节拍摄得特别清楚,很想到博物馆亲眼看看。”魏风小学一年级学生张若曦向记者分享“云课堂”的体验,在儿童的视角里,这样的课堂活泼有趣,里面的纹饰、故事生动可爱,十分吸引人。
这面藏于运城博物馆的“唐王夜游月宫镜”,八出菱花形,圆钮。钮右侧祥云缭绕,宫殿露出一角,殿顶上的鸱吻、脊兽以及斗拱门廊、台基皆刻画细致,正门半开,一侍女探出半个身子向外张望;钮的左上角有一棵桂树,枝繁叶茂,树干虬曲,远处山峦掩映其间,层层叠叠,影影绰绰;树下有一拱桥,桥下流水潺潺,唐王侧立于桥左侧,头戴高冠帽,身穿长袍,向引路侍女拱手作揖;侍女梳高发髻,左手朝左展开,似在迎接;桥中有一捣药玉兔,其后为一蟾蜍,拱桥的尽头为女主人(嫦娥)和侍女二人,女主人袍服盛装、袖手坐定,似有所等待,身旁两人各执一物分侍两侧。“唐王夜游月宫”的故事场景在这面铜镜中被完美呈现,孩子们足不出户就可领略历史文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影响着大众。
(运城新闻网)
浙江近20年间发现上百处旧石器文化遗址
在近20年,浙江已经发现了上百处旧石器文化遗址,实证了当地百万年人类活动史。这是记者从浙江省文物考古部门获悉的。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浙江省文物局指导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吉县人民政府28日在安吉主办了浙江旧石器考古系列主题活动。
记者在主题交流活动中获悉,200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张森水率领浙江西苕溪流域旧石器考古调查组在安吉县溪龙乡发现了上马坎遗址,填补了浙江境内没有旧石器遗址的空白。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吉博物馆联合发掘这处遗址,共出土石器制品400余件。经研究确定,上马坎遗址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80万年前。
在本次主题活动的专题学术报告会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位学者徐新民和刘亚林报告说,在上马坎遗址发现后,浙江考古工作者持续不断开展广泛调查,至今累计发现了120余处旧石器文化遗址。这些遗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西北部的西苕溪流域。其中,年代最古老的长兴县七里亭遗址距今已有约100万年的历史。
目前,浙江的考古工作者已经初步建立起西苕溪流域距今约100万年至几万年前的旧石器地层序列。接下来,浙江考古工作者们将梳理已有成果,完善浙江旧石器时代的年代序列,在更广泛区域开展考古调查,同时对浙江旧新石器时代过渡、东亚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等课题开展研究。
(新华社)
甲午海战沉舰水下考古有新发现
记者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获悉,历时两个多月的威海“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近日圆满结束。本次水下考古工作清理并提取登记完整或可复原水下文物201余件,以铜制品数量最多,铁质品和木质品以船构件为主,皮革制品有鞋垫、胶垫。出水文物中的加特林机枪子弹、手枪弹、37毫米炮弹、欧式瓷质洗涮盆、锅炉耐火砖、舷窗框等,与其姊妹舰“致远”舰遗址出水文物一致,结合历史资料可基本确认其为北洋海军的“靖远”舰。
210毫米主炮炮弹打捞现场
“靖远”舰遗址位于威海湾海军码头南约1.1公里处的海域,沉舰残骸已完全埋于海底淤泥之下,呈东南至西北向,水深6~8米,分布面积约850平方米,埋藏深度约1.2~2.4米。此次水下考古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根据前期物探数据和日本打捞记录等历史资料锁定“靖远”舰沉没区域和确认水下疑点性质,在沉舰舯部布设面积为200平方米的探沟1条(编号TG1),进行潜水探扎和潜水抽沙揭露工作。第二阶段分别在船艏和艉部各布设10×10米探沟(编号TG2、TG3)进行抽沙揭露工作。
“靖远”舰遗址发掘区布方位置示意图
“靖远”舰与“致远”舰属同级舰,两舰为北洋海军中航速最快的战舰,是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的高速穹甲巡洋舰,于1887年建成。全舰长76.2米,宽11.58米,吃水4.57米,排水量2300吨。采用燃煤蒸汽动力,为2座卧式3胀往复蒸汽机,4座高式燃煤锅炉,航速18.5节。全船装备3门210mm克虏伯主炮,其中舰艏装备2门双联装、舰艉1门。管带叶祖珪,全舰编制204~260人。1895年爆发的威海卫保卫战中,在“定远”舰、“镇远”舰相继受损后,丁汝昌在“靖远”舰挂起提督旗,指挥舰队坚持战斗。“靖远”舰拼搏于前,中弹甚多。2月9日,“靖远”舰被日本陆军占领的鹿角嘴炮台发射的两发炮弹击中,航行至铁码头南侧搁浅,为免资敌,北洋高层指令“广丙”舰发射鱼雷将其击沉。
历经多次打捞和百年沧桑,威海湾内沉没的甲午沉舰现均已掩埋于海床之下,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队通过搜集大量历史资料和开展水下考古物探扫测工作,最终确定了“靖远”舰最后的沉没海域。历经2个多月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发现的大量出水文物均与“靖远”舰身份吻合,特别是艏部探沟内发现的一枚保存完整的210mm克虏伯炮弹,与“靖远”舰主炮所用炮弹吻合。
本项目由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威海市博物馆,调集来自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广州打捞局、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烟台市博物馆等多家单位的水下考古队员共同开展。本次调查基本摸清了“靖远”舰遗址的保存现状和埋藏深度,并确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出水的一批新的沉舰遗物,对研究甲午海战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深入研究近现代沉舰遗址的保护工作夯实了基础。
(文汇网 赵征南)
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又有重要收获
11月27日,在三门峡举办的首届仰韶论坛上,我省考古工作者披露了渑池仰韶村遗址、灵宝北阳平遗址、南阳黄山遗址、宜阳苏羊遗址等取得的考古新发现、研究新认识,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新实证。
仰韶村遗址:首次发现高等级房屋建筑遗存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从2020年8月启动一直持续至今,发现遗迹丰富,有房址、壕沟、窖穴、墓葬等,出土一大批文化遗物。在遗址南部发现一座仰韶文化大型房屋建筑基址,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推测面积在130平方米以上,从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初步判断为仰韶文化晚期。在中部发现4条大型人工壕沟。仰韶村遗址首次发现高等级房屋建筑遗存,为研究仰韶遗址及豫西地区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的类别、形制、技术等提供了新材料。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李世伟说,考古发掘深化了对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的认识,表明该遗址内涵丰富,学术价值较高,是渑池盆地一处大型中心聚落。
北阳平遗址:发现多重环壕
灵宝铸鼎原联合考古队2022年继续在北阳平遗址北部及中南部发掘,发现仰韶文化房址7座、壕沟2条等。房址中F5为大型圆角方形半地穴式,现存面积172平方米、房内面积约150平方米,是该遗址目前发现的最大房址,房内有2处用火设施,居住面涂朱。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说,该遗址已发掘的仰韶中期房址分深穴和半地穴式两种,有大、中、小不同规模,其中半地穴式房址与周边遗址同类房址结构、建造方式、建筑材料等基本一致,表明仰韶中期房屋建造已趋于模式化和成熟化,尤其是F2炭化木构件的发现,为史前建筑研究提供了难得资料。在遗址偏南部勘探发现3条东西向壕沟,其中2条年代基本一致,很可能在仰韶中期聚落南部有二重或三重环壕,初步显示北阳平遗址具有更强防御能力。
黄山遗址:发现仰韶中晚期粮仓群
南阳黄山遗址曾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一直在进行,截至2022年11月,在山东台地、山西岗地等地进行发掘,出土数以千计的仰韶、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遗迹。仰韶中晚期,地面圆形粮仓群密集出现,其中面积50平方米粮仓同一层面就有5座。码头清理约三分之一,在岸上发现丰富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建筑遗迹。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介绍,黄山遗址科技考古成绩突出,植物考古发现大量粟和稻颗粒,整个遗址中杂草种子稀少,或许该遗址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其食物资源可能由供给或贸易而来。动物考古确定整猪和下颌骨均为家猪。
马俊才说,黄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特征明显的中心性聚落。仰韶早期大型夯基房址、中晚期坊居建筑与作坊址、形制体量类似的粮仓群、多人一次性合葬墓、规模很大的码头与运河、宽大的西外壕等遗迹极其罕见。
苏羊遗址:发现龙山时期大型墓地
在聚落考古理念的指导下,依托“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项目,从2021年3月至今,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苏羊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了人工环壕、生活区、墓葬区、人工湖沼等重要遗迹现象。考古发掘发现了仰韶时期人工环壕1条、房址42座、灰坑256座,多人埋葬坑1座,发掘出土数以万计的遗物。发现龙山时期房址1处、灰坑16座、灰沟2条、墓葬9座。通过调查、勘探发现了龙山时期墓葬区,面积约1.5万平方米,目前在此区域已发现300余座排列整齐的墓葬。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晓军说,从出土遗物看,苏羊遗址存续时间从仰韶文化早期一直到龙山文化晚期,文化序列从早到晚发展连续稳定,文化谱系一脉相承,且含有大溪、屈家岭、红山、大汶口等诸多文化因素,为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提供了新的材料。
(河南日报 张体义 温小娟)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