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凤凰艺术 | 集美·阿尔勒:此时此刻,摄影艺术作品的价值何在?

原创 2022-11-30



 

集美·阿尔勒



第八届集美·国际摄影季阿尔勒于2022年11月25日在厦门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月3日。


本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由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克里斯托弗·维斯纳 (Christoph Wiesner) 和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荣荣担任联合总监,著名摄影评论家顾铮教授担任艺术总监。


今年的集美·阿尔勒携30场展览再度亮相:


  • 6场精选自2022年度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年度阿尔勒”展览

  • 10场聚焦华人优秀年轻影像艺术家的“发现奖单元”展览

  • 3场“泰国影汇”展览

  • 1场呈现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摄影探索与发展的“中国律动”展览

  • 3场“无界影像”展览

  • 1场“致敬”展览

  • 1场“藏家故事”展览

  • 2场“在地行动”展览

  • 1场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入围方案展”

  • 1场“THE HORIZON”摄影展

  • 1场“集美·阿尔勒图书展”


呈现了来自法国、泰国、巴西、美国以及中国大陆等地逾百位艺术家的作品。


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齐晓鸾撰写的展评报道。



“照片是一种观看的语法,最重要的,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这是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的一段话。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后,追求相似性的绘画不再是一味的主宰,摄影补偿了绘画能力的不足。然而,由精英阶层和摄影职业者赏玩的时刻,一直到如今后工业时代的摄影早已被普及的时刻,我们依然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摄影的价值是什么?



摄影如果作为一种行为和行动,如前文所说,这是由观看所创造的话语。“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它意味着把你自己置于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这是一种让人觉得像知识,因而也像权力的关系”。我们在摄影的瞬间实际上独享着此时此刻我们自身所捕捉到的知觉经验,因此拍摄的照片和作为摄像师的我们之间确实存在一种从属关系。在这一论断中我们也许可以回答,摄影的价值在于人与物之间通过摄像机这一媒介产生了“我”拥有“你”的关系。





▲ 展览开幕现场


除了人与物之外,摄影产生的照片本身又有什么艺术价值呢?苏珊·桑塔格再次用短短几句话概括出了一些特征:“它们衰老,被印刷品常见的病魔缠身,它们消失;它们变得有价值,被买卖;它们被复制”。是的,摄影一开始作为娱乐,并不被当做艺术来实践,随着摄影的工业化进程,摄影师在随着摄影工业化的同时变得具有将摄影艺术化的自觉性。随着照片的年岁渐长,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学术研究资料,与任何其他的文物一般开始具有收藏价值了。这是作为具有历史感的照片所具有的价值。



而在现如今的当代生活中,后工业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摄影不只存在于“摄影业”中,艺术的自觉性也被大众的创作意图稀释了。我们拍照记录家庭生活、记录旅行的一切,不知不觉变成了摄影的附庸者,“拍照是核实经验的一种方式,也是拒绝经验的一种方式——也即仅仅把经验局限于寻找何时拍摄的对象,把经验转化为一个影像,一个纪念品”。旅行中原有的享受事物的经验转变成了捕捉相机可能会抓拍到的具有极致时刻的经验。此时的经验不是环境带给人的,而是人成了一个传递信息的媒介,将「那一时刻」告诉相机底片。




▲ 展览开幕现场


此时,我们该如何重新看待摄影?如何欣赏摄影艺术作品?又该如何区分艺术与手机相册的Live图片?集美·阿尔勒似乎可以告诉我们答案。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2015年在厦门市集美区启动,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和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自创立以来,集美·阿尔勒展示了超过两百场来自中国、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中精选出的摄影展览。集美·阿尔勒展览主要在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和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呈现,并联动厦门鼓浪屿和福州。




▲ 展览开幕现场


集美·阿尔勒的特殊性在于单元板块的多样性。虽然一场摄影节展出高达30场展览会让人感到目不暇接,但是当了解板块分类的缘由和特点后,我们会渐渐发现中国本土摄影节在发展之初的这一阶段所做的努力和思考的价值所在。


如“发现奖单元”,集美·阿尔勒每年邀请5位策展人提名共计10位有才华的华人摄影师入围举办个展,并在开幕周期间评选出大奖得主,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将得到10万元(税前)人民币的奖金,亦将作为中国摄影界的新生力量,受邀于次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国际舞台展出。本届“发现奖”得主是艺术家陈翠梅。


▲ 中共集美区委副书记苏国辉为2022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颁发证书和奖金(由策展人王懿泉代领)


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 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香奈儿于2021年共同发起,以扶持年轻影像创造力为核心,致力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中国青年影像策展人和研究者。2022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入围方案展”集中展出了5组方案。经评委团的三轮的审慎研讨和投票评选,王姝曼以其方案“新生还者”夺得2022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在本项目支持下,“新生还者”将进入实施阶段,并将于2023年举办展览。获奖策展人王姝曼亦将开启“影像策展人奖”培育计划,包括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及获得十万元人民币现金奖励。


▲“影像策展人奖”颁奖现场


除此之外每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关注一个亚洲国家的摄影境况。继新加坡(2021)、日本(2020)、印度(2019)、韩国(2018)、印度尼西亚(2017)之后,今年集美·阿尔勒聚焦泰国做成“泰国影汇”展览。






还包括致力于呈现多元媒介和多元文化碰撞和跨界可能的“无界影像”单元、携手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展现中国摄影新生力量的“中国律动”单元、纪念摄影大师的“致敬”单元、蔚来(NIO)携手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共同发起“THE HORIZON”摄影计划、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再次与桂湖美术馆、鼓浪屿美院合作挖掘福建本土文化内涵的“在地行动”板块。展示华人当代摄影书的发展现状,推介优秀的摄影书创作者的集美·阿尔勒图书展板块等等。










因此本文不再一一分单元进行阐述,而是从展览中找出特点进行探索,并试图解释摄影节的艺术作品与大众作品的区别。



一.摄影者的察觉

1.跨领域研究与田野调查



集美·阿尔勒展现了很多跨领域的摄影师,他们用独到的眼光发现了世界中某一个角落正在发生的困境与状况,他们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践。此时相机的功能发生转变,田野调查完成后的综合考量成为视觉文化的证据。这种证据仍非现实主义,而是在魔幻的生态中呈现“我”想表达的,而一个摄影展览就成为了一系列叙事,待全部观看完毕就了解了某地区生态的现状。摄影的现实主义可以定义为不是“真正地”存在着什么东西,而是我“真正地”觉察到什么。



阿尔勒“探索与见证”单元中,艺术家于连·隆巴尔迪个展《太阳诞生的大地》的作品拍摄于墨西哥中部威里库塔(Wirikuta)荒漠谷,是惠乔尔印第安人(Huichol Indians)神话中的诸神居所与创世之地。为纪念太阳与火的诞生,印第安人每年都要来这里朝圣。这片令人向往的土地有着丰沃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后被西班牙人征占,留下了许多故事。艺术家运用人种学、民族学、考古学的专业背景,通过照片、视频、装置等多种媒介,以极具实验性的叙事呈现了这片印第安人朝圣之地的神秘与梦幻。在艺术家有意识的用技术图像打造的诗意空间中,人与物留下的痕迹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面


于连·隆巴尔迪,《典礼过后》,“太阳诞生的大地”系列,墨西哥,2017-2021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于连·隆巴尔迪,《蓝色的鹿:考尤玛丽》,“太阳诞生的大地”系列,墨西哥,2017-2021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由塞尔吉奥·巴伦祖拉·埃斯科韦多策划的《几何森林:马普切地区的斗争》展出由多领域、跨学科专家在智利南部的马普切地区开展的研究,艺术家组合Ritual Inhabitual揭露了这片单一种植林的政治与生态恶果,引导观众讨论当今的消费观。从有着深厚土著历史文化的土地上,思辨地探讨了由人工大规模单一栽培树林引发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冲突。展览在智利风铃草与马普切人肖像以及生物技术实验的照片之间不断穿插,反映了人、植物、生物技术无法分离又互相影响的状态。


▲ Ritual Inhabitual艺术家组合,《保罗·费鲁塔鲁,Wechekeche ñi Trawün团体的说唱歌手》,智利圣地亚哥,2016年。©Ritual Inhabitual


▲ Ritual Inhabitual艺术家组合,《福基科奇基拉(智利风铃草)》。图片由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家提供。

▲ Ritual Inhabitual艺术家组合。“生物技术”系列, 智利,2019年。©Ritual Inhabitual


除了田野调查所必要的跨领域知识,“无界影像”单元的三位艺术家本身从事着与摄影不相关的行业,通过跨界的方式将摄影与自身所擅长的事业联系起来。诗人翟永明用相机把自己的形象留在名人故居中,形成相对抽象异诞的画面,展览空间中的诗歌组成影像的脚本。


▲ 翟永明,《触碰》。摄影,数字微喷。图片致谢艺术家


演员是幻觉的载体。作为一名演员,必然常以被观看者姿态活着。通过摄影,黄觉化身侦探潜入真实世界,展览以主观视角进入,通过线索寻找、瞬间呈现、窥探等方法,使观看者进入侦探视角,寻觅、捕捉存在的须臾。


▲《烟花侦探》展览现场

张恩利以绘画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家,但此次他所给出的两个影像创作系列《头发》与《蛋》,将摄影与绘画、摄影与雕塑的边界自然“缝合”,既开拓了我们对于摄影图像实践的想象空间,也给我们带来了不拘材质和媒介束缚所得意外收获的惊喜。


 ▲ 张恩利,《蛋》,选自《蛋》系列,2017年。摄影,收藏级喷墨打印。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



一.摄影者的察觉

2.个体身份


摄影作品是探索个体身份的一种再适合不过的媒介。艺术家往往通过肖像和展示个人物品的形式表达对自身与他人的认识。法国阿尔勒“发现奖”单元中由道斯·达赫马尼策划的《GH.盖尔与广岛》用符号化的物体或姿态,自述了艺术家:盖尔·西普雷斯特·马里内利&罗德里戈·马西纳·皮涅罗流动的性别意识与被压抑的切身经历。“G”和“H”是艺术家搭档盖尔与广岛的名字首字母缩写。“广岛”是罗德里戈的日文昵称,源于孩提时代TA的另类外貌使人分辨不出TA的性别,并坚持非标准的身份意识。在《GH.盖尔与广岛》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大量使用物品与姿态,其中反复出现的高跟鞋象征了所谓的“女性气质”,是抗拒被原有性别定义的“罪证”。


▲ 盖尔·西普雷斯特·马里内利与罗德里戈·马西纳·皮涅罗。《GH》,“GH.盖尔与广岛”系列,2020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同是“发现奖”的展览《如河流一样》拍摄的是巴西亚马逊雨林地区的一群因性别和身份意识而困顿迷失的酷儿青少年,艺术家丹尼尔·杰克·莱昂斯以合作的形式让他们用最能体现自我的场景、姿态和装扮出现在镜头中,为他们拍下肖像照。艺术家本人也是性少数群体的一分子,他为这些青年创造了一处安全之所,为探索自我身份打开了种种可能。作品标题《如河流一样》,致敬了出生于亚马逊的诗人蒂亚戈·德·梅洛。这一系列的作品成为了挣扎求存的酷儿青年的一处解放空间。


▲ 丹尼尔·杰克·莱昂斯。《女装的温德尔》,2019年7月,“如河流一样”系列。图片由Loose Joints出版社和艺术家提供。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里的艺术家杨园园个展《造乡》集合了《美国亲戚》、《勿街粤曲》、《上海来的女士》、《中国城轶事》几部于2019-2022年创作的短片、以及一系列摄影作品和档案。观众进入展厅犹如进入交错的剧场,遇见一个又一个独立的连续时空片段;在这些带有纪实色彩的图片中觉察艺术家埋下含蓄意指——复杂身份下的文化秘密。艺术还可以成为探索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文化时身份如何变化的有力工具。杨圆圆在探索和质疑有关身份的同时,表达出对移民文化断裂和乡愁的深思与新的阐释。


▲ 杨圆圆,《在一起》,2022,UV印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袁可茹《记忆所及之处》展出作品均以现实中的疾病为元叙事,艺术家袁可如使用了文学虚构和场景建造的方式,呈现了记忆在不同场景中,将虚构的故事嫁接到“人造”空间,空间的叙事性强调人的意志,记忆所及之处,在记忆中捕捉现代文明的脆弱和人的困境。


▲ 袁可如,《雾中来的人2037》录像静帧,2021年。单频影像,24’38”。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一.摄影者的察觉

3.社会气候


《千眼之神—泰国早期摄影(1860年-1960年)》由建筑史学家、教授皮勒西·波瓦通策划,展出泰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泰国早期摄影,展览呈现了在摄影技术传入泰国后的泰国皇室成员肖像、不同社会人士的日常生活留影,以此折射出百年前暹罗建筑、文化以及社会风貌。



泰国国家档案馆的收藏中只有部分标注了准确信息,其他相片既没有标注日期,也没有留下拍摄者的名字。因此,本展览按照图像类型将所选照片分为几大主题,各种议题随机出现在类型图片之间——诸如性别与阶级的紧张关系、半殖民地境况、现代君主制等等。这些议题通过皇室与平民的服饰变化、男性与女性的肖像姿势、摄影民族志、人际关系等层面中可见一斑。图像被展示在中性色调的墙壁上,营造出沙龙一般的氛围,令人想起20世纪早期的曼谷摄影展,也呼应着原先国家档案馆用来保存玻璃板底片的柚木盒子。展览希望观众能够一瞥泰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持久斗争与困境,以及摄影师和照相机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过去到现在,正是他们捕捉和记录下泰国历史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片刻。


▲ 穿着印度教神因陀罗服装的男演员,19世纪中叶。图片由泰国国家档案馆提供。

▲ 内廷成员和他们的相机,约1904年。图片由泰国国家档案馆提供。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中摄影师张晓的个展《怪力乱心》塑造了一群被戏剧化的菩萨。这体现了艺术家对民间社会的关注,中国乡村社会的信仰极为普遍,人们仅欲从中寻求心理安慰,而并不关心信仰之于宗教体系的有效性,因此艺术家塑造了各行各业的菩萨雕塑,用怪力乱神的形式体现出当下大众的心理状态。


   ▲ 张晓,《英语菩萨》,2019,艺术微喷,42 X 3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一.摄影者的察觉

4.摄影实验



用摄影进行实验在本次展览中发现了两种不同的面向:叙事实验和技术实验。


本次“泰国影汇”的《备忘录——玛尼·斯伊万尼彭个展》呈现了泰国知名当代摄影艺术家玛尼·斯伊万尼彭的个展,策展人为阿卡·方斯马特。玛尼·斯伊万尼彭的创作深入观察泰国当代社会的政治气候。他最知名的系列《穿粉色衣服的男人》刻画了一名穿粉色西装、手推粉红购物车的男子,不合时宜地出现在泰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该系列创作始于1997年,反映了当时泰国盛行的消费主义,体现了亚洲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 玛尼·斯伊万尼彭,《粉衣男子起源 第三章 粉衣男子和粉色气球》,1997年。艺术微喷,60 cm x 40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同样是“泰国影汇”单元的展览《求同存异/疑》由泰国曼谷艺术文化中心展览主管谢晋财策划,透过八位泰国当代艺术家的摄影、录像、装置作品,致力于在后疫情时代,反思泰国既有艺术观念和传统文化叙事,呈现泰国当代艺术家对复杂、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文化现象的回应。艺术家从怀疑主义、禁忌以及平衡这三个方面呈现意识的变化。如道·瓦西克斯律在2022年创作的最新作品《未被看见的艺术装置》质疑了画廊与博物馆的空间价值。各种材料与物件在美术馆的“灵韵”烘托之下,被赋予了艺术价值,但这些“现成品”是否能真正转化为艺术品?艺术家质疑了物品的材料价值是否能帮助其跻身艺术品行列,这些支撑材料又能否被视为具有艺术价值的物品?


▲ 道·瓦西克斯律,《解构》,2022年。艺术微喷,53 cm x 80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新生代艺术家玛丽·帕基尼在2022年的作品《某个池塘》中顺应自己对生态学的兴趣,将真实与虚拟地点链接起来。受到自然主义者兼作家Boonsong Lekagul博士的作品《假如我是一只年轻的印度野牛》启发,艺术家创建了一个虚拟现实模拟环境。艺术家邀请观众们穿越草原和各种自然景观,然而,走过一段路后,观众们就会听到枪声,随后倒地。艺术家运用当代工具构建自然场景,通过黑色幽默促使观众反思当今时代通过虚拟现实才能了解大自然的现实。


▲ 玛丽·帕基尼,《某个池塘》,2022年。3D渲染,数字绘画,艺术微喷,20 cm x 76 cm。图片由Warin Lab 当代艺廊提供。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陈翠梅《就因为你按了快门吗》这场展览是一个立体的体验——关于她的原乡金门。同时,她的展览也像含有多个层级的一张超大图像,其中有看得见的层级,也有看不见的蒙版。都以各自的视觉形式及其背后的图像制造机制反映着陈翠梅对于祖籍地的情感。地图是图像,电影是图像,阳光空气雨露土壤,土豆高粱篱笆墙,都是图像。原乡,亦是图像。


▲ 陈翠梅,《两个在金门高粱地里鉴界的男人》,2022年。数字图像,由Midjourney AI生成。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夏成安《人造魅力》拥有视觉传达设计背景的夏诚安,选择了一种特立独行的艺术实践,他在创作中混合了平面设计师应用视觉文化的能力与当代艺术家解构经济社会的愿景。夏诚安不是以高雅文化为策略,选择对大流行般的图像生态视而不见,而是有态度地参与其中。艺术家将他自己的个人视觉形象暴露无遗,用摄影、观念艺术、计算机图像和数字后期技术来制造一种对自我的迷恋。


夏诚安,《黄金万两》,选自《财富艺术》系列,2022年。艺术微喷,双面裱于铝塑板,150cm x 102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通过上述试着对摄影节展览的综述,我们或许可以认识到,摄影艺术作品并不仅仅是简易、准确的认知活动、一种有意识的理智行为等现代主义式的老生常谈,也并不仅仅是前理智的、直觉的邂逅。在现实意义上来说,相机在更真实的表达了摄影师的感受外,还成为田野考察与跨媒介研究、摄影技巧与自我思考的一场实验,而这实验并非前文所提到的认知活动,而是像一篇可视化的学术论文,以研究者为原点开启的一场对我们也许未曾见过的现实的“忠实记录”。这也许就是摄影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必要性,而集美·阿尔勒摄影节的举办也意在传播与推广优秀的摄影作品,让观众感受摄影艺术的魅力。



二.关于摄影的知识



集美·阿尔勒展览的设置上也更加用心,努力传播摄影艺术的知识。今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中国律动”单元力邀中国美术学院,由策展人王岩和高琬婷策划展览《“灵”与“物”——中国美术学院摄影·影像展述》,回溯中国美术学院摄影与影像的发展,呈现视觉艺术的诸多可能。此次展览以“灵”与“物”之间的三种纠缠关系作为主要线索,以中国美术学院近四十年的摄影与影像艺术的发展为契机,从图像分析学、科学技术的演进及摄影的观看三个视⻆来讨论图像⽂化变迁中延续的精神象征与情感转移。摄影始终在构建着某种不可⻅真实的可⻅性与可⻅真实的不可⻅性。作为“物”存在的照⽚是某种可⻅的真实,⽽⽆论是图像背后的隐喻、本雅明论述中抽象的“灵光”、还是经由主观转化后的某种感知力,不同维度的“灵”都指向了这⼀可⻅真实的不可⻅性。



“灵”与“物”展览现场


一直以来,摄影书被认为是呈现摄影者创作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图像的编排,图像间的节奏关系、纸张的选择与运用,皆凝聚了摄影创作者和摄影书编辑者的缜密和富有创造力的思考。优秀的摄影书籍亦具有非凡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本年度,集美·阿尔勒“藏家故事”单元携手国内知名摄影书收藏机构影上书房,由影上书房创办人王新妹担任策展人,选取影上书房珍藏的101本极具样本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日本摄影书,全景式展现日本摄影书的历史演进和多样面貌。




“藏家故事”展览现场


作为重要的展示和创作的媒介,摄影书一直以来都是深受摄影艺术家们青睐的创作形式。交叠的纸面构成了具有无限可能的空间,让影像叙事于书页之间展开。在这个似乎难以阻挡的电子化浪潮面前,摄影书以其温润的质地,再次提醒着我们摄影的物质性,那些来自纸张和油墨的,超越屏幕的体验。集美·阿尔勒图书展面向华人艺术家公开征集以摄影书为媒介的作品。力求展示华人当代摄影书的发展现状,推介优秀的摄影书创作者,建立一个摄影书的展示与交流平台。



▲ 集美·阿尔勒图书展现场


集美·阿尔勒的开幕周过去,摄影节便正式拉开帷幕。我们也渐渐意识到,摄影作品的价值,绝不仅仅简单的停留在构图表面与大众直觉式的拍摄相对比,而需要以艺术家为原点思考其“觉察”世界的观念和实践行为。摄影艺术不仅仅在于艺术二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彰显摄影师观察社会的结果,优秀的摄影师某种程度上需要具备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展期 ·

2022年11月25日-2023年1月3日


· 开幕周 ·

2022年11月25日-11月27日


· 主展场 ·

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

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 分展场 ·

鹭潮·鼓浪屿美院

福州桂湖美术馆


· 入馆须知 ·

1.健康码扫码登记
2.本地观众须持有48小时核酸阴性报告方可进入

3.外地入厦观众须持有

落地三天三检阴性报告方可进


(凤凰艺术 厦门报道  撰文/齐晓鸾 编辑/齐晓鸾 责编/索菲)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1974004697@qq.com。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展览展示 摄影艺术作品 阿尔勒

1292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